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4、中药材治疗胃病

2021-04-14 来源:易榕旅网
中药材商贸网——中医养生频道

活用通法治胃痛,血府逐瘀方化裁

北京胃病医院 作者:胃病专家

许氏认为,胃脘痛的病因不外饮食不节和情志所伤两大因素,其病机为脾胃损伤,气、血、痰、食内阻,或互结为患。故在辨证时,不但要明晰寒热虚宴,还要辨清在气在血,分清诸邪是单独作祟还是相互夹杂。

根据“不通则痛”的病机,许氏制定了治疗胃脘痛的根本大法,一通。这里的“通”,一指针对血瘀、痰郁这一病理棱心而使用的理气化瘀法,临床用药,即各证均以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为基础化裁治疗;一指要守病因究病因而活用通法,即《医学真传》所谓“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具体可总结如下: 1.实证中的通法应用

因肝胃郁热、气滞血瘀而致胃脘痛者,治宜活血化瘀,清热调肝,方用血府逐瘀汤合化肝煎(青皮、陈皮、芍药、丹皮、栀子、泽泻、知母)、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加减;

因气血食积阻滞而致胃脘痛者,治宜消食导滞,行气活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炒莱菔子、焦槟榔、焦三仙、鸡内金等,若以炒莱菔子配木香,则消痞止痛之力更增,可有效缓解脘腹胀满之症;

因痰阻中焦而致胃脘痛者,治宜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方用血府运瘀汤加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等。

2、虚实夹杂证的通法应用

因脾胃气虚、气虚血瘀而致的胃脘痛,治宜益气补虚,话血他瘀,方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和血府逐瘀汤加减;

因中焦虚弱、胃络失养或寒邪侵袭、收引气机所致的胃脘痛,治官补虚健脾,温中通络,方用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因胃阴亏虚、胃络失养所致的胃脘痛,治宜滋阴养胃,活血通络,方用养胃溺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若加用一味党参,则使方有补气生津之功,可助阳化阴,常收快速缓解胃痛的良效。

【病案举例】

张某,男,40岁。胃脘疼痛反复发作5年余,曾服多种胃药治疗而未收显效。胃脘痞满疼痛,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口干欲饮,疲倦乏力,面色苍白,舌质红无苔,有瘀斑,脉细。

辨证:气血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阻。

处方:沙参15g,麦冬15g,生地15g,党参15g,当归15g,枸杞15g,赤芍15g,自芍15g,陈皮15g,川楝子15g,枳实15g,丹参30g,桃仁15g,红花15g,焦三仙各25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2次。

6剂后,胃病、纳差均有缓解,惟食后仍感腹胀。上方加炒白术15g,茯苓15g。 6剂后,诸症均减,但仍感倦怠乏力,面色无华,舌红少苔,脉沉细。遂加重补气养血之剂,改方为:生黄芪30g,党参15g,生地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乌梅10g,丹参30g,桃仁15g,焦三仙各25g.甘草10g。

12剂后,诸症皆愈。

中药材商贸网——中医养生频道

中药材治疗胃病:中虚气滞湿阻,香砂平胃化裁

北京胃病医院 作者:胃病专家

胃脘痛一症,单纯属实或属虚的情况很少,临床往往呈虚实夹杂、寒热交错之象。王氏认为本病病机主要由脾(胃)虚气滞湿阻二个相互关联的环节组成.其辩证宜从脾胃肝三脏入手在审清有无血瘀指征的基础上,应用“补虚勿忘理气,理气勿忘除湿”的治则。临床常用治疗方为从古方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化裁而成王氏经验方:健脾和胃汤。

组成:太子参10g,白术9g,苍术9g,茯苓15g,陈皮9g,法半夏9g,砂仁6g,木香6g,佛手片9g、香橼皮9g,厚朴6g,蔻仁6g川芎6g,丹参15g,炙甘草3g。

