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夏墅中心小学 符小宝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流离到四川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座小茅草房居住下来,即“杜甫草堂”。茅屋刚盖起来不久,就在这年的八月遭到一场暴风雨的洗劫,屋顶的茅草被刮走(诗文的第一段),南村群童顽皮地抱走了茅草(诗文的第二段),屋内彻夜漏雨不止,诗人一家在寒冷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诗文的第三段)。这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描写的景象。诗人精心选择了“风卷屋茅”、“顽童抱茅”、“倚杖叹息”、“娇儿蹬被”、“屋漏沾湿”等场面和细节,进行具体形象地描绘,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所承受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正是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整个社会人民生活的缩影,从而使诗歌的主题思想更富有现实意义。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诗人在破旧的茅草屋里,彻夜难眠,由此联想到了天下广大贫苦百姓正所遭受的困苦,把自己与天下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从中升华出兼济天下的崇高理想,令人无不为之怆然悸动。(诗文的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这是多么伟大的念想,是多么浪漫的想象,是多么勇敢的追求?诗人穷则善其身,更心怀天下,足见杜甫崇高的个人品质。“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这又是何等的悲怆苍凉,何等的痴嗔念想,何等的慷慨激昂!这几句豪言壮语正是诗人伟大理想与高尚品质的集中体现,亦是那个时代无数志士能人为之奋斗的执着梦想!
杜甫这种炽热浓烈、沉郁顿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慢慢地念起这首诗,想起远方的、身边的那些仍身处困境的朋友们,我并不能做些什么特别的、伟大的事情。我能够做的就是踏实做人,好好工作,不断学习,增长本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