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 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 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25、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
26、农牧结合是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与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又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
27、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28、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 二、填空题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指 (原始) 农业、 ( 传统 ) 农业和 ( 现代) 农业阶段。 2.耕作制度包括 种植制度 与 养地制度 两部分。 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套作) 。
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水田型,水浇地型,雨养型 。
5.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 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 6、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 间作 。 7、 带宽 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
8、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 建立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的合理耕作制度 。 9、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 幅宽 和 间距 。
10、 共处期间的“五早”管理技术是指 早间苗、早补苗、早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虫 。 11、 作物布局 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12、 休闲 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
13、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 五种作物。 14、土壤培肥途径有 生物养地 、 化学养地 、 有机与无机结合 。
15、在耕作学多熟种植中符号“—”表示年内接茬播种。 16、我国最主要的亚热带作物有 八 种
17、农业结构是指农业内部 农、林、牧、副、渔业 的比重与关系。
18、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 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 19、耕作制度的分区指标是指 地理位置、地貌、水分条件、热量条件、作物类型、熟制 。 20、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光、热、水、气、土壤、生物、矿物 等七大类。 2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 耕作制度 。
22、 热量条件 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23、耕作制度包括 种植制度 与 养地制度 两部分。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4 )
(1)五年四熟 (2)四年三熟 (3)一年一熟 (4)?两年三熟 (5)三年一熟 2.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3 )
(1)时间生态位 (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 (5)营养生态位 3. 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5 )
(1)适应原则 (2)协调原则 (3)经济原则 (4)持久原则 (5)?重点原则 4.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4作物(5)
(1)小麦 (2)水稻 (3)大豆 (4)棉花 (5)?玉米 5. 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2)
(1)稻鱼模式 (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 (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 (5)蔗田食用菌模式 6.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5)
(1)增加光照叶面积 (2)延长光照时间 (3)提高光合效率 (4)增加叶日积 (5)?增施肥料
7. 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3)
(1)1个 (2)2个 (3)?3个 (4)4个 (5)5个 8. 翻耕的缺点是(3)
(1)松碎土壤 (2)翻转耕层 (3)?土壤水分损失(失墒) (4)翻埋杂草 (5)加深耕层 9. 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3)
(1)豆科 (2)茄科 (3)?禾本科 (4)十字花科 (5)葫芦科 10. 农牧结合的关键是(1)
(1)?饲料 (2)小麦 (3)玉米 (4)油菜 (5)大麦 11、 与种植制度有关的水分指标不包括(4)
(1)降水总量 (1)地下水埋深 (3)灌溉程度 (4)?土壤贮水量 (5)湿润指数 12、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3)
(1)250mm (2)250—500mm, (3) ?600—1000mm, (4)1000mm以上 13、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3) (1)以下 以下 (3)? (4)以上
14、我国粮食作物面积最大的几个作物排序为(3)
(1)玉米、水稻、甘薯 (2)水稻、小麦、玉米、甘薯 (3)?水稻、玉米、小麦、甘薯 (4)小麦、玉米、水稻、甘薯 15、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4)
