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高年段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
徐晨晨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高年段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建议小学高年段应依据“认识—实践—迁移”的认知规律,以“读通—读懂—读宽”为基本思路开展文言文教学,从而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得法、读中用法,切实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高年段文言文
策略《伯牙绝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97-02
随着统编教材的不断深入使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朱自清先生曾指出“经典的训练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文言文的诵读,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小学高年段文言文的教学,应做到与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以帮助学生积累语感,熟悉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发展语言。下面,笔者围绕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一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为落脚点,着重探究小学高年段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读通文本,初知大意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
语文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的主阵地。
二、读懂文本,悟情悟理
《伯牙绝弦》一文不足八十字,语言凝练,却写出“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千古绝唱。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人物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教师要适当地拓展伯牙与子期的相关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以进入文本,置身于峨峨高山、洋洋流水的画面中。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读出泰山之巍峨,江河之广阔,一咏三叹,含英咀华,进而产生情感体验。
在情浓之际,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伯牙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
’”句式,分角色仿说。
这样,通过结合语言内容,学生主动展开想象,走进故事情境,走入人物内心。在反复涵泳的过程中,学生情感被激发、被丰富,得以体会文中的意象与情怀、相知与情谊。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文心雕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涵泳文段,能够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言文,习得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并感受其语言表达的精炼。
三、迁移阅读,激发兴趣
温儒敏教授曾指出,只靠教材是远远不能满足阅读教学需要的。文言文教学,可以采用“1+X”方法拓展阅读,用一篇带多篇,从而既对文本内容进行了补充,又迁移运用了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表达形式,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学生的经历尚浅,要让学生入情入境,真正感受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真挚友情,实现文言经典的文化价值,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思维,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为了让学生理解琴声中的“情”,笔者补充了《伯牙学艺》(见资料一),引导学生感悟到伯牙在琴声中倾注了自己的理想、追求、人生情怀,“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子期听到的不仅是琴声,更是伯牙的心声。
伯牙学艺
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对他说:“我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访问他。你一定会有收获。”第二天清早,成连带着伯牙到了东海蓬莱山后,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成连划船离开了。然而过了很久,成连还是没回来。
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有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的经验。课前,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预习单的要求,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开展前置性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经验,相机迁移、渗透学习文言文的步骤:解文题、知文意、悟情理、乐阅读。接着,结合预习单,指导学生在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运用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读懂文意。
然后,在理解的层面,依意停顿,读出节奏,相机读好语气词“哉”“兮”,理解“善”一字多义的用法。关于指导学生读好停顿、读出节奏方面,笔者借助吟诵符号及换气符号,帮助学生理解哪些字读的时候拖长一些,哪些字后面需要停顿、换气。
学生运用这个方法进行课堂实践,诵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样的教学基于高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一个人静静地面对浩瀚的大海,澎湃的涛声不绝于耳;远望山林,倾听鸟鸣深涧。十多日
(下转第99页)
97广西教育2019.7GVANGJSIHGYAUYUZ验、还原画面的方式,为文中的父子隔空架构起心灵对话的桥梁,深化学生对叙事性散文内在情感的理解。
四、延伸阅读,读出情感的“唯一性”
叙事性散文的文体特殊性在于写作重心是表现“我”的思想情感,具有情感的“唯一性”。解读这类文本也应追求对审美、情感、思想的特殊的阐释。但这类文章所描述的事件并不是全部的事实,而是有些隐晦、含糊,略去了一些事件,这对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特殊的情感形成一定的阻碍。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使得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视角和立场去感知、体悟文本中蕴藏的独特情感。
在《背影》教学中,教师可相机补充朱自清当时与父亲关系紧张的相关资料,以及朱自清的父亲读了儿子写的《背影》之后的反应。虽然朱自清父子之间有着长期的矛盾,但在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似乎才真正懂得了父亲。面对已经风烛残年的父亲,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如果单单将《背影》的主题解读为“父爱”,那未免过于宽泛。记叙性散文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具体性、特殊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分析具体文本所表达的主要意图。最后一段父亲的来信是文章的写作缘由,是促使作者动笔的背景。教师要让学生把握这一段,明白父亲来信隐含的情感即向儿子示弱示好,面对父亲的来信,作者流下了愧疚之泪、感激之泪,终于理解了父亲,读懂了父亲,父子感情和解。儿子也给父亲写了一封表达愧悔之情的家信,只不过不是以书信的形式呈现,而是以散文的样式呈现。因此,《背影》思想情感的(上接第97页)后,这些景象使他忽然豁然开朗,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他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他顿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伯牙琴艺大长,超越了单纯技艺层面,而进入了抒情言志、物我两忘的境界,实现了以琴写心,心与琴的完美融合。一代旷世音乐家便这样傲然出世,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难以寻觅。
(资料一)
由于古今价值观的差异,学生很难理解伯牙破琴绝弦这个举动,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切地感悟文本,感受痛失知音的“悲”,笔者利用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的选段(见资料二),引导学生体会伯牙抱琴如约而至,却惊闻故友已逝的悲痛。
忆昔去年秋,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资料二)
接着,笔者再补充阅读材料三,让学生感受再无知音的“绝”(见资料三),并指导学生想象画面,将此选段与教材《伯牙绝弦》互文阅读,从而感受伯牙“知音不在,留琴何用”的绝望。
①伯牙……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náng)来,放于祭石台
教材教法·课堂参考
“唯一性”应该是“我”对父亲的愧疚、感激的复杂情感。
在深入的体悟中,学生对这篇记叙性散文的感知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感人至深的画面这么简单了,而是真正懂得了父子之间充满矛盾的复杂情感,父子之情不仅包含照顾、关怀和温情,更包含斗争、矛盾、忍耐和等待。
五、学以致用,学习以真情打动人心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以致用,教师应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背影》的写作教学价值在于真实的情感表达,它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发展过程,语言表达真实质朴,引起读者对父爱的理解和思考。文中真挚的情感表达对初中生的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平凡的生活事件表达真情实感,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假、大、空的写作。具体地说,教师可以紧扣“买橘子”一段中细腻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人相处时的镜头,学习运用动作描写展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学会运用真挚而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文本学习只有与学生的生活、习作有机融合,才能将文本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既发挥完善知识结构的功能,又发挥升华学生情感的功能。
记叙性散文有着独特的文体特征,教师要从其特征入手,既要让学生注重诵读体验,也要强化学生的品析鉴赏能力,凸显文本理解的个性化,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为学生核心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基。
(责编秦越霞)
前痛哭,哭声惊动了附近的老百姓来观看。③铿锵: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资料三)
①囊:口袋。②看者:据《警世通言》记载,伯牙在子期坟在补充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走出教材,从丰实的材料中展开想象,情感体验得到层层推进,再回到教材,入情入境,从而真正体会到伯牙和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这“一出一回”之间,学生既理解了伯牙破琴绝弦的决绝,又发展了语言,了解了知音文化。可见,补充阅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一个好方法。
最后,笔者通过补充课外文言文《东施效颦》,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习得的策略(学习文言文的步骤“解文题、知文意、悟情理、乐阅读”,以及掌握的阅读文言文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借助课外资料”等)进行阅读,实现了“一篇带多篇”的迁移学习。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熟悉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依据“认识—实践—迁移”的认知规律,小学高年段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围绕“读通—读懂—读宽”三大板块为基本思路展开,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得法、读中用法,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徐晨晨(1989—),女,陕西安康人,一级教师,教育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责编
黎雪娟)
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②,闻琴韵
③
铿(kēng)锵(qiāng)鼓掌大笑而散……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99广西教育201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