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调查与讨论

2020-11-15 来源:易榕旅网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调查与讨论

“网络用语”,即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词,以及在论坛上引起流行的经典语录。网络用语产生之后,迅速风靡中国,适用范围也有原来的网络扩大到日常生活。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没有人对网路的语用有排斥现象。大学生追崇网络用语的主要原因是追求时尚、张显个性,还有盲目的从众心态。大学生对网络用语持自己态度,认为网络用语有利有弊,可用,但应当进行规范和引导;多数人都会理性的选择网络用语,但也有部分人不注重语言的内容。很多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产生了“文化复制”现象,已经失去了使用者张显个性的初衷。大学生中绝大多数认为网络用语的使用不足以展现个人价值观。

谈到网络用语与主流文化的问题就不得不先解释“主流文化”这一概念。对于主流文化我们不能给出一个精准的定义,但传统的主流文化就是指我国几千年来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和 思想道德理论。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一部分不很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被新生的观念所取代,但是主流文化的核心是积极的、理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说到主流文化积极与理性的所谓正统性,并不是为了说明非主流都是偏激的不好的事物,它只是有些偏离主流文化,比如上世纪的朋克、摇滚,这些非主流产物都被现在的很多人所钟爱。主流与非主流二者就好比中规中矩的老师和叛逆的学生:在某些问题面前,老师不尽然都是对的,学生也不全然都是错的,但是学生做错事的几率确实要比老师大那么一点。拿当今社会来说,某些人的拜金主义、功利心态,青少年的“宅”、“腐”等思想,都是侵蚀人性的不良现象。

谈到网络用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五成以上的同学认为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它丰富了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也使得消息的传播变的有趣生动。的却,相比前几十年来看,目前

网络的发达与健壮性使得实事的传播与消息的更新速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虽然使得消息传递的更快更远,但也带来了正负面消息并行传播、外来文化冲击等其他一些弊端。网络用语中以一些日、韩等外来用语居多,所以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有47%的同学认为网络用语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 其实传统文化遭受冲击的事件其实早以屡见不鲜,从前几年的哈韩哈日风潮的兴起,到近几年大学生对国外节日的推崇,无疑不把我们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推向封口浪尖,韩国对我国文化的抢夺已是铁铮铮的事实,但是还有一些人不了解其中的忧患,如果我泱泱大国的内核被掏空,那剩下一个华丽的外壳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这次的调查研究重点之一是讨论网络用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上述结果显示,许多大学的持否定看法,他们在选择网络用语时都是理性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某些不良网络用语不会对大学价值观生产生影响。但是,正缺的监管与控制网络文化传播,积极引导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杜绝不良思想腐蚀大学生的最佳途径。 对广大学生而言,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和网络行为。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知识水平和文明上网意识,对于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促进信息网络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网络氛围,都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利用班级作为平台,以团组织活动或其他形式不定期的进行网络文化管理的宣传,加强学生们的网络法律意识与判断性,杜绝不良思想的传播,弘扬主流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良网络文化泛滥的情况发生。

网络流行语大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领风骚数十天。从“很好很强大”到“很黄很暴力”,从“虎躯一震,三分走人”到“关我鸟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网络流行语总是各领风骚数十天,你方唱罢我登场。从一篇新闻报道中不起眼的几个字,到成为风靡网络的流行语,只用了几个小时。一些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网虫’之间在网络上的交际用语”。许多语言学专家对这种现

象十分担忧,他们认为网络流行时尚语对规范的汉语是一场挑战。特别是对正在学习的青少年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的学生做作文时运用很多文理不通的网络时尚语言,显得不伦不类。这些观点不是全无道理,但用这种方式全面否定网络流行语体现出的却是相关评论者的无知。网络流行语不能简单地被看作一种特殊的信息符号,某些时候它常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正如每一枚硬币都有它的正反面,从一个角度来看是积极的因素,换一个角度来看则未尝不是弊端。流行语和所有事物一样,都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流行语作为社会生活和文化在语言中集中、精炼的反映,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屏蔽掉其消极影响。青年人尚处于成长期,自我控制能力低、是非判断能力差,流行语文化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教育的消极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只有客观公正对待该现象,积极引导青少年学会理性对待,并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才能促使其健康成长。

在青年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适当、适时地引入流行语,可以大大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实现教育与现实生活的成功对接。价值观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性部分,社会生活是青年价值观教育存在的意义和动力源泉,但价值观教育不会自动为青年人所接受。流行语涉及当代社会的重大事件、现象与时弊,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如人生意义、生活方式、爱情、友情、就业、消费、时尚等等,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又因其生动、形象、时尚、表达力、感染力强等特征,深得青年人喜爱,极易为青年人被接受,融入了流行因素的价值观教育将必然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由于青年群体的善于模仿、易于接受新事物等生理、心理特点,通过流行语直白通俗的表述,可以使青年人从中吸取内含在流行语中的有益价值观。 总之,青年价值观教育是以青年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青年价值观教育者要不断去了解社会、知晓对青年群体身心产生影响的社会诸因素,才能准确地把握青年人的思想、个性和身心发展需要,对其实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流行语对于青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影响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社会因素。因此,我们应将流行语作为了解青年群体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了解青年人津津乐道、频繁使用的

流行语去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取向以及生活方式的导向。同时,应积极发挥和利用流行语对青年群体的有利影响,通过优化社会文化环境,让青年人自觉屏蔽掉流行语的负面影响。当然,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更新观念和认识,从而在理论上逐步形成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教育影响的系统认识,在实践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