(1)氮循环 (2)磷循环 (3)钾循环 (4)?碳循环 (5)水分循环 16、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3)
(1)调节耕层三相比 (2)创造深厚的耕层 (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 (5)翻埋杂草、肥料 17、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省是(3)
(1)海南省 (2)上海 (3)?浙江 (4)江苏 (5)四川
18、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1)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 (2)减轻水蚀和风蚀 (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 (5)节约成本 19、坡地耕作最宜(1)
(1)?横坡耕作 (2)顺坡耕作 (3)均可 (4)逆向耕作 20、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3)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 (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 (5)营养生态位 21、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3)
(1)水稻 (2)玉米 (3)?橡胶(4)高粱 (5)马铃薯 22、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2)
(1)华南地区 (2)?长江中下游地区 (3)四川盆地 (4)江淮平原 (5)西南高山地区 23、下列哪种肥料容易挥发(1)
(1)?氮肥 (2)磷肥 (3)钾肥 (4)有机肥 (5)钙肥 24、我国经济作物面积最大的排序为(3)
(1) 棉花、油料、麻类、糖料、烟叶 (2)棉花、油料、麻类、烟叶、糖料 (3) ?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烟叶、糖料 (5) 棉花、油料、烟叶、麻类、糖料 25、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一级区(4)
(1)3个 (2)6个 (3)9个 (4)?12个 (5)15个 26、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5)
(1)适应原则 (2)协调原则 (3)经济原则 (4)持久原则 (5)?重点原则 27、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5)
(1)增加光照叶面积 (2)延长光照时间 (3)提高光合效率 (4)增加叶日积 (5)?增施肥料 28、不属于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的是(5)
(1)橡胶 (2)油棕 (3)可可 (4)椰子 (5)?玉米 29、农牧结合的关键是(1)
(1)?饲料 (2)小麦 (3)玉米 (4)油菜 (5)大麦 30、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5)
(1)增加光照叶面积 (2)延长光照时间 (3)提高光合效率 (4)增加叶日积 (5)?增施肥料
31、 翻耕的缺点是(3)
(1)松碎土壤 (2)翻转耕层 (3)?土壤水分损失(失墒) (4)翻埋杂草 (5)加深耕层 四、多项选择题
1. 农业自然资源包括(1235)
(1)?光 (2)?热 (3)?土壤 (4)肥料 (5)?矿物 2. 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是(1234)
(1)?橡胶 (2)?油棕 (3)?可可 (4)?椰子 (5)玉米 3. 作物的水平结构包括(1235)
(1)?作物密度 (2)?种植行数 (3)?间距 (4)株高 (5)?带宽 4. 农田物质循环的输入部分包括(2345)
(1)科技投入 (2)?有机肥料 (3)?化肥 (4)?降水 (5)?灌溉 5.耕作学的性质(14)
(1)?自然科学 (2)社会科学 (3)基础科学 (4)?应用科学 (5)人文科学 6、 下列哪些作物不属于C4作物(1234)
(1)?小麦 (2)?水稻 (3)?大豆 (4)?棉花 (5)玉米 7、忌连作作物主要包括(123)
(1)?马铃薯 (2)?烟草 (3)?番茄 (4)水稻 (5)玉米
(4) 棉花、麻类、油料、 8、烟草的主要产区在(24)
(1)陕西 (2)?山东 (3)新疆 (4)?贵州 (5)黑龙江 9、按照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235) (1)?富氮作物 (2)?豆科作物 (3)?富碳耗氮作物 (4)禾本科作物 (5)?半养地作物
10、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235)
(1)小麦 (2)?棉花 (3)?花生 (4)水稻 (5)?油菜 11、我国商品粮基地主要集中在(12345)
(1)?松嫩平原 (2)?太湖平原 (3)?江淮平原 (4)?洞庭湖平原 (5)?黄淮平原 12、我国农业的问题包括(134)
(1)?人多耕地少 (2)光热资源丰富 (3)?农村经济落后 (4)?地区差异大 (5)劳动力丰富 13、轮作换茬的作用(12345)
(1) ?调养地力 (2) ?减轻病虫危害 (3) ?防除或减轻田间杂草危害 (4)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5) ?改善土壤化学性状 14、忌连作作物有(345)
(1)甜菜 (2)西瓜 (3)?烟草 (4)?马玲薯 (5)?辣椒 15、农田物质循环的输入部分包括(2345)
(1)科技投入 (2)?有机肥料 (3)?化肥 (4)?降水 (5)?灌水 16、土壤表土耕作的措施包括(12345)
(1)?耙地 (2)?中耕 (3)?镇压 (4)?起垄 (5)?作畦 17、季节休闲包括(135)
(1)?冬闲 (2)撂荒 (3)?夏闲 (4)全年休闲 (5)?秋闲 18、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135)
(1)?主粮型 (2)雨养型 (3)?农牧型 (4)水田型 (5)?混合型 19、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1345)
(1)?喜凉作物 (2)喜热作物 (3)?喜温作物 (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20、单作也称为(234)
(1)连作 (2)?纯种 (3)?清种 (4?)平作 (5)休闲 21、土壤表土耕作的措施包括(12345)
(1)?耙地 (2)?中耕 (3)?镇压 (3)?起垄 (5)?作畦 五、简答题
1.少免耕的优点有哪些?
