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2024-02-17 来源:易榕旅网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

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

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

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

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仕 ②濒 ③具 ④悯 ⑤邑 ⑥祀 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

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

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

【译文】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龙阳濒临洞庭湖,每年遭遇水灾,拖欠赋税几十万,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接连不断。青文胜情绪激昂的样子,来到宫门外呈上给皇帝的奏章,为百姓请命,再三上书,(皇帝)都不答复。青文胜叹息说:“我用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上诉,于是在鼓下上吊自尽。皇帝听闻(这件事)后十分惊讶,同情他为了百姓而牺牲了自己,下令宽贷龙阳赋税二万四千多石。乡里人建立了祠堂来祭奠青文胜。

【参考答案】1.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 2.①(A)②(B) 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

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

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

戮:侮辱。

[文化常识]“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

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禁之奈

何?______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

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

【参考答案】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ɡài]汲[jí],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等到 )2.国人道之(说、讲 )3.不若无闻也(不如)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得到、获得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找到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能够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以讹传讹 的危害。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③之曰:“与若芧④,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注】①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狙,猴子。②口:口粮。③诳(kuáng):欺骗。④芧(xù):橡树的果实。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损其家口损:减少 .

B.充狙之欲充:满足 .C.俄而匮焉匮:缺乏 .D.与若芧若:好像 .

2.狙公是怎样使“众狙皆伏而喜”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3.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从中得到了启示,请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至少两个角度)

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懂得他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需要。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猕猴们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像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了。

1.D

2.原来早晨三颗芧晚上四颗芧,后来早晨四颗芧,晚上三颗芧。总量没有变,只是调换了一下早晚的量。

3.狙公:做事情要善于利用心理,要懂得变通。猕猴:告诫我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或看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实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5: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

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 h ǐ):同“猪”。③轭(è):

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说“以”。“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它

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

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

肯就范(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以牛得力气之大能够(耕)其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宁毋子先生说:“《诗经》不是有云(说)吗?‘向猪的祖先祭告,在猪圈中抓猪,’说的是要抓猪去杀了吃肉。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

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参考答案】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 2.①好不

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6: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1)求良猫。厌(2)以腥膏[ɡào](3),眠以毡罽[jì](4)。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乐均《耳食录》)

【注释】(1)[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2)[厌]饱食。(3)[腥膏]鱼和肥肉。(4)[毡罽(jì)]毡子和毯子。

【阅读训练】 1、“鼠以故益暴”中有两个加点词,请分别选择解释正确的义项。 (1)“故”的正确解释是( A )

A.原因 B. 故意 C.故事 D.过去 (2)“益”的正确解释是(D)

A.增加 B.益处 C.得益 D.更加 2、翻译。

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

猫已经吃得很饱,又睡得安稳,都不抓老鼠了。 3、猫不捕鼠的原因是:( 饱食鱼肉,生活安逸,无需自己捕食了。 ) 15.某人说“世无良猫”,从中可知某人是个:不能物尽其才(用不好人才) 的人,从中我们可以获知的人生之理是:环境过分安逸,人的斗志就会被消磨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7: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zǔ]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舍近墓( 靠近 ) (2)遂迁居市旁 ( 于是 ) ..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孟母三迁》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翻译句子:

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孟母教子有方,懂得环境对人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8: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

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 uò):握。③科头:不戴帽子。④拂然:

甩动(袖子)的样子。

[文言知识] 说“致”a“致”是个多义词。一、指“送”。上文“人所

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面致”即当面送上。二、指“表达”。“致意”、“致谢”中的“致”即是。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三、指“招引”。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四、指“尽”。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即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藉 ②索 ③虽 ④既 ⑤施

2.翻译:①好游于酒 ②周其乏 ③一龌龊显者 3.上文“笔墨”是指 【译文】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游玩喝酒。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正在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章侯摘掉帽子,脱掉衣服,大骂不止。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于是章侯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

【参考答案】1.①依靠②讨取③即使④已经⑤给 2.①喜欢跟酒打交道;②周济他们的穷困生活;③一个品质恶劣的显贵的人。 3.字画。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9:老马识途

管仲、隰[xí]朋从于桓[huán]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rǎng]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通“返”,返回 ) .

2.迷惑失道( 道路 ) 3.遂得水( 找到 )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 老马识途 的来历,现比喻 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0: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

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渭南文集》)

【注】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③间:偶尔。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 (2)未尝不与书俱( )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相见。 B.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

C.不接待到访的客人,不去和妻子子女相见。 D.客人不来拜访,妻子不来相见。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句子“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中“笑”的含义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陆游的书房是“书巢”?(用文中语句回答)

4.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 ( ) A.酷爱读书 B.喜爱建筑 C.不拘小节 D.乐观幽默 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无非都是书。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叹息,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容人也笑着说:“它确实像鸟窝啊!”

