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数据新闻中说话——试论数据新闻的叙事主体
2022-02-18
来源:易榕旅网
QIANYANTANSUO I前沿探索: ●●●● 谁在数据新闻中说话 ——试论数据新闻的叙事主体 口文l周均 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只要有语言, 就有一个说话人在讲此语言;只要这些语言表达构 成叙述文本,就存在讲述者,一个叙述主体。”… 诚如斯言,无论何种叙事文本均涵括一定的陈述行 为主体,文本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叙 事主体一直紧密相随,并且直接影响文本的呈现样 态。数据新闻作为大数据时代的一种典型叙事文, 受了的角色”,p 美国叙事学家杰拉德·普林斯命 名叙事者是“文本中所刻画的那个讲述者”。H 美 国著名学者查特曼(s.Chatman)在1981年还以 符号学的交际模式对叙事流程进行了说明: 焱 虫作: +[隐禽作杼—..(叙述嚣)—'.(受述褒)—-隐含渍嚣卜,真实读 自然不能回避这一话题。 一一~一一一~一等一 嘲穗 嘴瞒 穗 图1查特曼的叙述交际模式图 由上图可见,叙事文本的交流过程由六个元素 _ — 蔼治 | 露 #| *|瓣 - 誊 目一 瓣 势 g *目。撵 | | _ 三个层级构成。处于两端的“真实作者”及“真实 读者”均以虚线连接并与中括号以内的其他四个元 关于传统新闻叙事的主体争论既然早已有之, 那么转型升级后的数据新闻叙事主体势必更有其复 杂性和迷惑性。要弄清究竟是谁在叙述数据新闻这 个问题,追溯叙事学的历史源头或可觅得蛛丝马迹。 1.经典叙事学中的叙事主体 素区隔,表明此二者在经典叙事学中是被排除在外 的。如此,第一层级和第三层级的关系就显得异常 明了,真实作者与叙事者之间必然有所分野。 综上,依据经典叙事学家们的相关表述和阐释 可以断定,作者与叙事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作者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而叙事者是虚构的人物, 叙事主体从面上看实际就是“人物”,但在文 本中往往有多个角色牵涉到“人物”,写作者是人 后者才能称之为叙事主体。 2.记者与叙事者的交叉分离 物,声音发出者也是人物。该不该对二者予以区分? 如何对二者进行区分?谁才能被叫作真正的“叙事 将文学叙事中的作者与叙事者两相分离,固然 主体”?这些问题,曾一度成为以虚构的文学作品 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典叙事学家们争论的焦点。正 如美国衣阿华大学教授李欧梵所言:“西方小说技 巧,最强调的一点就是:这个故事是谁讲的,也就 是谁是叙事者。” 】 有其合理性,但即便承认可以抛开作者单独分析文 本,这种抛开也只能是“暂时”的,把二者贸然分 开的做法难免存在形而上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 当叙事学逐步接纳新闻学时,关于“作者是否等同 于叙事者”这一争论仍然存在,只不过作者变成了 记者而已。 经历一番深入的讨论后,对于以小说为代表的 文学作品的叙事主体也已基本形成共识。德国叙事 黎明洁认为新闻叙述主体就是新闻文本中记 者的形象。l6 当然,这里的记者也并不是单纯的或 学家沃·凯瑟指出“叙事人只是一个作者创造并接 201CHINAPUBLIS NG JOUR NALH 期圈lH艘●l 1l 5 :前沿探索I QIANYANTANSUO ●●●● 独立的作者个人。他在对10届全国好新闻和16届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历时性考察之后,用“我 们”“我”和“记者”这三个代词来指陈新闻叙事 主体。换言之,记者不仅包括作为独立个体的身份, 也包括作为意识形态化身的身份。这一论断直接把 经典叙事学中叙事主体从文本叙事者调换为作者, 可谓跳跃性极大,虽然具有一定创造性,但由于忽 视文本叙事者(比如采访对象)的作用,或者说将 记者与叙事者完全重合起来而又未免过于绝对化和 简单化。相对而言,更多的学者倾向于认同新闻叙 事主体是作者与文本叙事者的统一。比如何纯就认 为,如果说文学叙事有必要将写作者与叙事者加以 区分,那么在新闻叙事中就必须将二者紧密联系起 来,“新闻叙事人,既指叙述文本的讲述者也指叙 述文本的写作者,二者在很多时候是重合的”。