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网络纪录片的创新

2021-03-20 来源:易榕旅网
影视聚焦

浅谈网络纪录片的创新

陈瑞煊/漳州电视台

摘 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纪录片在制作及观看方式方面更为便捷化,受众人群更乐于接受快、精、短的内容,对说教式信息传播有所抵触,观影习惯在新媒体传播的影响下逐渐出现改变,因此传统记录片必将有所变革,追求更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在新媒体语境下展开真正变革与创新。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纪录片的发展特征,研究了网络纪录片发展显露的部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其创新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网络纪录片;发展特征;创新方法

近年来,随着传统媒介生态受到新媒体技术介入程度的不断加大,纪录片创作者开始逐渐思考新媒体技术是否能够在纪录片形态方面有所帮助,例如让纪录片具有跨平台、互动性、非线性等特征[1]。在这一思考下,网络纪录片悄然兴起并快速占据纪录片市场,传统纪录片必将迎来一轮改革。随着互联网智能产品的发展与普及,网络纪录片逐渐成为了纪录片新的表现形式[2]。以互联网为信息输出载体,让传统受众人群也可成为纪录片创作者。本文以网络纪录片为切入点,研究了其发展特征、问题与创新策略。

一、网络纪录片发展特征(一)年轻化

随着网络对生活影响程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应用频率的不断增高,纪录片向着年轻化发展已经是必然趋势。对于年轻群体而言,其更容易接触到纪录片,并让其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3]。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年轻群体在自我表达方面可通过纪录片方式来实现,网络化的创作主体通过网络纪录片逐渐受到重视,而一些年轻群体将网络纪录片看作彰显个性化、年轻化的舞台。由于网络纪录片的创作在应用设备方面要求不高且入行门槛较低,其便捷型优势让年轻群体更容易参与其中并拥有一定创作权[4]。同时,不少网络纪录片的年轻群体创作者认为通过纪录片创作可实现自身价值并彰显个性,因此参与程度更高。在广泛传播下,网络纪录片在年轻群体中逐渐推广开来。

(二)大众化

网络纪录片在新媒体的变革大环境下逐渐向着大尺度化方向发展。借助网络开放性平台,网络纪录片能够进行自我价值、自我情感的有效表达。相较于传统纪录片而言,网络纪录片对创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拍摄也无需利用高端仪器完成,因此在创作方面更具大众化。对于受众人群而言,观看网络纪录片的人群在手机、电脑的帮助下利用互联网便可直接观看,便捷的观看方式让受众人群扩大化。可以说,网络纪录片的拍摄者不再属于精英群体的个人专属,而是大众表达意识的创作,观看人群也在便捷的网络环境下不再具有局限性。

(三)匿名化

网络纪录片相较于传统纪录片而言,其最大特征在于利用网络展开传播,而网络的匿名性特征让网络纪录片同样有此特征。大众可通过网络将自身真实身份信息隐秘,例如年龄、兴趣爱好、家庭住址等等,通过网络代号便可畅游于网络世界之中观看各类纪录片。网络纪录片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大众创作者提供资金,还可调动大众参与性,个人真实信息的隐秘性让观看者不再局限于纪录片本身信息内容,参与度得到了有效提升,这为网络纪录片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二、网络纪录片发展显露的问题

(一)市场化水平低

网络纪录片相较于传统纪录片而言在参与人群方面明显拓展,电视剧、电影等媒体化产品在制作过程中不再局限于某一部分人群,而是允许社会资源有效参与。虽说网络纪录片能够对市场参与性加以调动,但现如今不少节目在娱乐性方面较强,对网络纪录片的市场份额会产生明显影响,对其长远进步造成阻碍。我国传统模式纪录片长期以来处于自产自销状态,并没有对市场展开有效数据资料分析,导致纪录片的产出与成本并未成正比。前期投入资金无法有效回流,纪录片的制作成本投入得不到有效资金回报,导致后期影片制作资金链受到影响,最终出现低收视率低、回报低、质量差的不良循环。