1.(1)看(2)一起 2.B

3.(1)自嘲。(2)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稿枝 4.A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1:苏东坡北归

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

曰:“苏尚书③。”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D东坡:苏东坡,即苏轼。曾贬官至惠州、儋州(今广东、海南

一带)。②庾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③苏尚书: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故称苏尚书。④鹤骨霜髯(rán)心已灰:这是苏轼形容自己的形态与心情。

[文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用法。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

等。在社会交际中,一般称对方的字或号,以表示尊敬。如上文“是苏子瞻欤”,意为这是苏子瞻吗?苏轼,字子瞻。那翁称苏轼为“苏子瞻”,是表示敬意,也可问“是苏东坡欤”,而绝不能说“是苏轼欤”,因为当时苏轼就在旁边,直呼对方的姓与名,乃是不尊敬,不礼貌。而他自己称自己,则只能说名,如“吾乃苏轼也”,而绝不能说“吾乃苏子瞻也”。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从 ②揖 ③题 2.翻译:①少憩村店 ②官为谁 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 ④是天佑善人也

3.理解:“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

【参考译文】苏东坡被调回,到了庾岭这个地方,在一个野外的小里休息一下。有个老者问东坡的随行人员:这个人大概是谁啊?回答:是尚书苏东坡啊。老者说:难道就是苏子瞻吗?回答说是啊。于是就上前给东坡拜会说:我听说有人想尽办法来害您,今天您得以调回,是上天保佑好人啊。东坡听了含笑而谢。并且在小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

【参考答案】1.①跟随②拱手③写 2.①在乡村旅店中稍作休息;②做官的人是谁?③我听说有人千方百计伤害你;④我是老天爷保佑好人。 3.贬官到南方去的人几个活着回来的。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2: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

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

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

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守 ②泱泱 ③已 ④易 ⑤盛 ⑥扣 ⑦颔首 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 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译文】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参考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3: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4)。吴王曰:“子(5)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6),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7),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8)得其前利(9),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旦]早晨。 (5)[子]你。 (6)[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附”同“跗”,脚背骨。 (7)[延颈]伸长头颈。 (8) [务欲]一心想要。 (9) [前利]眼前的利益。

【译文】吴王阖闾[hé lǘ]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有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阅读提示】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 ( 攻打、进攻 ) 旦( 早晨 ) 子( 你 ) 延( 伸长 )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 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字:( 乃 ) 句:( 乃罢其兵 )。 (2) 如是者三旦。 .

字:( 此 ) 句:(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 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 螳螂 ]欲取蝉,而[ 螳螂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 黄雀 ]欲啄螳螂,而[ 黄雀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填空。

《螳螂捕蝉》写了 螳螂 、蝉 和 黄雀 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5、翻译下列句子。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知了、螳螂、黄雀)这三种动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4:黔之驴 ①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②林间窥③之。稍出近之,慭慭④然,莫相知⑤。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⑥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⑦,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节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②蔽:躲避,躲藏。③窥:偷看。④慭慭(yìn 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⑤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⑥且:将要。噬(shì):咬。⑦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撞。倚,倚靠。冲,冲撞。冒,冒犯。⑧㘎(hǎn):虎叫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稍近,益狎( ) (2)尽其肉,乃去( ) 2.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

3.翻译下面的句子。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谈谈你从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译文

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神,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惊骇,远远地逃走,以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敢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随便,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1.(1)更加(2)才

2.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3.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

4.面对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会取得胜利。(也可从其他角度去回答)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5:揠[yà]苗助长

宋人有闵[mǐn]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ɡǎo]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⑿无(13)益,而又害之。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ɡǎo)——草木干枯。⑾耘苗:给苗锄草 ⑿非徒——非但。徒,只是。 (13)益:好处。

【阅读训练】

1.文中“芒芒然归”中“归”的意思是:( 返回 ) 2.宋人疲倦的原因是什么?( 拔苗所致 ) 3.通过这个故事,你能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

答:说明了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6: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rǎng]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xī]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

中的

一种凶猛动物。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⑦尝:曾·10·

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于:( 在 )②反:(同“返”,回,归)③全:( 保全 )④复:( 又 ) 2.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什么? 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7:七步诗

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ɡēng],漉[lù]菽[shū]以为汁。萁[qí]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导读:古人说“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间为了争王位、争财物而互相残杀的从古到今却屡见不鲜,这不是太可悲了吗!

【注释】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不成者行大法( 死刑 ) 2.萁在釜下然( 同“燃”字 ) ...

3.漉菽以为汁( 过滤 )( 豆类 ) ..

二、“萁在釜下然”的“釜”解释为 锅 ,写出一个同义的成语 破釜沉舟

三、《七步诗》一般写作: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相煎何急 )( 七步成章 )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8: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

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放弃 ) 2.尊君在不( 同“否” ) ..

