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坑监测方案

2022-08-14 来源:易榕旅网


****** 基坑监测方案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简况

工程名称:*** 建设单位:***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监测单位:***

建筑规模:A区20层,B区3层,C区24层,地下室均为2层;裙房3层,地下室2层。A、B、C座与裙楼之间的空地均为2层地下车库;基坑等级为二级基坑。本工程±0.00标高为82.80m, 室外地面整平标高为82.3米。本基坑深度分别为9.4m和9.0米两种。基坑面积约为15000m2,周长约500m。 1.2 工程交通位置及周边环境情况

拟建的***位于***。整体上地形较为平坦,交通便利,工程环境条件较好。 基坑东侧:

基坑西侧:

基坑南侧:

基坑北侧:基坑北侧为二期工程,目前为空旷场地,无重要监测对象。

第 1 页

1.3 围护设计

基坑围护采用钻孔灌注桩挡土、高压旋喷桩止水。

本工程采用直径600mm间距1700mm钻孔灌注桩作为挡土结构,嵌固深度7.5米m,为保证桩间砂的完好,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挡土,桩长进入基坑底标高1米。高压旋喷桩设计桩径600mm,桩长6.9米,桩顶标高-5.3米。 1.4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地层分布和地层结构的总体情况

根据野外钻探揭示及原位测试、土工试验等结果,在80.00m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均为第四纪冲积成因的地层。现将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土层按物理性质差异划分为11个工程地质单元层和3个亚层,现分述如下:

第①层 粉质粘土(Q4al)

黄褐色,局部棕红色,软塑状态,局部可塑,无揺震反应,无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较薄,在该场地表层分布。层底埋深0.30~1.60m,层底标高79.11~80.75m,层厚0.30 ~1.60m。

第②层 粉砂(Q4al)

褐黄色、黄褐色,稍湿~湿,稍密,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砂质不纯,局部夹粉土薄层,在该场地广泛分布。基坑开挖时,会全部挖除,分布基坑边坡范围内。层底埋深3.10~7.80m,层底标高77.51~78.19m,层厚2.10~6.80m。

第②-1层 粉质粘土(Q4al)

黄褐色,软塑状态,见铁锰质浸染,切面稍光滑,无揺震反应,干强中等、韧性中等。在②层中呈透镜体分布。层底埋深3.50~5.80m,层底标高75.09~77.12m,层厚0.40~2.20m。

第③层 粉质粘土(Q4al)

灰色、褐灰色,软塑状态,局部可塑状态,偶见铁质锈斑,切面稍光滑,无揺震反应,干强中等、韧性中等。在场地广泛分布,仅在52、53、60和61孔中未见到。在基坑开挖时,会部分挖除,在基坑底部会大面积出现。层底埋深5.50~10.80m,层底标高69.93~75.17m,层厚0.90~6.60m。

第④层 细砂(Q4al)

第 2 页

褐黄色,饱和,中密,局部密实。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砂质较纯,见零星螺壳碎片。层底埋深10.70~14.20m,层底标高66.86~70.42m,层厚1.00~7.50m。

第⑤层 粉砂(Q4al)

褐黄色,饱和,中密,局部密实,砂质不纯,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该层厚度较大,在该场地广泛分布,属比较稳定的层位。层底埋深12.00~18.80m,层底标高62.12~68.84m,层厚0.50~4.60m。

第⑤-1层 粉质粘土(Q4al)

黄褐色,硬塑状态,见铁锰质浸染及灰色条带,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大部分在第⑤层上部呈透镜体分布。层底埋深12.00~15.50m,层底标高65.29~68.70m,层厚0.30~2.10m。

第⑥层 细砂(Q4al)

褐黄色,饱和,密实,局部中密。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该层砂质较纯,厚度较大,在该场地广泛分布,层位稳定。层底埋深16.80~20.10m,层底高程60.83~64.06m,层厚1.60~6.60m。

第⑦层 中砂(Q4al)

黄褐色、灰黄色,饱和,密实。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含暗色矿物。该层砂质较纯,厚度较大,在该场地广泛分布,层位稳定,是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层底埋深29.20~35.50m,层底标高45.03~51.63m,层厚10.50~17.40m。

第⑧层 粉土夹粉质粘土(Q3al+pl)

黄褐色,湿,密实,偶见钙质结核,粒径2~10mm,见铁锰质浸染,切面稍有光滑,揺震反应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土质不均,局部夹薄层粉质粘土。层底埋深36.00~46.00m,层底标高34.67~45.13m,层厚4.40~16.80m。