香砂六君子丸:木香,砂仁g,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 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9克,炙甘草 香砂平胃:木香、砂仁、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香砂养胃丸: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制)、香附、枳实、豆蔻、厚朴、广藿香、甘草、木香、砂仁。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化瘀除湿。 主治浅表性胃炎,症见食欲不振,进食后胸脘胀闷或疼痛,呃逆,舌淡苔白腻,脉缓弱。 加减若兼阴虚,见口干、舌红、便结等症者,去苍术,加石斛玉竹、生白芍、火麻仁;兼湿阻,见口粘苔厚腻、便溏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煨诃子;兼食滞,见腹胀、嗳气者,加大腹皮、神曲、山楂、麦芽。

【病案举例】

例1:患者,女,35岁。胃痛反复发作8年,加重2年。多次行胃镜检查,先后诊断为肥厚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下垂,服用数种西药治疗而效果不佳。每因劳累、受凉或饮食不慎而发作或加重,近因情志抑郁而病情加重。刻诊:胃脘及胸骨后隐隐灼痛,时或如针刺,腹胀,进食更甚,嗳气吞酸,食少泛恶,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黄腻,脉弦细。

辨证:胃弱失和、脾虚湿阻,兼有气滞血瘀。

处方木香9g,砂仁6g,泡参9g,门术9g,茯苓15g,法夏9g,陈皮9g.厚朴9g,苍术9g,佛手片9g,香橼皮9g,藿香9g,川芎9g丹参15g白蔻仁6g,大腹皮9g,并嘱注意饮食调节。

3剂后,吐止暧少,仍有灼痛,纳少,腹胀。上方加金铃子散、白芍。

4剂后,疼痛明显减轻,但腹胀甚,嗳气,口渴,舌红苔黄略腻,脉弦细。法以益气养阴,和胃降气,理气化湿。方用参苓白术散(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臼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合黄连温肥汤(黄连、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白茯苓),加石斛、玉竹、玄参、麦冬。

14剂后。诸症皆愈。

例2:患者,女,31岁。胃脘灼痛,脘胁不舒半年余。胃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贲门炎。刻诊胃脘灼热胀痛,口干呕恶,心烦失眠,便干小便黄少,月经提前,舌红少苔,脉弦。

辨证:胆热;扰胃、胃失和降。

处方柴胡9g,枳壳9g,黄芩9g,法夏9g,陈皮9g,香橼9g,佛手9g,黄连6g,干姜6g,竹茹6g,甘草6g,麦冬15g.茯苓15g,白芍12g,金钱草20g。

后以上方加减.服药10余剂而胃痛治愈。

中药材商贸网——中医养生频道

中药材治胃病:疏肝养胃,经方化裁

北京胃病医院 作者:胃病专家

中医利用中药材方剂治疗胃脘痛,常用疏肝法和养胃法,此二法为治疗胃部疾病的经典,详细如下:

1、疏肝法

症见胃脘胀痛或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暖气频作、舌苔薄白、脉沉弦,此为肝郁气滞、肝气犯胃,法当疏肝理气,方选香苏饮加减:香附、苏叶、陈皮、柴胡、佛手、玫瑰。 症见胃脘灼热疼痛、泛酸、吐酸、进甜食后加重、便于、或觉口苦、心烦、舌红苔黄、脉弦,此为肝火内郁,法当疏肝泄火、通腑降逆,方选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陈皮、半夏、黄芩、枳壳、大黄、赤芍、煅瓦楞子、煅牡蛎、黄连、吴茱萸、竹茹、生姜。方中大柴胡汤既疏少阳之郁,又泻阳明之火;黄连、吴茱萸加强清肝泄火之功,又与煅瓦楞子、煅牡蛎等制酸药合力健胃制酸,临床使用,每获良效。舌苔厚腻者,可用少量薄荷芳香化枳;心烦懊侬者,加栀于凉血清心。