3.下车引之( 拉 ) 4.元方入门不顾( 不回头 ) ..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 那朋友 ) 去后乃至:( 太丘 那朋友 )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答: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9:张无垢[ɡòu]勤学

张无垢[ɡòu]谪[zhé](1)横浦,寓(2)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3)辄[zhé]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4)十四年。洎[jì](5)北归,窗下石上,双趺[fū]之迹隐然(6),至今犹存。(《鹤林玉露》)

【注释】(1)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员降级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这里指被贬官。(2)寓:居住。(3)昧爽:天将亮。昧,昏暗。爽:明朗,清亮。(4)如是者:象这样。(5)洎:等到。(6)双趺之迹隐然: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到现在还存在。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降职远调贬官 ) ③就明而读。( 光,光亮 ) ..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总是 ) ④如是者十四年。( 这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②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双脚踏出的痕迹到现在还隐约可见。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A )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如是者十四年。 ..B、其如土石何。 其寝室有短窗。 ..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

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

如:西汉的匡衡“凿壁偷光”。东汉的孙敬和战国的苏秦“悬梁刺股”等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0:冯梦龙补《西楼记》

袁韫玉①《西楼记》初成,往就正于冯犹龙②。冯览毕置案头不致可否。

袁惘然不测所以而别。时冯方绝粮,室人以告。冯曰:“无忧,袁大③今夕馈我百金矣。”乃诫阍人④:“勿闭门,袁相公馈银来必在更余,可径引至书室也。”家人皆以为诞。袁归,踌躇⑤至夜,忽呼灯持金就⑥冯。乃至,见门尚洞开。问其故,曰:“主人秉烛在书室相待,惊趋而入。冯曰:“吾

固料子必至也。词曲俱佳,尚少一出⑦,今已为增入矣。”乃《错梦》

也。袁不胜折服。是《记》大行,《错梦》尤脍炙人口。(选自清•褚人获《坚瓠集》)

[注释]①袁韫(yùn)玉:明朝文学家,字于令。②冯犹龙:即冯梦龙。明

朝著名文学家。③袁大:对袁韫玉的尊称。④阍(hūn)人:守门人。⑤踌躇:徘徊。⑥就:前往。⑦出:戏曲名词、剧本结构的一个段落,同“折”。

[文言知识]说“更”。古代夜间以“更”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一更(初更)约在今19:00~21:00,上文所说的“更余”,是指一更后。二更在21:00~23:00;三更在23:00~1:00;四更在1:00~3:00;五更在3:00~5:00。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方 ②绝 ③馈 ④径 ⑤引 ⑥诞

⑦固 ⑧料 2.翻译:①袁惘然不测所以而别 ②主人秉烛在书室相待 3.理解:冯梦龙为什么“览毕”后“置案头不致可否”? 【参考译文】:袁韫玉的《西楼记》刚完成,就去冯梦龙那请求指正。冯梦龙看完之后就放在书桌的前面却不评价。袁韫玉因为迷惑不解而辞别了。那时冯家刚刚断粮了,家人告诉他断粮了。冯梦龙说:“没事,袁先生今天晚上会馈赠我许多钱财的。”于是告诉看门的人:“不要关门,袁相公肯定会在一更后送我银子。来了可以直接把他带到我的书房来。”家里人都以为他在说笑话。袁韫玉到家,在家徘徊到了夜里,突然叫人掌灯拿着钱去冯家。到了之后,却发现门依然开着。问(看门人)为什么,说:“我家主人点着蜡烛在书房等着你呢!”大吃一惊,快步进了书房。冯梦龙说:“我认为你肯定会来的。(你写的东西)词和曲都很好,不过还差一段,现在我已经帮你加了。”是《错梦》这一折。袁韫玉惊叹佩服地不得了。那个时候〈西楼记〉大受欢迎,,〈错梦〉一者尤其脍炙人口。

【参考答案】1.①正②断③赠送④直接⑤带领⑥荒唐⑦本来⑧预料到、断定

2.①袁韫玉既迷惑又失望,不知所以然地走了;②主人点燃蜡烛在书房里等待你(相,你)。我 3.卖关子,等待袁韫主送礼金。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1:杨万里忧国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

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

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 hèn)。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 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文言知识]说“见”。“见”是个多义词。一、指“看见”。这是古今相

同的。二、指“召见”、“拜见”。如“秦王见韩非”、“韩非见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见用”,意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见赠”,即赠送给我。五、同“现”。《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 ②用事 ③属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译: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国之日也 ③专权无上

【译文】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峰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新国事情,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参考答案】1.①好②掌权③托④忿恨⑤心里不快⑥立刻⑦立刻⑧国家⑨字 2.①想搜罗四面八方的知名人士来辅助他;②都是韩※胄掌权的日子;③专权无视皇上。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

