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理论进路——基于国内四种新闻传播学期刊的分析(2006—2011)

2022-05-10 来源:易榕旅网
瓤闻界ISSN1007—2438 201 3年第1期 新媒体与数字化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理论进路1) ——基于国内四种新闻传播学期刊的分析(2006—2011) 秦志希卢晓华 摘要对2006年至2011年国内四种新闻传播学期-7=1的新媒体研究论文分析发现,随着产业发展的推进, 新媒体研究呈现出数量与质量齐飞的基本态势,国内学者关注新媒体对社会建构的作用、受众对新媒 体的使用与满足、新媒体应用与技术扩散产生的效果与影响等理论重点,引发了国内传播研究的新媒 介转向、丰富了传播研究的理论内涵、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本土化与规范化。 关键词新媒体;理论进路;传播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秦志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 ̄430072。卢晓华,武汉大学新闻 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 ̄430072;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新媒体无疑是当下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最为重要和活跃的领域。当前该领 域的研究态势如何?研究者关注的理论重点是哪些?已有研究对新闻传播理 论发展的意义何在?本文从国内四种新闻传播学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国 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2006年至2011年刊发的所有新媒体研究 论文出发,对以上疑问逐一破解。 近年学界虽形成了对新闻传播研究进行年度综述的传统,但对国内新媒 体研究的理论进路鲜有研究者深入探究。而本文选取的四种期刊在2012年公 布的国内CSSCI新闻传播综合杂志排名中稳居前四位,各刊在2006年后纷纷 增刊扩容、开设研究专栏,提供更为宽阔的学术平台。本文的研究样本均来自 于这些期刊中固定开设的新媒体研究栏目、不定期刊出的新媒体研究专题、以 及涉及互联网、新媒体使用、手机、博客、微博、社交媒体等主题的学术论文,书 评、随笔等非研究论文均不计人。 四种学术期刊呈现国内新媒体研究的基本态势 一、统计发现,2006年至2011年国内新媒体研究呈现出不断趋热、稳步增长的 1)基金项目:新疆大学博士基金启动项目“新媒介环境下的少数族群的媒介使用与文化 适应”(BS110221);湖北省教育., ̄2009年度教研项目“新型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JG20090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媒介传播视域下的少数 民族地区受众国家认同研究——基于托台村民族志调查》(11YJC860020) 态势。六年中,四种期刊共出刊176期,刊发论文 共计4746篇,其中新媒体论文445篇,约占论文总 数的9.38%。 从各期刊六年中所刊发的新媒体论文占本 刊论文总量的比重来看,新媒体研究占有重要席 位。其中,《新闻与传播研究》中的新媒体研究论 文比重最大,六年出刊32期中总计刊发论文448 篇,其中新媒体研究论文就有79篇,占论文总量的 17.6%。《国际新闻界》六年间发刊72期,共刊发 论文1355篇,其中新媒体论文154篇,占该刊论文 总量的1 1.4%;《新闻大学》24期共刊发论文596篇, 新媒体研究论文44篇,占论文总数的7%;《现代传 播》48期共刊发论文2347篇,新媒体研究论文168 篇,占论文总数的7%。 2006年至201 1年,新媒体研究总体呈现逐年 增长态势。四种期刊的新媒体研究论文在六年 间以每年总计34篇、42篇、53篇、93篇、110篇、113 篇的速度稳步增长,虽然在数量庞大的新闻传播 研究中,这六年的新媒体研究论文只是分别占到 了总论文量的5.4%、6.5%、7.4%、11.O%、11.4%和 12%,但不难看出,新媒体研究的比重不断增加, 新媒体研究的地位13渐巩固。特别是2009年成 为重要时间拐点,这一年的新媒体论文数量出现 井喷,所占比重首次达到了10%以上,1: ̄2008年 增长了3.6个百分点。而比较不同年份的新媒体 论文发表数量可以看出,2006年的新媒体论文数 量只占六年新媒体论文总量的7.6%,2007年占 9.5%、2008年占11.9%、2009年占20.9%、2010年占 24.7%,2011年占25.4%,仅2009年至2011年三年 的新媒体论文数量就占到六年新媒体论文总量的 71% =、四种学术期刊呈现国内新媒体研究的理论关 注点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关注点往往代表着研究者 的学术旨趣、关注热点和研究取向。研究发现,近 六年国内学术界在新媒体研究方面主要关注以下 几方面。 (一)改变与建构: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新媒体从诞生起就从未脱离社会而单独存 新媒体与数字化 在,关于新媒体对社会建构作用议题的关注在某 种程度上促进了新媒体的研究和理论建构。四种 期刊的研究显示,该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 空间中群体组织的构成与集体行动的特征、规律, 新媒体对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带来的深刻 影响与变革等具体研究问题上fl1。