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一语文必考知识点人教版

2024-07-07 来源:易榕旅网
初⼀语⽂必考知识点⼈教版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运⽤托物⾔志的写法,以具有⾼洁品格的“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好的⽣活态度。这两篇古⽂都是在宣扬君⼦⽂化。以下是⼩编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初⼀语⽂必考知识点⼈教版陋室铭

⼭不在⾼,有仙则名。⽔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丁。可以调素琴,阅⾦经。⽆丝⽵之乱⽿,⽆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孔⼦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陆草⽊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李唐来,世⼈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初⼀语⽂必考知识点⼈教版陋室铭⼀、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唐代⽂学家。诗与⽩居易齐名,时称“刘⽩”。有《刘宾客⽂集》。⼆、故事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安徽和州县当⼀名⼩⼩的通判。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积⼀次⽐⼀次⼩,最后仅是⽃室。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雅的《陋室铭》,并请⼈刻在⽯碑上,⽴在门前。

三、课⽂翻译

原⽂:⼭不在⾼,有仙则名。⽔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注释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斯:这。惟:只。

馨:⾹⽓,这⾥指品德⾼尚。

译⽂:⼭不在于⾼,有了仙⼈就成了名⼭。⽔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了。这是简陋的屋⼦,只是我(住屋的⼈)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苔痕上阶绿,草⾊⼊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丁。可以调素琴,阅⾦经。⽆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注释

上:动词,长到。

⽩丁:平民,这⾥指没有什么学问的⼈。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琴瑟、箫管等乐器,这⾥指奏乐的声⾳。

劳:形容词的使动⽤法,使……劳累。形:形体、⾝体。原⽂: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孔⼦云:何陋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云的亭⼦。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云亭

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很有名,所以受到⼈们的景仰。

注释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云的亭⼦。孔⼦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

开头两句运⽤⽐兴⼿法,⽤有仙之⼭、有龙之⽔喻陋室,由虚到实,⼗分⾃然地引出陋室。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的什么句?有什么作⽤?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的主旨句,“陋室”⼆字扣题,“德馨”⼀词统领全篇。3.“谈笑有鸿儒,往来⽆⽩丁”两句话有什么作⽤?

运⽤对偶写交往⼈物,以交往⼈物的才⾼德美来衬托室主⼈的德才兼备,从⽽证明陋室不陋。4.“可以调素琴,阅⾦经。⽆丝⽵之乱⽿,⽆案牍之劳形。”这⼏句话有什么作⽤?

写室中⽣活,以室主⼈的情趣之雅证明“陋室”不陋。前⼀句正⾯实写,可知室主⼈⾼雅脱俗的情致;后⼀句反⾯虚写,可知室主⼈不受世俗的羁绊。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5.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

“何陋之有”与本⽂开头的“惟吾德馨”⼀句遥相呼应,是⽂章的点睛之笔,引⽤孔⼦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以反问作结,有⼒地突出了中⼼。

五、课⽂主题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北宋哲学家。理学开创者之⼀。有《周元公集》⾏世。

⼆、故事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触景⽣情,爱莲花之洁⽩,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的《爱莲说》。

三、课⽂翻译

原⽂:⽔陆草⽊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李唐来,世⼈甚爱牡丹。注释之:的。

蕃:(草⽊)茂盛。这⾥指繁多。⾃:⾃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译⽂:⽔上、陆地上草本的、⽊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们⼤多喜爱牡丹。

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注释予:我。独:只,仅仅。

之:助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

濯:洗。

清涟:⽔清⽽有微波,这⾥指清⽔。妖:美丽⽽不端庄。

不蔓不枝:不⽣枝蔓,不长枝节。

⾹远益清:⾹⽓远播,更加显得清⾹。益:更加。植:⽴。

亵玩:玩弄。亵:亲近⽽不庄重。焉:助词。

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枝蔓,不长枝节,⾹⽓远播,更加显得清⾹,它笔直地洁净地⽴在那⾥。(⼈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但不可以贴近玩弄。

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谓:认为。

隐逸:指隐居的⼈。君⼦:指品德⾼尚的⼈。噫:叹词,这⾥表⽰叹息。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少。宜:应当。

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尚)的君⼦。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了。

四、问题归纳

1.“晋陶渊明独爱菊”,句中的“独”字有什么作⽤?