少、免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不耕翻和残茬、秸秆或牧草覆盖,水蚀和风蚀明显减轻。 (2)免耕不动土和覆盖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水分的作用。
(3)通过秸秆覆盖,表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增加。再加上免耕不动土,好气性分解较缓慢,因而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但不利于它的矿化。另一方面,耕层下部土壤有机质有减少的趋势。
(4)农耗时间减少。在前作收获后,免耕或少耕播种后作物,既争农时,又减轻农忙的紧张度,赢得了农时的主动权,这在南方多熟区尤显重要。农耗时间的减少,也有利于复种面积的扩大与复种指数的提高。 (5)节约成本。免耕节省机械投资和减少燃油消耗,但增加除草剂的消耗。 2.简述连作应用的必要性。 (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 (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 (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 (4)作物结构决定连作。
3.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有哪些? (1)改直播为育苗移栽。
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移栽技术已运用到棉花、油菜、烟草、甘薯、谷子、高粱上,甚至已试验应用到麻类、豆类、小麦、甘蔗、马铃薯等作物上,大有形成移栽农业之势。为了增加苗期积温利用,采取了保温育苗技术,如温室育秧、农膜育秧、地膜育秧、两段育秧等技术。为减少移栽的返青期而广泛运用营养钵、营养袋、营养块育秧技术。 (2)套作技术的运用
套种是解决复种生长季矛盾的又一重要方法,即在前作收获前20—40天于行间、株间或预留行间直接套播或套栽后作物,如中稻、晚稻田套种绿肥,早稻田套种大豆或套种黄麻,麦田套种棉花、玉米、花生、烤烟等。 (3)促进早发早熟的技术
A 后作物及时播种,减少农耗期。 B 前作物及时收获。
C 促进早熟技术 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喷乙烯利,可提早成熟7天左右。 (4)作物晚播技术
播种季节较紧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麦收后种棉,需要晚播棉。晚作物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增加作物的密度。因晚播的营养生长期比较短,植株比较矮小,分蘖或分枝少,密植有利于主茎发育和提早成熟。 4.简述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1)增产 从自然资源来说,间、混、套作构成的复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作的不足,能较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转变为更多的作物产品。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余劳力,扩大物质投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动密集、科技密集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着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
(2)增效 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间的有利关系,可以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多的产品输出。 (3)稳产保收 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
(4)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 间、混、套作运用得当,安排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食作物与棉、油、烟、菜、药、绿肥、饲料等作物以及果林之间的矛盾。 5.谈谈贵州怎样开发冬季农业。
(1)充分利用短间隙期插种蔬菜、饲料、绿肥等短生育期作物。
(2)充分利用较长的冬闲期,复种一季作物,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资源利用率。 (3)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反季节蔬菜栽培,不断提高农业投资收益率,增加农民收入。 (4)利用各种设施条件,进行高价值经济作物(中药材、花卉、食用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A地膜覆盖农业
B小拱棚育苗,主要用于水稻、玉米和经济作物育苗。
C塑料大棚,在热量条件较好,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栽培经济作物效果较好。 D日光温室,在热量条件较差,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用于栽培高效经济作物。 E现代智能化温室,主要用于经济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地区栽培高效经济作物。
(5)间套作新模式的研制及推广,在间套作模式中引入高价值经济作物,提高土地产出率。 (6)延长产业链,实行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6、简述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1)明确对产品的需要 (2)查清环境条件 。 (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
(4)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的选择。 (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6)作物组成的确定。
(7)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8)可行性鉴定 将作物结构与配置的初步方案进行下列各项可行性鉴定。 7、 简述提高年单产的途径
(1)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增加能量与物质投入,开展农田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改善肥力条件,是克服土地因素障碍、开发土地生产潜力的基础,更是商品生产日益发展条件下,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扩大再生产的必然趋势。
