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背景:发展护理学是实现贫困地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疾病的治疗、护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方法也发生根本的改变,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护理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护理模式:服务对象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整体的人;疾病和健康受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护理更注重服务对象的整体性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措施。
“十一五”时期,我国护士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十一五”末,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05万,较2005年增长了52%,医院医护比例倒置问题逐步扭转。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51.3%,各地大力开展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各级各类医院推行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护理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社会需求:巨大1、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公布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34年则将突破4亿。老年人是社区的特殊人群,因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角色的转变,社
会适应能力降低,健康问题突出,对护理需求量很大。另一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6月,我国各类养老机构3.7万多家,养老床位509.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5.2张,我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5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3%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老年护理需求。我国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与北欧、美国相比差距甚远。目前几乎没有专门的老年护理人才,虽然许多高等医学院校都已适当调整了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学科,但专科护理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
2015年,《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2、慢性病病人的护理需求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2年12月26日发表《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指出,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亿人, 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慢病整逐渐威胁着中国人的健康:35岁至65岁的人群逐步进入慢性病阶段;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和脂肪肝、高血压发病率持续上升;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慢性病给家庭生活、卫生服务系统和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尤为严重,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慢性病
病人的护理需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发展社区护理对于解决慢性病病人的护理需求迫在眉睫。
2012年5月,《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指出,加强基层慢性病和口腔疾病防治实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切实加强政策保障,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加强慢性病防治复合型人才培养,特别注重培养既掌握临床医学技能又熟悉公共卫生知识的人才,在全科医生、住院医师和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强化慢性病防治内容,提高防治技能;加强对康复治疗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医疗服务水平,降低慢性病致残率和残疾程度;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慢性病科学防治水平。
3.母婴的护理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家庭对母婴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大。母婴护理行业是新兴行业,专业的护理人员较少,持证上岗的人也就更少,母婴护理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达到要求。
2016年4月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加强孕产妇管理救治工作视频会议,王国强指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出生人口数量增加,高龄孕产妇比例增高,妇幼健康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服务资源都将面临新挑战。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围绕“生得好、生得健康、生得安全”,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妇幼健康服务,把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
王国强强调,加强孕产妇管理救治,保障母婴安全,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突出关口前移,狠抓关键
环节,强化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完善协调保障机制,从制度上构筑母婴安全保障体系。要广泛开展宣传和健康教育,做好咨询评估和高危筛查,强化危急重症临床救治,建立健全协调协作机制,健全危急重症转诊网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做好孕产妇管理服务和临床救治。
2015年6月2日,刘延东在母婴保健法实施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我国有8.8亿妇女儿童,妇女儿童健康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切实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要把母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巩固住院分娩良好局面,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强化婚检、孕前检查等源头治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推进妇女“两癌”检查,加强儿童重大疾病救治,扩大重大传染病母婴阻断项目覆盖范围,着力解决影响妇幼健康的突出问题。
4.广东省的护理需求状况
201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老年人权益保障执法检查组在广东开展执法检查。据悉,广东养老服务人员短缺情况突出,全省80岁高龄老人高达187.3万,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约80万,需养老护理人员27万,但现有养老护理人员约2.3万,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仅1.4万。面对着庞大的老年人口,护理人员却形成极大反差。据统计,广东各类养老机构收住老人约16万人,按照每10个健康老人或3个失能、半失能老人配备1个护理人员要求,广东仅养老机构就需要养老护理员约3万人。为解决养老护理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大量培养专业的养老护理人才方能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人护理需求。
《2015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显示,全市各类卫生机构中,执业(助理)医师4.25万人,注册护士5.5万人,按医护比1:2配置标准核算,护士缺口达3万人。
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的 《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指出,县(市、区)依据常住人口数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综合性医院和1个县(市、区)办中医类医院(含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等)。中医资源缺乏难以设置中医类医院的县(市、区)可在县办综合性医院设置中医科。50万人以上的县(市、区)可适当增加公立医院数量。30万人以上的县(市、区)至少有1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100万人以上、医疗需求增长较快的县(市、区)至少有1所三级医院或增设1所二级综合性医院。 地级以上市依据常住人口数,每100万-200万人设置1-2个市办综合性医院,服务半径一般为50公里左右。每个地级以上市原则上至少设置1个市办中医类医院,并根据需要规划设置儿童、精神、妇产、肿瘤、传染病、康复等市办专科医院(含中医类专科医院)。 到2020年,全省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8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5人、公共卫生人员数达1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医护比达到1∶1.25,人才规模与我省人民群众服务需求相适应,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各类人才队伍统筹协调发展。
2020年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
(二)人才现状:严重不足、配置不合理、专业水平低 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为224.4万人,每千人口中注册护士1.66人,与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到2015年注册护士达到286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达到2.07人,到2020年注册护士达到445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达到3.14人的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医疗机构中的医护比为1:1.16,远低于卫生部提出的1:2和国际上1:3的水平。而广东省现有注册护士总数16.6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43.6%),每千户籍人口护士数1.97人,医院中医护比1:1.25。广东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提出的“到2015年注册护士达25万,每千户籍人口护士数达2.68人,全省大专以上学历护士 ≥60%”,全省注册护士缺口近9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更成为各级医疗机构急需。
就目前护理行业来说,护理资源配置不合理,临床护士数量不足,护理岗位配置不合理,医护比、床护比达不到安全配置水平;
护理工作与群众健康需求存在差距,护士不同程度存在不能正确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观察病情不到位,重症病人护理不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技术不熟练,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不深入,护理工作的专业内涵得不到充分体现,病人应该得到的护理和实际获得的护理及其质量存在差距等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养老模式的改变,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需求增加,需要大力发展立足于社区和家庭的老年护理、慢性病康复与护理等工作,而目前社区护理人才明显不足,社区护理任务繁重,专业性水平有待提高。
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合理扩大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医学教育规模,加强对相关领域在岗人员的专业培训;落实国家关于护士配备的相关标准,并作为医院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培养。综上所述,护理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然而我国护士的数量仍然绝对不足,护理教育亟待大力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