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历代黄姓文武状元(共20名)

2020-06-27 来源:易榕旅网


中国历代黄姓文武状元(共20名)

?弘扬“江夏”精神,挖掘“黄氏”文化,继承优良传统,传承家族美德!定期推送黄氏家族文化,黄氏家族活动,黄氏家族风采 ,黄氏宗亲交流,黄氏宗亲资源共享等诸多优质内容,重服务黄氏家族的平台!中国历代黄姓文武状元(共20名)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类似今天高考的榜首。文科的是文状元、另外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中国乃至东亚科举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则是越南阮朝于1919年举行、东亚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之进士第一名阮丰贻。一、黄凤麟(555年—626年),字魁熹,号江夏逸叟,黄州江夏人。据《中国历代文状元名录》记载:“黄凤麟,湖北江夏郡黄州黄冈县黄鹤乡仁义村人。”又据《湖北通志》之“人物志·选举表”和《江夏历代黄氏世恩》中记载:“隋炀帝乙丑科进士第一(即605年乙丑科状元),历官弘文馆编撰、直学士、比部员外郎、侍御史。”他是中国科举取士制度以来,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二、【武】黄仁泽(890-965年),一名仁沨,又名诜。号仓山生,福建侯官(福建莆田黄巷)人。唐校书大学问家黄璞第五子,昭宗乾宁二年(895)乙卯科武举状元。累官闽谏议大夫、节度巡官,始迁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百林),事迹载福州志。三、黄仁颖(900-962年),字福佑,一字幼卫,别字仁达,号潘湖翁,行离廿二。祖籍三山莆阳(福建莆田黄巷)唐御史黄滔孙,幼敏慧好学,善诗文。少年时代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时常登上狮山甲第亭攻读。后唐·天成二年927年高中丁亥科状元。初授编撰、校书郎,历迪功郎、四门学正。然遭宰相安重排挤,被贬为主客郎中,继受封为后唐节度使。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十二月,黄仁颖见朝政无所建言,便辞官归晋江潘湖欧厝里。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黄仁颖卒于家,享年62岁。南唐主·李煜赏其才,特赐黄仁颖谥号“文杰”。其裔以欧阳为氏。著有《黄状元文集》五卷。其诗《新都行》载于《中华姓氏诗选·黄氏卷》。四、黄崇嘏(830-900年),女,临邛(今四川邛崃)人,记载五代十国历史的《十国春秋》中《前蜀》12则记载了黄崇嘏的生平事迹。父亲曾在蜀中任使君,她自幼受

到良好教育,工诗善文,琴棋书画,无一不精。12岁父母亡故后,家境清寒,与老保姆相依为生。成年后常女扮男装,四处游历。公元888年,因故被诬为纵火人,写诗向知州周庠辩冤,得其赏识。获释后,经周庠推举,代理司户参军一职。周庠又欲将其女嫁予黄崇嘏为妻。黄无奈修书一封,表明“女身”,并向周庠辞职。归乡后,守贫而终。关于黄崇嘏身世,又有其曾代兄考中状元一说,故其素有“女状元”之美称,为黄梅戏《女驸马》之原型。五、黄裳(1044-1130年),字冕仲,号演山,延平(今福建南平)县人,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科进士第一人(状元)。历官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卒赠少傅。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六、黄公度(1109—1156年),字师宪,号知稼翁。福建莆田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进士第一人(状元)。黄公度中状元后,任承事郎,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迁秘书省正字。因与赵鼎往来及评议时政,为秦桧所不容,被贬为肇庆府通判达十年之久。黄公度治事之余,以读书著文为乐。秦桧死后,黄公度被朝廷召回,高宗询问岭南有何弊政,公度言:“广东小郡,有十年不除,守臣者权官苟且,郡政废驰,民受其害。”高宗当即下诏任命黄公度为考功员外郎。入对时,黄公度乞请高宗总乾纲,厚风俗,被嘉奖采纳。不久,黄公度因病逝于任上,年仅48岁。黄公度工诗善文,清人称其词作气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即高,词理亦胜。著有《知稼翁集》。七、黄定(1133—1186年),字泰之,号龙屿,晚号巩溪居士。为永福县(永泰县)一都龙屿村人。龙屿黄禄裔孙,幼年好学,擅诗词,有文才。少年时十分勤学,苦学经史。28岁获得补大学生资格,升入国子监求学。乾道七年(1171年),他从大学考取“预荐”资格。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进士第一(状元)。八、黄由(1150-1255年),又名世保,字子由,又字居正,号寅斋,自号磐野居士。巩溪黄遇裔孙,平江长洲(江苏苏州醋库巷)人,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进士第一人(状元)。黄由自幼好学,年方十二三岁便教授群童读书,20岁时考入太学。考取状元后,通判绍兴府,当时大旱,黄由赈灾有政绩,升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后奉命出使金国,回国后升任将作监、嘉王府赞读。绍兴中(1190——1194),因帮助宁宗即位,深得宁宗赏识,权礼部尚书兼吏部尚书。行将委以重