症见胃脘胀满、胸闷、纳呆、恶心、暖气、舌苔少、脉弦细,此为肝郁犯胃,法当疏肝

理气健胃,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陈皮、半夏、黄芩、竹茹、生姜、龙胆草、大黄。其中柴胡、黄芩一散一清,和解少阳;陈皮、半夏、竹茹、生姜和胃化湿;少量龙胆草、大黄意在通腑健胃、增进食欲。

症见胃脘痛,或见胸闷、纳差、恶心、舌苔腻,脉弦滑,此为姨停胃脘,阻滞气机,法当化痰理气和胃,方选柴陷汤加减:柴胡、陈皮、半夏、黄芩、竹茹、生姜、全栝楼、川连粉、苏叶、藿香。方取小柴胡汤疏肝理气和胃,取小陷胸汤化痰宽胸散结,对于痰停胃腕、阻滞胃气所致胃脘痛者,多有良效。

2.养胃法

症见胃脘隐痛、食后饱胀、得甜酸食物则舒、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此为胃阴不足,法当益胃,方选益胃汤加减:沙参、石斛、黄精、赤勺、白芍、玉竹、麦冬、枇杷叶、芦根。方中沙参、玉竹、麦冬滋养胃阴,是为甘寒生津之法,加石斛可增强养阴之功,又加枇杷叶和胃降逆。若病久则加天花粉,以增强生津活血之功。

【病案举例】

某某,男,41岁。胃脘痛伴反酸反复出现2年半,进甜酸食物后加重,胸骨后灼热感,苔薄黄、脉弦。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糜烂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诊断:肝火内部、胃酸增多。 治则:疏肝健胃制酸。

处方:柴胡、半夏、枳壳、陈皮、黄芩、赤勺、熟大黄、煅瓦楞子、煅牡蛎、吴茉萸、黄连。

7剂减轻,14剂胃脘痛、反酸消失。

中药材商贸网——中医养生频道

胃病分型论治:虚证补虚少佐辛散,实证祛邪法随证

作者:中药材商贸网

张氏认为,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的范畴,以辨清寒热虚实、脏腑气血为主,大抵遵“脾以守为补,胃以通为补,肝以散为补”的原则,虚证以补虚为主,少佐辛散;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寒、热、气滞、血瘀、痰停等的不同,分别施以散寒、清热、理气、活血、祛痰等不同法则。正所谓方随法立,法随证出,即是如此。

分型论治: 1、中虚气滞

治宜健脾行气,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减,常用药:潞党参、炒白术、黄苠、桂枝、半夏、炙甘草、怡糖等,常配当归、白芍,寓归芍六君子汤、当归建中汤之意;又根据张氏补虚为主,少佐辛散的原则,加入木香、陈皮等行气药,其中木香最为常用,其性平稳,功可调诸经之气,中虚气滞用之颇宜。气滞明显者,加肉桂、沉香;中虚痰停者,加苍术、桂枝、吴茱萸、生姜、半夏;呕吐清水者,加吴茱萸、肉桂;脾阳不足者,加熟附片、吴茱萸、高良姜、益智仁;若阳虚日久,肾火衰微者,加熟附片、肉苁蓉、补骨脂、煨肉果。

2、肝胃不和

治宜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饮合四逆散加减,常用药:当归、白芍、醋柴胡、枳壳、木香、元胡、川楝子、佛手片等。少腹冷痛,加吴茱萸、乌药;肝郁夹瘀者,加炒五灵脂、九香虫;肝胃不和,胃气不降者,用白芍配沉香;胆郁扰胃,见呕苦者,配用旋复代赭汤(旋复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甘草、半夏、大枣)、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宴、白茯苓、橘皮、甘草)治疗。

3、肝火犯胃

治宜清热开郁,方以左金丸(黄连.、吴茱萸)、金铃子散(盘铃子、延胡索)为主,少佐川芎、香附、柴胡,或反佐一味吴茱萸,以治为使。若见呕吐暖气,嘈杂便结,用旋复花、代赭石、川连、蒲公英、吴茱萸、生大黄、沉香曲合温胆汤;若火郁而未伤阴,用少量柴胡,取火郁发之之义;若火郁已伤阴,则用桑叶、丹皮、瓦楞子、沙参、麦冬,并佐以酸甘;若肝火已清,而见肝肾阴虚之证,常用乌梅炭、白芍、甘草、生地、枸杞子等。

