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勤
(盐城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电子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摘 要: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的网民以大学生为主流人群,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正规的系统化教育途径;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传媒组织以及传媒人自身的媒介素养也是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9)11-0157-03 200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的规模达到21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1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且网民的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2008年,中国的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上一年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用户达到2134亿人,互联网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在此情况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而中国的网民以大学生为主流人群。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务之急。2009年初,国新办等七部委开展了对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整治行动。截止到2009年1月21日,已依法关闭了1250家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网站,删除网上色情和低俗信息320余万条。通过开展专项行动,网上低俗之风得到了遏制,网上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明显减少,网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不排除其重新泛滥的可能性。因此,要想从源头上切断来自网络的污染,必须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水平,尤其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让那些低俗之风远离我们的视线。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回顾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等部分地区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1]。1933年,英国学者ER・Leavis和他的学生DenysThompson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2]。随后,媒介素养教育又经历了几个不断完善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随着通俗文化的发展,学者们对媒介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由此前的“诡辩与抵制”转为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大众文艺”范式。它并不要求学生片面地反对媒介、
收稿日期:2009-08-30
作者简介:刘加勤(1958-),男,江苏东台人,副教授,从事媒介素养教育、媒体功能和党建工作研究。
排斥媒介,而是让学生学会区别和判断。虽然各国学者对
媒介素养的概念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但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家所共同研究的主题。现在媒介素养教育已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表现”范式阶段。这一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讨论媒介透明与否的问题,而是讨论媒介的“表现”意义,包括媒介是怎样表现真实的,怎样辨析渗透其中的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等。此后,由于官方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针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这一过程中,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先后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课程之中。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真正提出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时间始于1997年。当时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追溯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在西方发展演变的历史。文中的“媒介教育”即今天的“媒介素养教育”。此后,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此项研究在学术界逐渐受到关注[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新闻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在2000年对全国五大城市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作了调查研究,专家在调研报告的结论中阐明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次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传媒素养教育课程,国内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10月,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中国的媒介环境日益丰富,公民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多,受众对媒体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从最初的绝对信任转到了相对质疑、从被动接受转到了主动选择[4]。2006年6月,复旦大学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大量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个案研究不断地出现。如调查发现,上海大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
—15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媒介产品制作的人数比例相对较低,等等[5]。 二、网络时代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对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分析
化等特性被充分表现出来,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及黄色新闻
等垃圾和污秽不断出现,造成信息污染,对社会和公众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8]。因此,只有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选择的能力,才能自觉抵制那些不良媒介的污染,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建设者。
(2)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缓解教育者的心理压力
由于现代媒介处于鱼龙混杂的局面,学校和家长都对媒介感到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媒介是学生学习的“双刃剑”,媒介可以帮助孩子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又害怕媒介中不良因素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面对这些,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感到手足无措。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后,能增强其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缓解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担心,发展媒介的有利因素。
(3)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概念,大众传媒在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网络时代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11学校教育途径根据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媒介通常根据自身的性质、需要和所要达到的宣传目的来选择报道的重点及对
某一个事件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等。传播者最先接触到传播对象,依据自己的理解将其进行编码,其中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主观因素,即在内容选择、报导角度和方式上必然跟媒体的立场、记者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相关[6]。随着现代社会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媒介新产品、新理念不断涌入我国。而对于这些新事物,最为直接的受众就是大学生群体。但是,大学生们又受着来自其自身和外界的影响,他们的媒介素养明显存在一些缺陷。他们的媒介素养主要呈现如下特点:1)媒介、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力量,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和娱乐成为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他们利用媒介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2)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越来越趋于理性,不再是一味地接受,能够做到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选择性地接受信息。3)大学生对媒介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媒介知识的学习尚处于自我判断、自我接受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4)大学生在媒介运用与操作方面,水平普遍较低,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也有待提高。5)大学生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具有明显的实用和功利倾向,在思想上尚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在道德评价上存有偏差。6)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还很欠缺。媒介理论知识以及系统的实践更多地集中在与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课程教学中。
