作者:李永再
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
内容摘要:唐朝文化繁荣昌盛,多姿多彩,在世界历史上源远流长。本文从唐朝经济、政治、民族政策和对外关系这四个方面,分析出了唐朝时期文化产生繁荣的原因。
关键词:唐朝 文化繁荣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它给后世留下的印象至深,除了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点就是辉煌灿烂的文化。唐代文化辉煌灿烂,博大精深,唐朝繁荣的文化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及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后代甚至现在的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异彩纷呈的文化圈增添了更多的底蕴。本文将对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经济原因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与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由此可见,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与统一中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上层建筑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经济基础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持,推动了唐代繁荣的文化现象的出现。
唐朝自建立之后,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一方面通过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大规模兴修水利,特别是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对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原因
唐朝政治发展特别是政局统一稳定,国家强盛,封建经济高度发喂,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朝文人、学子充满自信、理想与追求,给他们抒发情怀,表达思想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
与其它朝代相比,唐代政治较为开明,如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史家传为美谈;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使唐代达到鼎盛之顶峰,此外高宗武则天时期,宪宗元和时期,其政治皆有可取之处。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为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人士提供了一个较为平等的竞争机会,它一反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门等取才的状况,为中小地主、自耕农等阶层的子弟创造了一种入仕的平等,这就调动了学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正是这种现在看来束缚人类自由思考的科举考试,间接地推动了当时青年的努力学习,也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唐文化的全面繁荣。
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佛教、道教与儒教,并称“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为了维护各自的地位,既相互争斗,又相互渗透。到了唐朝,在统一、开放的
背景下,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对宗教加以扶植,使这种局面得到较大改观。宗教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唐朝时可谓最高。自从唐高祖提出“三教虽异,善归一揆”的观点,以后的君主大多循此思维趋势,打破了以往“独尊儒术”的社会格局,实行多元化的文化政策。三教也从互相贬低发展到互相补充、互相融合。正是这种三教并重、兼而用之的文化政策,使得唐王朝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没有搞一家一说的独尊。这就有力地促进了儒、释、道三家的相互吸收和融合,还造成一种开放的文化氛围,各种学术思想和外来宗教在唐代都得到了自由发展。
三、密切的民族文化交流
唐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唐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唐朝周边主要少数民族有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唐政府以自己的实力,致力于边疆的稳定和巩固。
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唐朝对少数民族采取遣使招抚、恩威兼施、和亲怀柔等多样的民族政策,以安抚和稳压周边的少数民族,以朝贡的形式维持政治向心力和经济互通有无的关系,以和亲的方式缔结婚姻关系和维护边疆的安定团结。对内则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归附的民族聚居地区,采取怀柔做法,设立856个自治性较强的羁縻州、县。唐太宗抱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各族人民,他曾讲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为此,他通过和亲与吐蕃、吐谷浑等民族发展关系,加强团结;通过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在朝廷做官,在军队带兵,表示对他们的信任与重用。太宗以后的继位者也都沿袭这些做法,这对中外文化交流、胡汉民族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造成一种统一的和谐的思想文化局面,所以就容纳百家,并蓄兼收。岑仲勉《隋唐史》总结有四个特点:1.不强迫同化,只顺其自然。2.不掠取俘虏分散为奴婢。3.不使杂处通婚。4.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任其自由信奉。
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也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与周边各少数民族虽然也有斗争,但友好往来一直是双方关系的主流。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少数民族的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少数民族唐朝音乐、民歌的影响尤为明显。隋唐时期的燕乐和西凉乐,绝大部分源自北朝的胡汉混合乐。迄今为止我国人民喜爱的笛、琵琶等乐器,是在此时曾普及并进入大雅之堂的。民歌中反映民族融合的精品,无过于《敕勒歌》和《木兰辞》了。如果说《敕勒歌》是胡歌汉译,是游牧生活的写照的话,《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却是只有民族融合才能产生的中原妇女的形象。
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不能仅仅归功于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和个人修养,也不仅仅是因为李唐皇族本身就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即所谓“唐源流出于夷狄”,还源于当时统治者对胡汉融合状况的接受与认可。民族融合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文化持久与反复的冲突和交流,破除了各个民族交流的障碍之后,多元文化终于在唐代得到充分显现。
四、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政策
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发展外交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唐统治者以自信、开阔的胸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亚洲诸国也崇尚和效仿隋唐文明,亚洲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唐代的都城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与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这里汇集着各国的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学者和艺术家,使
灿烂的唐代文化更丰富,同时他们把唐代先进的封建文化带回本国,也促进了本族文化的发展。
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使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先后传人中国。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唐代也有许多使臣、僧侣、商人东渡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律宗大师鉴真,经十余年和六次努力,终于到达日本,不仅带去了佛经,而且在建筑、雕塑、医学等的传播方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至今日本唐招提寺内还供奉着他的坐像。印度的五部(五天竺)为中天竺征服,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曾遣使者与唐通好,唐也派使者报聘,之后两方交往不断,并互赠礼品。唐太宗曾派使到中天竺学习制糖技术,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语言学和音乐也传人中土。玄奘西行,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的典籍。其他中亚诸国也与唐朝建立着友好往来关系,中亚的大批商贾把唐朝的丝织品运至西方,中亚的舞蹈、音乐等艺术也传人中土。
总之,唐朝外政策开放,使唐朝中外交流兴盛。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同时,也使唐朝文化繁荣开放多姿多彩。
李永再,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