4.胃阴不足

治宜养胃益阴,方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北沙参、麦冬、生地、白芍、石斛、天花粉、乌梅、炙甘草等。若兼脘痞者,加佛手花、玫瑰花、川楝子、川朴花;若兼食入作恶、舌红无苔,加荷叶、陈苍米、生熟谷芽,另用冬瓜火腿汤;夹湿者,加佩兰、冬瓜子;阴虚火旺者,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加减;若气阴两虚,则用太子参、生白术、山药、扁豆、薏苡仁、石斛、玉竹、沙参、麦冬。

5.痰瘀气结

气滞血瘀者,治宜活血理气,方用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加瓦楞子、九香虫、降香、延胡索等;气滞痰阻者,治宜理气化痰,方用香砂枳术丸(本香、砂仁、枳实、白术)或香砂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香附、砂仁、枳壳、山楂、麦芽、神曲、干姜、木香、甘草)加减化裁,呕吐加吴茱萸、苏梗、生姜;痰瘀互结,治宜化痰祛瘀,药用半夏、橘皮络、全瓜萎、桂枝与当归、桃红、郁金、五灵脂等配伍。

6.寒凝痰停

治宜温中泄浊,方用二陈汤(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加桂枝、吴茱萸、木香、苍术、厚朴。胸脘痞闷,纳呆苔腻,以枳实、白术、茯苓、陈皮、香附、砂仁、山楂、神曲消补兼施;若胸脘痹窒,舌苔灰腻,则以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实、薤白、半夏、白酒)或瓜蒌薤白桂枝汤(瓜篓实、薤白、积实、厚朴、桂枝)通阳散结;巾焦阳虚,阴寒内盛,则取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加昧以温中化滞。

中药材商贸网——中医养生频道

肝脾胃三者兼顾,健疏和随证施用

作者:中药材商贸网

祝谌予,著名中医临床家和教育家,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之一。祝氏曾师从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并曾主持编撰了《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学术上提倡中西医结合,强调辨证论治,注重医疗实践,擅长胃肠病、糖尿病等的诊断治疗。 萎缩性胃炎属中医痞证胃脘痛或嘈杂的范畴。其病位在胃,常与肝脾有密切关系。辨证方而,祝氏主张抓住脾升胃降的特点,结合肝脾胃三者的关系进行。

从其多年的临床实践看,中虚气滞证为临床最多见证,常见胃脘胀痛或痞闷不舒,嘈杂,嗳气,纳呆,大便小捌,神疲乏力,身体消瘦等症状。治官理气健脾,祝氏多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药用广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生甘草、半夏、陈皮、蒲公英。噫气不畅加桔梗、枳壳;嘈杂泛酸加黄芩、乌贼骨;食少纳呆加石菖蒲、佩兰叶;大便溏薄加苍术、藿梗、苏梗、生薏苡仁。

萎缩性胃炎发展到一定阶段,常出现寒热虚实夹杂之证,这一复杂的病理变化,多由寒热蕴藉,巾焦气滞,痰湿内阻,升降失常而致。治宜辛苦并进,寒热并裥。多用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于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加昧,可重用生甘草10g以清热和胃,保护胃黏膜。HP 阳性者,可酌加蒲公英、丹皮、乌梅等消防HP感染。

若萎缩性胃炎每因情绪波动发作或加重,此由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而来,多见胃脘胀痛,痛及两胁,善太息,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脉弦等症状。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用遣遥散(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生姜、薄荷)加川楝子、厚朴、陈皮、泽兰叶等。便干者,重用白芍20~30g;失眠多梦,加白蒺藜、首乌藤;伴胆汁反流,加茵陈、金钱草、石菖蒲、郁金以清热利胆。