(二)产业链发展问题

当前环境下,网络纪录片的生产运行在模式化因素方面有所缺乏。纪录片的宣传上未出台相关规则标准,因此对多元互联网产业链的建立可能产生阻碍。以美国Discovery节目为例,该纪录片制作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状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因此该纪录片的市场影响力较强。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纪录片若仍旧延续长期以来的创作模式,必将会对其产业链造成局限性。纪录片的发展宣传传播范围限制性强,难以在市场竞争风暴下健康存活。

(三)质量有待提升

现如今我国纪录片的生产成本、运营成本基本处于国家管控范围之中,较少引入外界资金,与互联网平台的对接比例并不高。在这一背景下,纪录片的内容呈现出较为单一性且质量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纪录片自身制作不精良、生产周期较短。纪录片的制作目的在于让自身影响力得以增强与宣传,并非单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纪录片生产积极性。加上纪录片制作人员在自身能力、硬件设备、后期处理等方面的局限性,导致网络纪录片的质量有待提升。

三、网络纪录片的创新策略(一)迎合受众审美

网络纪录片要想在市场大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结合网络潮流,了解观看受众人群审美意愿。常规纪录片的拍摄需要对历史事件展开直观形象的反映,为了避免真实性争论,大部分会存在字字幕说明并对演员面部细节或画面模糊处理,说明这是搬演画面。虽说对真实事件展开真实记录与反映,但却并不迎合受众审美。反观B站第八集实验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中,在阐释手法上截然不同,仍采用搬演的形式,却是将历史原型展开创新编写。传统般演的死板被有效规避,

(下转第7页)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5

影视聚焦

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传统选秀综艺模式基本遵循三步,即规则制定——选手比赛——奖项评选,较少有情节的波动。而《中国新说唱》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采用了全新的“剧集式”叙事理念制作,在剪辑时使用了插叙、倒叙等多种手法,从大量素材中挑选、拼接,从而形成引起话题的爆点,通过不断的制造冲突和设置悬念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最明显的冲突设置便是第一季节目的60秒赛场上,来自“地下”的说唱歌手与练习生歌手形成了两派,当练习生歌手登台时,画面便切到候场区一众地下rapper们发出嘘声以表示不屑;而当地下rapper中表达不满情绪最为强烈的选手miko被淘汰时,画面紧接着切回了之前被轻视的练习生选手露出了一脸看好戏的笑容。仅仅几个镜头,便制造了一出选手之间的冲突剧情,直接吸引了观众对未来剧情走势的期待,并由此一战大大提高了节目的故事性和可看性。《中国新说唱》节目本身无固定剧本,而是同期设置百余个机位,为后期工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素材比高达2500:1,这意味着后期制作人员不仅要拥有精良的剪辑技术,更要具备统筹和编剧的思维。

除剪辑以外,节目组在镜头运用方面也用足了心思。说唱起源嘻哈文化,其本身便有着否定性、激进性甚至进攻性,这些特性注定了它的反叛和难以把握。为使得视觉氛围能与音乐文化更为融合,节目组在拍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晃动镜头,以凸显由这种“不确定”所产生的紧张感。每期节目结束,都会将实时场面定格为场景速写,同时在下集看点中安置大量对抗性画面,使观众对后期节目更加充满期待。

三、结语:

网络综艺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自出生起便与数字化

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们也不难从身为翘楚的《新说唱》中,对时下最流行的新媒体科技略窥一二。如炙手可热的AI识别技术,已被爱奇艺使用来助力于内容创作,传统的真人秀后期素材审核需耗费大量人力,而此季节目中,AI语音识别技术将真人秀速记这项工作的效率提升了五倍,实现了内容审核的巨大变革。其他包括AI选角、AI看点推荐等算法,也已形成了从智能创作到智能审核、分发、变现的全流程工作链。