_7 可以窥见,记者与叙事者并非不分条件地完全“重 合”,这可视为对黎明洁观点的一种纠偏。 显然,无论是无条件重合论还是条件重合论,归 纳起来都可以确证一个事实:于新闻叙事而言,记者 与叙事者之间无需像文学叙事一般截然对立,两者在 一定条件下甚至毫无二致。故笔者以为:一方面,新 闻叙事主体并非另起炉灶,其理论渊源也绝不能断然 弃之,经典叙事学中的叙事者养分多少应当得到吸收 和汲取;另一方面,作为与虚构文学完全迥异的新闻 文本,又不能照搬照抄,画虎效颦,不作区别地搞拿 来主义。所以,在承认新闻叙事中存有记者与文本叙 事者两种身份状态前提下,允许二者集中统一——被 经典叙事学研究遗弃的作者,与文本叙事者一道成为 新闻叙事中的叙事主体。 3.数据新闻叙事主体之谜局 甄别鉴定数据新闻的叙事者身份,分析与之相 对应的传统新闻报道的叙事者是首要任务。罗朝文 在对中囝新闻业务与西方新闻客观性进行差异性分 析时强调:在对我国报道的叙事学研究的“叙述” 研究中,叙事者这一维度下,大量优秀的报道都摒 弃了基于西方新闻客观性要求基础上的缺席的叙事 者甚至隐蔽的叙事者,大胆突破到公开的叙事者的 层面,结合具体题材创作了大量传播效果优异的新 闻作品。 这一表述虽未直接抛出新闻叙事主体的 概念,但承认叙事者的三分法本身就已默认了记者 是叙事主体。实际上,传统新闻报道的记者既包含 1 6 I 201…8 专职记者,也包含其他非专业记者,但无论哪种角 色,都不能简单地视作记者个人,对于以传统媒体 为主要采编平台的新闻报道而言,这个“集合体” 所指涉的就是囊括报社、电台、电视台在内的媒体 机构。 总的来看,传统新闻叙事主体更多地体现为 一种官方的集体发声,并且发挥着主导作用,普通 受众基本没有叙事的权力和机会。那么当传统新闻 发生转向,继而与大数据“联姻”之后,这一稳定 的叙事主体是否会产生变更或迁徙呢?答案显而易 见,从小数据时代到大数据时代,叙事主体所处的 媒体环境大相径庭。这必然要求记者本身因时而变 以适应当前传播格局。但叙事主体究竟是如何变化 的呢?通过对具体数据新闻的分析,本研究试图解 开这一谜题。 二、I 老之 :鹳 话溉 晦 蔼 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最早由罗 兰·巴特提出,他认为作者不仅不是创造者,而且 也没有能力掌控自己作品的意蕴。任何作者的声音, 一经书写成“文本”后,则销声匿迹。这一论述对 当时法国盛行的作者至上、作者中心观点形成了巨 大的冲击。当然,讲作者已死并不是作者实体的死 亡,用意大利美学教授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的话来讲,这是一种形同死亡。数据新 闻叙事主体也面临着这样的境况,创作者虽然存 在,但传统记者所具备的职能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 变迁。 1.从宣传者向阐释者转变 大众媒体具有多重功能,而这些功能只有在播 撒和移交给记者之后方能得以实现和完成。宣传功 能作为传统新闻报道最为突出的特点,自然要求记 者首先成为宣传者。特别是在一些内容涉及重大事 件的新闻中,记者遵循统一口径播发通稿,信息极 易呈现出浅表化、平淡化、同质化的特征。这种形 式虽然有其必要性,但当整个社会充盈着高度一致 的内容时,无论是记者本身还是广大受众,其自主 性、独立性无疑遭到削弱。令人振奋的是,数据新 闻的登堂入室,为打破这种“一统天下”的格局找 到了思路和出路。记者的定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QIANYANTANSUO l前沿探索 ●姆蘑 宣传者和“搬运工”,而是逐渐向阐释者和解读者 消退,强调记者必须具备采访能力也并未过时,但 靠拢看齐。这些记者“从庞大无匹的信息和数据中 仅仅满足于通过采访获取消息、撰写报道显然不 寻找意义、线索和故事,并以一种直观的、易于理 解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财新网“数字说”栏目 于2014年推出的报道《从“将军府”到“兵工厂”—— 够,“提问不过是记者的一种工作方式”,而“为民 众代言才是记者的天职”。l】”12010年10月23日, 英国《卫报》发表在数据博客(Datablog)栏目上 濮阳的谷家产业》,就是一个记者在大数据时代实 现从宣传者向阐释者身份转型的精品力作。 