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探索发现(含范文)

2024-07-31 来源:易榕旅网
作文主题训练------探索发现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不断的探索创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驱动我们不断探索,努力创新;探索创新的过程既充满了挑战,又饶有趣味,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也会收获成功的喜悦,提升人生的价值。广阔的未知世界,正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加来道雄在《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中提到,引领自己走进科学大门的,是对“童年的两件趣事”的好奇:一是对鲤鱼世界的无限遐想;二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这种好奇,是对陌生领域的不懈探索。好奇,也是对熟悉领域的再思索,就如屠呦呦团队从传统方药中找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突破口,也如林庚在熟悉的诗句中重新发现“树叶”与“木叶”的区别。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在旅途,总会有看不完的景致,走不完的坎坷,说不完的感受。岁月如歌,人生的意义,不应该仅仅重视结果,应该咀嚼生命的每一个

过程:学习中的一次探索,科技制作中的一次发现,绿茵场上的一次次拼搏,与家长、老师、同学心灵的一次次碰撞……我们的知识在求索中收获,才能在创造中提升,意志在磨砺中坚强,情感在交流中融合。我们的生活因此而丰富,我们的青春因此而精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施一公在西湖大学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熟悉领域前沿动态、丰富充实自己……求知是为了知道知识的边界,探索则是为了跨越边界;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进一步拓展人类知识的前沿和边界。

②屠呦呦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说: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将通常的加热提取改为低温提取,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请综合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请以“三峡联盟中学”华强的名义给施一公或者屠呦呦写一封信,谈谈你的认识和想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出现真实人名和校名,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嫦娥奔月”、屈原“天问”,寄托了先民们的梦想与思考。观天象,制历法,研制浑天仪,身绑“火箭”飞向天空,古代科学家孜孜探求浩渺宇宙。新中国成立以来,“飞天揽月”的探索从未间断:上世纪50年

代,现代航天业艰难起步;7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今天,“嫦娥”系列将“玉兔”送上月球,带回珍贵的月壤,“天问一号”飞过广袤的太空,即将着陆神秘的火星……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 以“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为主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以当时中学生的身份给学校广播站写一篇广播稿。

②在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向全国中学生演讲,以学生代表身份写一份演讲稿。

③“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以学校团委名义给“天问一号”团队写一封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人的一生很漫长,有人说做好长远的规划,可以让自己有目标去努力和奋斗;有人却说与其奢谈长远的规划,不如保留一些不确定性,让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发现”一词,《现代汉语小词典》这样解释:(1)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2)发觉。 纵观历史,历史的车轮在“发现”中前行,历史的书页在“发现”中翻动;

放眼人生,人生的精彩离不开“发现”之花的装点,离不开“发现”之水的浇灌。发现,是历史之河中永远跃动的一个音符,是人生之途中亮丽夺目的风景……发现,是我们生命中的关键词。

对于“发现”,你有何感悟与看法?请以“发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 1.例文: 也说探索创新

袁隆平说:“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 袁公之言,道出了探索创新的精髓,社会要发展,必得靠探索创新,因为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历史前进的灵魂。探索创新是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必备素质。

著名教授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但他沮丧地发现这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于是,他终于宣布取消了自己的假设,为此,物理学理论竟然停滞了几十年。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想竟因权威而受损。

作为一名科学家,必须要尊重权威又不迷信权威;如果迷信这个,又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又害怕那个,那就永远也不能探索创新,到最后只能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盲目附和。

探索创新,可为科技输入新血液,注入新活力,使得科技发达迅猛。

国际计算机市场的竞争从来都是激烈的,一些世界著名的计算机厂家纷纷开发研制自己的新产品,以求在竞争中扩大市场占有率;美国微软公司历时数年,耗资数百万美元,遂推出了计算机软件史上最令人瞩目的“视窗95”,软件一上市,就深受用户欢迎。以后每年都有升级产品问世,如今的“视窗98”早已占领市场,受到全世界计算机用户的欢迎。倘若不思探索创新,微软能推出“视窗95”么,能闯出今日格局么?