注重科学技术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依托科学技术进步,围绕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实行超前研究,发展应用技术,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的运用技术,尽可能地使资源潜在生产力化为现实生产力。
(2)努力提高单位播种面积产量 我国人均耕地少,今后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是我国农业特点所决定的。提高单产的主要措施是:
A改善生产条件,如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防止病虫草害等;B采取先进的综合生产技术,如不断提高品种的增产潜力、改善种子质量、采用先进的耕作栽培技术等。
(3)实行多熟种植,提高年单产 为了以光热水因素来弥补耕地不足之短,广泛实行间作、套种、复种等多熟种植,是我国农业的一个特色。它对充分开发耕地潜力,提高年单位面积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其诀窍就在于此。在生长季长的长城以南地区,努力发展一年二熟,以至三熟,而全国广大地区应广泛提倡间作套种。
(4)因地种植,合理布局 自然与人工资源环境吻合度最高的地区,也就是生产力最大的地区。应根据地域分类规律,尽量将各种作物分布在生态适应性最适宜或较适宜地区,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种植。
(5)保护耕地 我国近20年每年减少耕地820万亩,新增人口1 380万,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 8、简述轮作换茬的基本作用。
(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虫也有一定的专食性或寡食性,有些杂草也有其相应的伴生者或寄生者,它们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年限。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A 协调不同茬口土壤养分水分的供应 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用率也不相同。 B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各种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等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 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在轮作中前后作物搭配,茬口衔接紧密,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自然降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具、肥料、农药、灌溉用水以及资金等社会资源。 9、简述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重点。
(1)多熟 多熟制是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的主体,今后仍是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重点。
(2)集约度 某一耕作制度的产出水平与复种程度、品种搭配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有关,还与投入水平的集约度有关,增加投入,如增加化肥施用量,合理灌溉,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技术投入,均可以提高集约度,提高耕作制度的产量水平。
(3)立体种植 应扩大视野,扩大领域,从农田扩大到园地、林地、牧地,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扩大到蔬菜、果树、中药材、食用菌类,甚至适于农田立体种养的动物,如稻田养鱼、养螺等。从单层次到多层次,从地上多层次到地下多层次,发展多类型、高效益的立体种植体系,包括改善间套作的方式与山地立体利用农业。
(4)高效 提高耕作制度的经济效益,包括提高耕作制度的产出水平,种植高效益的作物,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等几个方面。
(5)农牧结合耕作制度 随着人民生活改善,对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饲料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的任务将更加突出,作物结构将从粮经二元结构转向粮经饲三元结构。
(6)机械化耕作制度 随着工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农业机械化将逐步提上日程。 10、简述轮作换茬的基本作用。
(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虫也有一定的专食性或寡食性,有些杂草也有其相应的伴生者或寄生者,它们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年限。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A 协调不同茬口土壤养分水分的供应 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用率也不相同。 B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各种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等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 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在轮作中前后作物搭配,茬口衔接紧密,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自然降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具、肥料、农药、灌溉用水以及资金等社会资源。 11、简述中国农业的特点与问题
(1)人多耕地少,资源紧缺。我国丘陵山地多,平原少。海拔500m以上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75%。 (2)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表现在:
A农业比重还较大(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988年)。