记者充分挖掘谷俊山产业的各项数据,并利用 的大型数据新闻《维基解密伊拉克战争日志:每一 名死亡者的地图》(Wikileaks Iraq W日r,02 PvPr1, death mapped)实际上就是记者为军人、为民众、 “卫星图+实拍照片”的方式对谷俊山的“家底” 进行了立体化呈现,深刻揭示出谷俊山的家族产业 远不止媒体所报道的那般简单。此外,密集的红色 定位点也映衬出谷俊山的贪腐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 的程度,读者每单击一个地图定位点,画面便会立 即弹出对应的现场实拍图,图片上还标明了谷氏产 业的不正当来由以及照片拍摄的具体时间点,不仅 削减了读者与军队高层腐败的陌生感,也增添了报 道本身的真实性和可读性。相对于此前谷俊山“贪 污腐败”的标签式、扁平化报道,该则数据新闻无 疑具有重大突破性意义。 从‘|将军府”到“兵工厂”一濮阳的各家产业墓蕊蠹猛嚣 嚣 ?喜 鬟嚣 篙 : 蚍 张 壮乱帅……髓糕… 惭 ………… 图2财新网濮阳 ̄g,-g产业数据新闻页面截图 2.从采访者向代言人转变 在传统媒体语境下,采访是完成报道不可或缺 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在一些专访报道中,采访更是 构成了新闻的全部,牢牢占据着主体地位,“没有 新闻采访,就没有新闻的形成和发布”基本颠扑不 破。历史上的埃德加·斯诺、法拉奇,当代的一些 著名记者,莫不是因突出的采访能力而为国人所熟 知。大数据时代,记者作为采访者的身份并未完全 为社会代言的经典范例(见图3 o 图3《卫报》维基解密伊拉克战争日志数据新闻页面 截图 2010年,维基解密关于伊拉克战争数据集的 公布一度登上各大媒体头条,《卫报》抓住机遇 利用数星期时间对39.1万条伊拉克战争记录进行 分析和归类。在数据新闻报道中,《卫报》利用 Google Fusion tables(数据管理和可视化应用), 对在伊拉克战争中伤亡的军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一一 进行了标注,生成了一幅基于地图的可视性极强的 “点图”(dot map o放大地图,军人伤亡的位置清 晰可见;缩小地图,死亡的数量尽收眼底。同时, 报道对细节也进行了相当精致的处理,当读者单击 相应的红点时,地图会自动弹出包括伤亡类型、原 因、地域、数量等在内的窗口。通过这些对各种元 素的调动,报道突出强调这样一个事实:伤亡者绝 大多数是平民。概而言之,虽然这幅地图没有出现 ㈣锚∞期CHINA P UBLISHING JOURNAL I1I 7 , m :前沿探索I QIANYANTANSUO §●●● 煽情性的文字,也没有出现倾向性的观点,但遍布 的红色圆点却充分渲染了战争的严酷、惨痛和悲壮, 能给读者带来远非文字所能比拟的视觉冲击和心理 冲击。更出人意料的是,这则数据新闻报道在激起 了人们对战争的不满情绪之余,还引起了英国朝野 的剧烈震动,也为后者作出从伊拉克撤军的决定埋 下了伏笔。 细思此则数据新闻的成功,相关记者的努力固 不可少,但更多的恐怕还是记者们本身所具有悲悯 精神和人文情怀,也正是这种精神和情怀激励着他 们产制精品力作,通过增强作品的传播力、公信力、 影响力和引导力,让作品具备“意义制造”功能, 进而改变现实、推动社会,实现为公众代言的目的。 3.从报道者向预测者转变 传统新闻报道生产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社会 真实和诠释世界现实,所做的更多工作像‘麻衣 相’——只知故去,不知未来。今天的新闻是明天 的历史,但对社会现实的预测性却无从谈起”。”1 l简言之,以往的报道尽管颇具时效性,亦不乏深刻 性,但总体来看都是对某些“正在发生的或者已经 发生的”事实进行的再现和梳理,前瞻性和展望性 的内容堪谓乏善可陈。 大数据时代,记者有望从单纯的报道者转向 未来的预测者,扭转不能预测或预测不准的尴尬局 面,从而为受众提供更具亲和力的服务。正如维克 托·迈尔一舍思伯格所讲:“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 测……它是把数学算法运用到少量的数据上来预测 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预测,作为大数据的“核 心”和“圣杯”,在数据新闻中到底是如何发挥功 效的呢?