探索创新也是商家之魂。

“胜家”牌缝纫机是风靡世界的名牌产品,据统计,在1940年,世界每三部缝纫机中,就有两部是胜家的,然而到了1986年,胜家公司不得不沉痛宣布,再也不能生产“胜家”缝纫机了。原来,胜家公司在取得成功后,过分依赖传统产品,不注意探索创新,让产品更新换代,直至1985年,胜家出品的仍是19世纪设计的产品。与此同时,其他商家纷纷开发出新产品,如日本的“会说话”的缝纫机,英国的“音乐”缝纫机,瑞典的“电脑”缝纫机。

胜家之败,败在了固步自封和过分依赖传统产品上,面对着对手的进步,而不思进取,最终被挤出市场,惨遭失败。

是的,探索创新需要仁者的胸怀和智者的头脑,需要勇者的胆识和志者的坚韧,我们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自己的本事而自主同时创新,做各行业探索创新的领跑人,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李政道先生说:“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地进军,创造新天地。”这句话其实与袁公之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第一句表明观点,人类不断的探索创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接下来主要讲探索创新源于好奇心和想象力,探索创新的过程有苦有乐,最后发出呼吁,让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未知世界。 从整个材料来看,主要的话题就是“探索创新”,整个材料主要讲它的作用及过程,因此说,写作要紧紧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我们的社会发展离不开探索创新,长期以来,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心体系”的理论统治着人们的头脑。托勒密认为地球居于中央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都环绕地球运行。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推翻了托勒密的理论,阐明了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后,布鲁诺接受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系统。也就是说,正是这些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此外,齐白石五易画风,郑板桥独创一体,这些也都是探索创新的典型。也就是说,无论哪个时期,哪个行业,都离不开探索创新。

写作的时候,可以先表明观点:探索创新是发展的强劲动力。主体采用分论点的形式。分论点一,未知给予我们进取之心;分论点二,探索创新让我们探求更广阔的空间;分论点三,探索创新让我们勇于面对困难,勇敢向前。最后,再表明观点,照应开篇。 立意:

1.探索创新是前进的动力。 2.探索创新引领我们创造新天地。 3.探索创新让我们探寻未知领域。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加来道雄因为好奇而踏上了对物理的研究道路引出“好奇”这个话题,接下来具体分析什么是好奇,以及好奇的两种类型,指出好奇不仅是对陌生领域的不懈探索,也是对熟悉领域的再思索。从而启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永葆一颗好奇心,以一颗好奇的心和不懈探索的精神成就更加瑰丽的人生。 题干中“写一篇议论文”的要求,限定了写作的文体,写作时,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好奇的内涵,好奇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好奇心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好奇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

写作过程中,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构思:开头可以用排比句引出好奇心很重要这一观点。接下来分角度具体分析,首先好奇心是一个人有所发现、有所成就的前提。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都是因为对日常现象的好奇。其次,好奇心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

瓦特的好奇心,就没有蒸汽机的出现,英国的工业革命就会推迟;没有哥白尼对天文学的好奇心,就不会有“太阳中心说”的提出,黑暗的中世纪就会延长若干年。再次,有了好奇心,还需要保持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如果依孩子的性子,今天学琴,明天学画,最终很可能一事无成,所以要对孩子的好奇心加以引导。最后,呼应开篇,再次点明观点。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简·雅各布斯“必要性不是创新之母,好奇心才是”的名言,以及李政道“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才能创造新天地”的语句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不少人安于舒适圈,不思探索,以及“佛系躺平”对生活的没有好奇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守好奇心,做探索者。 2.好奇有方寸,求知无止境。 3.以好奇心拓宽人生路。 4.好奇心让生命更精彩。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第一句是总领句,概述人生旅途中有美好的景致,也有坎坷挫折,有

各种复杂的感受。第二句谈人生的意义,强调相比于结果,我们应该更重视过程,并列举了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具体阐述对过程的关注,这些例子有学习、科技制作、体育赛场、心灵交流等;注意省略号,也就是这些例子只是提示和导引,学生可以在材料引导下思考自己经历过的哪些过程是有意义的。第三句具体阐述过程中的收获,知识、能力、意志、情感等等,这个过程让我们收获满满;具体写作时还可以有其他收获,因人而异。第四句是最后的总结,这是一个汇总和升华,生活丰富、青春精彩。

