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外美术的差异性

2023-08-23 来源:易榕旅网
中外美术的差异性

中外美术的差异性----《蒙娜丽莎》与《洛神赋图》

艺术无国界,美术亦如此,但是由于中外文化积淀的差别,以及其不同的美术宇宙观、世界观和哲学背景,导致了中外美术的差异。下面我就选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加以分析中外美术的差异性。

《洛神赋图》为顾恺之传世精品,是中国古代传统美术的瑰宝。它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将山水、花鸟、人物画技巧荟萃一炉,画面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作品线条,前者飘逸,人物动态委婉从容,后者人物形体较低矮,线条圆转短拙,色彩较浓丽。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洛神女脚下的洛河水,水纹处理,完全是一种透视的处理。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在中国绘画史上有极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是西方绘画史上的重要作品。

通过欣赏这两幅美术作品,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中外美术的大不同。

首先,画面构图上,《洛神赋图》展现了一种空间美,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 使人在融人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 从而达到人与

自然“ 天人合一” 的高度和谐。而《蒙娜丽莎》则相对强调客观的再现, 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 提炼出对崇高的人性的追向, 偏重于强调

对象客体的方面。

然后,在表现手法上,《洛神赋图》是以线条为主,线条运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这幅画的好坏,用线来表现出人物的动态,心理。而《蒙娜丽莎》以面为主要造型语言, 具有较强的覆盖力,更有利于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体积感和重量感,,其深刻地研究了客观自然中色光变化的规律和主观色彩在表达人类情感世界中的作用, 并完美地运用于美术创作之中。

其次,古代化作人物比例相对没有那么严谨,没有太多的强调肌肉骨骼的转折、关系,并且古代人物画作更具有每一个时期人们审美特点。而西方绘画则钟情于人体的表现,他们对于人体结构、体积空间的塑造十分精通,他们认为在人体艺术表现饱含着人类的生命力,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为了栩栩如生的描绘再现自然,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因为“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所要追求达到的最终标准,使得它和西画表现真实准确的美在造型要求上突显区别。这也是《洛神赋图》和《蒙娜丽莎.主要区别。

无论是中国美术抑或是西方美术, 都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 其审美意识与艺术形态, 带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差异。

然而,对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画种繁多、作品纷呈的中外美术,通过对照、剖析、探寻,发掘,相信我们至少可以坦然面对不同文化的冲突,它们的变迁和融合,而学会用更加浅显、生动、平易、自由的心态,开启爱美、审美的大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