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陆续推行了一些变革措施。如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这( )
A.根源于井田制的逐渐崩溃 C.反映土地私有制渐趋确立
B.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D.旨在瓦解旧贵族的统治
2、西汉实行陵邑制度,即在皇帝的陵墓旁边建立居民点安置移民,等皇帝死后安葬,这个居民点就升格为县,称为陵县,由朝廷直接管辖。迁入陵县的主要对象是现职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宠臣、公主、外戚及其他特殊人物,地方上的“豪杰”和资产在一定数额以上的富人。这一制度( ) A.提升了首都政治经济地位 C.导致了地方经济文化衰落
B.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D.削弱了外威政治影响力
3、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比例 26% 15% 4% 隋 17.2% 唐 24.5% 北宋 46.1% D.世家大族 A.寒门子弟 B.南方士人 C.少数民族 4、元代文人为了满足学术和文艺的荣誉感,出现了私设的考试组织,文人中间公推一名德高望重之人担任考官,由他品评各人所写的诗文,文人中出现一股不以学术求仕进的学风。这一现象的出现( ) A.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C.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形成
B.缘于政府取士政策的变化 D.提升了普通民众的文化修养
5、有学者认为,假如康熙皇帝是在葱禧太后死后继承帝位的,他的命运与溥仪大概不会两样;但如果让薄仪成为顺治皇帝的继承人,清朝的历史肯定也会与现在的不同。这主要反映出( )
A.历史进程是由英雄人物引领的 C.皇帝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因素
B.时代和个人素质共同影响历史进程 D.历史发展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
6、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与这一观点主旨最为接近的说法是( )
A.“工业革命后,英国亟需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 B.“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出超地位” C.“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D.“自由贸易理论,逐渐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认可”
7、下图为1927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导致1934—1937年党员人数急剧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脱离了共产国际的指导 C.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变化 D.国民党反动政策的实施
8、下图是1952年12月,毛泽东主席为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题词。该题词反映出当时(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启动 C.新中国面临严酷的外部环境
B.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D.国民卫生观念根本改观
9、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其中,甲、乙两处代表的经济成分分别是( )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1978 1997 A.外资企业、集体工业 77.6 25.5 甲 22.4 38.1 乙 17.9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8.5 B.集体工业、个体工业 C.外资企业、个体工业 D.集体工业、股份制企业
10、“在希腊,奴隶被解放了也只能是一个被解放了的奴隶,成不了公民,他的儿子也成不了公民;而在罗马,一旦奴隶被主人释放,他自己或许成不了公民,但是他的儿子肯定是可以进入公民队伍的。”上述材料可以( ) A.研究罗马最终能够征服希腊的原因 C.反映出罗马的奴隶制度渐趋衰落
B.证明罗马文化比希腊发达 D.说明罗马政体比希腊先进
11、下表是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其中,代表中国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 1750年(%) 1.9 24.5 32.8 B.乙 1830年(%) 2.4 9.5 17.6 29.8 C.丙 1860年(%) 7.2 19.9 8.6 19.7 1900年(%) 23.6 18.5 0.7 6.2 D.丁 12、下图中的箭头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某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示意图。该领域是( )
A.国际人口流动
B.国际投资方向
C.大宗原材料输出 D.基督教传播路径
13、20世纪30年代,苏联曾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激烈、急于出口的时机,成为当时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的最大买主;同时,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当时苏联( ) A.对经济政策进行了根本性调整 C.已经开始反思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工业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4、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在《慕尼黑:悲剧的序幕》一书中写道:“德国的征服国
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上述观点( ) A.深刻揭示了“二战”爆发的根源 C.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
B.明确了英、德两国的战争罪责 D.有利于人们对战争问题的反思
15、20世纪五十年代亚非会议召开前后,美国等西方媒体宣称此次会议“不过是一次午后的茶会”“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的领导权”;英国总统准备向国会提出新的经济援助计划,企图以此来影响参加国的立场,美国还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扬言要保卫台湾不受武装侵犯。西方上述举措根本目的是( ) A.制造第三世界的内部矛盾 C.极力维护现存的国际秩序
B.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 D.应对多极化趋势带来的挑战
二、材料题
16、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气质,被称为宋韵文化。在时人及今人的文献中均能觅得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韵文化,薪火相传
序号 引文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甲 天下久安则政必有弊者,三王所不能免。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乙 平。 治天下,蔽以一言,曰公而已,朕(宋高宗)亦安得私之。 宋神宗赵顼:“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若钱(指吴越政权)、刘(指南汉政权)窃据浙、广,内足自丙 富,外足抗中国者,亦由笼海商得法也。” 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生贸易。 (1)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宋韵文化精神特质的具体表现。 出处 《宋史·王安石传》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张载《横渠语录》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2)试举一例宋韵文化的其他研究角度加以说明。
(3)以宋韵文化为切口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典型性?
