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学》讲课提纲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属于社会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为社会学专业的10门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从个体、互动和社会结构三个层面透视网络社会运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图据此阐明网络社会原理、构架网络社会学研究领域,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网络社会特质、网络中的社会行动与互动、网络中的社会组织等基础知识、熟悉网络社会学的分析视野和分析概念,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网络现象。
教学学时与考核:
共安排76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答疑辅导4学时,课外自学48学时;考核方式为开卷。
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郭玉锦、王欢编著:《网络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参考书目:
[1] 罗昕编著:《中国网络社会治理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2] 黄少华著:《网络社会学的基本议题》,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教学方法
1.加强双基训练,培养独立思考及自主创新能力;
2.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练结合,开展课外讨论等;
3.基于“实证的方法”来分析和讲解以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专题与内容:
第一讲:网络社会基础知识概述
教学目的及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网络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掌握网络社会、网民、网上身份等网络社会学相关基础知识。
一、网络社会
(一)网络社会的概念
1.互联网概说
(1)什么是互联网
(2)互联网的信息处理功能
(3)网络常使用的基本功能
2.网络社会的含义
3.网络社会的特征
(二)网络社会“空间”构成
1.网络社会存在
2.网络社会构成
(三)网络社会性软件
1.什么是社会性软件
2.社会性软件的特质:互动性、关系性、自组织性、人性化3.社会性软件类型
4.社会性软件的社会性
5.社会性软件与网络社会发展
二、网民
(一)网民概说
1.网民的含义
2.网民初始形成
3.网民数量的发展
(二)网民的分类
1.按质或量分类
2.中国互联网中心的分类
(三)网民特征——以中国的网民为例
1.一般情况
(1)数量的增长
(2)性别比例
(3)上网者年龄
(4)上网者的职业状况
(5)上网时间长度
(6)上网者收入情况
(7)上网者学历情况
2.网民的网上行为取向
三、网上身份
(一)网上身份
1.身份
2.网上身份识别
(1)网上身份
(2)性别身份
(3)语言书写方式与性别
(4)网络社区中的身份和欺骗
(二)网上自我认同
1.自我与网上自我
2.网上自我认同
3.网上多元自我
(三)认同兼容
1.什么是认同兼容
2.网上认同兼容特点
四、网上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结构
3.行为指号分类
(二)网上社会行为
1.网上社会行为
2.网上社会行为的特点
(三)网上社会行为的模式
1.通邮行为
2.聊天行为
3.交友行为
4.游戏行为
5.获取信息行为
6.发布信息行为
复习思考题:
简答题:
1.谈谈你对网民分类的看法
2.理解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概念
论述题:
讨论网上认同兼容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讲:网上个人与群体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网上人际关系模式,掌握网上社会群体的分类并对其进行分析,理解网上社会组织的结构及分类。
一、网上人与人的关系
(一)网上人际关系概述
1.人际关系的两个定律
(1)人际关系的含义
(2)人际关系的两个定律
2.网上人际关系理论
(1)华尔瑟“社会信息处理理论”
(2)黄厚铭
(二)网上人际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1.网上人际关系的真实性
2.网上人际关系的特点
(1)文本为媒质
(2)匿名性
(3)广泛性
(4)“有缘”性
(5)心近性
二、网上社会群体
(一)网上群体的含义
1.现实中的群体
(1)现实中的群体
(2)社会群体的基本要素
2.网上社会群体与现实社会群体的异同
3.网上社会群体的特征
(1)亲和性
(2)交往空间大
(3)成员自由度大
4.网上群体对个体的功用
(1)慰藉
(2)满足社交需要
(3)提供自我展示并认证观点
(4)有助于个体目标达成
(二)网上群体分类
1.网上统计群体和网上实际群体
2.网上正式群体和网上非正式群体
3.网上大群体和网上小群体
4.网上初级群体和网上次级群体
5.网上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
(三)网上群体分析
1.网上初级群体
2.网上地缘群体
3.网上业缘群体
4.网上趣缘群体
三、网上社会组织
(一)网上组织及其结构
1.网上组织的概念
2.网上群体与网上组织的比较
3.网上组织结构
(二)网上组织分类
1.组织类别
2.网上组织划分
(三)网上非营利组织
1.单纯型网上非营利组织
2.混合型网上非营利组织
(四)网上营利组织
1.网上营利组织
(1)重在“人”身上
(2)成员关系平面化
(3)强调高级领导角色
2.单纯型网上营利组织
(1)网上综合型商业组织
(2)网上专业型商业组织
3.混合型网上营利组织——企业网站
(1)企业网站的意义
(2)企业网站的功能
复习思考题:
简答题:
1.什么是网络社会群体?
2.什么是网络趣缘群体?
论述题:
试论述企业网站目前的状况如何?