B农业人口比重更大。1988年农业人口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0%,农村劳动力4亿,占全社会劳动力的74%(世界平均为43%)。 C 劳动生产率甚低。劳均生产粮食近1500kg,世界平均水平为2000kg。 D 农产品商品率低。粮食商品率为35%,整个农产品商品率为60%。 E 规模小。给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带来了很大困难 F 农民收入低。1990年为630元。
G 生活水平低。温饱基本解决,但人均肉奶油果糖少,营养差。 H 农业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3)地区差异大。由于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原因,我国地区间经济与农业生产水平相差甚大。东部沿海较为发达,中部经济欠发达,西部落后。
(4)主要农区光热水资源丰富,生态生产条件有了显着改善。 12、简述少免耕存在的问题。
(1)多年少、免耕后多数土壤仍有变紧实的趋势,有机质少的土壤更能为明显,不利于根系发育与增产。 (2)耕作表层(0—10cm)富化而下层(10—20cm)贫化。
(3)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土肥难于融合,肥料利用率低,氮素损失加重。 (4)杂草虫害增多。
(5)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 13、 试分析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机理。
(1)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①增加了采光数量②提高了光合效率③改善通风与CO2的供应状况 (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3)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①减轻自然灾害②边际效应③代谢产物的影响 (4)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5)减少竞争原理 14、简述土壤培肥的措施。
生物养地就是利用生物及其遗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生物养地的主要作用: (1)固氮;(2)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土壤中的生物提供能源;(3)分解有机态养料为无机态养料;(4)保持水土;(5)松土耕地;(6)生物排除盐碱等。 化学养地 所谓化学养地,即以化学肥料养地。
(1)从绝大多数试验看,化肥区(一般其养分量相当于有机肥区)的谷物与牧草产量,或者与有机肥区相等,多数还稍有超过。 (2)多数试验的土壤分析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化肥后没有损坏地力的迹象,长期施用化肥后,仍可以维持土壤碳与氮值在原有的水平上。有些试验也说明,只施用一种化肥往往会带来消极影响。
(3)多数试验说明,施用有机肥有助于改善地力水平,大致经过50—100年施有机肥后,土壤碳或全氮大致可增加30%—40%。同时,化肥也能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扩大物质循环。其原因是,化肥越多,植物产品越多,植物残茬与翻入土壤中的植物有机体越多,土壤中腐殖质越多。
有机与无机结合 有机肥料(包括秸秆还田)是一种全肥,它的某些作用是化肥难以替代的。如有机肥与秸秆中磷钾返还比例大;有机肥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这是化肥所缺少的;有机肥料还可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培肥地力,使施用的化肥效果更高。提倡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合施用,是制订施肥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则。 15、复种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是什么? (1)有利于增加播种面积与作物年产量
(2)有利于缓和粮、经、饲、果、菜等作物争地的矛盾 (3)有利于稳产 六、论述题
1、阐述设施农业的特点、类型及农作物种类
设施农业是指有设施保护的农业。设施农业就是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成果和方法、用工程建设的手段为农产品生产提供可以人为进行控制和调节的环境和条件,使植物和动物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使光、热、土地等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形成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周年生产,
从而更加有效地保证农产品的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主要内容是与集约化种、养殖业相关的园艺设施和畜禽舍的环境创造、环境控制技术及与其配套的各种技术和装备。 设施农业以下五种类型
(1)地膜覆盖农业,使用的地膜有普通地膜、微膜、超微膜;有高压聚乙烯膜、高密度聚乙烯膜和线性聚乙烯膜;有黑色、绿色、白色和银灰色膜;有单面膜和双面膜(包括黑白双面膜和黑色、银灰色双面膜)等等。 (2)小拱棚育苗,主要用于水稻、玉米和经济作物育苗。
(3)塑料大棚,在热量条件较好,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栽培经济作物效果较好。 (4)日光温室,在热量条件较差,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用于栽培高效经济作物。 (5)现代智能化温室,主要用于经济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地区栽培高效经济作物。 设施农业的特点
(1)设施农业中栽培作物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和有效辐射量略有减少。 (2)设施栽培条件下,作物生长区的温度略有升高。
(3)设施栽培条件下,空气流通不畅,气体交换慢,二氧化碳量不足。 (4)设施栽培条件下,由于有设施条件保护,土壤蒸发损失减少,湿度较大。 (5)由于温、湿度较大,有利于部分病虫害的发生流行。 设施农业的作物类型
(1)按照作物对光照条件的要求分为强光(西瓜、甜瓜、草莓)、中光(黄瓜、番茄等大多数蔬菜作物)和弱光作物(韭菜、莴笋等)。 (2)按照作物对热量条件的要求分为高温(白天24—30℃、夜间18—20℃)中温(白天18—26℃、夜间13—18℃)和低温作物(白天15—22℃、夜间8—15℃)。
(3)按照作物对水分条件的要求分为耗水作物(白菜、芥菜、甘蓝等)和节水作物(西瓜、甜瓜、苦瓜)。 2、根据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论述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进展、特点、问题及建议。