这则材料可写的角度非常多,人生经历、青春感受、过程体验、梦想求索、创造提升、情感交流、意志磨砺、生活滋味、诗和远方 均可。 写作时要从材料提示中找到能触发自己独特感受的“点”,要求写议论文,比如阐述“过程与结果”,强调“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从而提醒广大青年,做任何事都要重视过程,只有脚踏实地走好了过程,才可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立意:

1.人生不惧失败,过程才能精彩。 2.探索、创造让青春五彩斑斓。 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这道作文题,以施一公和屠呦呦这两位杰出科学家的语录或事例,讲述了在科研领域,甚至是学习上,求知、积累与探索、创新的重要性。施一公的话中,求知包括“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熟悉领域前沿动态”“以各种方式丰富充实自己”,但求知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名利、学识等,更是为了可以更好地探索,如探索人类知识的前沿和边界。而屠呦呦的事例,就可以作为上述关系的证明。若屠呦呦团队没有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求知与积累,没有对“中医药学的精髓”的积累与继承,他们就无从找到青蒿素提取的理论基础;但若没有“将通常的加热提取改为低温提取”这一方式的创新和探索,青蒿素也无法被提取发现。

试题要求给施一公或屠呦呦写一封信,而信件主题依然是要围绕求知、积累与探索、创新进行的。若是给施一公写信,则可以回应其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作为切入点,指出我们会把努力求知与积极探索作为自己未来学习与工作生涯的重要指示,并可进一步思考自己应该怎样去求知、去探索。若是给屠呦呦写信,则首先应该归纳分析出上述事例所体现出的求知、积累与创新、探索,并表示自己既会在学习阶段努力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创新。 立意:

1.打好求知基础,努力前行探索。 2.求知永无止境,探索不应止步。 3.若是探索不停息,求知空间便无穷。 5.例文:

探索未知,挑战自我 全国的中学生们: 大家好!

很高兴在“开学第一课”节目向大家演讲,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探索未知,挑战自我”。

从“嫦娥奔月”的故事,到“玉兔”二号月球车巡视探测月球,从古人的异想天开到今天的梦想成真,我们走过了太久远的历程。但仅仅是时间的积累,并不足以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苍穹,我们深知,没有航天人的不断探索,没有整个民族不断超越的精神,我们只能靠笃信传说演绎夸父逐日的浪漫。

正是因为航天人不断探索,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我们的向往更加的辽远,我们的梦想更加的瑰丽。航天探索使我们拥有了卫星通信技术,让我们全球互联,转瞬间我们又向万物互联进发;正是不断地探索让55颗北斗组成天网,实现全球定位;正是不断地探索让我们拥有了利用空间技术研发的新药物,未来我们可以把更广大的福祉赠送给世界的人民。

面对困难,我们不断挑战,面对未知,我们不断探索。在漆黑的夜空中,“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让我们打开了探索太空的大门;面对未知的月球背面,我们不断探索终于让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面对遥远的火星,我们不畏路途险阻,终于看到橘红的大气层,蓝色的夕阳。

在航天视野发展过程中,嫦娥二号曾因技术问题差点无法顺利升空占

领轨道。在关键时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带领北斗集团全部员工没日没夜地工作,谢军曾累到一天多次晕倒在现场,就是这样不停地工作,突破了人体的极限,终于在截止时间前二个小时完成任务。我国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杨利伟小时候性格内向,胆小懦弱,他不断地突破自己性格的缺陷,终于由一个怕爬十五米竹梯的小男孩变成了我国进驻太空第一人。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和奔赴太空并行在不同的轨道,我们同样需要学习航天精神,同样需要去探索未知,去挑战自我。只有挑战我们的极限,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看到不同领域的精彩,才能够体悟到我们的先民对宇宙怀有的最朴素最真挚的热爱。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

让我们每个人都有学习航天精神,能够像航天人那样不停探索,不停超越。火星将不再遥远,宇宙将不再遥远。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审材料。

材料从中国古代先民对宇宙的向往和古代科学家对浩渺宇宙的孜孜探求引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航天人“飞天揽月”的探索,从上世纪50年代,现代航天业艰难起步到“天问一号”飞过广袤的太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歌颂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的中国航

天精神。 2.审任务。

典型任务有三个可供选择,而三个任务共同的主题是“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考生可以将“中国航天精神”这个写作主体延伸到对实现我们的梦想探讨上,但绝不可喧宾夺主,一切讨论延展必须基于“中国航天精神”的基础之上。

