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郑州城市功能快速更新,工业、仓储用地外迁,失去原有功能的工业建筑遗产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工业建筑遗产作为城市特定时期的历史见证、文脉载体,蕴含巨大的价值内涵。如何改造利用使其生命得到再生,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对工业建筑遗产的认知
工业建筑遗产是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较高历史、技术、美学和社会价值的旧工业建筑遗存。工业建筑遗产存在时间短,却见证了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历程。不能简单的用“年代久远”来判断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其具有多重价值属性。
(一)特殊历史价值。受建国初期中苏关系、“民族形式”建筑运动的影响,建筑风格体现苏式、中式、现代主义融合的印记,反映当时社会价值、时代精神。
(二)文化与社会价值。工业建筑遗产是市民劳动、生活、文化的真实记忆,具有特别的情感联系;是企业历史、文化的载体;能体现战后城市、社会发展的文化脉络,是获得城市认同感的基础。
(三)建筑艺术价值。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特的空间结构,优美的机械美学,均衡的体量构成,坚固、粗犷、质朴的外观等都体现了工业建筑的艺术魅力。
(四)经济价值。旧工业建筑的重复利用相比新建同规模的建筑可节约20%-50%的费用,缩短40%-80%的施工周期,建设成本低。依托工业建筑遗产打造特色经济载体,可带动区域经济价值的提升。
(五)环境与资源利用价值。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可避免大拆大建,减少垃圾。运用绿色建筑技术,可营造特色开敞空间,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质量。
二、郑州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 (一)郑州工业建筑遗产
郑州工业建筑遗存主要为与纺织、机械、化工、仓库、铁路、能源动力等相关的工业设施。如:郑州棉纺厂、纺织机械厂、油脂化学厂的旧厂区和旧工业建筑,中核集团郑州储运贸易公司仓库等。其中,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郑州国营第三棉纺厂办公楼、大门、居民楼,白鸽集团四零二厂、第二砂轮厂部分厂房,
郑纺机武装部办公楼,郑州铁路局北院办公楼,郑州国营棉纺厂第一、三、四、五、六生活区大门作为工业遗产被登入《郑州市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二)保护与利用现状
1、郑州市建立了近现代优秀建筑登录制度,但偏重于遗产保护,一些具有较高保护与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遗存无法登入。
2、由于监管不利,即使被登入名录,依然难逃被拆除的命运。如郑州国营第三棉纺厂办公楼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现代建筑,但其西侧楼在2012年依然遭到强拆。
3、正常使用的旧工业建筑日常维护相对较好,基本保持原有风貌。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则被闲置或随意出租,缺少维护,私搭乱建,建筑风貌被破坏。
4、得到保护的工业建筑遗产缺少有效的策略,建筑环境被挤压,场所感消退,市民认可度降低。
(三)保護与利用陷入困境的原因
1、观念落后,重保护、轻利用。片面强调保护及经济投入,将保护与发展对立,忽视利用价值。
2、法规法规欠缺。郑州市对文物和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有系统的法律法规,但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的法规却是空白。
3、规划不够系统、全面。郑州历版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都将文物保护放在突出位置,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则过于建筑化、形式化、门槛高,大多工业建筑遗产得不到规划安排,在城市更新中日渐消失。
4、政府引导缺失。工业、仓储外迁退出的土地该如何利用?政府缺少对城市文脉延续、开敞空间补充和生态环境恢复的统筹考虑与安排,反而将这些土地做为城市开发的宝地,重新规划建设为收益更高的住宅和商业。
三、郑州工业建筑遗产的特征