第三讲:网络社区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网络社区及其构成,掌握Web 2.0的含义与特质,分析博客、微博、微信的交往活动与应用。
一、网络社区
(一)网络社区及构成
1.网络社区含义
(1)社区含义
(2)网络社区含义
2.网络社区构成
(1)构成特质
(2)构成条件
网站平台
上网者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
社区中往往有若干网络群体
社区管理者和社区规章
进入社区活动者通常注册成社区会员
社区成员的强联系、弱联系、陌生人
有社区情感(近似归属感)
3.网络社区的功能
(1)商业交易
(2)兴趣交流
(3)提供想象空间
(4)建立关系,寻求支持
4.网络社区的种类
(1)电子公告版社区(网上论坛)
(2)新闻组(Newsgroup)社区
(3)网上聊天社区(Chat room)
(4)游戏社区(包括MUD和Online game)
(5)专业网站社区
(6)居民社区网站社区
(7)博客社区
(8)综合网站大社区
(二)高校BBS
1.BBS社区
2.高校BBS分析
(1)心理感受
(2)信息发布
(3)交流情感
(4)学习生活
(5)社区中的小群体
(6)社会支持
(三)网上交友社区
1.网上交友社区的特点
(1)真实性
(2)过滤性
(3)去尴尬性
(4)拓展个人交友空间
(5)内在价值凸显
2.网络交友动机
3.哪些人上网交友
4.交友“程序”
二、Web2.0的网络社区
(一)Web2.0的含义与特质
1. Web2.0的含义
2. Web2.0概念的发展
3. Web2.0的特质
(1)要素和原则
(2)特性
4. Web2.0应用程序结构
(二)Web2.0的网络社区应用
1.Web2.0的实践应用
2.两个Web2.0网站的比较
三、博客
(一)博客的兴起与发展
1.概念提出
2.中国博客发展
(二)博客的含义与特质
1.博客是什么
(1)最初的含义
(2)概念的界定
(3)BBS、个人网页和博客比较
2.博客的结构及类型
(1)博客的结构
日志条文
日志发布日期和时间
日志归档
日志帖子的固定链接
日历
留言或评论功能
引用通告
RSS源
(2)博客的存在方式
(3)博客的不同分类
3.博客的特性
(1)个人性
(2)播放性
(3)开放性
(4)交流性(交互性)
(三)博客的交往活动与应用分析
1.博客的交往活动
2.博客应用分析
3.博客进程的思考
(四)博客功能分析
1.自我表现
2.全媒体
四、微博
(一)微博与博客的区别
(二)微博种类及频率分布
(三)微博的主要使用目的
(四)微博的主要功能
(五)微博关注的对象
(六)微博使用者最新走势
(七)微博的信息发布
(八)微博改变了网络舆论的信息模式
(九)碎片化与整合效应
五、微信
(一)微信的界定
(二)微信的使用特征
(三)微信朋友圈关系
(四)微信中的社群感和孤独感
复习思考题:
简答题:
1.网络社区的功能有哪些?
2.浅谈微博与博客的区别
论述题:
试论述网上博客的发展过程如何?
第四讲:网络公共领域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网络公共领域的特质、构成、过程和功能实现的过程,重点掌握网络公共领域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力并能进行实例分析。
一、网络公共领域及其特征
(一)网络公共领域
1.公共领域
2.网上公共领域的讨论与可能性
(1)网络公共领域的讨论
(2)国内学者的观点
(3)网上公共领域与以往的大众媒介比较
(4)网上公共领域的可能
(二)网络公共领域的特质
1.提供了身体不在场和可匿名的互动
2.有限沟通理性
3.多元供述的共识
4.自由和开放
5.可以不同步交流
6.自组织
二、网络公共领域的构成及过程实现
(一)网络公共领域的构成
1.网上的公共参与
(1)中国网民的公共参与
(2)中国网民的公共参与
(3)上网参与的内容特征
2.网络公共领域的空间构成
(1)网络公共领域的一般要素
(2)网络公共领域的空间构成
(二)网络公共领域的过程
1.网上公共领域建构过程
2.网络公共领域功能实现
(1)网络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例证
(2)与现实大众媒体的融合
三、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与影响
(一)网络社会实践公共领域的功能与限制
1.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
(1)社会控制功能
(2)提供讨论空间平台
(3)为决策过程提供了助力
(4)激发民众智能资源
(5)有助于社会认同与共识
(6)提升民众的民主和参与意识
(7)社会安全阀作用
2.网络公共领域的限制
(二)网络公共领域影响公共决策的路径
1.直接影响路径
2.间接影响路径模型
四、网络意见领袖帖
(一)意见领袖
1.概念的提出
2.特征
(1)公共信息传播的重要参与者
(2)对公共事务有独到见解
(二)网上的意见领袖
1.网络上的“把关人”
2.网络上的意见领袖
(三)网络意见领袖帖
1.特征
(1)语言表达客观理性
(2)文字表达具有逻辑性
(3)内容分析角度新颖独到
2.类型
(1)逻辑推理型
(2)专业知识型
(3)数字事实型
(三)网络意见领袖帖的形成
1.网络意见领袖帖的构成
(1)帖子的发布
(2)网络和传统媒体的反应及相关者的反馈
(3)发帖人独到的见解
2.产生环境与发帖人素养
(1)空间环境
(2)社会环境
(3)诉求心理与专业素养
(四)网上帖子的比较
随意帖、情绪帖、价值倾向帖、理性帖
(五)网络意见领袖帖的影响与局限性
1.网络意见领袖帖的影响
(1)“拐点”作用
(2)带动上网者理性思考
(3)去精英化和发挥民智
2.网络意见领袖帖建设
(1)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2)建立网络意见领袖帖制度
复习思考题:
简答题:
1.如何理解网络意见领袖帖的含义?
