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西方绘画差异的论文

2023-11-30 来源:易榕旅网


东西方文化差异之绘画

从小我便对中西方的文化艺术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自从有机会选修这门课程来,我就对中西方艺术文化 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谈一些我对中西方绘画的看法。

很久以来,东西方两种不同特质的文化艺术进行着剧烈的碰撞,这种碰撞体现在建筑、雕塑、音乐、戏剧等各个艺术门类上,尤其表现在绘画上。我认为,东西方文化绘画的碰撞源自于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上,这种差异性归纳起来表现在意识形态上,东方绘画偏重于感性的表达,而西方绘画偏重于理性的分析。在艺术语言的侧重上,西方绘画重于对面的刻画,而东方绘画侧重于对线的表达;在绘画材料形式上,西方采用厚重鲜艳的油画颜料为媒介,东方绘画以中国水墨为代表;在绘画的客观科学性上,东方绘画强调主观描述,西方绘画强调客观描述;在表现题材和对象上也具有较大差异性.东西方绘画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面貌特点,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人种性格的差异性,东西方艺术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因素及哲学思想。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极大区别,最终表现在艺术形式和题材上,是人类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差异。

以中国的山水画为例,东方的哲学美学表达了本民族的人文精神。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天地以生物为心,人以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的哲学观念,就是要求人类与天地万物建立和谐的人文关系.宋代画家郭熙就提倡画中的山水应当体现出“可望、可游、可居”的艺术魅力,缩短了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早在公元4~5世纪,中国称描绘自然风光之图为山水画,直到17世纪,西方才有了此类绘画,称为风景画。东、西方人的不同的景物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山水”与“风景”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所表达的是想象中的山川,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即便是画某地具体的风光,也绝不是完全真实的写照。如清代王时敏《虞山惜别图》轴虽然画的是实景实地,但大大夸大了虞山的高度,其它没有具体地名的山水画则发挥了画家更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想象力来自于对画家所经历无数

名山大川众多精美之处的概括和总结。山水画家甚至可以描绘想象中的仙山楼阁,清代袁江《蓬莱仙岛图》轴则是最鲜明的画例,画家以十分真切的造型描绘了虚幻中的仙境.西洋传统风景画所描绘的是在一定季节、时间之下的实景实地,奥古斯特。凡.德.斯蒂恩《布鲁日的市场》就是一个曾经存在过的真实的集市,在冬季的一个暮色临近之时,画家站立在钟楼对面的楼上,俯瞰整个市场。

以中国的花鸟画为例,动植物是自然山川里的精灵,它们是“天人合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常说的“物我合一”。自然界中各类植物所表现出的自然属性和各类动物所显现出的本能属性,常常被画家赋予人类的道德属性,成为花鸟画创作的原动力。花鸟画可以类比西方的静物画,中国古代对以写实技法表现的花鸟画往往称为写生,这个写生不是对景写生之意,而是指摄取客观物像的生命气息。中国的花鸟画家注重摄取客观对象的自然神韵,特别是表现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动物之间的呼应关系和生长、运动状态等,而这些是无法对之进行面对面的写实,全靠博闻强记并胸有成竹地表现出来.可以说,默记、默画贯穿了整个作画过程,因此,取物之大体大势、直取生韵、表达意境的创作手法皆体现在工笔和写意花鸟画中,写意画如清代八大山人的《杂画图》册,工笔画有明代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与西方画家相同的是,他们都注重这些动植物的环境,所不同的是:中国画家注重的是动植物生活的环境,西方画家注重的是动植物摆放的环境。西方的静物画,顾名思义则是描绘处于静态的物质,静物写生是特指对景作画,经常是以失去生命的动植物和器物入画,如插在花瓶里的鲜花、摘下的果实、甚至丧生的猎物,如死鱼、飞禽、野兔等,即便是表现活物,也是一个静止的物体,甚至将草虫绘成标本。西方画家捕捉到繁复无穷的斑斓之色,表现物象的整体感和立体感,使观者犹如身临其境,虽然鲜嫩欲滴,但它们已经失去了生命.

东、西方人物画在观察方法和创作方法上多有不同,中国人物画的写生观念与其它画科是一致的,只是更强调画家目识心记的默写能力。如明代曾鲸的《葛震甫像》卷等。

东、西方分别以白描和素描来训练肖像画家的基本功,两种不同的单色绘画最终都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种,在这方面,西方画家更注重表现人物的运动感,中国画家倾向于描绘客观对象的静思状态,也就是人物的内在精神。

东、西方绘画存在着鲜明的差别,通常认为:造成东、西方绘画差异的原因与中国的象形文字有关,且古有“书画同源”之说,故中国绘画的造型语言是以线条为主。此说并不完整,它无法解释西方绘画何以明暗、色彩、透视为造型语言的根本原因,更何况象形文字是世界许多文字处于雏形阶段的共性。东、西方绘画的异同,从表面上看,是技法的不同;深一层研究,是观察方法的不同;再深一层剖析,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及审美意识等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世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我们应该博采众长,汲取营养,丰富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底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