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或“新媒体事件”等传 播现象进行统一界定之难凸显出此类现象的特殊 与复杂,国内学者主要从网络集体行动的涵义与 特性、网络舆情和网络集体行动的诱因和形成要 素、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 理和精神层面等四方面【z】展开相关研究。研究者 引入西方集体行动研究理论,试图使用“资源动 员理论”、“搭便车理论”、“议题管理理论”等各 种理论和范式,来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 与讨论【 。研究者还结合社会分层理论,探索当 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阶层结构,提出话语权结构 的不平衡成为当下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诱因之一[4]。 研究者在西方学者的“场”论观照下,指出新媒介 场、心理场、社会场交汇形成了中国的网络舆论 场,既影响网络舆论传播的主体与客体的心理活 动,也影响具体的网络舆论传播行为【 。 理论层面上,集体行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等丰富资源的引人,积极推动了新 媒介传播现象的研究进程。现实层面上,新媒体 事件与现实互动,借助网络舆论推波助澜,成为普 通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以及一种集体 情绪、阶层身份的表达与确认方式。 研究者还博采长尾理论、社会网理论、把关 人等理论资源,探究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对人们生 活、行为方式带来的变革。研究经历了从群体虚 拟社区研究向博客研究的转向,播客、维客等“客 家族”现象研究的大量涌现,以及微博带来的全民 狂欢浪潮等不同阶段。在博客研究中,研究者基 于博客传播特征的考察,认为博客传播的核心在 于个人主体身份的确立。实证研究也发现,用户 使用博客能够比使用BBS和个人主页更好地建构 起网络身份。博客撰写者的博客使用行为,以及 反馈对博客写作的影响等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博客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互补、促进,将构成 新媒体与数字化 未来社会变革的主旋律,影响互联网、传媒、生活、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层面[61。2009 年起微博成为学术研究的宠儿,从定义、发展现 状、传播形态与特征,到微博互动结构与机制、应 用与影响等各类研究不断涌现。研究者植根于传 统意见领袖及论坛、社区、博客、各种社交网站等 网络意见领袖的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挖 掘识别微博意见领袖,发现微博意见领袖与追随 者之间是一种非对称性、弱交互的关系。虽然微 博对传统媒体的依赖仍未摆脱,影响力还只是短 暂的,但不可否认微博对社会事件的介入和参与 能力越来越强,正成为社会舆情传播的新途径和 集聚地。 可以说,国内的自媒体研究正慢慢突破“自 我”走向“社会”,从单纯的本体研究,扩展至自媒 体与人类社会交往、与社会现实建构、意见领袖与 舆论等层面的研究。虽有研究者断言,作为现实 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 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 式的变迁I71。但微博等自媒体究竟如何渗透进社 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如何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 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仍然缺乏更为全 面、系统的深度研究与思考。 (二)使用与满足:新媒体与受众研究的理论 重点 新媒体受众研究中广泛沿用的是使用与满足 理论,另一理论范式则是受众接受研究,尤其强调 受众主动接受信息、使用和感知媒介的研究视角 也被广泛应用在新媒体研究中【8J。四种期刊中的 研究发现,边缘群体、特殊群体和少数族群等群体 特征更为突出,加之研究便利与个人兴趣等原因 成为研究者关注较多的对象,如家政钟点女工、农 民工、大学生、少数民族群体、青年御宅族、游戏玩 家等。研究者主要关注这些群体的互联网、手机、 SNS、微博、网络游戏等不同形态的媒介接触与使 用。研究路径主要是从使用与感知、选择与接触、 人际互动、社会交往等理论视角挖掘深层次理论 蕴意,并开始逐步关注新媒体受众的身份认同、社 会认同、孤独感、赋权等问题,在丰富现有传播理 论的同时,促进了新媒体的研究和理论建构。 网络游戏蓬勃发展,玩家数量迅猛增长,网 络游戏逐渐取代电视成为下一个世代休闲娱乐的 重要媒体场域【91,这种传播现象不可忽视。网游玩 家成为新兴的新媒体受众,研究者主要关注玩家 的基本特征及游戏中的社会化行为,以使用与满 足理论、动机理论等为指导探究玩家的游戏动机 及其对游戏行为的影响[1O】。此外,研究者以网游 《仙剑奇侠传》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研究的理论视 角对其进行解读,认为在该游戏中多元一分权的文 化景观正是网络游戏时代大众文化真正的意义与 价值所在Ⅲ】。 