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

驿:使者。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

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

《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译文】 董祀作屯田都尉的官职,触犯法律被判决死罪。蔡文姬面见曹操请求(赦免)他。当时大臣、名士以及从远方外国来的使者坐者满满的坐在殿里。曹操对他的客人们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门外,今天我请诸位见一见。”蔡文姬进来的时候,头发凌乱,光脚走路,向曹操磕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话音非常酸楚哀痛,众人都被她感动了。曹操说:“就算真的像你说得那么可怜,但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下去了,怎么办呢?”蔡文姬说:“明公您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被她的话感动,于是派人追回文书赦免了董祀的罪。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

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参考答案】1.①拜见②赤足③马棚④勇敢的士卒 2.①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②确实同情你(相,你); ③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

3.被动词。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3:答苏迈书①

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窃窥公学问之

意甚美,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

苏迈是苏轼的长子。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③自道:自己所说。

[文言知识]说“顾”。“顾”解释为“看”、“回头看”、“拜访”等是

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它另外两个义项要特别注意:一、指“只是”、“但”。上文“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意为只是自身已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又,《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又,《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

上述两例中的“顾”,也解释为“只是”。二、指“反而”、“却”。《为学》: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病________②窃________③学问________ 2.理解:“从学就仕”是分别指__________与__________ 3.理解:“取诸鞍乘之间耳”中的“鞍”与“乘”分别指__________

与__________

4.翻译: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

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__________》是________所说。 【译文】您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看了(您)自己所说的从师学习和做官(的事),就知道(您的)弊病的所在之处了。(我)体察了您学习

询问的用意非常美好,只是自身已经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阅读书籍的时间又少,然而人的一生又什么时候能够自由自在,有充分的闲适散淡呢?“三人同行,肯定会有我的老师”,这是担任州官或县官的拜求老师的方法。阅读书籍的时间,也是从骑马乘车(出行)的时间中抽取的罢了。

【参考答案】1.①苦恼②谦词,私下③好学求问(指学习态度) 2.求学问; 3.骑马;坐车 4.人生到底何时能自由自在,并有充分的闲散时间呢? 5.《论语》;孔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4: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

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

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

固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

约,劝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

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②海濒:海

边。③圣化:皇帝的教化。④潢池:即池塘。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⑤钩:镰刀。⑥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⑦齐:渤海郡古为齐地。

[文言知识] “饥\"、“劝\"及其他。“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

饥”,“岁饥”即荒年。又,《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大规模灾荒。但“饥\"后来也指“饥饿”,上文“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寒\"即指饥饿与寒冷。再说“劝”。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但后代也有将“劝”作为“劝阻”用的。文言中的这种词义现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搞错。再如“恨”,它既可指“怨恨”,又可解为“遗憾\"。《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桓帝、汉灵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恨”要解释为“痛心与遗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并 ②禽 ③举 ④副 ⑤恤 ⑥说 ⑦遣还 ⑧罢 ⑨得 ⑩躬

⑩犊 ⑩课

2.翻译:①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②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③移书敕属县 ④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3.理解:“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

【译文】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

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参考答案】1.①同时 ②同“擒”③推荐④符合⑤周济、体谅⑥同“悦”

⑦打发(他们)回去⑧撤去⑨能⑩亲自11小牛12督促 2.①你想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满足我的心意?②如今想要我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③发信告诫下属各县;④龚遂便打开粮仓将粮食借给贫穷的百姓。 3.指工商业。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5:答李几仲书①

天难生于才②,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

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凡为足下③道者,皆在中朝④时闻天下长者之言,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进于左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这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给一位年轻人的信(摘录)。②天难生于

才:天才是很难出现的。③足下:您,对对方的敬称。④中朝:朝廷中。

[文言知识] 说“就”。“就”在文言中多作动词用。上文“以就晚成之器”中的“就”,

解释为“成”或“成为”。“就学”、“就业”、“就职”中的“就”,均作动词用,意为“走进学校”、“踏上工作岗位”、“走上职务岗位”等。成语“就地取材”,意为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事不就”,即事不成。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长者_________②然________

2.理解:“学问琢磨”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晚成之器”即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其自废惰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当继此有进于左右”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

的?___________________①当继续给你写信;②要继承别人的精神才能前进;③当接到这信后要跟周围人商量;④要继续努力才能超过周围的人。

【译文】天才不是天生的,但才子是需要仔细思考,潜心钻研,以成就相对较晚的大器不能成材的,不能去怨恨上天.现实世界需要人才,但是人才未必被任用,可君子不曾因为不被任用就荒废学问;那些自己荒废的人,就不能归咎于现实世界了.凡是能够被你称道的人,都是那些在中朝的时候有机会听到了那些年长的有学识与德行的官员的言论的人,你如果也觉得是这样的话,应该借这次机会把他们调到你的身边去帮助你。