21网络时代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种比较正规的系统化的教育途径。这种教育途径更多的是从理论上提高学生对媒介的认知、批判与使用能力,是一种比较基础、全面的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有了80多年的历史,很多国家都已通过法律的手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之中。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积累,在英、美、德、法、日、加、澳等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已趋成熟,并形成了各自的课程体系[9]。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对其尚缺乏系统指导和全面统筹。长期以来,人们所认知的媒介与教育的关系,仅停留于如何在教育中使用媒介,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教学的对象也仅限于师范院校的学生[10]。笔者认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建立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立不同的课程体系,编写媒介素养教材和教学大纲,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科学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保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的放矢、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让他们成为媒介的主人,学会利用、判断和选择信[11]
息。
第二,选择合适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一是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二是作为某一正规课程的一部分;三是作为选修课,通过“课外讲座”的形式实现。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采用适合的课程模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第三,设置合理的课程框架和课程评估体系。应采取定期评估的方式以保证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且及时对评价结果中表现出来的缺点进行改进。
第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依靠大学的新闻院系来直接培养;另一方面,可采取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第五,不断探索和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新方法。一个
随着我国传媒事业的迅速发展,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日益增大。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接触媒介的频度相当高,大学生接触网络等媒介已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培养有较大的影响。大众媒介在向大学生传播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诸如使其耗费过多的时间接触媒介,影响了学业;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和沟通能力减弱;依赖图像信息,阅读兴趣下降,导致思维简单化、平面化;媒介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危害其身心健康;影响消费观念,使其消费缺乏理性;等等。上海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大学生接触媒介相当广泛,大多具有对网络的使用能力,使用媒介具有一定的深度,基本能查找相关信息,对媒介的批判比较理性,对不良信息有抵制能力。当代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应对传媒时代的一些基本素养。但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低水平的自发状态,忽视了传媒素养的提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媒介的道德规范认识比较模糊[7]。
(1)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自觉抵制有害信息
现代社会,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忽视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媒介的娱乐化、色情化、低俗
—15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好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和条件。所以,要不断研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新方法,并不断加以改进,以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第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大学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只有让其亲自参与进来才能使媒介素养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
第七,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不同的课程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和其他课程教育共同开展能够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第八,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对于有些媒介素养相对偏低的学生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与制约。
第九,在学校范围内设立媒介素养教育咨询点和网络咨询点。对那些缺乏媒介素养知识的学生,要通过设立咨询点让其有机会接触媒介素养知识,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21社会教育途径
媒介素养的形成并非只取决于学校。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也是对学生媒介素养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有助于提高受众对信息的判断意识,增强其识别、分析和思辨能力。这如同给信息增加了一个过滤器,从简单地盲目接收转变到有选择地理性解读。因为,一方面信息无所不在。另一方面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但是,由于我们所处的媒介环境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环境。信息既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既可能是全面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既可能是高雅的,也可能是低俗的;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等等。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通过社会教育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要整个社会的全力配合,以便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一个可能的现实环境[12]。因此,提高公众的判断意识、辨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教育从一个侧面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将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另外,社会媒介素养教育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第一,成立媒介素养的组织、团体或协会,进一步宣传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公众的媒介素养,通过法律手段使那些散发不良信息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第三,开展媒介素养宣传,加速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步伐。
第四,建立媒介素养监督体系,让公众能够参与到媒介素养监督中来。
第五,应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收集、识别和处理各种网民所反映出来的信息。
第六,设立一个专职的发言人。通过发言人由政府出面来处理信息,这样可以让大家得到充分、透明的信息反馈。
31传媒教育途径
道、1800多套广播节目等大量信息以及来自网络的海量信息。伴随着中国传媒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媒介环境日益复杂,各种信息充斥媒介。其传播的信息对社会的影响已经到了“全方位”和“全天候”的程度,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二个教学园地,它不但使家庭的教育功能再度边缘化,还在
[13]
逐步渗透、肢解、动摇着学校教育的权威地位”。因此,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第一,要加强媒介从业人员的经常性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使其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积极落实公众举报,把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二,媒介要面向大学生传播媒介素养信息,让大学生了解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专栏、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第四,建立专门的网站,让大学生全方位了解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
第五,出版平面与影像制品,供大学生选用,提高他们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
第六,媒体可以针对大学生设置一些互动性栏目和深入校园举办一些互动性活动,以激发其参与媒介活动兴趣。
第七,要坚持开展自查、互查和自纠行动,坚决清除有害信息,共同抵制一切有悖于诚信、妨碍行业发展的行为,坚决做到不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有害信息,不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不登载不真实广告,不发送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不提供不健康的内容和链接,努力塑造中国媒体守法诚信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J]1宋小卫,译1国际新闻界,2000(4)1[2]张志安,沈国麟1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
1新闻记者,2004(5)1
[3]杨春霞,李丛1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1河
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
[4]尹利平,石伟芬1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讨[J]1湘潭师范学院
学报,2007(3)1
[5]高山冰1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分析[J]1传媒在线,2008(3)1
[6]丁莉华,刘加勤1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J]1教育
探索,2008(7)1
[7]刘佳1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1新闻记者,2006
(3)1
[8]李辉1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解析[J]1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
[9]王铟,李伟,李燕红1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J]1
中国电化教育,2006(6)1
[10]沈阳人才工作网1http://www1syrc1gov1cn/news1asp?newsid=14951
[11]秦永芳1信息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1学校党建与
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传媒理应参与到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来。有资料表明,在当今社会里中国人每天接触着来自2000多种报纸、9000多种期刊、2000多个电视频
思想教育,2008(8)1
[12]陈羽1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对策[J]1教育视
点,2008(6)1
[13]陶喜红1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1中
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5)1
〔责任编辑:张 华〕
—
—15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