(一)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例如,以国棉三厂为代表的郑州老纺织工业基地,是在“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的建筑方针指导下,按照生产和生活关系进行规划,建筑融合了中式、苏式建筑特色。
(二)具有较强的标志性、可识别性。错落的建筑、高耸的烟囱、林立的水塔等是其主要特征,展示工业建筑、景观特有的风貌,是人们识别城市方位和空间结构的心理坐标。
(三)具有独特的空间与结构特征。单层厂房,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多层厂房,多采用钢筋混凝骨架。大跨度空间结构使建筑内部具有较大的敞通空间和自由的空间体系。
(四)具有绿色建筑特征。讲求自然采光、通风,屋盖往往设有天窗。 (五)在结构加固、材料选取等方面很容易实现,且工期短、投资短。 四、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保护与利用原则
遵守保护性改造原则,尊重原建筑的历史、特征。遵守不破坏整体空间特点的原则,对内部空间进行合理的增减、分割。遵守不破坏原建筑场所精神的原则,对建筑外观、场地环境的改造应适度。遵守节能与环境原则,打造绿色建筑。
(二)改造利用的技术方法 1、建筑空间重构与功能置换
(1)大跨度旧工业建筑,如厂房、仓库等,不改变原建筑整体结构,保持大尺度、大空间,只进行加固和修缮,通过改善交通流线、开窗方式等达到建筑功能置换后的使用要求。
该类工业建筑遗产常改造成剧院、礼堂、博物馆、超市等大空间公共建筑。如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科技博物馆是由原纺织厂改造而成,是新艺术运动工业建筑的代表。长春万科蓝山1984工业区改造是对长春柴油机厂厂房的改造项目,将历史感、时间感做为追求的氛围,赋予老建筑两重生命:一是做为临时售楼处;二是售楼告罄后,变为整个园区的市民活动中心,兼顾商业开发与城市文脉延续,实现共赢。
(2)常规旧工业建筑层高较低,可利用结构与柱网关系,灵活进行水平与竖向空间的加减法,进行局部或整体的重新划分,适应多种功能空间要求。
该类工业建筑遗产可改造成旅馆、办公楼等。如北京新华1949文化设计创意园艾迪尔办公楼改造、广东省建筑设计院ADG·机场院办公楼改造都是通过内部功能空间的重新划分,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
(3)特异型工业建筑,如水塔、烟囱、高炉等,通过保留修饰其独特的外观特征,打造片区地标性建筑物。例如上海徐家汇公园入口处的地标性建筑物老烟囱,别出心裁的被戴上了“高帽子”,夜间一旦通电就像是烟囱顶端冒出白烟,令人印象深刻,忆起往昔。
2、建筑外界面的再生改造
外界面改造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保留原建筑有价值的外界面,如墙体、材料、结构体系和外在形态等,对保护与利用价值不大的部分去繁就简;二是在不破坏整体建筑环境的情况下合理增设改建外界面,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及色彩表达,展现新旧建筑元素的有机融合,注入新内涵,并保留原建筑的外部空间特征,及其所携带的历史信息。
3、建筑的绿色化改造
工业建筑遗产自身就具有节能技术特点,如合理的建筑朝向、自然采光、通风及保温隔热的围护结构等。对其绿色化改造既是绿色建筑生命的延续,也是改造升级的必然选择。
4、建筑场所精神的延续与重塑
建筑场所精神的贯穿与延续体现在对新建筑环境的感知与体验能否唤起历史的记忆。将与工业建筑遗产有关的历史碎片和场景作为线索,重塑符合新审美要求与文脉延续的场所精神,使其生命得到再生。
五、制定政策与实施规划
(一)建立符合郑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制度,制定相关规范,提供政策保障。
(二)推行工业建筑遗产登录制度,制定专项保护与利用规划,提出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并接受公众监督。
(三)准确定位,加强保护与再利用多途径的探索,达到城市文脉延续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探索灵活多样的资金筹措机制,政策支持,激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北京宪章》提出“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对于特色街区、文物建筑实体缺失的郑州而言是城市文脉延续的重要手段与契机,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文化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劉伯英. 2014亚洲工业遗产区域网络国际论坛综述[J]. 建筑技艺, 2014, (10).
[2] 董慧娟. 废旧工业厂房建筑再利用的空间与节能技术改造研究[J]. 华中建筑, 2014, (5):29-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