【参考答案】1.①德高望重的人②对的 2.求学好问与钻研磨炼 3.大器晚成 4.那些自暴自弃与懒惰(的人)。 5.④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6:金农与苍头

寿门①“所得苍头②,皆多艺。其一善攻砚,所规模甚高雅。寿门每得

佳砚石,辄令治之。顾非饮之数斗,不肯下手。即强而可之,亦必不工。寿门不善饮,以苍头故,时酤酒。砚成,寿门铭其背,古气盎然,苍头浮白③

(选自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

[注释]①寿门:清著名书画家金农的字。②苍头:仆人。③浮白:大杯

喝酒。

[文言知识]说“攻”。“攻”是个多义词。一指“进攻”。如“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二指“治”。上文“其一善攻砚”,意为其中一个苍头善于治砚。“治”在这句话中要灵活解释为“雕刻”。三指“研究”。《师说》:“术业有专攻。”意为学问有专门的研究。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辄 ②治 ③顾 ④以 ⑤铭 2 翻译:所规模甚高雅

【译文】金农的仆人都多才多艺.其中有一个仆人就善于雕刻砚台,他所构思的砚台式样很高雅.金农每次得到好的砚石,就让那个仆人作成砚台.只是那个仆人要不是喝数斗酒,就不肯下手做砚台.即使勉强他,他也不愿做.金农不喜欢喝酒,然而以为这个仆人的缘故,常常去打酒.砚做成后,金农就在砚的背面刻字,这个砚台看起来古气盎然,那个仆人一边大杯喝酒一般观赏这个砚台.

【参考答案】1.①就②雕刻③只是④因为⑤刻 2.(苍头)所构思的砚台式样很高雅。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7: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②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③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④矣,子亦犹是也。向者⑤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

【注】①曰:名叫。②素:白色的。③缁(zī):黑色。④扑:打、敲。⑤向者:刚才。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天雨( ) (2)子亦犹是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3.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天上下起了雨,杨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作是你,你也会像它这样做的。假如让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1.(1)下雨(2)这样

2.假如让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3.凡遇是非,切莫忙于责怪他人,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或任何事情,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辨别其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其内在本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8:董叔攀附权贵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

焉。”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⑥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选自《国语•晋语》)

[注释] 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

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

[文言知识]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

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他日_________②执__________

2.翻译:①范氏富,盍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盍为我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董叔快把范氏娶进门,叔向说:“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董叔说:“想要结交攀附他们。”往后的某一天,董祁(范氏)向(她的哥哥)范献子哭诉说:“(董叔)不尊重我。”范献子抓起(董叔)把他吊在槐树上。叔向经过董叔处,(董叔)说:“你为什么不替我(向范献子)求情呢?”叔向说:“(你)要结交的已经结交了,要攀附的也已攀附了,(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参考答案】1.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 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9:嫦娥奔月

羿①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héng]娥②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chán]蜍.[chú],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zhuó]③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zhé]令伐树。

【注释】①羿: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请:求。西王母:仙人名。②姮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③斫:砍。

【译文】羿到西王母那里去请求了长生不死药回来,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药,便飞奔到月宫,并把身子寄托在月宫里,变做了一只蟾蜍,而成为“月精”。

旧时人们相传,说是月亮里有桂树,有蟾蜍。所以有些异书上还说:月亮里的桂树高有五百丈,下面有一个人,手里常拿一把斧子去砍它,树创随砍随合。这个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因为学仙有了过错,所以贬罚他在这里砍树。

【阅读训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羿请不死之药 ②常斫之 ③学仙有过 ④过故人庄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③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2.翻译句子。

羿妻姬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

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种药,飞奔到了月宫,把身子寄托在月宫里。 3.在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中,人们幻想的翅膀,就已翱翔于太空,飞腾到月亮上去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个设想被科学创造所实现。1969年7月21日,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你知道这三位宇航员的名字吗?

阿姆斯特朗 科林斯 奥尔德林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0:薛奎识范镇

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

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释] ①范镇:宋朝人。②绾(wǎn):留。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

④伟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识]“阳”与“阴”。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上

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趋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译:①薛奎守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还朝,载以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做蜀地的太守,一见面就很赏识他,留在自己的府中,使他和学生们们讲论学问。范镇自己更为谦逊退让,常到薛奎的府门就快步急走,过了一年,人们不知道他是太守的宾客。等到薛奎回到京城时,用车带他一起进京。有人问薛奎进蜀得到了什么,回答说:“得到一个不平常的人,将会以学问闻名于世。”

【参考答案】1.①使②更加③退让④到、前往⑤超过 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带着他一同走;③必然凭文学出名。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1: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予辍然②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④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

【注】①诵:背诵,②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③諠(xuān)遗忘。④戒:警告。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其母方织( ) (2)其母引刀裂其织(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失:____________ (2)此:____________