作者以陶渊明“爱菊”和世⼈“爱牡丹”衬托“予独爱莲”,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2.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品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出淤泥⽽不染”象征君⼦⾝处污浊环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不妖”象征君⼦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的特⽴独⾏,正直不苟,豁达⼤度;“⾹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美好的姿质;“可……焉”总括莲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莲”的⽆限赞美之情。

3.叹词“噫”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课⽂内容具体分析。

“噫”是叹词,表⽰深沉的感慨。⼀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叹爱莲者少,⽤反问句,发⼈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暗讽,意味深长。

五、课⽂主题

《爱莲说》中作者以具有⾼洁品格的“莲”⾃⽐,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不慕名利、洁⾝⾃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活情趣。

初⼀语⽂必考知识点⼈教版教学⽬的

1.学习古⼈⾼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些⽂⾔词语。3.理解短⽂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2)疏通⽂⾔语句,分析⽂章内容。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志的写法。教学时间:⼆课时。第⼀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检查预习

朗读课⽂,看课⽂注释翻译课⽂。⼆、导⼊1.作家作品简介

本⽂选⾃《全唐⽂》。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哲学家。字梦得,洛阳⼈。曾中进⼠,宫接监察御史。他热⼼赞助王叔⽂的政治⾰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政治⾰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来警戒⾃⼰或者称述功德的⽂字,后来成为⼀种⽂体。这种⽂体⼀般都是⽤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可采取多种⽅法朗读,如⽼师范读、听课⽂录⾳,学⽣个别读、集体凌等。2.请学⽣逐句翻译课⽂。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带青:映⼊。谈笑有鸿儒:博学的⼈。往来⽆⽩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丝⽵之乱⽿: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借代奏乐的声⾳。⽆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劳形:使⾝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不在⾼,有仙则名。⽔不在深,有龙则灵。”运⽤什么修辞⼿法?在⽂中起什么作⽤?运⽤⽐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中起什么作⽤?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字扣题。“德馨”⼆字统领全篇,是全⽂的核⼼。⽤“惟”字加强语⽓。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层是由于⼈的品德⾼尚,就忘却了室陋,另⼀层意思是由于⼈的品德⾼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之⾼雅。可知堂中⼈也是⼀样的⾼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经。⽆丝⽵之乱⽿,⽆案牍之劳形”这⼏句写什么?写室中事。可见主⼈⾼雅脱俗的情致,怡然⾃得的神情。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类⽐,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表明⾃⼰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9.提问:“孔⼦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罕》:“⼦欲居九夷,或⽈;‘陋,如之何?’⼦⽈:‘君⼦居之,何陋之有?’“孔⼦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住在那⾥,就不简陋了。此处引⽤孔⼦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结

本⽂是古代散⽂中的名篇,以其⽴意鲜明、格调⾼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句精美⽽胜炙⼈⼝,久为传诵。本⽂是作者⽤来⾃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种⾼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检查预习

朗读课⽂,看课⽂注释翻译课⽂。⼆、导⼈1.作家作品简介

本⽂选⾃《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侧挖地种莲,名⽈“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种⽂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个道理。三、正课

1.朗读课⽂。⽼师范读,学⽣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正确、流利、有感情。2.学⽣翻译课⽂,补充课⽂注释:

“⽔陆军⽊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世⼈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之;助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不译:⽽:连词,表转折,却。“濯清涟⽽不妖”⽽:连词,表转折,却。“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远益清”:⾹⽓远播,越发清⾹。益:更加。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3.请再次朗读课⽂。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

喜爱哪⼀种花,是⼈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突出地表达了⽂章的主旨。

5.提问:⽂章⽤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决不随波逐流的⽣活态度。但“我”爱莲⼜与陶渊明的爱菊⼜有所不同。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长环境⽅⾯:写她“出淤泥⽽不染”的⾼洁,“灌清涟⽽不妖的质朴;

(2)体态⾹⽓⽅⾯: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远益清”的芳⾹;

(3)风度⽅⾯: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清⾼。这些描写,是将莲⼈格化了,是把她作为⼀种⾼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章第⼆段作者把“菊”“牡丹”“莲”⽐喻象征哪三种⼈?菊花⽐喻象征隐⼠,牡丹⽐喻象征富贵的⼈,莲花⽐喻象征君⼦。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种不同的⽣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作者

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极少。牡丹雍容艳丽,⽐作富贵之⼈,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对爱莲同⽓相求。作者托物⾔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不慕名利、洁⾝⾃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结

这篇短⽂,将花的形象⽐拟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拟不慕名利、洁⾝⾃好的⽣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运⽤⽐喻、象征、衬托⼿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读起来铿锵悦⽿,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陶后鲜有闻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宜乎众矣莲花——君⼦——同予者何⼈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