手机的使用与感知,特别是在不同群体使用 中发挥的功用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全球化、现 代化、信息化浪潮中,西部少数民族村寨面临媒介 的强行侵入。对云南箐口哈尼族村寨手机使用的 人类学考察发现,在“传统”与“现代”、“不变”与 “变”这种复杂生活语境下的菁口哈尼族村寨中, 手机媒体呈现了不同的社会活动及文化表现,既 有可能成为“文化表演”的核心,也有可能成为权 力关系网络的一种载体【I2】。至于手机在中国农民 (工)外出打工求职过程中的功用,研究者采用民 族志和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讲述一个村民打工求 职途中的经历,发现新媒介技术(手机)在一定程 度上赋予了农民(工)自主性,即一种相对能够掌 握局面的能力和意识,只不过这种自主性和个体 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l3】。 手机使用与性别、身份的建构研究日渐增 多。如在社会化进程中涌入并流移于上海的家政 钟点女工,虽然这些农村妇女通过手机使用发挥 着重建交往网络、联系家政劳动,异地监护子女成 长履行母亲职责的功用,但却无法跨越自身社会 地位和社会性别身份,无法超越由城乡、地区、技 术与经济的支配性力量重叠交织的生活世界,只 能以都市漂流来获取基本的生活资源lI41。同样, 新生代农民工在新技术使用、消费、青年亚文化、 阶层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多个层面的交织之中构 建着自我的社会身份,但他们对手机的消费仅仅 是农民工心理状态的某种表征,无法从根本上建 构其城市社会身份Il5】。 本文研究发现,使用与满足理论在集中于新 媒体的受众选择、个人使用、对社会交往及网络政 治参与的影响以外,还逐步深入到新媒介使用的 社会、文化、心理研究层面,丰富了新媒体受众研 究的理论内涵。 (三)传播效果:新媒体的正负影响 效果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四种期 刊的研究显示,国内新媒体研究中出现频率较多 的是创新扩散、议程设置、新媒介与暴力等经典传 播效果理论。这些基础理论在中国的新媒体语境 中得以推介、检验、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 理论发展。 罗杰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创新扩散理论, 并在8O年代提出修改,主张以“传播网络分析”取 代以前的扩散模式。此后,创新扩散理论在新媒 介背景下的传播研究中得到应用[16】。国内主要集 中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手机)在接人与使用上带 来的数字鸿沟研究,探讨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与 知识分布之间的关联将会带来怎样的社会结果。 也有学者创新性地试图勾连数字技术接入与使用 鸿沟对于人们知识沟的影响,提出新媒介技术成 为一个显著影响和型塑知识沟的变量,知识沟可 以被视为第三道数字鸿沟【- 。 媒体内容中描述的暴力和攻击情况所凸显出 来的媒介效果议题向来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但 当前国内对游戏的暴力影响这一课题研究成果甚 少。研究者开始对国外研究中游戏暴力影响的理 论依据进行引介【l8】。而对网络游戏的暴力化走势, 研究者开始关注网游对青少年精神麻醉的负面效 应,指出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娱乐渴求心理” 和“社会文化心理”的满足促使了青少年对网络 暴力游戏的痴迷,同时作为一种媒介文本,网络暴 力游戏还寓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于文本之中,通过 潜移默化地影响阅听人的消费形态,培养青少年 受众的“消费共同意识”fl9】。虽然国内对于网游 玩家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但将网游玩家纳入研 究范畴,无疑拓展了媒介暴力对人的影响研究。 议程设置是传播学的关键理论之一,吸引了 大众传播研究者的目光。从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 的视域出发,对新媒介环境下的网络议程设置进 行实证研究,探讨网络舆论引导的实效性。同时 新媒体与数字化 注意到了媒介环境变化对传统传播模式的颠覆, 以及由此带来议程设置研究的困境,提出在新媒 介环境下,突破媒体议程设置为中 t7的单一研究 方向,把使用新媒介的个体和社群对媒体议程的 作用纳入研究重点范畴【20】。 三.四种学术期刊新媒体研究对中国新闻传播研 究的现实意义 (一)学术地位树立引发传播研究的新媒体 转向 2006年至201 1年国内四种学术期刊的新媒 体研究显示,新媒体研究紧随产业发展,研究阵营 壮大、学术成果增加、学术阵地巩固,逐渐树立了 在国内传播研究中的学术地位。传播理论在发展 中自觉纳入新的媒介与技术要素,转向与新媒介 环境相适应的方向,同时,新媒体研究的疆域也在 传播研究的框架下得以拓宽。除了上文论及的几 大理论关注点外,新媒介技术与产业、新媒体传播 现象与传播机制、新媒体传播伦理、新媒体传播监 管等议题均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二)不断推动新媒体传播研究的本土化与 规范化 2006年至2011年国内四种学术期刊的新媒 体研究显示,中国社会产生的大量新事实、新案 例,为新媒体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与研究对象, 特别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绝大多数基于国内 发生的热点事件。