3.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能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

译文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来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1)正,刚好(2)割断 2.(1)谊(2)是

3.使孟子从小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孟母三迁。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2:对牛弹琴

昔①公明仪②为牛弹《清角》③之操④,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⑤之声,孤犊之鸣⑤,即掉尾奋耳,珠躞⑦而听。

(节选自《理惑论》)

【注】①昔:曾经,②公明仪;春秋时代鲁国的音乐家,善弹琴。③《清角》:古雅曲调的名称。④操:琴曲。⑤虻(méng):吸血的苍蝇。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蹀躞( dié xiè):迈小步来回走动。

【阅读指津】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伏食如故( ) (2)非牛不闻(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2)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3.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译文

公明仪曾经给牛弹奏古雅的琴曲《清角》,可牛却还是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并非牛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于是公明仪便用琴模仿蚊蝇的声音,还有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迈着小步,听得入神。

1.(1)原来(2)听到

2.(1)并非牛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 (2)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迈着小步,听得人神。

3.看清对象,有的放矢,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3: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①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xù]猫犬,又禁僮③勿击鼠。仓廪[lǐn]庖[páo]厨④,悉以恣[zì]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衣⑤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⑥与人兼行,夜则窃啮[niè]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hé]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日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导读:永某氏之鼠以为“其饱食无祸为可恒”,“窃时以肆暴”,虽能得意于一时,终究要被扫除干净。

【注释】①拘忌:拘束和禁忌。②值子:值,碰到。子,农历的子年。③僮:

未成年的仆人。④仓廪庖厨:仓廪,粮仓。庖厨,厨房。⑤衣:衣架。⑥累累:一个接一个。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不畜猫犬( 养 ) 2.悉以恣鼠不问( 全、都) ..

3.某氏室无完器( 完整 ) 4.假五、六猫( 借 ) ..

二、翻译。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粮仓厨房中,都放纵老鼠恣意妄为而不过问。 2.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从此,老鼠互相转告,都来到某氏家,吃得饱饱的却没有危险。 三、这则寓言故事中的永某氏之鼠比喻:“窃时以肆暴”的得志小人。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4:邴原戒酒

邴原①旧能饮酒,自行②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

持力③,至陈留④则师韩子助,颖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

[注释]①邴(bǐng)原:三国时魏国人。②自行:此指出门游学。③苦身

持力:凭体力支撑着疲乏的身体。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⑤贶(kuàng):赐与。

[文言知识]互文见义。它是一种文字表达方法。《出师表》:“受任于败

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其中“受任”与“奉命”、“际”与“闾”都是同义的词或词组,作者交叉运用,使句子有变化,这就叫“互文见义”。上文“至陈留则师……,颖川则宗……,汝南则交……,涿郡则亲……”,其中“师”与“宗”同义,“交”与“亲”同义,它们也属互文见义。又,《过秦

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其中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为互文见义,同时,“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也是互文见义现象。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会 ②耳

2.翻译:①单步负笈 ②但以荒思废业 3.“因见贶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因为看见赐与酒席; ②乘着给我饯行的机会; ③因为你们赐我钱;

④乘着这次最后的见面跟大家吃一顿。

4.理解:文章为什么在最后要强调“终日不醉”? 【译文】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徒步背负着书箱,面对艰苦一直坚持下来,到了陈留向韩子助学习,到颍川 便师从陈仲弓,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分别的时候,师长朋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肉来为邴原送行。邴原说道:“我

本是会饮酒的,但怕耽误了学习,就戒掉了。今天就要远别了,又是饯行,可以喝上一次。”于是和大家一起饮酒,喝了一天都没醉。

启示: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就要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的弱点。因为能够战胜自己弱点的人,必定能自强。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邴原正是以极大的毅力戒了酒,才最终使自己自强,并走向成功。

【参考答案】1.①聚集②了 2.①背着书箱步行;②只怕因此荒废学业。 3.② 4.说明邴在是能喝酒而且喜欢饮酒的人,不喝是强制自己。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5: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 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漳水出漹.[yān],东流注于河 。

【阅读训练】 1.翻译。

北( 向北 ) 其( 代发鸠之山 ) 焉( 不译,补充音节 ) 溺( 被淹死 ) 以 ( 用 ) 河( 海 ) 2.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 用原文回答 ) 答: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

3.精卫以前叫什么?为什么变成了鸟? ( 简要回答 )

答: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4.翻译:

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状像鸟一样,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 5.此神话,表达了远古人名怎样的精神? 答:表达了古人坚持不懈,勇敢的精神。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6:蒲松龄之妻

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

台阁③矣。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

(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

试均不第。②孺(rú)人:妻子。③台阁:宰相。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⑥褊(biǎn)心:私心。⑦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贵夫人。⑨觖(jué)望:不满意。

