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破冰》观后感

2021-07-29 来源:易榕旅网


《破冰》观后感

看了纪录片《破冰》我感叹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大众观念的更新,思想的一次次解放。但是我们的祖国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性转身。农村也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我国农村改革30年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4760元,年均增长12.6%,有了大幅提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差距仍在扩大,2008年收入差距达到了11020元。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日益凸显。

30年改革开放,我们解决了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应该说现在我们农民总体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努力。但是我们要看到,现在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在这种状态下,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30年前的农村改革,以“包产到户”开始,创造了当代农民伟大的传奇。但随着粮食产量到了阶段性的顶峰,农民继续向土地要收入,变得越来越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逐渐显现。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村大地,涌现了一批批乡镇企业直接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贡献了我国GDP增长的近三分之一。然而,由于东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它们有限的容纳能力,不能完全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民人口占我们国家人口总量的大半,所以如果农民不走向小康,我们不可能谈到我们国家走向小康。农民增收了就能成为我们国家工业品最大的市场,工业品有了市场,城里人就有了就业,农民贫穷还是富裕,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不断采取措施,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到“少取、多予、放活”,再到免税补贴、建设新农村,国家财政每年把数以千亿的资金注入“三农”。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我国的工与农、城与乡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

村村通工程、改水改厕工程、户用沼气、农村电网的建设,使农村的“硬件”环境焕然一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1、我们应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2、坚持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推广应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3、坚持教育强国的方针,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水平 4、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业结构调整,倾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

5、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强市场监管,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坚持党的领导积极调动我们大众的生产积极性,我们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

————观纪录片《破冰》有感

《破冰》讲述了1978年至今,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一步步突破。从代表团出国考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中美建交,到经济特区的提出和建设,从邓小平两次南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每一次的转折点,都是中国改革之路上的一次破冰,破除人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排斥,破除人们禁锢和迷信的思想,破除人们对计划经济的刻板追寻。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顾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真正看到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德正确性,它为中国经济的起飞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样也告诉我们,中国必须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当今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

中国经济近几年发展迅速,我国的GDP总量已经位列世界前三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增强了我们抗击风险的能力。但是,由于庞大的人口压力,我们的人均GDP仍然很低,我国的财政收入任然不知,在次影响下,我国的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很低,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在许多欠发达的地区,人们生活水平仍然没有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的小康水平仍然是低水平的小康,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将在长时间里处于初级阶段,这就需要我们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平衡东西部差距,维持社会稳定。

的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待于提高增强,在科学技术、人才技能、资本、管理等等各个方面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正需要我们仍然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内进行大力改革,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进行产业调整和国企改革,增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们的而竞争力,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对外开放,继续大力吸引外资,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国际竞争,扶持出口外贸和高科技产业,开展国际贸易,增加外汇收入。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思想十分保守,计划经济和平均思想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技术极其排斥。当七十年代末,我国代表团出国考察后才发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以日本为例,丰田汽车的生产效率是我国长春汽车厂的近千倍,这是因为二战后日本坚持走出国门,引进外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紧抓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的脉搏,紧紧与世界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当今中国同样面临新的机遇,同样需要我们走出国门,坚持开放,为此,我们一直在努力着:2001年中国入世成功,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在紧张的准备之中,以及每年的中俄、中法文化年活动,中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到中国观光考察,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我们自信、开放的对外姿态。同时,中国也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思想,加强同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国越来越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和平之音。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改革开放也传达着一种思想,一种开放的思想,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开放。随着全球化得发展,中国不再孤立于世界的东方,而是坦然的面对世界,加强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文化和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充分开发国际市场,融入到国际化的大潮流中。

《破冰三十年》观后感

----改革开放带给我的思考

观看了《破冰之旅——改革开放三十年》我感触很深。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有许多成就应该歌颂,有许多经验应该总结。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浅浅的看法。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首先,改革使中国进入了双轨制经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双轨制。改革之前,中国是高度集中的单一的计划经济。十年改革,使中国进入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并存的双

轨制经济。然而双轨制是产生三大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通货膨胀、分配不公、腐败现象,这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引人注目的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的产生,都与经济上的双轨制有关。计划调节的单轨制是改革的起点。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双轨制既是改革的结果又是下一步改革的起点,如果说改革是把单轨制变成双轨制,则今后的改革就是要把双轨制再变为单轨制。双轨制有两种:一是同种资源的双轨制,如同一种商品,一部分执行计划价格,另一部分不执行计划价格;二是不同资源的双轨制,如一种商品执行计划价格,另一种商品不执行计划价格。造成种种不良后果的,主要是同一种资源的双轨制。从改革的方向看,我国经济既不会由单一的计划调节,也不会由单一的市场调节,而是一部分由计划调节,另一部分由市场调节。因此,不同资源的双轨制不可能取消,所要消除的只是同种资源的双轨制。所谓今后的改革要把双轨制变为单轨制,是指将同种资源的双轨制再变为单轨制。消除同种资源的双轨制,就是将那些应该放开的部分尽快放开,将那些应该管制的部分统一管住。也就是说,对同种资源的双轨制,要么将计划内的一块放开,要么将计划外的一块收回。哪些应该放开,哪些应该收回,这只能由改革的目标模式决定。

其次,向企业扩权是改革的方向。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在过去30年中曾进行过多次。其主要内容是,时而向地方扩权,时而从地方收权。在这种变革中,无论放权还是收权,对搞活经济都没有起到根本的推动作用。原因在于,每次变革都只注重调整国家各级政权组织的职权分工,而没有触及政企不分和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集中过多的问题。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问题在于,基本生产单位变成了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缺乏积极主动地发展和改进生产经营以满足社会需要的活力。因此,要消除传统体制的弊端,就必须注重向企业放权,把搞活企业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与过去30年的体制变革不同,1984年以后的改革始终把向企业放权作为扩权的基本方向,把搞活企业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在实践中,尽管中央下放给企业的权利有一部分被中间层次截留,但总的来说,经过改革,企业已获得了作为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所

必备的一部分权利。这是我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最后,改革是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再分配,改革涉及到国家与企业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个人之间等一系列的利益再分配。通货膨胀也会造成利益再分配,在改革中还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我们要建立一种适应通货膨胀的新体制,这种新体制所进行的利益再分配,在扣除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再分配因素后,其最终结果恰好是改革所要造成的利益分配格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