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的试讲稿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及重点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3.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 析题:《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二)请大家用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三)检查预习:指生读“读读写写”,师订正并补充: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
(四)整体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明确):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师: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 )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 )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师: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五)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师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六)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文艺术特色
师: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师: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2) 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 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
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
动有趣。
(4) 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师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七)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小组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三、结语及课外作业
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课下请大家完成两个作业。
1.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2. 搜集珍惜时间的古诗句。(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四、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
语言生动有趣:拟人、打比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