《中国新说唱》作为中国首档推广HIP-HOP文化的综艺节目,其对中国说唱的发展起到了毋庸置疑的推动作用;然除此以外,《新说唱》节目组对节目视听声效的塑造,于行业内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创作团队在道具设计中融电影场景与工业元素为一体;在灯光调性里注重层次与质感;于剪辑手法间暗含叙事连续性;在内容审核中跨学科结合数字化技术……这一项项与众不同,都为《新说唱》精彩的节目视听效果奠定了基础,也是节目大获成功不可分割的重要质素。然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新说唱》若想在视听方面不断攀登,在灵活运用传统舞美设计的同时,也必不能忽视数字媒体时代的技术优势,只有让说唱之花绽放在艺术与科技的土壤上,才能为观众带来最异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参考文献:

[1]苗舒菊:《嘻哈音乐中的符号表征——以《中国新说唱》为例》[2]王万立:《浅谈舞台道具的使命》

[3]《反传统剪辑在表现矛盾冲突中的点睛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7年20期

(上接第5页)

真实事件概况却得以保留,也更符合当下年轻人喜爱的轻松愉快呈现状态,更容易引起年轻人群的关注。以调侃的手段,恰到好处的将各类好笑的梗向受众呈现,将叙事内容里层含义巧妙表达,让故事氛围更为活跃,有助于形成年轻人交流圈。

(二)贴近受众生活

考虑到网络纪录片具有大众化特征,在纪录片材料选择以及主题方向方面可贴近受众人群真实生活,以满足其观影需求。如央视出品的《大国重器》、《厉害了我的国》这类主流媒体产出纪录片,其制作主题在于国家大事,在情感渲染上偏向于高大全,虽说制作精良,但却在与观众亲近感方面有座缺陷。对于自媒体出品的纪录片而言,受到采访难度以及资金成本的影响,若同样选择此类主题展开纪录片制作,将难以得以推广。在B站投资出品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中,其记录内容贴近较多受众人群的真实生活,例如寻常市井烟火气息、街头巷尾的烧烤等。不同于《舌尖上的中国》对各类美食佳肴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介绍,《人生一串》更倾向于囊括南北,博得地域认同感,以小见大的塑造鲜活人物形象,因此同样具有广泛受众。

(三)强化受众参与感

传统记录片的记录电影模式为画面联合解说,专业来说是称为格里尔逊记录模式。但在互联网传播媒介下,纪录片更应强调与受众人群的有效交流,成为受众观影者与纪录片画面之间的纽带。在网络载体播放下,视频弹幕无疑成为了交流的一项重要方法。不同于传统网页下方的评论,视频弹

幕更具互动性与实时性。弹幕的内容可反映出个人对画面内容的联想与解释,可调动其他观影者的互动欲望,让受众者从单纯对纪录片的观看变为内容书写者。其立场不再为被传播者,而是成为了传播者,被动向主动的转换让观影者受众参与感更强,更符合网络播放的特征。例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数年前该片一度成为现象级网络纪录片,很大程度受益于其形式与视频弹幕网站特性一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纪录片的发展必将迎合更多受众人群的观影需求,在制作创作、主题选择等方面与受众人群产生更多共鸣,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让网络纪录片得以长远发展。参考文献:

[1]陈世鑫,高婷嫱,周潇.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纪录片发展新图景[J]. 西部广播电视,2019(08):74-75.

[2]马广军. 精品网络纪录片的新型创作思路综述——基于对《了不起的匠人》《百心百匠》等的分析[J]. 电视研究,2018(03):58-60.

[3]徐莎莎. 网络纪录片频道——从传统到纪录片2.0时代的变迁[J]. 新闻传播,2015(01):87.

[4]谷妮娜. 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网络时代的纪录片传播发展趋势解读[J]. 大众文艺,2015(09):193.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