进展:种植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围绕发展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普遍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优化取得了新的进展。
特点:(1)是各地普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解决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 (2)是各地普遍把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的现实选择。 (3)是各地紧密围绕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避免农户盲目生产造成市场滞销。
(4)是各地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各地以科学求实的精神,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当地具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同时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设施农业),不断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问题与建议:
(1)是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处于新阶段的低层次。
(2)是由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长期的战略工程,在一定周期内,战略调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一定很快显示出来,这就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整个运行过程中,各项保障措施能否跟上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农民在农业战略调整中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战略调整的质量。
(3)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结构调整。一些地区由于水利条件差,难以改种高产优质高效作物;一些地区由于相关的硬件条件和技术手段跟不上,影响种养业上规模、上档次、限制了当地农业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是单靠哪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需要交通、通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保障和金融、科技等各部门、各行业服务保障,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
(4)是部分地方对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对结构调整的理解还不到位。由于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个别地方出现忽视农业特别是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
(5)是政府对结构调整还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必要的资金注入。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6)是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由于区分不开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优质优价难落实。一些地方的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由于信息滞后,一些地方结构调整的趋同性倾向比较突出,使一些农产品出现了新的“卖难”,影响了农民收入,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7)是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管理体制服务手段、农技人员自身素质不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基层农技部门有编无人、经费缺乏、知识分子政策难落实、工资难于按时足额发放、管理体制不顺和农技人员难于保证主要从事本职工作等问题还普遍存在。同时,一些同志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农技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应多渠道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步伐,改善服务条件,增加服务功能。 4、试论述你对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设想。
(1)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作物结构与布局 为适应粮食增产与经济发展及轻工业与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供求规律灵活调整粮经饲糖茶果菜的比例,既要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总产,也要发展经济作物、蔬菜、果品、饲料、特作等价值较高的作物。在粮食作物中,要考虑口粮、饲料粮及工业淀粉用粮的需要,把饲料粮生产如玉米、大麦、燕麦及青绿饲料的生产,纳入总体生产计划进行安排。经济作物应在最适宜区集中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效益的棉区、烟区、麻区、果产区。 (2)进一步发展多熟制 (3)南方冬闲田的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地发展双季稻 在中亚热带以南的地区,应稳定双季稻和双季稻三熟制。 (5)北方麦田两熟是北方地区增产粮食的重要途径 (6)改进间套作技术
(7)研究推广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进一步研究菜籽饼、棉籽饼的利用与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扩大饲料来源。
(8)改进旱地耕作制度 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研究保土、保水、保肥耕作法,发展多熟分带轮作、聚垄耕作法,进一步提高旱地的生产力。 (9)发展高效益耕作制度 目前高效益耕作制集中体现于各地兴起的吨粮田、双千田。各种粮、经、饲、菜、药、果、菌、鱼的立体多层次间套作与复合种养体系有了较大发展,比较有希望的形式有南方的麦—瓜—稻、菜—稻—稻、菜—稻、蔗—稻,北方的棉蒜两熟、粮菜两熟及粮菜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等。