对经典传播理论进行中国化的 解释或检验,为传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注脚。 此外,传播研究方法日渐多元与科学化,量化研究 方法逐渐受到追捧,质化研究方法也被越来越多 的研究者使用。这些变化与成绩,推进了新媒体 传播研究的本土化与规范化。 (三)多学科研究视野丰富传播研究的内涵 2006年至2011年国内四种学术期刊的新媒 体研究显示,新媒体研究逐渐突破了单一传播研 究框架,吸收多学科理论资源,丰富了传播研究的 理论内涵。例如借鉴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研 究方法对“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言”、“网络恶搞” 等新媒体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在新媒体与社会、 新媒体与人、新媒体与文化的宏大视野中考察新 新媒体与数字化 媒体的影响。研究视野的多元化,扩展了传播研 究的学术空间,也极大地提升了研究对于社会整 体发展的学术价值。 新媒体,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研究领域。 扩展新媒体研究主体、挖掘研究范式、创新研究方 法,推动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多元化、纵深化、规范 化,在理论设计与创新上实现质的突破,无疑是未 来新媒体研究努力的方向。 表1四种期刊论文发表总量 期刊与年份 2006芷 2007生 2008芷 2009生 2010正 2011年 各刊总量 新闻与传播研究 52 59 84 89 84 80 448 国际新闻界 186 187 204 303 243 232 1355 现代传播 297 305 318 350 547 530 2347 新闻大学 90 96 111 101 95 103 596 年度总量 625 647 717 843 969 945 4746(台计) 表2四种期刊新媒体论文发表量 期刊与年份 2006伍 2007生 2008盎 2009生 2010生 2011年 各刊总量 新闻与俐酾院 4 5 12 15 19 24 79 国际新闻界 18 23 19 46 26 22 154 现代传播 10 13 17 22 51 55 168 新闻大学 2 1 5 10 14 12 44 年度总量 34 42 53 93 110 113 445(合计 参考文献 [1】吴小坤、吴信训.国际视野下新媒介研究的沿革与 动向【『l_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 [2】【3】董天策、王君玲.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 议题与视角m.现代传播.2011(08). f4]赵云泽、付冰清.当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 结构分析Ⅱ1.国际新闻界.2010(05). 【5】余秀才-网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 析——试述西方学者的“场”论对中国网络舆论场研究带 来的启示Ⅱ1.现代传播.2010(05). 【6】方兴东、张笑容.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 和案例分析Ⅱ】.现代传播.2006(03). 谢耘耕、徐颖.微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卟现 代传播.2011 【8】吴小坤、吴信训.国际视野下新媒介研究的沿革与 动向【1].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 【9】琅玉佩等.线上游戏与媒体文化明.新闻学研究 108期. 【1O】钟智锦.使用与满足:网络游戏动机及其对游戏行 为的影响Ⅱ】.国际新闻界.2010(10). fl1】杜骏飞、李耘耕、陈晰、王凌霄、钟方亮-网络游戏 中的传统与现代——《仙剑奇侠传》的文化解读Ⅱ】.新闻 大学.2009(3). 『12]-f,J、信茹.手机和箐口哈尼族村寨生活——关于手 机使用的传播人类学考察Ⅱ].现代传播.2OLO(1). 『1313-未、宋晨.在路上:手机与农民工自主性的获 得——以西部双峰村农民工求职经历为个案Ⅱ].现代传 播.2OLO(9). 【14】曹晋.传播技术与社会性别:CA流移上海的家政钟 点女工的手机使用分析为例Ⅱ1.新闻与传播研究.2o09(O1). 【15】杨熳.消费与身份构建:一项关于武汉新生代农 民工手机使用的研究Ⅱ】.新闻与传播研究.2o11(6). 【1 61吴小坤、吴信训.国际视野下新媒介研究的沿革 与动向Ⅱ】.新闻与传播研究.2o11(1). 『1714 ̄路与张明新,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 识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4). 【1 81钟智锦.暴力游戏对玩家暴力倾向的影响:理论、 方法与结论田.新闻大学.2010(4). 【1 9]燕道成精神麻醉: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 影响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2). [2015宪春,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 的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