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意见
鲁经信信推字[2011]676号
各市经济和信息化、科技、财政、商务、国有资产主管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推动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贯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国家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发展培育“四新一海一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两个带动”,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工业生产经营过程、生产要素保障和产业发展三个主攻方向,加快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动全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二)基本原则
创新发展。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首要目标,以信息化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再造,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绿色发展。把节能减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智能发展。把智能发展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努力方向,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流程管理的智能化,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协调发展。把协调发展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良性互动,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注重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促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到2015年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企业信息化投入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超过6%。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由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转变,应用重点由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向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转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由生产管理能力向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转变,工业化主体特征由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变。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企业生产过程深度融合,加快建立现代经营管理体系。
以信息化增强研发创新能力。采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并行设计、虚拟仿真等数字化设计手段,以网络化协同设计平台应用为重点,集成CAD、产品数据管理(PDM)
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系统功能,建立共享、协作、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域的产品开发模式,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信息化提高技术改造水平。采用智能传感技术、先进制造集成技术、敏捷制造单元、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散控制系统(DCS)和网络化分布式数字控制系统(DNC)等,以利用先进数字化装备、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改造传统设施、装备、生产工艺条件为重点,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和智能化,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采用基于商业智能的新型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以及基于新一代互联网的动态联盟等模式,以改造管理流程、提升企业集成层次和科学管理为重点,切实加强对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各个流程的控制,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协同化,推进管理方式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信息化完善市场营销模式。采用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物联网技术,推广多网异构融合,以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子商务营销新模式为重点,对销售业务流程信息进行即时监控、调度、响应和分析,提高产品可追溯性,实现市场营销的网络化,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以信息化促进绿色生产。采用智能清洁技术、智能电网技术、新型LED、智能电器设备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产品与网络,以新能源和清洁技术研发、低碳产品生产、节能减排为重点,推进在清洁能源开发、能源结构调整、能源集约利用、能源消费优化、排放综合治理等环节两化融合,打造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现代绿色低碳经济。
(二)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在原材料产业领域,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在石化、冶金、黄金和建材等原材料行业的渗透。石化、冶金、黄金行业,重点推广先进控制技术(APC)、在线实时监测技术、工艺流程仿真技术、集散控制系统(DCS)等,实现实时、连续的生产过程监测与控制。建材行业,围绕配料、生产、环保控制等环节,重点推广国产化纯低温余热发电数控装备、水泥新型干法窑、处置城市有害废弃物自动化技术等,推进装备升级换代,提高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原材料工业可持续发展。
在装备制造产业领域,积极推动智能传感器、多核处理器和高端工控软件等在专用设备、高端设备等产品中的嵌入式应用,增强装备功能和性能,提升装备产业附加值。专用设备行业,重点加强核心自控部件和关键配套设备,提高行业系统集成水平。高端装备制造业,航空装备重点发展航电、通讯导航和健康监控等系统;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通信信号系统和综合监控与运营管理信息化;海洋工程装备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化设计,加强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智能制造装备重点突破关键智能技术、核心职能测控装置与部件,开发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和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通过发展我省优势高端装备产业,带动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在消费品产业领域,推进信息技术在纺织、医药、轻工等消费品行业的充分有效应用。纺织行业,重点推广适合化纤、纺织、印染和服装等行业特点的虚拟化、数字化设计技术,强化设计资源数据库应用,突出创意设计,加快向时尚产业转变。医药行业,重点利用高性能计算技术推动医药产品创新,运用生物信息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研发,推进医药产品质量监控与生产流通环节追溯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轻工行业,重点推广基于商业智能的新型企业资源规划(ERP)等系统,提高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能力,实现精细管理、敏捷制造。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不断提升我省优势信息产品对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工业电子产品,围绕我省重点调整振兴产业,支持高端服务器、EDA设计工具、RFID芯片、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培植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集成创新工业软件。发展高档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工业组态软件等高端工业软件。加快和规范信息服务业发展。发展数字媒体、动漫与网络游戏、数字设计与文化创意等数字内容服务业,支持信息化外包服务业发展。开展海量存储、虚拟化等云计算技术以及射频识别与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网络体系结构等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智能水利、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智能矿山等物联网示范工程,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转型。