(10)进一步强化养地制度,加强高产稳产农田建设 如吨粮田建设、水利建设、园田化建设等。重视有机肥料,广泛推行秸秆还田,努力按比例增加化肥用量。
(11)研究适于机械化的种植制度与配套技术 当前应着重研究小麦、玉米、大豆机械化增产技术,小麦、玉米套作的机械化技术,南方稻麦两熟机械化技术等。
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生态型: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育而成的不相同的形态和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组成原生质的一切必要元素在内,都趋向于在生物圈内循环移动,各自以一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然后又返回环境。这些大致成环形的线路。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制的总称。作物组成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配置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耕层构造:指耕层内各个层次中矿物质、有机物与总空隙度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
生态龛: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征,不仅包括生物在群体中占有的物理空间,而且还指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以及活动的时间。
正对等效应:作物之间通过生物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有利的相互影响,称为正对应效应,亦称为正对等效应。 二、填空(每空1分,计27分)
1、农业生态系统是由生态,经济,技术 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2、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称作 生境 。
3、生物对生态因子的 最大 忍耐量和 最小 需求量之间的差异称作生态价。 4、一般来说, 长城 以北,大多实行一年一熟制; 长江 以南,大多实行一年三熟。 5、作物的茬口特性主要受 时间,生物, 栽培措施 等三方面的因素影响。
6、食物链把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的 沿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 ,称作为食物链富集作用。
7、耕作学上常用的符号表示的意义:→ 表示: 隔年 — 表示:年内复种|| 表示: 间作 /表示:套作 ×表示:混作 8、作物布局依据的原则是: (1)需求 为目标,(2) 生态适应性 为基础,(3) 经济效益 为可行性。
9、喜温作物需≥10℃的积温为 2000-3000 ℃,一般又分为 温凉型 (如大豆、谷子 )、温暖型 如水稻、玉米 等)和耐热型(如高粱、花生 等)。(至少举两个例子) 三、是非题(每题1分,计7分)
1、我国土地资源十分丰富,草原比耕地要多几倍。(是)
2、小麦/玉米-水稻-→小麦/玉米-水稻是一种三熟制轮作制(非) 3、甘薯属于耐连作的作物。(非)
4、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信息流动的主要通道。(非) 5、耕作制度是个体和群落层次上管理作物的技术科学。(非) 6、实行间作和混作可以提高复种指数。(非)
7、撂荒是荒地种植几年后,放弃不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非) 四、简答题(每题3分,计18分)
1、什么叫耐性定律,生物的耐性表现有哪些特点。
耐性定律: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环境因子都存在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生物的耐性范围。 一种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不同生物对同一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也不同。
同种生物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各种生态因子耐受范围不同,由于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将缩小。 同一生物种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对各种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受范围,从而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2、已知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为600毫米,大雨等于10度的积温为5000度,请计算该地区的干燥度,以及判断该区属于什么类型的地区(湿润地区、干旱地区) 干燥度K=*5000/600= 该地区为半湿润地区
3、简述轮作的作用和主要形式。 轮作的作用: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3)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
主要形式:单一轮作和复种轮作;水旱轮作和草田轮作为特殊轮作 4、如何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技术? 1)育苗移栽技术 2)套作技术
3)促进早熟早发的技术 4)作物晚播技术
5、影响复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举例加以说明。
1)热量:主要是积温。例如≥10℃为3000-4000℃的地区可以实行短生育期的一年两熟或套作两熟,而4000-5000可以实行小麦-玉米、小麦-水稻两熟。5000-10000可以实行一年三熟。
2)水分:受到降水量、降水季节和灌溉条件影响。例如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方可以盛行复种。灌溉条件好的地方如关中地区可以实行复种或套作。
3)肥力:复种对养分需求量大,土壤肥力高的地方有利于复种。肥料充裕的地方实行复种也有利。
4)劳畜力、机械也影响复种,主要是用工量增大,前作收获后作物播种的季节紧张,手工操作下人口密集复种指数高,而低广人稀的地方复种指数较低。
6、生物间的互补和竞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边行的相互影响--边行优势与劣势 2)病虫害与抗灾的相互影响——补偿效应 3)分泌物的相互影响--正对等效应 五、问答题(每题6分,计24分) 1、连作有哪些危害,如何消除这些危害?