任之时,上疏劝阻罢斥道学人物,忤怒帝旨,被弹劾,知成都,以学士奉祠。嘉定初(1207),知绍兴府,进浙东安抚使,官至正奉大夫,刑部尚书兼直学士院。死后,追赠太子少师。黄由擅长诗文,其《归来》诗描绘了恬淡的田园生活。诗云:“归来三阅月,无事一关心。刈草寻花径,开池漾竹阴。江边问明月,天际数归禽。幸有高宾至,相逢似竹林。”九、黄朴(1192-1245年),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道山人,字成父,一字诚甫,号东野。唐御史中丞黄碣十世孙,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第一人(状元),历著作郎,进吏部郎,官终于广东漕司。于嘉定丁丑(1217)补太学。随升内舍生,授签书镇东判官。除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进著作郎,兼权考功郎;出知端平年间任御笔兼崇政殿说书。出知吉安,改知泉州,后除著作郎。又主管云台观,除广东运判、兵部侍郎,司封出知漳州。后主管崇禧馆。眼疾转知袁州未赴任卒,葬福州北郊新店茶园。十、黄观(1364-1402年),字伯澜,一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进士第一人(状元)。黄观自幼颖敏过人,因父亲入赘许家,随母姓许。他曾筑翠薇书舍,勤奋读书,也曾从学于元朝待制黄冔(音许xǔ)。元大都被攻破后,黄冔殉国,使黄观更加看重气节,并渐以博洽多闻声名乡里。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观以乡贡解元夺会试第一。殿试《御戎策》,举“天道、福善、祸淫之机,人事、练兵、讲武之法”为言,太祖阅后大喜,遂擢状元,时年28岁,成为明代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复黄姓。累升尚宝卿、礼部右侍郎。建文初(1399)改侍中,与方孝孺、齐泰一样受到重用。燕王朱棣举兵。黄观奉建文帝之命起草诏书,劝燕王放下武器,解散军队,进京谢罪,言词十分激烈。建文四年(1402),黄观又奉命招募军队,并敦促各地增援皇都南京,行至安庆,得知燕王已渡江,南京失守。燕王下令公布文职罪臣,黄观名排第六。燕王遂派人抄了黄观的家,并将黄观之妻翁氏和两个女儿指配给一个驯象的奴隶。翁氏把所有的钗钏都送给象奴,让他拿去换酒肴,乘机携二女来到通济桥下,投水而死。黄观得知建文帝已逊去,燕王派来追捕自己的人已到,便谎称“入贺新朝,礼当预习”,于是,从容穿好朝服东向而拜,纵身投入罗刹矶的湍流之中。船上的人急忙打捞,仅得珠丝棕帽一顶,献给燕王。朱棣怒火中烧,命人扎一个草人,给它戴上黄观的棕帽,押解刑场,一点点剁碎,并将黄氏一门男丁