另外,萎缩性胃炎患者常有胃酸分泌减少的现象,常有人试图以生山楂、木瓜、乌梅等酸甘化阴以刺激胃酸的生成。刘氏认为,此法并不能取得理想疗效,在胃阴不足,口干纳差,舌红无苔,脉细无力的情况下,若在益气健脾、疏肝和胃的基础上,加用生楂、乌梅、生地、立冬、沙参、生石斛。不专主养阴而使阴自生,反而常获良教。

【病案举例】

患者,男,64岁。胃脘瘠闷,伴呃逆频作,纳少,便溏1年余。经胃镜检查,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口服西药治疗半年,无明显疗效。现症:胃脘痞闷,嘈杂不适,食后加重,暖气则舒,呃逆频作,咽中如有物梗阻,甚于呕反胃,食少纳呆,口于不欲饮,神疲乏力,身体消瘦。舌淡黯,苔白满,脉沉弦。

辨证:脾胃不和、气滞湿阻。

处方:旋复代赭汤合平胃散加减:旋复花10g(包),代赭石30g(先下),沙参15g,半夏10g,白术10g,厚朴10g,陈皮10g,枳壳10g,桔梗10g,杏仁10g,薤白10g,石菖蒲1Og.佩兰叶10g,蒲公英20g,生甘草10g。

二诊:服药1月余,痞闷减而纳食增,仍时干呕,井出现舌尖溃疡疼痛,口干欲饮,舌红,脉弦滑。易方逍遥散加减以清肝和胃:丹皮10g,黄芩10g,柴胡10g,薄荷1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Og,厚朴10g,陈皮10g,桔梗1Og,枳壳10g,沙参15g,麦冬1Og,五味子10g,蒲公英2Og,生甘草10g。

三诊:服药1月,诸症消失,惟呃逆频作。上方加丁香3g、柿蒂10g。药后诸症皆愈而停药。1周后又出现中虚气逆、气滞湿阻之证,后以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加减,连服10个月而病告痊愈。胃镜复查:浅表性胃炎。

中药材商贸网——中医养生频道

慢性胃炎三大证,气滞血瘀湿浊阻

作者:中药材商贸网

胡氏认为慢性胃炎最多见症为胃脘不舒,食欲不振,食不知味,甚或厌食,常由湿热外袭,或恣食辛辣肥甘,损伤胃腑而来。胃腕痞满胀痛,暖气频作,也是慢性胃炎常见之症,是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所致。

若胃炎常年发作,由气及血,由经人络,又可造成胃脘钝痛或刺痛、疼痛无以缓解这一慢性胃炎突出症状。具体治疗如下:

1、湿浊内阻

湿浊内阻,脾胃运化失职,除中脘不适、纳谷不馨外,还可见到口中黏腻,或微苦或甘甜,大便不调,或溏或结,头重如裹,倦怠乏力,舌苔黏白或微黄,脉濡滑等症。治以宣湿祛浊,醒脾悦胃,方用自拟醒中化湿汤,药用苍术、石菖蒲、防风、黄连、吴茱萸、半夏、藿香、佩兰、苏梗、砂仁壳。全方芳化苦辛,轻宣湿浊,每味药用量只在6~10g,煎煮时间不长,皆意在轻灵活泼,醒脾悦胃。偏热者,加山栀子,黄连用量大于吴茱萸;偏寒者,加干姜,黄连用量小于吴茱萸;寒热夹杂者,干姜、山栀子同用。

2、气机郁结

气机郁结,肝郁不疏,肺部不降,中焦闭结不通,故胃脘痞满胀痛与口俱增,还常伴有胸胁胀痛,急躁易怒,口干口蕾,食少纳呆,大便秘结,脉弦等症。此时治疗,切忌辛窜重剂耗气伤阴,而应疏肝肃肺,斡旋升降,方用自拟肃肺达肝散,药用:枇杷叶、柴胡、紫菀、防风、生麦芽、川贝母、佛手、桔梗,方中枇杷叶、紫菀、川贝母、桔梗肃降肺气,柴胡、防风、麦芽、佛手轻升肝气,虽无治中之品,却使脾胃在肝升肺降之中恢复升降之功。