2.什么是网络公共领域?
论述题:
试论述网络意见领袖帖的建设
第五讲:社会网分析与社会秩序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网的构成和特征,分析社会网络的研究取向,理解网络社会秩序的心理契约、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
一、网络社会的社会网分析
(一)网络社会网的基础
1.社会网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2.互联网上社会网分析的基础
(二)互联网上的社会网构成和特征
1.互联网的社会网构成
2.网络社会网的特征
(1)广泛联结度
(2)自组织网络
(3)桥梁容易形成
(4)网上“结构洞填补”
(5)更多的弱联系,较难形成强联系
3.互联网上社会网与现实非正式组织社会网的特征比较
4.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取向
(三)一个互联网的社会网分析案例
1.网络社会中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的概念
2.研究使用的方法
3.数据采集
4.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5.该项研究的讨论
二、网络社会秩序
以身份定位为基础的自生自发的行为规则,即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为制定规则,即制定规范限制人们的行为强度和范围;给想违规或违规的行为者以压力,即社会控制。
(一)网络心理契约
1.心理契约的概念
2.网络心理契约
3.网络心理契约分析
(二)网络社会规范
规范的一般定义,是指形成共有的行为期望准则。所谓共有,社会学者通常是指“许多人共享”或“一个团体的成员所共有”。所谓准则,通常指行为标准(或范式)的定义。
1.社会控制的含义
2.网络社会规范的形成与构建
3.网络社会控制的类型
(1)网络社会控制的划分
(2)网民自身控制
(3)网民舆论控制
4.网络有害行为的管制
(1)什么是网络有害行为
(2)桑斯坦网络言论自由理论
三、网络电子信息反商品化
(一)反商品化的内容及特征
1.去交换性
2.去稀缺性
3.去价值转换性
(二)网络电子信息的特征
1.三种方式的融合
2.电子信息的特点
3.反商品化运作
(1)回到物物交换形式
(2)价值权重转换
(3)转换低价
(4)网络生存原则
(5)替代
(三)网络电子信息的反商品化表现
1.免费无线上网
2.宽带费用下降
复习思考题:
简答题:
1.简述网络社会网的自组织过程
2.如何看待零边际成本社会?
论述题:
试论网络强关系的可能性
第六讲:网络社会问题与网络社会变迁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网络社会问题的种类、解决方式、掌握信息压力和网络成瘾的概念,展望网络社会的未来发展。
一、网络社会问题
(一)网络与青少年社会化
1.社会化与网络
(l)影响人格形成、发展和形成自我观念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3)掌握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2.家庭教育的疑惑
3.网络社会化
(二)网络社会问题
1.网络病毒
2.网络黑客
3.网络犯罪
(1)网络盗窃
(2)网络诈骗
(3)数字故意破坏
(4)网络洗钱
4.网络暴力
5.网络色情
(三)信息压力
1.信息压力的概念
2.信息压力的过程表现
3.信息压力对负荷者的负面表征
4.信息压力的成因分析
5.信息压力的逆向表征
6.信息压力的自我调节
(四)网络成瘾
1.网络成瘾的概念
2.网络成瘾的判断标准
3.网络成瘾分类
4.成瘾者的特征
5.影响因素
6.寻求问题解决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内涵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四)自媒体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五)我国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新挑战的对策
三、网络社会变迁
(一)网络社会的发展阶段
(二)Web1.0阶段与Web2.0阶段
老年人问题产生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经济原因
(三)未来网络社会
1.对网络社会发展大致的三个观点
(1)有人认为网络社会将为人类社会带来进步,并有助于人类解决诸多问题
(2)有人认为网络社会将造成人际关系的异化,人类要付出重大代价
(3)也有人认为网络只是工具,对人类社会是利是弊,要看人类如何运用
2.关于互联网未来的实证报告
(四)未来社会网络
1.对网络社会发展大致有三个观点
2.关于互联网未来的实证报告
3.前景展望
(1)未来通过移动电话就可以整合现有所有通讯媒介,不但能够大幅扩充传输速度,更能让计算机随身带着走
(2)随着宽带的普及,网络流通的信息内容日趋丰富
(3)家庭网络化即将成为现实
(4)数字电视将成为家庭网络化的中心
(5)网络地址的无限供应将成为可能
复习思考题:
简答题:
1.怎样理解信息压力问题?
2.怎样看待网络成瘾?
论述题:
试勾画网络发展的未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