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2021-03-20 来源:易榕旅网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摘要:贵州省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和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贵州省这样的一个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生态农业优势明显的内陆山区省份,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10]。而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形成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以区域优势求生产,从而形成地方特色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长久持续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特色农业,贵州省,发展,对策措施

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及问题

特色农业的发展,是由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优势、政策因素和科技支撑等。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1]。在贵州省的各个区域中,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千篇一律。如果盲目的在各地推行某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而不考虑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特征及现状,不仅不能很好的使特色农业产业得到发展,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强对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区划,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特色农业发展模

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

贵州省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风景怡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特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2]。

1.1.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贵州省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生长季长,降水丰沛、雨日多,且光、热、水配合良好,雨、热、光同季。降雨量在1200mm左右,水资源总量为1035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926.59m3/人。省内大部分地区种植业可以做到一年两熟,部分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三熟。贵州地理环境复杂,以高原丘陵山地地貌为主;海拔高差悬殊,从东南部海拔137米的河谷到西北部海拔2903米的高中山峰巅,垂直带幅宽达2766米。中小地貌组合错综复杂,高原上有山地、丘陵、盆地、谷地和洼地。全省总土地面积中山地占 71.34%,丘陵占20.97%,洼地、盆地占7.69%。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为主,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5]。

1.1.2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由于贵州全境处于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生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决定了贵州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省内现有生物资源丰富,全省有70种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其中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有3700余种药用植物资源,占全国中医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作物几乎应有尽有,已栽培的有近600

个品种,从喜温的水稻、玉米、甘薯到喜凉的小麦、油菜、马铃薯,从需要热量多的甘蔗、芭蕉、柑橘,到需热量次多的油桐、油菜,从喜温的常绿阔叶林种到喜干的针叶林种,在省内都有适宜生长的地方。全省有天然牧草1441种,是畜禽喜居之地。饲养的主要畜禽品种有30多种。各种经济林木种类繁多,果茶桑资源发展潜力巨大。繁多的生物资源,为贵州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优越的资源基础。这些都是特色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1.1.3环境污染较轻

贵州省环境保护良好,可恢复性强。因农业开发程度较低,其生产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环境受“三废”污染和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污染程度低或未受污染。大气环境、水污染等状况也要明显优于我国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中部和东部相对发达地区。

1.2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地域条件

贵州复杂的地质环境赋予了特色农产品明显的地域性[3],使众多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一批范围相对较小、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布局。贵州名牌茶叶(如贵定云雾山茶、晴隆茶、银球茶、梵净山毛峰等)产在煤系地层、变质岩、石英砂岩分布区,镇宁的桐油产在三叠系相变带的碎屑岩区,富硒大米产在寒武系及二叠系黑色炭质页岩分布区,遵义、花溪辣椒产在碳酸盐岩区,贵州优质矿泉水产在灯影石灰岩及侏罗系红色岩层区等等事例,充分说明优生地质环境是控制特色农产品品质的先决条件。

1.3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和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相比,贵州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很多优势,拥有得天

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丰富的生物物种和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外部促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使其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

1.3.1主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贵州省各地的特色农产品,满足了人们求新、求特、求异的消费需求,正在市场崭露头角,前景喜人,出现了一批交易额或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逐年增大。截至2006年,全省粮食、油料、水果、肉类、水产品、烤烟、蔬菜、茶叶产量分别为1122.78、81.03、109.19、202.29、11.34、30.71、875.56、2.49万t,较2005年的变化分别为一2.5%、5.4%、13.8%、8.2%、19.9%、一10.9%、4.2%、8.7%;农业总产值为354.58亿元、林业产值25.85亿元、牧业产值207.64亿元、渔业产值12.4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0.10亿元,相较上一年分别增长2.4%、4.4%、8.2%、19.8和9.2%。

1.3.2种植业的发展

2006年,贵州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282.43万亩,比2005年增长1.1%;全省粮食总产1122.7万t,油菜籽产量81万t;优质品种比重进一步提高,夏粮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由于部分地区的秋粮生产受严重干旱影响,全年粮食产量减产 2.5%,但粮食产量仍属较高年份。油菜籽产量81.03万t,比上年增长5.9%,连续三年保持增产势头并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优质稻、脱毒马铃薯、“双低油菜”等大宗农产品发展势头迅猛。优质稻种植面积达40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三分之一;脱毒马铃薯和专用玉米从无到有,己发展到200万亩。商品粮发展初具规模,占全省37.3%的粮食种植面积的26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生产出占全省粮食产量44.4%的粮食[8]。

1.3.3养殖业优势

贵州省气候条件温暖湿润,无霜期长,水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牛羊生长和饲料生长,且宜牧山地资源多,兼具山区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的双重优势[4]。全省97%为山地丘陵,宜牧荒山、草山草坡达6430万亩,农民人均可达2亩以上,天然宜牧草地仅次于传统牧区。另外,还有田地坎500多万亩,有可供放牧牛、羊的灌木林地和林下草地3000多万亩。青草、秸秆饲料资源丰富。据测算年产青草3833多万吨、秸秆1100多万吨,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条件极为有利。同时贵州省有部分独特的地方优良畜种,比较效益高,竞争能力强。贵州省拥有丰富的天然草地资源和畜禽品种资源,优良的牧草可供草食家畜的生长和繁殖,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1.3.4中药材及土特产