任务①限定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时的中学生的身份写作,“给学校广播站写一篇广播稿”,规定写作对象是本校同学,文章体式是广播稿。

任务②是在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向全国中学生演讲,文章体式是演讲稿,考生的身份是学生代表,写作对象是全国中学生。这样的情境需要学生对材料内容有深入的认识,能够从比较高远的角度去阐述国家科技进步和中国航天精神对民族、国家和青少年未来的重大意义。

任务③文章体式是慰问信,要求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的情境下写作,写作身份是学校团委,写作对象是“天问一号”团队,这一任务核心内容需要突出对科研人员的敬佩,感谢他们的付出,阐述他们的榜样精神,但考生不管选哪一个任务,均需以“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为主题。

【立意】1.讴歌航天精神,坚定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信念。 2.学习航天精神,探索不止,勇于进取。 3.学习航天精神,青春献给祖国。

4.学习航天精神,做祖国科技的后备力量。 5.树立远大理想,探索未知,挑战自我。

【素材】1.千年前的屈子问:“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今天“玉兔”答:中国已拥有月壤。“天问一号”答:我已抵达火星。“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忽忽人间多少秋,天有语,星无垠,多维世界路难寻。看如今,头顶有“北斗”环绕定位,近有月球为伴,远有火星为邻。航天人,知来路,探去处,白发满头时,国运勃发,意兴方浓。正是有了你们几代航天人的的竭力奋斗,才有了今天中国的飞龙在天。

2. 先民们数千年一问,新中国七十年作答。西方长期封锁,锁不住中华龙的腾飞。关键在于中国人有志气和实干精神,关键在于你们的科学和创新能力。我们认定:绚丽的青春、光明的人生,首先应该秉持这种精神上路。无论我们未来的事业是在天上还是在大地,你们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3. 超越永无止境,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130年前,祖辈倍受欺辱,谁曾想“东亚病夫”会“不坠青云之志”?100年前,侵略者血洗中国大地,谁曾想“支那人”可以问鼎苍穹。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是可敬的。更值得敬佩的,是他们超越历史、超越偏见、超越“一穷二白”的勇气。在建国初期,梁思礼、钱学森等多位科学家毅然决然的踏上回国路。他们早就见识过国外的研究环境和资源有多么丰富,也知道新中国是多么的百废待兴。而若不是他们超人的勇气,敢于摆脱客观条件的束缚,又哪里有机会去探索中国人的航天事业呢? 6.例文:

发现

我曾花费很多笔墨去描绘原来窗外的一株玉兰,如何盛放,又如何在一夜间匆匆凋零。还有某个冬天,我如何发现玉兰的绽放早在初春之前。寒风中挺立枝头的花蕾曾给我别样的灵感,激励我,不放弃。 从前也常常出神地望着天空,寻找一朵不一样的云彩,或是发现某一天的晴空有十二度蓝。雨雪初霁时,浓浓淡淡的水汽飘在天上好像一幅印象派的画,看得眼角也跟着湿润,进而清亮。又让人不禁疑问:云的深处是否真的会住着仙人,掌管地上的因缘?

曾经,从前。是的,现在很少会一整个课间趴在窗口,只是为了感受叶脉上涌动的绿辉,也没有在路上发现早春盛开的第一枝桃花。我原来总是能在这些生命之中发现属于我的感动,体会它们与我生命的交互。现在却不多了。也许是没有时间,也许是整天整天地不下楼。有时一抬头看见阳光明媚,猛然发觉自己对一连串的晴天竟无知无觉。 只是在意识到的时候会想,怎么忘了感动一下?也在那一瞬间懊恼错失了太多美好。但是,似乎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缺少什么。一天天“生之活动”依然充实。 也许这是一种成长吧!