都杀尽,诛连一百多人。也有记载说黄观之弟事先将黄观最小的儿子藏匿起来,也有说黄观之妻毕氏孀居母亲家,遗腹生子,所以黄氏有后在贵溪。后人多不知黄观为明朝“三元”第一人。福王时,谥文贞。黄观工书法,书体古拙。他死后三十年,县尹龚某在其故址立祠祀之。十一、黄士俊(1570-1655年),字亮垣,一作亮恒,号玉仑,又号振宇,广东顺德人。唐桂州刺史莆田黄岸裔孙,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进士第一人(状元)。黄士俊少负伟志,好学上进,尤敦孝悌。广东乡试第一,万历三十四年(1606),黄士俊再度赴京,参加会试,榜上有名。殿试时,黄士俊以条对称旨,卷字精楷,被神宗擢为第一甲第一名,时年31岁。登第后,黄土俊任翰林修撰。天启三年(1623),以太子洗马升为詹事兼侍读,不久又升为礼部右侍郎、尚书。有“清正黄尚书”之美誉。崇祯元年(1628),朱由检登基,诛灭魏党,召黄士俊回朝,授吏部右侍郎。翌年晋升为礼部尚书。崇祯七年(1634),黄士俊奉召回朝。九年(1636)召拜东阁大士,入阁参与机务。十年(1637)又晋升为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因复兴朝政的主张与当朝宰相有分歧,因而借病辞职。崇祯知他为官清廉,积蓄不多,便拨给他路费,并嘱咐他病愈后归朝。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黄士俊被晋封为柱国、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数年后逝世。享年85岁。从状元到宰相,几代升沉,无奈生不逢辰,有人说“他人以不寿为不幸,而黄士俊晚年又以多寿为不幸。十二、【武】黄赓(1613-1644年),字仲叙,安徽休宁龙湾人。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武举殿试第一人(状元)。黄赓是明王朝最后一位武状元。生来肩宽背阔,力大无穷。精通武艺,特别善使铁鞭,人称铁鞭王。清兵至,率众固守徽州,身为先锋,斩获甚众。后败,黄赓投奔福建唐王。隆武二年(1646)黄赓也在池州九华山拉起了一支队伍与清兵对抗,终因寡不敌众,惨遭失败,不降终为清兵所害。一说清军钦佩黄赓是个难得的武将,想以高官厚禄招黄赓为清廷服务。但他看见自己拥戴的大明皇室归降清军,早已心念俱灰,宁死不从。清廷不再勉强,黄赓便在福州当地一座山庙削发当了和尚。后来,他还被清廷封为“天下都纲僧”,在佛门净土得以善终。十三、黄轩(1740-1800年),安徽五城古林人,六年后的乾隆三十六年(1771)居然一举夺魁,被乾隆钦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不久,又奉诏入值上书房,任内廷行走、日讲起居注官、司经局洗马。由此,黄

轩有了时常侍奉皇帝的机会,乾隆也更加信任和器重他。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五幸狮子林,黄轩作为内廷近臣也随驾同行。在狮子林陪着皇帝畅游自己的故居,黄轩的心情好到极点,乾隆帝也是非常高兴。高兴之余,御笔一挥,于是一个大大的“福”字便赐给了黄轩。黄轩因在内廷待奉皇帝有功,京察一等,提升为四川川东道。时值台湾用兵,黄轩督办军粮,劳累过度,病死在途中。乾隆得知详情后,非常悲痛,特命给黄轩追加按察使衔,以示慰问。黄轩的父亲黄兴仁,最初由刑部江西司员外郎起家,到清雍正年间,升为刑部福建司郎中。随军平定贵州苗民之乱,并奉诏为边民供给牛具种籽,鼓励苗民开荒种植有功,被授湖南衡州知府。年老辞官,在苏州买下元代始一直作为高僧修行净地的狮子林,精心营造一番后改称“涉园”,并于此闲居。平日里侍花弄草,编书著述,有《南征集》、《南归集》、《松园灾楮编》、《狮子林纪胜》等书广为刊行,狮子林声名由此日隆。十四、【武】黄钺(1565-1643年),字长白,又字金墩,号钟山伯度,行瑞八。江苏南京(祖籍福建莆田黄石金墩)人。明世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武举会试第一人(武状元)。黄钺的父亲黄故仁曾入锦衣卫籍,黄故仁死后,黄钺便承袭父职。黄钺少有奇气,好读书,经史典籍过目不忘,尤喜读阴符素书。他熟悉地理图形,爱舞刀弄枪。成年后臂力过人,精通十八般武艺,又好研习兵法,曾参加文举科考不中,遂弃儒学剑。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全国武科会试的激烈角逐中,他以文武之才一举夺魁,成为大明王朝辛丑科武状元。黄钺历官南京左府佥书,都督佥事(正二品),屡立战功。历任晋升为潮州总兵、贵州总兵;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为官三十载,俸禄银赏全都用来周济黄氏族人,从不为个人打算。到各地任职期间,无不以功绩显赫著称。后来,黄钺辞官回乡,过着平静的生活。78岁那年去世,是明朝武状元中的高寿者之一。十五、【武】清代 黄瑞(1752~1810),字锡符,号辑堂。祖籍二十一都金溪(今柘岱口乡坑西村)。先祖文填,入赘邻乡张村(今江山市辖)周氏,遂家于此。其裔与坑西同宗常相往来。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黄瑞少年时,求学于遂昌,为邑庠生。及乡试。始由江山举荐,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中武举人,继于四十五年中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乾清门行走。是年补甘肃乌鲁木齐中营参将,管理口外屯田,以政绩卓异,特升湖南长沙协副将监试武闱。嘉庆元年(1796)