笔者以阿富汗社会团体制作的曾获全球 “数据新闻奖”的作品《2001—2011年记者在阿富 汗遭受的暴力袭扰》(Holence Against Journalists in Afghanistan 2001.2011)(由于数据实时更新, 目前时间为2016年)为例。 一直以来,记者在阿富汗工作处境极其网难, 经常会受到阻止他们开展工作的暴力、威胁和恐吓。 虽然许多事件都没有报道,但美国传媒企业互联新 闻([nternews)的合作伙伴阿富汗开放媒体(Nai Supporting Afghanistan Open Media)却收集了数 百个这类事件的报告。这则新闻主要由动态可视化 地图和静态统计图两部分构成。在地图部分,不同 1 8 I 20…18 ̄: 。 母一,一 3004一s 。 一2010 , 2014 2m 2016—I … … …” 图4阿富汗记者遭受暴力袭扰数据新闻页面截图 ■墨 PR叫托TDvERVIEW ) 。 i …{ 661 2014f86) January(91Kabul(277) 薯 i ” 。 ‘^ 童童盛霉 ■ j 图5阿富汗记者遭受暴力袭扰数据新闻页面截图 大小的红圈代表阿富汗各地发生恐怖事件的数量多 少,同时,通过对地图不同地域填充不同底色以显 示记者数量多少。当鼠标移动至相应的红圈时,画 面会自动弹出包含事件所发生的省份、事件发生数 量随时间变化的波动折线图、人口数量、成人识字 率、北约领导国等参数在内的窗口,让读者充分了 解该城市的基本人文面貌。静态图表部分则是对地 图的进一步提炼,记者通过观测图表,可以获知众 多平常难察觉的信息,比如2014年是暴力事件最 多的一年,卡布尔是暴力事件最多的省份,一月是 暴力事件最多的月份,等等。 实际上,这些信息本身就是一种预测,特别是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以及数据的不断累积,报道在 深刻揭示阿富汗哪些地域危险指数有上升趋势,哪 些时间更危险,记者应该注意什么样的暴力袭扰方 面将更具合理性和指导性,这无疑打破了传统新闻 的现时语态,也将对未来去向该地的记者乃至普通 民众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0主体 _蔓l 播糠强雌数鹭 毋 前文已经指出,数据新闻叙事主体包含记者和 文本叙事者两个方面,只不过二者存在主次之分, 前者是第一叙事者,后者是第二叙事者。实际上, 记者职能的变更和权利的让渡可以视为一种量变。 本研究发现,伴随这种量变的发展,亦有新的主体 异军突起,实现了对传统新闻叙事主体的解构和重 组,达成了一种质变。 1.“数据源”成为叙事者 传统新闻报道的文本叙事者多由当事人、知情 人(排除记者本身就是当事人、知情人)担任,记 者此时主要充当的是新闻事实访问者和记录者的身 份。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但由于记者能力 所限,除去那些专门策划或者恰巧碰上的新闻报道, 记者很难在第~时间赶赴每一个事实发生现场。所 以,通过当事人或者知情人口中得到事实就成了制 作新闻的不二之选。似此,当事人、知情人就替代 记者转而成为新闻报道的叙事主体。 数据新闻与传统新闻之间的差异虽然体现在 方方面面,但总结起来,真正起到秉纲执本、抓纲 带目的其实就是“数据”二字。“作者之死”恰恰 成就了主体之变,“在数据新闻中,数据成为新闻 的主体,也是叙事语言”。I1 那么数据究竟是如何 成为叙事主体的呢?仍以《维基解密伊拉克战争日 志:每一名死亡者的地图》为例,在传统采编环境 下,如果要对这场战争进行报道,势必要对当事人 和知情人,尤其是那些持有关键信息的社会精英阶 层进行采访,进而在具体报道中直接引用和转述他 们的分析。但在大数据时代,记者完全可以规避这 些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源,进而直接把目光转向数据 源——维基解密,运用强有力的数据挖掘技术呈现 与众不同的结果,甚至呈现被政府和军方刻意隐瞒 的信息。显然,“数据新闻不仅削弱、去除了固定 采访线路和社会精英在新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有 时甚至毫不费劲地解构、颠覆他们的话语”。[1 2.“机器人”成为叙事者 对于传统新闻报道而言,“人”无疑起着主导 性的作用。但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频繁跃 动,使得这一不变规则产生了被颠覆的可能。