从前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会“俯察品类之盛”。从自然万物之中找到欣喜,找到灵感。而现在,我开始发现他人,发现自己。

坐下来静静地读书,读散文。那是文人们自己的人生体悟。他的所思所感落在纸上,落在我的心里。昨天重拾那本书。看余光中先生爬上阿里山观日出。那情景在先生笔下呼之欲出。在钦佩大师手笔之时,

我却发现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那奇异景色的震撼人心,而我只能默默想象而无法同抒感慨了。大家,依然从自然万物中发现,而流露出来的时候带上了自我的非常之观。

仔细想一想,人的发展大概也是这样吧,从最初古人的观象,到诸子散文,到修身养性。发现自然,到发现自己。

右军察品类之盛,后来还是要论人之相与。我学会了观察自然,但是对于自己,认识还远不清晰。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渗透的不是“道理”或“哲学”,而是真实的自己的心。

生活依旧充实,是因为在一室之间,我发现了自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是“发现”。材料阐释了“发现”的内涵,指出“发现”在历史、人生中的作用,总结出“发现,是我们生命中的关键词”。解答本题要明确题目“发现”的含义,这可能是一种诗意的表达,也可能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写作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注意语言表达要通顺、具体,同时要把握文体意识,只能写成记叙文,切记出现“四不像”。 (一)确定选材和立意。

1. 叙写时间段,明示时间点。叙事可以是一段时间中的某个点,不同的时候,我们对人生有着不同的理解:病痛时,发现健康很重要;沮丧时,发现温暖绵长的爱很给力;当黄昏来临时,发现倔强的柔光很强悍……刹那间,我们发现拥有了生命中最重要、最美好的东西! 2. 展示画面感,锁定精彩点。红樱桃绿芭蕉、绷架绣针绣线绣花女、

泼墨的油彩炫目的图画固然是阳春白雪的美,农人犁地、麦陇野花、乡村土路未尝不是乡野之美!这是发现;亲人的爱抚、陌生人的吆喝亦是生活的精彩一页!这也是发现……

3. 渐次领略美,升格亮主旨。扎根生活的土壤,领略无限的意蕴,积淀生活的厚实与质朴,收获些许的自由和希望,刹那间,让自己发现生活真谛:废墟上的和平,苍翠中的生命力,还有稻香情、农家乐…… 4. 选材还可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平时生活中的:人、事、景、活动、自然现象等;学习中的:学习小窍门,学习方法等。

(二)构思要巧妙。要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最好按第一人称来写。选材要重内涵,有新意,要写出对自己的影响,写出自己的感悟,而且要深刻。在结构上,材料安排要详略得当;开头有悬念,情节有波澜,结尾处深化主旨,这样是很容易出彩的;另外语言要流畅,富有表现力。

【立意】1.刹那间的发现 2.发现幸福 3.意外的发现 4.发现自己

【素材】1. 我不仅忘不了草原,也忘不了内蒙古昏暗的灯光。 与厦门五彩缤纷的夜晚不同,我发现内蒙古草原的灯火一如既往的金色,笼罩在夜色中的城市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庄严辉煌,魅力无穷!我原本拒绝单调的颜色,但我改变了主意:天地,夜,光,整夜明亮,震撼我的心!

和导游相处,我发现这个内蒙古人看起来很随便,但是很友好和善良。他没有带我们去专门给游客吃的地方,而是把我们当成当地人,寻找当地的食物,烤全羊的食物回味很长。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对别人诚实,没有忘记我的心,发现了人性的善良。世界上还有温暖,这也是世界上的一点温暖!

2. 自从太姥姥过世后,每年的端午节也就没了那种清香了。我执著地寻找着它那独特的味道。我吃过奶奶和姥姥裹的粽子,也吃过亲戚裹的粽子,也买过包装的粽子,还有好多好多不同的粽子,但它们都总不是那个味儿、那个口感。不是太硬了,就是太软了,不是太腻了,就是太淡了,总之,没有一个是我想要的。

又是一年端午节,奶奶已是裹了第二批粽子了,而我一个都没有吃,我极其固执地只认那个味道。

待到家里没剩几个粽子时,爸爸说,尝尝吧,味道挺好的。起初我很不情愿,甚至看都懒得看一眼,更不用提吃了。可当粽子摆在我眼前,出于好奇,我尝了一口。这是两年来吃的第一口粽子,果然还是没有那个味道。我有些失落,不过吃着吃着,我尝出了另一种味道,很淡很淡,那么微小,好像一眨眼就会感受不到似的,就是一刹那的事。 那么长的时间我都在寻找着一个不可能的味道,那么固执,那么执著,因为那个味道而否定其他的一切,否定了它们的价值和存在,殊不知在那刹那间,我发现了不同也是一种美,只是它们表现的方式和情感不同而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