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为例
[摘要]自2016年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召开,2017年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成立至今,“专业+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澜湄国际职业学院开展了五年。本文将从澜湄国际职业学院成立背景、“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和“老挝语+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三个方面介绍澜湄国际职业学院“专业+老挝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情况以及“老挝语+专业”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情况,为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澜湄方案”。
[关键词]老挝语、专业+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澜湄合作
[作者简介]刀淑敏,女,1991年出生,助教,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老挝语教师。
1.
云南民族大学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 2016年3月,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中国召开,澜湄六国(中、缅、老、柬、越、泰)在三大重点领域五大优先发展方向达成共识。2017年,在外交部、教育部和云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战略,积极响应“澜湄六国”合作机制和我国领导人倡议,云南民族大学成立了澜湄国际职业学院(二级学院),与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本科)合署。2019年,学院更名为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澜湄学院),成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对外开放的三张牌之一。
学院以打造澜湄区域职业教育标杆为目标,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和培训湄公河五国产业技术工人为核心,以推进澜湄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1+6+6+6+N”办学机制为途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的办学方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具有澜湄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学院建有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境内10个培训基地、2个境外培训基地、1所境外分院(缅甸)、澜湄职业教育联盟、澜湄国际合作研究院、云南省184职业鉴定所等。
1.
澜湄国际职业学院“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设背景
澜湄学院立足云南,辐射湄公河国家,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和湄公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设置和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和湄公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专业,采用“专业+非通用语”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其培养所急需的既懂专业知识又通语言的专业和技术人才。
(二)“专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学院结合澜湄合作机制中提出的五个优先合作领域(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按照“专业+语言、一校多国、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建设有5个院系:财经系、旅游系、信息技术系、艺术设计系、人文系。
2017年秋季学院实现首期300名学生的招生,其中100名面向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5国招生,于云南民族大学培养。截止目前,除信息技术系只采用“专业+英语”模式培养外,其余系都有专业采用“专业+英语”和“专业+非通用语”两种模式培养。
1.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1.
[2]
[1]
专业设置
澜湄学院针对财务管理、旅游管理、秘书学、工艺美术、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采取“专业+非通用语”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生可选非通用语有泰语、缅甸语、老挝语和柬埔寨语,录取入学后选非通用语的学生按照“语言+专业”模式培养。
图1 云南民族大学2021年报考指南截选
(2)课程设置
修订和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英语课程学习划入公共教育课程的范畴,将非通用语种课程划入专业方向课范畴。学生入学时在修读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修一门非通用语种,第五学期派往语言对象国留学一学期,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继续在国内和专业课程一起完成非通用语课程学习。
第一至第四学期非通用语课程每周6学时/共108学时,第五学期赴对象国进行一个学期的语言和文化学习交流(计划未来第五学期除了学习对象国语言还将学习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第六学期非通用语课程每周2学时/共36学时,第七学期非通用语课程每周2学时/共36学时。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课程为基础非通用语一至四,第五学期根据对象国课程设置该语种听、说、读、写、文化课程,第六和第七学期开设应用非通用语。
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除了课程学习还要求进行社会调查学习项目,了解所在高校的专业设置、教育课程和教育水平,以及对象国的社会文化,回国之后提交调查总结报告。
2.“专业+老挝语”培养模式实践
截止目前,澜湄学院累计培养“专业+老挝语”本科生271人,其中“财务管理+老挝语”本科生(包括专升本)累计133人,“旅游管理+老挝语”本科生累计79人,“秘书学+老挝语”本科生累计29人,“工艺美术+老挝语”本科生累计30人。2019年,派出财务管理和旅游管理两个班的39名学生赴老挝国立大学进行第五学期的老挝语学习。
1.
澜湄国际职业学院“老挝语+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
1. 建设背景
在澜湄学院“专业+非通用语”应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非通用语的教学须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增强语言和专业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此背景下澜湄学院的“老挝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1.
“老挝语+专业”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 1.“老挝语+专业”教学设计和实践
从2018级开始,应学院需求,从第四学期的老挝语课程开始探索“老挝语+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每周2学时“老挝语+专业”的教学模式。2018级旅游管理老挝语方向班从第四学期开始开展“老挝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的教学模式,教材分别选自中国出版的中老文对照旅游书籍和老挝高校旅游和酒店管理教材。中老文对应的旅游景点介绍词要求学生背诵老语,老挝高校的旅游和酒店管理教材要求学生在讲解过后翻译整理成中文,期中和期末测试对所学内容进行评价。
2019级财务管理老挝语方向班从第四学期开始开展“老挝语+财务会计知识”的教学模式,财务会计知识教材选用我院师生专业课选用的中国出版的《基础会计》教材和老挝高校的基础会计教材。财务会计知识专业性较强,老挝高校教材要求学生在讲解过后对照中国教材翻译整理成中文,并对重要的定义进行背诵,期中和期末测试对所学内容进行评价。
从两个班的教学效果看,“老挝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很大增强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很多学生从“被迫学习”转为“需求学习”。不论是旅游酒店管理知识还是财务会计知识中国和老挝的教学的内容都很相似,使得学生通过运用老挝语学习老挝的旅游酒店管理和财务会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该专业知识的老挝语表达。
2.“老挝语+专业”实训教学模式
第六和第七学期充分利用学院实训条件,在校内实训室开展每周2学时的“老挝语+专业”实训课,模拟专业工作和生活场景,用老挝语完成工作过程对话。如:带老挝客人参观我院工艺作品展览室、茶艺室、博物馆等,并对其进行讲解;在实训室模拟在老挝的银行进行存款、转账等业务;模拟在老挝企业日常会计出纳工作;模拟在老挝企业开展秘书行政工作;模拟和老挝人对工艺美术作品和制作过程进行交流等。
3.“老挝语实验”教学活动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18级和2019级第五学期未能到老挝学习,为锻炼学生口语和为学生创造老挝语语感,在第五学期教学过程中实行每两周一次的“老挝语实验”教学活动,即在规定时间段内参与活动者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全程只能用老挝语进行对话和交流,参与活动者相互监督,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分,充分利用学院实训室给学生创造氛围感来进行语言“实验”活动。
(三)未来发展“老挝语+专业”和“专业+老挝语”复合型人才的相关建议 不论是“老挝语+专业”还是“专业+老挝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语言学习由于需要反复练习达到强化记忆,耗费大量时间。况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两个专业简单相加,而是需要两个学科专业合作,实现两学科间的交融与渗透。因此,建议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未来可将专业课程中与专业功能不太紧密的课程缩减,增加老挝语相关课程量。3]
其次,加强和有关部门沟通,加大对于“语言+专业”和“专业+语言”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建设的合理赋权。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的评价体系和其他学术型本科的评价体系并没有差别,作为应用型本科探索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在以学术型本科评价体系标准中取得好成绩目前是个难题。同时,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毕业证书只能写一个专业的名字,也没有相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评价体系,很难体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和结果,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以复合型人才的身份找工作。
目前还没有全国范围的老挝语等级考试,若将来开展全国范围或省级的老挝语等级考试,如果能像其他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一样允许非专业学生参考,这样能
[
促进“专业+老挝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考核。同时,我院的184职业鉴定所也在积极联合各方探索“旅游老挝语”、“财务老挝语”、“秘书老挝语”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老挝语+专业”和“专业+老挝语”复合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云南民族大学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官网. [2]禹梅,尹世堂,焦世源 .“专业+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为例,2021.
[3]王晓焕.“一带一路”倡议下“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海外英语,20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