当然, & QIANYANTANSUO l前沿探索: ●●●● 机器服务于媒体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06年3 月,美国汤姆森金融公司(Thomson Financia1)就 以电脑代替人脑,用机器代替记者产制金融类新闻 报道。只不过,当时除了遭受业内人士的猛烈攻击 以外并没有引起广范同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各行 各业数据的激增,机器人再次以其强大的新闻生产 效率进入公众视野。 美国伊利诺伊州的Narrative Science(自动写作 技术公司)是目前市场上自动化写作领域最为著名 的公司。该公司开发了一个名叫Quill的系统,系统 在2010年针对“十大联盟”体育赛事报道中大显神 威,其不仅在数量上报道了大小数干次比赛,在速 度上也实现了实时报道。次年,该系统更是以惊人 的成绩写就了近40万条少年棒球联盟的相关报道。 美联社使用的由Automated Insights公司(机 器写作软件)开创的Wordsmith系统也具有相似功 能。自2014年7月宣布运用以来,美联社每一个 季度可以发布的关于公司财报的新闻报道数量高达 4300篇,远超此前人工300篇左右的人工发稿量。 《洛杉矶时报》对机器人的运用更具突破性意 义。2010年,该报网站开始依靠机器人记录本地 区的每一起杀人事件。可喜的是,机器人写手不但 报道新的事件,还追溯历史补上了之前几年漏掉的 事件。到2014年7月,该网站共发布了5000多起 杀人事件的报道,详细记录了受害者的种族、性别、 死因、发现地点等信息。[1s1 2014年3月18日,当 美国加州1发生地震时,该报又熟练运用Quakebot 系统收集和整合地质勘探局的相关信息,在短短3 分钟内率先发布新闻报道并成功登顶网站,“秒杀” 了其他同等媒体,其对机器人记者的操作可谓驾轻 就熟。 从上述案例可见,在大数据时代,“新闻采访 写作这样一个过去被‘人’垄断的领域,开始受到 机器的‘入侵”’。l1 目前,尽管机器人新闻主要 应用于具备固定报道程式的领域,比如金融、体育、 犯罪等。但从《洛杉矶时报》运用机器人对突发事 件进行报道的事实可以基本判定,随着技术的不断 发展,机器人新闻的普及范围将进一步扩散,“从 最初的体育报道、财经报道,逐步扩展到自然灾害 报道、罪案报道,之后还会进一步囊括健康咨询、 调查报道等众多细分领域”。 201。∞期CHINAPUBLISH tNG JOURNAL圈lⅡ眦.1 10 9 :前沿探索l QIANYANTANSUO 橐●● 3.“数据团”成为叙事者 治、政策和生活领域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帮助 读者了解一些敏感话题和不为人知的秘密。同年秋 季,数据新闻先驱《卫报》开始对之fj_=『的“5人数 据新闻网队”进行重组和调整,宣布将数据新闻作 为三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集而言之,当新闻素养、 数据素养和艺术素养三者共同贯穿于数据新闻制作 的全程时‘,传统的单一型乃至所谓的“全能型”记 者往往因能力不够而显得捉襟见肘。也正是在这种 传统媒体对采写新闻的记者要求并不低,除了 必须具备普通记者所应有的本职素质和道德素养以 外,更要求他们有新闻敏感、专业知识和吃苦精神。 但是,数据新闻为传统记者提出的要求远不止这些, 记者必须努力强同本领以实现迅速转型。 数据新闻网队的登堂入室就是转型升级的结 果,这也是为学界所普遍体认的观点。传统新闻报 道的采写过程相对简单,记者(编辑)完全有能力 实现“一肩挑、一脚踢”。但数据新闻产制流程包 括数据发现、数据收集、数据挖掘、数据整理、数 据呈现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湛的业务 能力进行匹配,固守“单打一”的传统思维难免方 枘圆凿。前财新传媒首席技术官、财新数据可视化 实验室负责人黄志敏把这个道理讲得相当贴切:“最 理想的数据新闻人选既懂新闻、又懂设计、又懂编 程。但实际上,r}=]于文理分科、高校课程设置等原 因,国内拔不到三项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只能 通过f;『_『队合作来实现。”{" 被誉为“中网数据新闻的开拓者”的新华网就 于2014年率先成立了相应的数据新闻部,由数据 编辑、可视化设计师、交互工程师等复合型人才组 成的专业团队负责栏目建设,已形成从大数据抓取 到数据分析、捉纯,再到数据可视化呈现的全流程、 常态、高效业务链。”