贵州是全国地道药材四大产区之一[5],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全省药用植物有3924种。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品种中,贵州有326种,占89.8%,居全国中药资源品种的第四位。除中药资源外,全省还有苗、侗、布依、水、土家族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品种1000多种。中药、天然药资源蕴藏总量6500万t,是我国传统中药生产的重要宝库。铜仁地区的万山朱砂、毕节地区的大方天麻,早在宋代就被列为上贡佳品。

1.3.5林产品有较大优势

贵州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竹资源。在禁伐天然林、限伐人工林的大环境下,以竹代木成为发展趋势,竹业发展,大有可为。

1.4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发展特色农产品既有潜力和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存在的问题还很多[5]。具体分析其现状可基本概括为:

(一)对特色农业认识不足,观念上比较陈旧。

(二)科技力量投入不足,特色农产品生产粗放。

(三)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农户生产比较分散。

(四)产业规模偏小,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

(五)础设施薄弱,农产品流通困难[9]。

2贵州省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分析及选择

2.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原则

2.1.1基本思路

发展贵州特色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地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坚持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相统一,选择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开发特色资源,通过初加工和深加工,将各种特色资源转化为不同形态、不同用途的、受市场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实现最大限度的加工增值。在发展加工业的同时,要支持有潜力的加工企业尽快实现规模效益,提倡企业集中建设,形成厂商之间、行业之间的网络关系。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基地、农户结成紧密共同体,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紧密的经营体系。通过

优质辣椒基地、茶叶基地和中草药基地等特色资源基地的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强生产、流通、企业、科研、服务之间的横向联合,使贵州省农业真正发展成集规模效益、辐射带动性、技术创新性、竞争主动性和产品增值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依靠科技、培育名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起点和高跨越式发展。

2.1.2总体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大的特色产品。突出发展重点。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适度规模生产。要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不仅降低产品的单价成本,还降低了社会成本。大力发展产业化。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区。兼顾生态效益。要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2.2.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

2.2.1优质烤烟的发展

贵州是中国第二大主产烟区,植烟地区多,分布范围广。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土壤肥力差异,使贵州烟草独具特色,风格与众不同。2005年,烤烟产量达到最高;2004年前,单产较为平稳,种植面积和烤烟产量保持稳定;2004年后,单产上升,种植面积急剧减少,

全省烤烟总产量呈上升趋势。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平均海拔高,主要植烟土壤类型为黄壤、石灰土、紫色土、黄棕壤和水稻土。贵州烤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年收购烟叶28.3万t。2002年,全省烟叶产量为33.02万t,占全国份额的13.5%,次于云南而居全国第2位。截至2006年,贵州烤烟种植面积发展到266.98万亩,产量30.71万t,收购烤烟3.03亿kg,占全国产量的14.79%[7]。烤烟生产的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卷烟工业的发展,而且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大量资金。

2.2.2茶业产业的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贵州省实施茶业品牌战略,加快茶产业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茶产业发挥出必不可少的作用。茶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们的饮食和保健中日显重要,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加。茶叶产业在不断的发展中,始终属于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对其需求的程度不随物价的变动发生变化,茶叶产品对价格变动的灵敏度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产业之一,并具有独特的意义。茶的生产过程与地域、土壤、地利环境、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贵州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温暖的气候,雨量充沛,温差大、云雾日多,这对茶叶的生长提供一个特色环境,茶品质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

2.2.3油料产业化的发展

贵州省是全国油菜主产区之一,也是国内优质油菜种子的重要生产基地。贵州是一个不沿边、不沿海、没有平原支撑的农业省份,喀斯特面积占全省面积的 61.9%,很难再靠扩大良田耕地面积来解决食油短缺的问题,而利用非耕地发展木本油料植物是一个有效途径。

2.2.4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温暖的气候,非常适宜草药生长与中药材种植。药材品种多,蕴藏量大,使贵州成为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地之一。珍稀名贵药材主要有珠子参、艾纳香、牛黄等;地道药材主要有天麻、杜仲、石解、厚朴、半夏、吴茱英、黄柏、野党参、何首乌、龙胆草、天冬、黄精、金银花、桔梗、五倍子、朱砂、雄黄等35种。近年来,地道野生中药材引种、家种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野生变家种、家养。引种成功的地道药材有天麻、杜仲、厚朴、石解、艾纳香等70余种。贵州的中药材不仅药用价值高,而且产业开发的前景广阔。五倍子、山药、刺梨、称猴桃、鱼腥草、银杏、银耳、魔芋、苦丁茶等的生产,目前被列为绿色产业重点发展和培育的项目。就目前行业发展速度而言,医药制造业也是贵州省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2.2.5辣椒及辣椒加工业的发展