第⑧-1层 细砂(Q3al+pl)

褐黄色,饱和,密实。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该层砂质不纯,在第⑧层中呈透镜体分布。层底埋深37.00~45.00m,层底标高36.06~44.13m,层厚1.00~7.00m。

第⑨层 细砂(Q3al+pl)

褐黄色,饱和,密实。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该层砂质较纯。层底埋深58.00~61.00m,层底标高19.25~22.67m,层厚12.00~16.70m。

第⑩层 粉土(Q3 al+pl)

第 3 页

黄褐色,湿,密实。偶见钙质结核,局部砂感强,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低韧性。层底埋深69.00~70.50m,层底标高9.75~11.67m,层厚9.50~11.00m。

第○11层 粉质粘土(Q3 al+pl)

黄褐色,硬塑状态,偶见钙质结核,见铁锰质浸染及灰色条带,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该层未钻穿,最大钻厚11.00m。

(2) 地下水类型和水位

场地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粉砂、细砂和中砂层中,地下水主要由地表水、降水补给,排泄方式以蒸发和人工抽取为主。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2.9~3.35m,平均埋深3.0m,平均高程为77.50m。根据区域资料,场地地下水位年变幅为1~2.0m左右,设计基准期内历史最高水位取0.50m,抗浮水位也取0.50m,水位高程为80.50m。

2 执行规范与依据

1、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5、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 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7、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8、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河南省有色工程勘察有限公司2010.12.22) 9、 《基坑工程设计图》(河南省有色工程勘察有限公司2011.03.28) 10、 本工程相关围护设计说明及图纸。

3 监测目的

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引起支护结构内力和位移以及基坑内外土体变形而发生种种意外,通过监测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为施工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制定应变(应急)措施保证基坑开挖及结构施工安全,达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第 4 页

本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

1、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

2、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目的;

3、通过监测及早发现基坑止水帷幕的渗漏问题,并提请施工单位进行及时、有效的堵漏准备工作,防止施工中发生大面积涌砂现象;

4、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

4 监测基本原则

4.1坚持五固定原则

(1) 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要固定; (2) 采用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3) 使用固定的监测仪器和设备; (4) 固定观测人员;

(5) 在基本固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4.2系统性原则

(1) 所设计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有效四维空间,测试的数据相互能进行校

核;

(2) 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立体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

时;

(3) 在施工工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 (4) 利用系统功效减少监测点布设,节约成本。 4.3可靠性原则

(1) 设计中采用的监测手段是已基本成熟的方法;

(2) 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通过计量标定且在有效期内; (3) 在设计中对布设的测点进行保护设计。

第 5 页

4.4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原则

(1) 对结构设计中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 (2) 对结构设计中,在专家审查会上有争议的方法、原理所涉及的受力部位及受力

内容进行监测,作为反演分析的依据;

(3) 依据设计计算情况,确定围护结构及支撑系统的报警值; (4) 依据业主、设计单位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布点。 4.5 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

(1) 对围护体中相当敏感的区域加密测点数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

(2) 对勘察工程中发现地质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施工过程中有异常的部位进行重

点监测;

(3) 除关键部位优先布设测点外,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 4.6与施工相结合原则

(1) 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 (2) 结合施工实际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尽量减少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3) 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测试频率。 4.7 经济合理原则

(1) 监测方法的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采用直观、简单、

有效的方法;

(2) 监测元件的选择,在确保可靠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国产仪器设备;

(3) 监测点的数量,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联系,减少

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5 监测项目

拟设置的监测项目如下: 1、 基坑顶部垂直监测; 2、 支护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3、 地下水位监测; 4、 坑底隆起监测。

第 6 页

6 监测点布置

根据本工程的要求,基坑平面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在基坑顶部和冠梁上,同一平面上相邻监测点间距以20米为宜,不同平面上的监测点上下要对应,以便了解断面上的变形范围、幅度。水位监测点布置在基坑周边,坑底隆起监测点布置在基坑内。

设计各监测项目布点情况如下: 6.1基坑顶部垂直位移

拟在基坑顶部布设垂直位移监测点,共计布设18点,编号PD1~PD18。测点间距约20m,详见附图1。

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新浇筑的围护墙顶部,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