署理湖北宜昌镇总兵。后升任总兵,守御长阳、张家口等处。调守陕西五郎关。旋升抚标中营参将。嘉庆十五年署潼关协副将,卒于官。十六、【武】清代黄仁勇(1762~1817),字智斋,学名良越,广东潮安古巷镇海阳县(今潮州市)孚中村。清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即为庆祝嘉庆帝登基特开恩科武进士第一人。黄仁勇自幼胆识过人。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年)他虚心向学,博取众家之长,以补已之不足,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三年之后便是嘉庆元年(1796),嘉庆皇帝丙辰恩科取士,黄仁勇再度赴试,遂得二甲第二名武进士。在殿试中,皇帝喜其文武双全,钦点为会魁武状元、头等侍卫,官拜福建金门镇中军游击等职。在金门镇任职达15年,黄仁勇倾注心血于加强海防,抵御外海,保卫国土。因成绩卓著,屡受朝廷嘉奖赏赐。仁勇为官清廉,自奉节约。因身体不适归田后,仍为桑梓兴农桑、修水利做出贡献。黄仁勇自入仕途,为官清谦,自奉甚约。归乡之时,积蓄无多,从未盖过豪华的状元宅第。乐为桑梓造福,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做出贡献。清嘉庆二十二年(1827)病故于故乡孚中,终年55岁。十七、【武】清代黄振邦(1770-1850年)字守魁号雪庵居士,清武状元。福建莆田县景德里前厝人。祖父黄尔相(1702-1780年)配东井邹氏,父亲黄学石(1737-1820年)配罗巷林氏。黄振邦清乾隆三十五年己丑1770年生,二十五岁荣登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武举第一名。配清浦周氏。黄振邦自幼酷爱武术,乾隆年间,在县学红泉书院童试第一名。后拜林洪为师,精进有成,黄振邦坚持不懈,苦练五年,终于学有所成,由莆田县城考试到京师会试,一路夺魁。乾隆五十六年(1891年)八月,考取武秀才。清高宗乾隆59年 公元(1794)年恩科武举第一名。是年春经兵部会试,被录取为第一名,为会元。朝廷开科殿试,乾隆皇帝偕文武大臣亲临考场,殿试分三场,第一场步射,黄振邦以36步8箭中完成了规定的要求之后,他又拉开十力之弓,开弓如满月,射箭似流星,射一箭正面中靶心,再射二箭侧斜射圆心,射三箭回头望月穿中心,挥舞得呼呼生风,拿下第一场。第二场舞刀花,他拿起100斤的刀十几招后仍面不改色,气势如虎,众考官看得齐声喝彩。第三场石锁较力,一个彪形大汉勒马向石锁飞驰而来,说时迟那时快,黄振邦一个海底捞月,将百余斤的石锁抄起来,继而套住马拽着绕场一周,然后犹如顺水推舟地掷了出去,令皇帝与众考官惊叹不已。黄振邦夺得头名状元。乾隆皇