[文言知识] 说“显”。‘‘显”是个多义词。一、指“明显”、“显著”。成语有“显而

易见”。二、指“高贵”。上文“倘命应通显”,意为如果命运中应该通达显贵。所谓“显宦,’即是显贵的高官。三、指“显出”、“表现”。如“大显身手”。四、旧时对先人的美称。如“显考”(已死去的父亲)、“显妣”(已死去的母亲)。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快________②罔________③但________ 2.翻译:①君勿须复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松龄善其言乎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往情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或媚以先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①“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

______________;②“自顾有何功德”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蒲松龄)五十岁还不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妻子劝止他说:“你不要再这样干了。如果命中应该通达显贵,那今天(你)已经做宰相了。山林中自有让人快乐的地方,何必以一呼百诺为快乐呢?” 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但当看到儿孙参加科举考试,私心总不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言语中,而妻子淡漠处之。(蒲松龄)有时候用未有的好兆头来讨好她,(她也好象没有听到一样。蒲松龄笑着问:“我的妻子难道不想做夫人吗?”(她)回答说:“我没有其它长处,只知道知足。而今我已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儿,能继香火,吃穿不至于受冻挨饿,老天所赐不可说不厚。自己回顾有什么功德,而仍有不满意呢?”

【参考答案】1.①快乐②同“无”③只 2.①你不必再这样干了;②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③(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语言中(见,同“现”);④有时用未来有好兆头讨好她。 3.①看到②回顾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7:黄庭坚论书法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

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

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

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 ②已 ③拙 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_

【译文】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

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可以了,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参考答案】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8:魏收改武学文

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

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 [注释] ①魏收:北齐人。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③调:

嘲笑。(④夏月:夏季。⑤讽诵:背诵。

[文化常识]“戟”及其他。上文郑伯嘲笑魏收说:“魏郎弄戟多少?”

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横劈的作用。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其中说到的“戟”就是这种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及__________②辍_________

2.翻译:①颇已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艺自达

___________________;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①就改变志向

努力读书;②因此跟随别人读书;③于是埋头读书;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译文】魏收十五岁,已经很能写文章。等到随同父亲到边关,爱好练习骑马射箭,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荥阳郑伯和他开玩笑说:“魏郎你用的戟多少重啊?”魏收很惭愧,于是回过头来读书。夏季,坐在木板床上,跟随着被树遮蔽的影子移动背诵书。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而精力充沛不懈怠,(后来)他凭借凭文章华丽而闻名于世。

【参考答案】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写文章;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④凭文章华丽而著名。 3.①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9:康德涵救李梦阳

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瑾拘梦阳②

狱,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

[注释]①康海:字德涵。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 [文化常识] 太监。太监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最早叫“寺”,本是割势后

在宫中侍奉帝王及嫔妃的男子。至唐朝,统称为宦官。太监因为亲近帝王,有的

深得帝王宠爱,因此掌握大权。历史上出了名的太监有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等。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权倾一时的太监。他掌握东厂、西厂特务机关,镇压异己,斥逐大臣,抢夺民间土地,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亲 ②脱 ③致 2.翻译:①海不与通 ②我屈一

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

【译文】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

康海和太监刘瑾同乡,刘因为他的文才,想和他亲近,康海不与之来往。刘瑾把梦阳拘禁,想置死他。有宾客跟梦阳说,非康海不能救他。梦阳说:“我死不足惜,怎么能连累德涵?”宾客强迫梦阳给康寄去两句话:“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高兴地说:“我屈服于一个刘瑾,而能使好朋友活命,天下与后世的人大概会谅解(同意)我的!”于是上门求刘瑾,第二天就放了梦阳。

【参考答案】1.①接近②使……摆脱③转达 2.①康德涵不跟他交往;②我屈服于一个刘瑾,而能使好朋友活命,天下与后世的人大概会谅解(同意)我的!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0: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mén]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yuè],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生而眇者不识日 ( 眼瞎 ) .

2.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 .3.而人之未达也 ( 洞晓 ) .4.扪烛而得其形 ( 用手摸 ) .

二、翻译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诱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 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从盘到钟,从蜡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 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

答: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甚或是皮毛。它告诫我们,单凭道听途说或者走马观花,至多不过是一知半解;要真正了解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亲自实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1: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

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

鞋底。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

语中稍多罢了。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哂 ②斯 ③易

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 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

劳无益 ③家徒四壁 ;④徒步当车

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

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译文】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儒家著作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 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

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 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2: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向 ) 2.术未尽也( 穷尽 ) ..

3.先则恐逮于臣( 被 ) 4.夫诱道争远( 发语词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答: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3: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①者,先自度其足,而置②之其坐,至之③市,而忘操④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⑤。”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 【注】①履(lǚ):鞋。②置:放置,搁在。③之:到……去,往。④操:携带。⑤度(dù):量好的尺码。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先自度其足( ) (2)宁信度( ) ..