危害:(1)营养物质的偏耗。(2)有毒物质的积累。(3)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显着恶化,不利于同种作物的继续生长。(4)土壤生物学方面造成的作物连作障碍主要的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危害加重,某些专一性病虫害蔓延加剧以及土壤微生物种群、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等。 消除危害的技术措施主要有:
1.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及时补施足量化肥和有机肥的办法加以有效的控制。一些因病虫草害及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等生物造成的连作障碍,可以用现代化的植保技术予以缓解。
2.品种更换:选用高产抗病虫品种进行有计划的轮换可有效地避免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 2、我国的饲料生产和消费状况有什么特点?如何建立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特点:(1)畜牧业受制于粮食生产(2)传统式的家庭饲养与饲源(3)1/4-1/5粮食作为饲料(4)食物与饲料中的蛋白质严重亏缺 如何建立:1)、调整、强化三元结构:将饲料生产正式纳入种植制度;增加饲料谷物与薯类;蛋白质多源化战略 2)、插种、复种饲料作物:充分利用季节; 插种饲料作物;麦田复种饲料作物;稻田复播饲料作物 3)、间混套作饲料作物:粮(经)饲间套作;林(果)饲间混作;菜田间混饲料 4)、饲料轮作:青饲轮作;粮饲轮作
5)、非耕地利用: 包括“四园地”、田间隙地、农户庭院及广阔的南方草山、草坡、滩涂地。这类面积可以充分利用,以增加粮食、饲草、饲料的生产
3、间混套作在种植形式、土地利用率、增产增收作用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种植形式:间作在同一田地上同一时期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株间或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混作同一田地同一时期混合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
土地利用率:三者均充分利用了土地,间作主要表现出边际效应,可以解决作物争地的矛盾,但不计入复种指数;混作可以表现出密植效应,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也不计入复种指数;而套作则在空间和时间上加强了对土地的利用,边际效应和密植效应都可以体现出来,复种指数大大提高,充分发挥了土地潜力。
合理的混作可以增产也可以增收,效果没有间作和套作明显,合理的间作一般可以既增产也可以增收,但一般以增收为目的,套作增产增收最为明显,既是增产也是增收的需要。 4、少耕和免耕的概念以及分析其优缺点?
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少免耕法的优点 1 水蚀和风蚀明显减少 2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保持水分
3 表土层中的土壤有机质增加:免耕不动土,好气性分解较缓慢,因而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但不利于其矿化。另一方面,耕层下部的土壤有机质有减少的趋势。
4 农耗时间减少:在前作收获后,少耕或免耕播种后作物,既争农时,又减少了农忙的紧张程度,赢得了农时的主动权。 5 节约成本:免耕节省机械投资和减少燃油的消耗,但增加了除草剂的消耗. 少、免耕存在的问题
1多年少免耕后土壤仍有变紧实的趋势,有机质少的土壤更为明显,不利于根系的发育和增产。但短期内仍可维持在可允许的土壤容重与孔隙度范围内。不同土壤表现很不一致。
2 耕作表层(0-10厘米)富化而下层(10-20厘米)贫化。
3 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土壤难于融合,肥料的利用率低,氮素的损失加重。 4 杂草虫害增多。
5 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从而导致高纬度地区春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的推迟,对安全成熟是个大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