6.2围护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拟在基坑周圈围护桩顶面(冠梁)上布设水平位移监测点,共计布设12点,编号ZD1~ZD12。测点间距约20m,详见附图1。

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新浇筑的围护顶部冠梁上,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 6.3地下水位监测

水位监测点布置在基坑周边,拟利用工地上已有观察井,选择4个作为监测井,编号SW1~SW4。 6.4 坑底隆起监测

基坑底部隆起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按纵向或横向剖面布置,剖面应选择在基坑的中央、距坑底边约1/4 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数量不应少于 2 个。纵向或横向有多个监测剖面时,其间距宜为 20~50m;

2、同一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 10~20m,数量不宜少于 3 个。 3、拟布设3条剖面,9个点,编号LQ1-LQ9。. 各种监测点布置详见附图1。

综上所述,布设的各类监测点情况及数量如下:

监测项目 测点数量 备 注 第 7 页

监测项目 基坑顶部垂直位移监测 围护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水位监测点 坑底隆起 测点数量 18点 12点 4点 9点 备 注 7 测试方法原理

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工程施工,监测工作采用整体布设,分级布网的原则。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 7.1 监测初始值测定

A. 垂直位移监测高程控制网测量

在远离施工影响范围以外布置3个以上稳固高程基准点,基准点采用普通标石,这些高程基准点与施工用高程控制点联测,沉降变形监测基准网以上述稳固高程基准点作为起算点,组成水准网进行联测。

基准网观测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水准测量要求执行,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参照下表:

二级水准观测的限差(mm)

基辅分划 读数之差 0.5 基辅分划 所测高差之差 0.7 往返较差及附和 或环线闭合差 ≤1.0n 单程双测站 所测高差较差 ≤0.7n 检测已测测段 高差之差 ≤1.5n 注: n为测站数 外业观测使用天宝DINI03水准仪 (标称精度:±0.3mm/km)往返实施作业。 观测措施:本工程监测基准网使用DINI03水准仪及配套铟钢精密条码水准尺,外业观测严格按规范要求的二级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为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措施制定如下。

 施工前及监测期间每月应对水准仪进行i角校验。

 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成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阴天可全天观测。

第 8 页

 观测前半小时,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使用数字水准仪前,还应进行预热。

 使用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并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其生产厂家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振动源造成的振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振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

 每测段往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器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 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相邻观测点高差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附近建筑基础和墙体裂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草图。

垂直位移基准网外业测设完成后,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各水准环闭合差,各项参数合格后方可进行内业平差计算。内业计算需对所测的数据进行温度、气压等各项改正后,利用商业软件进行平差计算,高程成果取位至0.1mm。

B. 监测初始值测定

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稳定标准为间隔一周的两次观测值不超过2倍观测点精度。基准点布设3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监测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监测期间的正常使用。

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 7.2监测点垂直位移测量

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水准闭合或附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 7.3 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

采用视准线法和小角法相互结合的方式。

视准线法:在某条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固基准点A、B, 经纬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线为一条基准线。观测时,在该条测线上的各监测点设置觇板,由经纬仪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的垂距E,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初

第 9 页

始E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

小角法:在测站上测量监测点的距离及固定方向与监测点方向间的夹角,以确定位移矢量。

采用仪器为Leica TS30全站仪(测角精度0.5”)。 7.4 地下水位监测

在基坑开挖施工中,须在基坑内进行大面积疏干降水以保持基坑内土体相对干燥,以便于土方开挖和土渣运输,如果止水帷幕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将势必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造成危害性影响,严重将造成基坑管涌、塌方的危害。为了使浅层地下水位保持一适当的水平,以使周边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可控状态,加强对坑内、外浅层水位和承压水位的动态观测和分析,对于了解和控制基坑降水深度、判定围护体系的隔水性能,分析坑内、外地下水的联系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水位动态变化的量测,可在基坑降水前测得各水位孔孔口标高及各孔水位深度,孔口标高减水位深度即得水位标高,初始水位为连续二次测试的平均值。每次测得水位标高与初始水位标高的差即为水位累计变化量。

地下水位监测精度不宜小于10mm,监测采用SWJ-8090电测水位计。 7.5 坑底隆起监测

坑底隆起监测方法同垂直位移监测。

8监测人员及主要仪器设备

8.1监测人员

为保证监测质量,本项目拟投入人员6人,其中高工1人,工程师3人,技术员

2人。

8.2监测的主要仪器设备

主要采用的仪器设备有:

序号 1 2 3 4 5 设备仪器名称 水准仪 铟钢精密条码水准尺 全站仪 水位计 笔记本电脑 规格型号 DINI03水准仪 常州 LEICA TS30全站仪 SWJ-8090 联想 第 10 页

数量 1 2 1 1 1 标称精度 0.3mm/km 0.3mm 测角0.5”,测距0.6mm+1ppm

序号 6 设备仪器名称 打印机 规格型号 Canon LBP2900 数量 1 标称精度 9 监测周期和频率

9.1监测周期

本方案基坑监测从围护结构施工开始,监测至回填结束止,预计基础工程施工总工期约为9个月。 9.2监测频率

监测频率遵从如下规定:

基坑 类别 施工进程 开挖深度 (m) ≤5 5~10 >10 ≤7 7~14 14~28 >28 ≤5 5~10 ≤7 7~14 14~28 >28 一级 底板浇筑 后时间 (d) 开挖深度 (m) 二级 底板浇筑 后时间 (d)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 ≤5~10m 10~15m 1次/1d 1次/2d 1次/ 2d 1次/1d 1次/1d 2次/1d 1次/1d 1次/1d 2次/1d 1次/3d 1次/2d 1次/1d 1次/5d 1次/3d 1次/2d 1次/7d 1次/5d 1次/3d 1次/2d 1次/2d 1次/1d 1次/2d 1次/2d 1次/3d 1次/3d 1次/7d 1次/5d 1次/10d 1次 >15m 1次/2d 1次/1d 2次/1d 2次/1d 1次/1d 1次/1d 1次/3d

说 明: ① 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② 监测数据有突变时,应增加监测频率;

③ 基坑工程施工至开挖前的监测频率视具体情况确定;

④ 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基坑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⑤ 回填完毕,监测工作结束。

10 报警指标

监测报警指标一般以总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本工程报警指标初步拟定为(须得到有关单位的确认): 项 目 报 警 指 标 备注 第 11 页

日变量 基坑顶部垂直位移监测 围护桩顶水平位移 坑外地下水位 坑底隆起 3㎜/d 4㎜/d 500mm 4mm 累计值 25㎜ 40㎜ 1000mm 50mm 11 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

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3、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4、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5、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

6、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 7、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8、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9、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

12内业计算、资料整理及流程

在现场设立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每次观察数据经检查无误后送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处理,自动生成报表。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及其它有关方面。

现场监测工程师分析当天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并经项目负责人审核无误后当天提交。如果监测结果超过设计的警戒值应立即向建设方、总包方、监理方发出警报,提请有关部门关注,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措施。同时根据相关单位要求提供监测阶段报告,并附带变化曲线汇总图;监测工程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供监测总结报告。

第 12 页

本工程工作信息流程如下:

工程地质勘察 基坑工程设计 环境调查 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监测设计 监测仪器选择 业主、监理审批 业主、监理审批 标定 按设计指令要求施工 测点埋设 业主、监理审批 现场监测 设计提出优化后的开挖顺序及降水要求 监测数据处理、及时提交各有关部门 与设计值校核、分析,进行正、反演计算分析 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调整设计参数,优化模型重新分析 Yes 继续按以上程序施工直至基坑施工完毕 NO 满足条件?

13提交资料

1、监测方案; 2、监测点位分布图;

3、每次观测的中间成果(以报表形式提交); 4、阶段性监测报告; 5、监测总结报告。

第 13 页

14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

1、质量目标

本项目质量目标:创 优。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主动配合业主和总包在施工过程中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处理好各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关系。服务于全过程。 2、质量保证体系 搜集资料、现场踏勘以往同类工程经验明确负责人、编制监测方案No审核人、审定人批准方案Ok人员组织测量设备控制材料采购控制监测过程控制质量记录不合格品控制内部质量审核产品标识文件资料控制工程回访统计技术应用 3、监测工作的管理 (1)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项目组成员服从项目经理的统一调配,并在日常监测工作中严格按投标方案的要求带领作业人员实施作业,并经常保持与建设单位、总包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场地施工进度,安排与落实监测工作的步骤,配合施工的顺利进行。

(2) 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作业人员应严格按方案要求及相应规范进行作业,发现超出允许误差时应及时纠

第 14 页

正或进行返工。技术问题由工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审定人商量后作出决定,工程负责人与审核人实施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杜绝质量问题的产生。