剐财新网同样成立了数据可 视化实验室,其同队主要由记者、设计师和程序员 三类员工构成,总共10名左右。与传统媒体中, 编辑与设计的线性工作流程不同,数据新闻的生产 过程中,记者、设计师、程序员根据项目的需要临 时聚合,并且从始至终都参与新闻的生产。号称“新 闻与思想的最大平台”的澎湃新闻在打造其数据新 闻栏目“美数课”的进程中,非常重视数据新闻闭 队的作用。它的数据新闻组“由数据记者、3D制 作师、动画制作师、捅画师和平面设计师等不同岗 位组成”。 由于对软新闻和时政新闻的兼顾,目 前已经成为数据新闻的后起之秀。 放眼网际上制作数据新闻较为出色的主流媒 体,通过建强数据新闻团队提升新闻质量依然屡试 不爽。2014年4月,《纽约时报》以数据新闻为主 攻方向的栏目“The Upshot”正式上线。该栏目成 立之初延揽了15位成员,这些成员主要通过对政 2o 1 2ol…8 ̄ 情形下,数据新闻网队呼之欲出,它使得有不Ⅲ术 业专攻的数据人才在同一个屋檐下集智攻关,实现 了“1+1>2”的整体功能效益。于此,数据新 叙 事主体也相应地发生了从“个人”到“Fj1队”的转 。 4.“接受者”成为叙事者 经典叙事学所倡导的形式主义分析方法原本只 关注叙事文本本身,对读者问题则是避而不谈,这 个时期的叙事学家们鉴之照之,将其奉为主臬。然 而,随着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换,人们开始意 识到这种研究方法的弊端短板。不少学者认为:“叙 事之所以成为叙事,依赖于一种社会的契约关系。 这种契约关系使得什么是作品与社会之间具有一一种 交换性质,而交换就意味着存在于社会的欲望、目 的和各种制约力革之间的综合关系。”l2”I在此种环 境下,叙事学开始跳出封闭研究的窠臼,以重视读 者为特征的后经典叙事学应运而生,本研究所提及 的“接受者”的叙事作用正是据此而来。 传统新闻报道向来以专职记者为主导,记者是 信息的发出者,决定着事件将以何种形式进行叙述。 当然,强调记者的作用并不是对读者的刻意抹杀。 毕竟,受众充当“靶子”的时代情境已渺。传统报 道仍然讲求互动,比如读者可以通过电话、邮件、 写信等方式向媒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一定 程度上促成新闻报道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以改观,较 为常见的就是“读者来信”。特别是发展到新媒体 时代,各种信息爆炸式增长,不仅选择性接触机制 的效用更为凸显,而且读者的许多观点可以直接附 于报道末尾以评论的形式出现,喜怒哀乐一目了然, 对传播者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但是,主动性并不 等于主体性,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俯视和被俯视 的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但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的读者权力大幅扩 增,其本身已经成为“记者”的一部分,这是传统 QIANYANTANsuo l前沿探索 : ●●●● 新闻报道所不曾有过的独特景观。谈论甚广的微博 虽然看似也有此特点,但微博特别是普通个体发布 的微博,与正统新闻相比,能否配得上“新闻”这 一是将寻找数据背后的隐含信息的权力赋予了公众”。 读者还可通过挖掘数据新闻所提供的原始数据鉴别 真伪,对媒体最初发布的新闻进行调整修改,甚至 称号恐怕还有待商榷。在微时代,“个个都是发 “另起炉灶”制作截然不同的新闻重构叙事方式, 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以往零星的点评和建议。由此可 见,数据新闻的读者已经有机会、有能力掌握新闻 制作权,且专业性毫不逊于传统的专业记者。所以, 本研究认为,数据新闻背景下的叙事主体也已被接 受者分走一杯羹。 言人”倒可以盖棺定论,但“个个都是记者”却未 必站得住脚,专业叙事策略绝非一般读者能够熟练 掌握。读者地位真正实现“逆袭”是在大数据时代, 许多数据新闻无需专业记者或者专业媒体驾驭,独 立个体获得了一显身手的机会,并且不少一举成 名,谓之专业当之无愧。例如,每年的全球数据新 闻奖的行动主体虽然是媒体,但仍有不少个体用户 获奖,首届数据新闻奖就有18个自由职业者获奖。 