17、近代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人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技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频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1)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进步婚姻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婚姻观念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并选取材料中的一个历史时期加以说明。
(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近代婚姻观念变化的认识。
18、有学者认为西方的近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15—16世纪 17—19世纪初 阶段名称 准备阶段 特征 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发生,农业文明逐渐瓦解,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产生现代化的社会条件逐渐成熟。 第一步是在思想、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18—19世纪初西欧造出一个新的生产力,引导出一种新的文明。 西方显然已领先世界其他地区,“现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与殖民侵略同时扩张,起到了为现代化做铺垫的作用,“殖民主义”承担了马克思所说的“双重的使启动阶段 19—20世纪 成熟与全球扩张阶段 命”。 新的转型迹象 非西方国家仍在为实现现代化而伤透脑筋,西方国家则似乎已出现超越以往现代化模式的新动向,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方面都已经出现了新的特点。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整理 (1)任选两个阶段,概述英国近代化发展的基本状况(每个阶段列举一例史实说明即可)。
(2)参照上述模式,尝试为苏俄(联)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划分阶段。(每个阶段需包涵时间、名称、史实与特征等三个基本要素)
三、论述题
19、义和团运动期间,衡州“拳匪”曾代政府拟定过一份“合约”(节选),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各国前索赔款,一概作废;各因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编者按:4亿两), ●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各国租价照今加倍;将总署交还中国。 ●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
●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
●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延治罪。 ●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大米不准出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合约”内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二战以后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题干提供的主要信息是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表明部分国家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A项中的“根源于”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符;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税制改革不等于农业发展;D项中的“旨在瓦解”不符合史实。 2、答案:B
解析:陵邑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增加关中一带核心统治区域的实力,有效地管理各地贵族富豪。陵邑制度担负着“强本弱枝”和“防御匈奴”两大任务,历来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巨大作用。故B为正确选项。 3、答案:A
解析: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寒门子弟的入仕机会减少;隋、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出现并日益成熟,寒门子弟的机会逐渐增多,故A为正确选项。 4、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私设”“不以学术求仕进”,元朝在很长时间之内取消了科举制度,广大知识分子失去了求学入仕的途径。A项中的“商品经济”,C项中的“体系”,D项中“普通民众”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或与材料无关。 5、答案:B
解析:题干的核心信息较为明显,康熙和溥仪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个人素质也有较大差异。个人努力与时代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关系。A、C两项表述本身没有大的问题,但没有贴近材料主旨,题干并不是强调皇帝或英雄人物的作用;题干提供的材料是一种假设情景,强调的重心也不在“必然性”与“偶然性”上。 6、答案:A
解析:题干的主旨是强调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B项中的“出超”不符合史实;C项仅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D项表述也没有指向战争爆发的根源。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1934—1937年党员人数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红军被迫长征。A项中“共产国际的指导”、B项中“主要矛盾变化”、C项中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均与人数变化无关。 8、答案:C
解析:关键时间是1952年12月,A项中的“已经启动”错误;B项中的“卫生体系”、D项中的“根本改观”均与史实不符;抗美援朝期间,美国悍然在朝鲜战场上使用了生化武器,发动了细菌战。 9、答案:B
解析:从题干可知,甲所代表的经济成分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存在,因此排除外资企业,甲与国有工业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工业体系,因此其为集体工业,而“股份制企业”涉及集体工业、私营经济等多种经济类型,在概念的外延上与集体工业、个体工业不同质。 10、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希腊的公民权是收紧的、罗马的公民权是相对开放的,这也是罗马逐步走向强大,希腊渐趋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B项中的“文化”与材料无关;C、D两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11、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信息,我们可以推断出甲为美国,乙为英国,丙为印度,丁为中国。 12、答案:A
解析:从图片可以看出,欧洲成为主要的输出地,中国、印度、日本也是重要的输出地,美洲尤其是美国是主要的输入地。联系19世纪至20世纪初,只能是国际人口的流动。 13、答案:B