2.翻译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

4.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返回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 duó (2) nìng

2.(1)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2)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3.宁信度,无自信也。

4.要正确认识实际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4:功名

水泉深则鱼鳖[biē]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shù]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①归:归顺,归附。②务:致力。 【参考译文】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阅读训练】

一、解释: ①则:( 那么 ) ②盛:( 茂盛 ) ③所以:(…的原因 )④令:( 让,叫 )

翻译:

二、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君主贤明,那么豪杰就归附他。

三、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须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条件作保障,同时也说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5:三上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②,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③,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⑥亦言:宋公垂⑦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导读】名人大家读书尚且做到“未尝顷刻释卷”,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注释】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枯中

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②西洛:西京洛阳。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③经史:经书和史书。④小说:杂记类书籍。⑤小辞:指短小的诗词。⑥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⑦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钱思公虽生长富贵( 虽然 ) 2.在西洛时尝语僚属( 对……说 ) ..

3.讽诵之声琅然( 形容清脆响亮 ) 4.闻于远近( 使……听见 ) ...5.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周密思考、构思 ) 6.亦笃学如此( 也 ) ..二、翻译。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写的。 三、文中介绍钱宋两人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共同点是( B )

A.都喜欢在上厕所时读书。 B.都是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的。 C.都是边读边诵,声音洪大响亮。

四、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 成功来自于勤奋 的道理。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6:张明善讥张士德

张士城①据苏府②,其弟士德,攘夺民地,以广园囿。侈肆宴乐,席间

无张明善则弗乐。一日,雪大作,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明善倚笔题云:“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万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书毕,士德大愧,卒亦莫敢谁何。

(选自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

[注释] ①张士诚:元末豪强,曾一度在江苏苏州称王,后为朱元璋所

败。②苏府:苏州。

[文言知识]说“作”。“作”是个多义词。一、指“工作”。如“日出而

作,日入而息”。二、指“兴起”、“出现”。上文“雪大作”,意为出现大雪。又,《石钟山记》:“如乐作焉。”三、指“激发”、“振作”。《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另外还作“起立”、“制造”、“写作”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瑞 ②毕 2.翻译:①攘夺民地,以广园囿 ②侈肆宴乐 ③

张女乐

④卒亦莫敢谁何 3.理解:“白占许多田地”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

从上文中再找出一例。

【译文】张士诚占据了苏州府后,(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在宴席间如果看不到张明善就不高兴了。有一天,下了很大的雪,张士德摆下了丰盛的宴席,让歌女弹唱,邀请张明善提笔咏雪。张明善提笔写倒:“(大雪)漫天坠落,直望田地飞去,白白侵占了那么多田地。都是你,冻死了千万的百姓,你难道还能称做是国家的祥瑞之景吗!”写完之后,张士德感到非常惭愧,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参考答案】1.①吉利②结束 2.①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②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③让歌女弹唱;④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3.双关;冻杀万民都地你。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7: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1)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2),众兄弟既(3)成诵,游息(4)矣;独下帷[wéi]绝编,迨[dài](5)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6),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7)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8)。” (摘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1)患:担心,害怕;(2)群居讲习: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3)既:已经;(4)游息:游玩休息;(5)迨:等到;(6)用力多者收功远: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7)尝:曾经;(8)思其义所得多矣: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

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担心 ) ②迨能倍诵乃止。( 等到 ) .. ③迨能倍诵乃止。( 才 ) ④咏其文。( 吟咏 ) .. 2.翻译下列句子。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C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有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 ( 韦编三绝 )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8: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选自《百喻经》)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昔有愚人 ( 从前 ) ②既得盐美( 已经 ) ..

③少有尚尔 ( 尚且 ) ④返为其患 ( 同“反”,反而 ) .

2、翻译下面句子。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主人听了,再给他加些盐。 3、写出这则短文的寓意。

任何事物,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9:王昭君出汉宫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

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

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王昭君出塞。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

嫱,字昭君。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阏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

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汉元帝后宫宫女很多,就让画工描绘下她们的相貌,元帝想找哪个宫女,就翻阅图像召唤。宫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画工行贿。王明君容貌姿态非常美丽,但她不肯苟且求画工,画工就把她的容貌画得很难看。后来,匈奴前来和亲,向汉元帝请求赏赐美女,元帝就让王明君充当出行。召见以后,看到她那么美丽,又舍不得了。但是王明君的名字已经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明君就去了。

【参考答案】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容貌平常;画工 4.报出。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50:竭泽而渔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sǒu]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⑤薮(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猎

【文言知识】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

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参考译文】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竭:( 使…干涸 ) ②渔:( 捕鱼 ) ③明年:( 第二年 ) ④焚:( 烧毁 ) 2.翻译: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3.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