在最新的2016年全球数据新闻奖获得者中,并非 记者出身的Sisi Wei就因制作了系列有名的数据新 _ 皿 结、语 | i | ≯ I| 因大数据的蜂出并作,作为“人”的传统记者 在数据新闻叙事中的主体作用遭际大范围播撒和异 延,并受困于“作者之死”而不得不转身变脸以让 闻而获得年度最佳个人奖。如《作为武器系统的金 钱》(Money as a Weapons System)能够帮助用户 渡原有职能和权利。必须警惕的是,尽管数据源、 机器人、数据团、接受者等多个叙述者的“发言说 话”使记者权力遭受消解,但记者的叙事身份并未 改变。从叙事的客观性角度而言,如果作为叙事主 浏览阿富汗战争中军官出资建设的奇怪而又无用的 项目。她还创建了一个游戏,用户借此可比较阿富 汗战争中那些失败的工程与相应可以在国内进行的 税收减免、社会项目等,从而更好地理解阿富汗战 争中的资金浪费。 除此以外,用户本身是数据的生成者,而用户 数据又是制作数据新闻的重要通道,从这个角度讲, 体的数据记者从自身利益、立场出发,那么前面多 个叙述者所追求的客观真实性无疑都将破产。毕竟, 数据的选择、机器程序的设定、数据团队的组建、 受众对数据的审核,无不隐匿着记者的身影。用一 用户仍可对数据新闻制造潜在性影响,一举一动都 可传导映射至新闻文本之中,“如果说媒体记者是 通过和被采访人的交流获取信息,那么数据新闻则 句形象的话概述:数据新闻的关键问题不是能不能 客观叙事,而是想不想客观叙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75615部队) 注释: 【1】[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9 5:I4I,1 39 [2】[5】[7】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20,21,2 7 [3】王秦来.新叙事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 987:1l1-11 2 [4】【美】杰拉德·普林斯.叙述学词典(修订版)[删.乔国强,李孝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I:l5 3 [6]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7 【8]罗朝文,阴艮.叙事学视域下我国军事新闻业务特点与西方新闻“客观性”的差异【J].新闻传播,201 0(12) [9】[1 0]赵江峰.可视化“数据新闻”记者角色的新转换….新闻知识,201 3(1 0) [11】喻国明,李彪,杨雅,李慧娟.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O14:1 2 [1 2】[英】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M] 3:16 [1 3】邓劲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现代传播,2014(3) 【14]曾庆香,侯雪琪.数据新闻:社会精荚话语权的消解[J】.探索与争鸣,201 5(3) 【1 5]徐曼.国外机器人新闻写手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报业,20l 5(1 2)上 [16]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编辑之友,201 3(1) [1 7]黄志敏,陈嘉慧.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的创新[J].传媒评论,201 5(4) [18】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O1 5-08/27/c~1 345 541 3 3.htm,201 5年8月27日 [1 9】黄子健.澎湃数据新闻:传统媒体新探索[J].中国传媒科技,2叭4(1 2) (2O]潘万木.《左传 叙述模式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0 cH201。∞期。 INA PUBLISH ING JOURNAL圈l牲置曼 l 21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