帝当即传谕,封他为御前头等侍卫。黄振邦成了皇宫的最高侍卫官。黄振邦考取头名状元之后,乾隆皇帝下诏,敕造“前厝状元府第”,声名远播,他义父林洪家也因此增光添彩,荣耀一时。黄振邦虽然功成名就,但不忘启蒙师傅林洪的栽培上书“莆郡武师”四个大字,印文为:“御前侍卫南京大总督黄振邦印”。林洪去世后,他还亲自写了祭文,以示哀悼。黄振邦守卫皇宫,尽职尽责。后来,南京长江下流防屡有海盗窜犯,危及官署,袭扰村舍,边防兵急。道光皇帝览阅奏章后,与众大臣商议选派良将,有大臣荐举黄振邦,说他忠贞报国,武艺超群。道光皇帝说道,黄侍卫保卫皇宫有功,但是南京安危事关重大,只好忍痛割爱。于是,传旨命黄振邦赴南京一带安邦抚民。黄振邦初到南京,就统兵设防,不遗余力,御敌于国门之外,未尝松懈。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年八月十五日病逝,南京百姓为之举哀。南京大总督黄振邦去世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上下深为痛惜,道光皇帝下旨将其灵柩日夜兼程护送到福建莆田县景德里前厝,隆重祭奠并予以厚葬。十八、【武】清代黄大元(1820-1874年),字鼎三,清怀安县李信屯(张家口怀安县)人。黄大元自幼酷爱武术,道光年间,为求教武师,赴柴沟堡拜道光间庚子科武举贾致和为师,练武习文。同受教名师门下,同窗习武,在县学童试中考取了第一名。黄大元坚持不懈,苦练三年,终于学有所成,由县城考试到京师会试,一路夺魁。咸丰五年(1855年)八月,考取武秀才。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在直隶省乡试中,中武举,排名为亚元。同治二年(1863年)春,经兵部会试,被录取为第一名,为会元。黄大元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直隶怀安,夺得头名状元。同治皇帝当即传谕,封他为御前头等侍卫。黄大元成了皇宫的最高侍卫官。黄大元初到广东,就统兵设防,不遗余力,御敌于国门之外,未尝松懈。广东江河纵横,地势复杂,结果,黄大元在一次夜战中阵亡,广东百姓为之举哀。黄大元阵亡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上下深为痛惜,同治皇帝降旨将其灵柩日夜兼程护送到故里李信屯,隆重祭奠并予以厚葬。十九、清代黄思永(1842-1914年),字慎之,号亦瓢。本籍安徽徽州,寄籍江宁(南京)。生于清道光22年(1842年),卒于民国3年(1914年)。清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状元。从此先后任翰林院修纂、军机处章京、右春坊右中允等职。后开办北京工艺商局,还投资天津北洋烟草公司,组建北京爱国帐烟厂。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设商部,黄

思永被尚书载振聘为头等顾问,与张謇被时人称为“商部实业两状元”。不久工艺商局停办,黄思永遂南归浦口任商埠督办,辛亥革命以后,卒于上海。据(台湾)朱沛莲《清代鼎甲录》(1985年商务版)卷3“状元”载:“黄思永 江苏江宁人,字慎之,光绪六年庚辰殿试一甲一名,授修撰。十九年九月,以办理山西赈务,驰驱边徼,交部从优议叙,嗣为国子监司业,旋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改左中允。尝奏请发行昭信债票,依议施行;又奏口岸铁路矿产三事,均如所奏办理。迁侍读,旋擢侍读学士,入直上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改国子监祭酒。二十八年因案革职。三十年三月,剏办工艺局,著有成效,开复三品衔、翰林院侍读学士原官”。道光30年(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咸丰3年(1853年)攻入并建都南京。战乱中,黄家人多有罹难,其中即有黄思永父母。黄思永则由其已行聘之金氏的父亲延师教读,直至同治2年(1863年)与金氏完婚。婚后,他以经史书法见长,教书、誊经,得以维持生计。同治12年(1873年),他朝考后任职礼部,继又考入军机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载,光绪6年(1880年)第一名即状元。二十、【武】清代黄培松(1855-1925年),字贤礼,号菊三。福建南安市洪梅镇山溪人,武状元出身。精通武艺。清光绪、宣统年间以琼州镇总兵,记名提督驻广东,曾率兵多次镇压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1913年被袁世凯任为福建护军使,授陆军中将。1922年授北洋政府将军府将军-培威将军,加上将衔,1926年追授陆军上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