在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领域,加快区域和行业云计算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广信息服务外包,建立完善一批提供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服务的信息化综合平台,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体系。面向中小企业,重点推广应用研发设计平台,提供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样品分析、检验检测等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面向产业集群,重点推广实施供应链管理(SCM)、跨组织信息系统,提高网络环境下的集群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和产业链专业化协作水平。
(三)强化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加快形成高效经济运行体系。
利用信息化提升电煤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全省煤电运视频调度系统建设,建立电煤储备信息平台保障电煤库存,加强对全省统调电厂电煤进耗存日常调度和动态监测,加快推进全省统调主力电厂电煤库存视频调度系统建设,利用3G通讯、全球眼、互联网等手段实现对全省发电企业电煤库存情况实时调度监控,加快全省发电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省煤电运联合办公室与煤炭、电力、铁路、公路、港口等有关单位之间运行调度信息互联共享。
利用信息化提升电力生产与供给能力。以智能监控系统强化和提高发电、供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环节自动化水平和安全运行水平,逐步发展普适性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和自控系统整合。重点建设智能电网和电力行业高速综合数据传输网络,形成从建设、生产、运行到管理的一体化产业链。完善清洁能源入网机制,建立清洁能源(风电、太阳能发电)网络交易平台。建立分行业企业用电量信息监控系统,为电力资源的有效分配提供决策依据和验证手段,提高用电管理信息化水平。
利用信息化提高石油物资生产与供给能力。积极开发建设数字油田,重点提升石油企业集成自动化系统水平,实现企业从原油选择、采购、加工到产品出厂全过程的智能化生产及管理。建立主管部门与主要石油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对接的监测预警系统,实时了解生产库存信息,保障重点部门与企业的油料供给;结合国家与我省石油、天然气等战略储备计划,规划建设战略物资储备信息监控平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3G通讯等技术建立成品油销售终端监测系统,保障对社会需求的及时供应;联合石油企业、物流企业、交通管理部门共同建立山东石化物流信息平台,创建及时、安全高效的石化物流运输体系。利用信息化建设现代物流体系。
利用物联网等技术改造升级公路、铁路、民航、航运等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多式智能联运;加快电子标签、自动识别、自动分拣、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在大宗工业品物流、工业园区和物流企业中的推广应用,提高物品管理的精准化水平。引导工商企业完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并与上下游企业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引导物流企业、专业软件开发企业加快研发推广应用具有开放性、通用性和标准化的物流信息平台。继续建设完善山东省物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为政府部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交通运输、货代、船代等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利用信息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强化金融行业综合信息监管和信用信息服务,完
善电子支付及信息安全系统。围绕山东蓝、黄等区域特色产业、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和规模优势,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制造企业的服务化和服务企业的信息化。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积极推动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诚信发展,支持提高面向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创新两化融合推进机制。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之下成立两化融合推进办公室,负责全省两化融合的组织协调。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科技、财政、商务、国资、金融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充分发挥省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为两化融合提供决策支持和规划指导。成立两化融合评测机构,依据《山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体系》地方性标准,开展企业、行业、区域水平评测。在省管企业探索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鼓励市级国资监管机构建立信息化评级和考核体系。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二)加强两化融合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针对两化融合推进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问题,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启动两化融合软科学研究专项,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两化融合学术带头人、基础研究队伍和一批水平高、实力强的两化融合研究基地。建立健全我省两化融合知识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山东信息化培训推进办公室职能,丰富省两化融合综合服务培训平台内容,培养一批具有两化融合应用知识的专业人才。
(三)加快发展完善服务支持。建立完善省、市两化融合促进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开展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建立省两化融合助企服务联
盟,充分利用参与单位的技术产品优势和优惠措施,提升应用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优化山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综合服务平台,为两化融合提供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网络化支持。鼓励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力量建立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开展“两化融合助企行动”,采用政策宣讲、技术培训和定点服务等形式,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并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财政资金和金融支持力度。我省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两化融合项目的导向性补贴。结构调整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高科技产业投资等资金要向两化融合工程倾斜。各市要安排一定资金,对列入国家倍增计划和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的重点项目和企业,给予支持。建立两化融合项目储备制度。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制定更加优惠政策,加大对两化融合工作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两化融合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两化融合提供更多的投融资渠道。
(五)组织广泛开展典型示范。围绕两化融合中心任务和关键突破口,启动为期三年的综合集成应用、产业链协同、节能减排、高端智能装备、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六大类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选择典型企业,连续给予资金、技术、政策支持,促其达到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继续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四个一百”工程、物联网发展产业基地等培育服务。大力宣传各市、各行业和典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做好经验总结和工作推广。鼓励和支持各市树立示范企业、建立两化融合试验区。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商务厅
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