解析: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各国纷纷构筑贸易壁垒,急于寻找出口市场,国际关系恶化。苏联利用了西方世界急于出口的心理,从西方进口了大量的先进设备、技术,引进了大量人才,极大地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 14、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史学家认为德国的征服政策和英国的绥靖政策,都要对二战的爆发负有责任,有利于人们对战争问题的反思。“二战”爆发的根源仍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材料并无涉及,排除A;材料也并没有把英、德两国的战争责任讲清楚,排除B;C项中的“世界人民”与材料无关。 15、答案:C
解析:20世纪五十年代,大量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面临相同的任务:巩固政权、发展
经济,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合的需求。美西方不希望看到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挑战现存的以西方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因此C为正确选项。A、B两项仅仅是手段,构不成根本目的。五十年代的美国,尚无面对多极化趋势挑战的危机。
16、答案:(1)表现:革故鼎新的勇气;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对外开放的胸襟;注重道德教化的风气。
(2)示例1:城市生活的角度,如开封的市井风情浓厚、宋词流行,人们较为重视生活的品质等。
示例2:文学艺术的角度,如宋词、戏剧流行,反映出当时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人们注重生活的品质。
示例3:思想文化发展角度,如理学诞生,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成熟阶段,儒学更加思辨化、哲理化。
示例4:科学技术发展角度,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说明宋代是一个注重创造发明,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
(3)从宋代文化创新性、重要性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宋韵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宋代文化赓续千年、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角度作答;如,宋韵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文化精髓已经融入当代社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能量。 解析:
17、答案:(1)进步观念:反对父母之命,追求婚姻自由;妇女应自立自强,追求人格独立。
(2)因素:经济发展、历史传统、社会变革、先进思想的传播、生产方式的进步等。 示例一:1920年代,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为妇女做出家庭走向社会提供了条件;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了自由、平等观念;
示例二:建国初期,新中国的成立妇女翻身做主;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近代以来,婚姻观念的进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新婚姻观念的产生有利于妇女解放和社会公平,推动了社会进步。 解析:
18、答案:(1)第一阶段: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劳动力、市场的
第二阶段:《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政治前提 第三阶段: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代议制民主逐步完善为近代化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第四阶段:战后英国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示例1:
时间 1918—1927年(或十月革命后至20年代) 1928-1954年(或20—50年代) 苏联模式逐步确立与发展阶段 初步探索阶段 阶段名称 史实与特征 先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逐步稳定了政权并尝试向社会主义过渡。 通过五年计划、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措施,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实现工业化但弊端日益显现。 陆续进行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改革与调整阶段 乔夫改革,苏联模式积重难返,苏联最终解体。 1954-1991年(50—90年代) 示例2: 时间 1918-1936年(或十月革命后至20年代) 1936—1954年(或30—50年代) 阶段名称 史实与特征 先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并初步探索阶段 通过五年计划、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措施,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模式的发展阶段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发展,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但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 陆续进行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1954—1991年(或50—90年代) 示例3: 时间 1918—1936年(或十月革命后至30改革与调整阶段 巴乔夫改革,苏联模式积重难返,苏联最终解体。 阶段名称 初步探索与苏联模式逐步确立阶段 史实与特征 先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并通过五年计划、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措施,年代) 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但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1936—1991年(或30—90年代) 苏联模式的发展与不断调整阶段 显现,50年代开始,苏联陆续进行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模式积重难返,苏联最终解体。 解析: 19、答案: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合约”中要求撤销赔款、收回租借地等条款,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
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义和团民没能认清世界发展大势,不能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合约”中要求外人行叩头之礼,继续管理高丽、安南等内容,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
“合约”内容是当时普通民众朴素爱国情怀的典型反映,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合理看待“合约”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时代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