贵州辣椒生产历史悠久,贵州遵义的朝天椒就有500多年的历史,而且品种繁多,品质优良。辣椒的栽培和生产己初具模型,建成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和辣椒加工业,成为贵州的特产之一。贵州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而南北低。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年平均气温16.8-23℃,无霜期长达285d左右,气候温和、充沛,海拔较高,和部分丘陵山区,温差大、云雾日多、年日照时数少。旱耕地大多数在山地,山槽、雨量山洼主要土壤类型有黄壤、红黄壤、石灰土、紫色土、红壤、适宜辣椒栽培。

目前,贵州辣椒的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并具备基地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化雏形。种植、加工、贸易的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市场+工厂+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基本建立。贵州现有大小辣椒加工企业110余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有20多家,产品种类主要为油辣椒制品和发酵制品。以虾子辣椒市场为龙头,以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

司为重点,以遵义、绥阳等生产基地为基础的产业化体系初步显现。

从需求度分析,辣椒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多种营养,还有驱寒、排湿、开胃、健脾等功能,它是日常生活必备的蔬菜和调味品之一,销路广、经济效益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蔬菜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辣椒以其营养和独特的辣味受消费者喜欢,并且在饮食消费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可见,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多时,辣椒的需求量相应也呈增多趋势。在贵州,年人均干辣椒消费量为2.5kg以上。

2.3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目前产品发展程度不同,将贵州农产品分为三类:一是传统优势产品:主要有马铃薯、烤烟、油菜等。二是相对均势产品:主要有水稻、玉米、蔬菜水果等。这些产品虽没有(或很小)出口竞争优势,但国际市场对其不可能形成太大冲击,通过改良品种,可提高质量和产量。三是潜在特色产品:主要有猪牛羊肉、中药材、茶叶、竹业、香精香料、油桐籽、生漆、乌柏籽、五倍子、棕片、核桃、板栗、竹笋等。

3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转变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树立发展特色农业意识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促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转型,进入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阶段。这迫使贵州面对客观事实,进行战略选择,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这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提高对特色农业的认识,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途径,以点带面,带动更多人抛弃旧观念,改变陈旧的指导思想,树立品质意识、结构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把发展特色农业落

实到具体行动中。同时,产业应招揽一批科研型的特色农业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对产业的布局和规划进行准确判断,大大降低生产上的盲目性和产业的趋同性。在提高人才素质的同时还应培养农民的科技水平,完善农业教育体系,增强农民运用关键技术和新技术的能力[10]。

3.2完善和健全农村各项政策,建立特色农业开发项目决策机制

3.2.1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首先,加强防灾减灾体系。为减少自然灾害给贵州省造成的损失,必须增强全省农业的抗灾能力,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水利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开源节流、防汛抗旱并举。同时应增设洪水、霜冻等预警预报系统。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并以效益为首要目标,增强全省的抗灾能力,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保障。

其次,加强全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建设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为目标,退耕还林还草,实施绿色工程,改善生态环境。防止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生物激素、农膜等农村面源污染。

第三,建设农业信息体系。争取实现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机动车、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同时,要建设覆盖面广、信息传输快、信息处理科学、信息服务功能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使农业生产和市场相结合[13]。

3.2.2稳定和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依法有偿转让土地,促进土地的合理流动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同时,为减少农民负担,严禁向农民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进一步规范财务预算和专项审计,全面推广农村财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制度,处理好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3.3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在特色农业中的地位

特色农业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现有的科技力量随时都有可能被取代,并且由于受到各种生产要素的限制,使本区域内的特色资源无法充分展现出来[12]。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粮食生产受制于无情的大自然的观点与经济史并不一致。历史证明,我们可以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扩大资源,人类的未来并不受制于空间、农园和农田,而是取决于人类的智慧”。一些传统产业、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随着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将不断的被更新,挖掘其潜在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3.4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是推动我国农业向着市场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措施。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关键,也是产业化的集中体现。

3.5创建名牌产品,发挥品牌优势

品牌构成了品牌农产品所特有的市场竞争力,品牌效应不仅表现在农产品的识别功能上,还标志着一种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市场信誉。发展特色农业,就是将那些能体现地区

资源优势、适应市场要求的具有高营养、高消费和高附加值的特有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13-16]。对于那些有资源优势、能体现地区特色的常规作物和畜禽,在继续保持优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内在品质,在精深加工上体现特色,与此同时积极发掘内在潜力,发展既有地区资源优势又能体现特色的新项目。

3.6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创建农业标准化体系

农业标准化体系是指围绕农、林、牧和蔬菜、水产业等制定的以国际、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系列标准。以质量农产品标准化为核心,以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标准、现代设施农业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相配套,形成农业标准信息网络。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化农业、使农业与国际接轨、改变经营策略、适应国际国内大生产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

总结

据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的现实情况阐述了贵州省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先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特色农业意识,突出重点,加强信息服务体系,搞活特色农业市场流通,通过以科技带动发展,建设基地,充分发挥各产业的比较优势,保持特色农业的竞争力,并加强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建设,走品牌战略,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竞争力,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