(3) 文件与资料的管理

监测工作中的相关函件、以及日常监测工作中的内外业资料等应分类装订统一管理,或者有计算机备份以防丢失。提交的监测成果资料应统一格式并进行签收登记。

4、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 (1) 仪器、监测标志

a、将按设计图纸和文件以及生产厂家的产品说明书对所采购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校正,各测点初始值的测定应待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一般7~10天)。

b、监测仪器要经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机构进行校准,并取得《检定证书》后方可使用。如需更换仪表时,应先检验是否有互换性,并进行对比检测,以保持监测数据的延续性。

(2) 野外作业

a、组成强有力的项目组,抽调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项目组主要负责人。项目组的其它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具有相应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关键、特殊岗位人员持证上岗。

b、监测工程专业技术强,我司将对职工进行宣贯、培训,对职工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把“质量第一”从思想上落实到行动中去。对埋设全过程进行详细的施工记录。

c、进场前,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监测施工的技术方案,每个施工人员了解项目的总体要求,熟悉各自岗位的职责、技术要求和作业程序,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执行。

d、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测点周围设置明显标志并进行编号,严防施工时损坏。 (3) 资料采集及整理

a、 制定有关质量文件和记录的管理办法,及时做好各类施工记录、工程检验资料、各类试验数据、鉴定报告、材料试验单、各种验证报告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

b、外业观测资料在内业计算前均要进行检查与复检,在保证采集数据正确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计算;

c、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会审,及时编制分项施工指导性文件、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文件,及时解决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

15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和保证措施

第 15 页

1、安全文明施工目标

 不发生安全、环境、文明施工的重大投诉或处罚事件;  重伤、死亡事故0起;

 次责及以上责任重大交通事故0起;  固体废物及危险废弃物受控处置达100%。 2、安全保证体系

由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本司在施工现场的安全。现场组织机构中设置质量安全保障部,有专人负责安全措施的实施和检查工作。整个施工期间,将负责现场作业的全部安全。对所有参加本工程的人员进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定并实施一切必要的措施,保护工程现场的施工安全,维护现场生产和生活秩序。

(1)、安全保护责任

1)按有关规定履行其安全保护职责,其内容应包括安全机构的设置、专职人员的配备以及防火、防毒、防噪声、救护、警报、治安等的安全措施;

2)加强对职工进行施工安全教育,并按有关的规定编印安全防护手册发给全体职工。工人上岗前应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合格者才准上岗;

3)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安全规程。若责任区内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将立即通报发包人,并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向发包人提交事故情况的书面报告;

4)加强对危险作业的安全检查,建立专门检查机构,配备专职的安检人员。 (2)、劳动保护

按照国家劳动保护法的规定,定期发给在现场施工的工作人员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如安全帽、水鞋、雨衣、手套、防护面具和安全带等。还将按照劳动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发给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劳动保护津贴和营养补助。

(3)、接地及避雷装置

凡可能漏电伤人或易受雷击的电器及建筑物均设置接地或避雷装置,负责避雷装置的采购、安装、管理和维修,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4)、消防

负责做好其自己辖区内的消防工作,配备一定数量的常规消防器材,并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训练,还将对其辖区内发生的火灾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负责。

(5)、洪水和气象灾害的防护

第 16 页

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水情和气象预报,做好洪水和气象灾害的防护工作。一旦发现有可能危及工程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洪水和气象灾害的预兆时,立即采取有效的防洪和防灾措施,以确保工程和人员、财产的安全。

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由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工作,以实现文明工地的目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对每位项目部人员进行文明施工教育。

(2)做好与其他承包人之间的协调工作,尽量减少施工干扰,减少相互之间的矛盾。

(3)服从现场监理工程师的协调。 (4)搞好生活卫生和周围环境卫生。 (5)施工现场材料、设备堆放整齐。

(6)礼貌用语,处好与周围工作人员的关系,营造一个团结文明的工作环境。 4、环境保护

(1)、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好施工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2)、环境污染的治理

1)按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控制施工的噪声、粉尘和有毒气体,保障工人的劳动卫生条件。

2)保护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应定时清除垃圾,并将其运至批准的地点掩埋或焚烧处理。

(3)、场地清理

除合同另有规定外,在工程完工后的规定期限内,拆除施工临时设施,清除施工区和生活区及其附近的施工废弃物。

16附图附表

附图1 基坑监测点位分布图 附表1 监测频率汇总表

第 17 页

第 1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