3.胃络瘀阻

瘀血是胃炎反复发作的结果,也是造成胃病经久不愈的原因,故活血化瘀常是治疗或提高疗效的关键。此法可单独使用,亦可配伍他法如温中、清热、补虚等应用,用药以不碍胃气为前提,方用海浮失笑散(乳香3g、没药3g、蒲黄6g、五灵脂6g)加减化裁。偏寒者,加泽兰、桂枝;偏热者,加赤芍、丹参;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者,于煎剂中重用山楂为伍,以活血散瘀,化积助运。

慢性胃炎病程较长,常易反复发作,故在症状消失后,不但要注意精神、饮食、起居方面的自我调节,还应继续服药以巩固疗效。善后方用自拟强胃健运汤,药用黄芪、淮山药、百合、旱莲草、甘草、鸡内金、紫河车、佛手、三七、蒲公英。阳气虚者,加党参、桂枝;气阴虚者,加石斛、麦冬。全方甘温滋涧,强胃健运,或间日1剂煎服,或研成细粉吞服,坚持服用,可减少复发。

中药材商贸网——中医养生频道

胃痛多因痰瘀致,消除炎症愈溃疡

作者:胃病专家

李氏认为,虽然胃脘痛临床表现有部位不同、喜恶不一等复杂症状,但其原因不外饮食不调、情志不遂、劳倦过度。

病机均关键在于“不通则痛”,不通则多因痰因瘀。现代医学则认为除神经官能症患者

外,胃痛多因溃疡或炎症。因此,李氏治疗胃脘痛常从两方面八手:一为化痰、消瘀、活血等通降和胃之法;一为清热、温中、养胃等消除炎症,愈台溃疡之法。现简述如下:

1,涤痰法

适用于痰停胃脘之证,胃中有痰浊,临床多见口干、口黏或呕吐黏液等症。轻者以丹溪海蛤丸(海蛤壳、栝楼仁)加减;重者兼胸满气粗,大便秘结者,以小胃丹(芫花、甘遂、大戟、大黄、黄柏)治疗。常用方还有《金匮要略》的瓜萎薤白半夏汤(瓜蒌实、薤白、半夏、白酒)、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

2.消瘀法

李氏认为,由炎症或溃疡物的积存或渗出液的混合,可致胃肠蠕动迟缓,因而不能顺利下行食物残渣,最终造成胃肠道的瘀滞。临床可见胃脘疼痛加剧,伴便秘、食少、暖气、腹痛等症。治疗多用泻下剂遇仙丹(黑丑、槟榔、三棱、莪术、大黄、木香、大皂荚)和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等。其中,湿邪较重、舌苔白腻者,用遇仙丹;寒象明显,肢冷舌淡,脉沉紧而其人不呕者,用大黄附子汤。但要注意细辛用量过少,则无法濡润肠道,大黄泻下作用不明显,故细辛用量须至9g,至少也要6g。

胃溃疡图片 3.活血法

适用于瘀血胃痛,其临床表现为胃痛呈针刺样,舌有瘀点,脉涩。最常用的药是五灵脂配蒲黄,因其既可活血,又可燥湿,对痰血混杂者尤宜。其他用法,如用五灵脂配入枯矾,共为细末,温酒调服,或用五灵脂配桃仁,研末醋糊为丸,温醋佐下,亦有疗效。

4.解热法

适用于胃热疼痛,其特点是胃中灼热疼痛,时痛时止,舌红脉数。治疗时,以栀子、黄连为主药,胃痛夹瘀,吐酸多者,用《统旨方》中的清中汤(栀子、黄连、陈皮、茯苓、半夏、炒豆蔻、炙甘草、生姜);由情志因素引发胃痛者,用《张氏医通》中的清中蠲痛汤(炒栀子、炒黄连、香附、川芎、栀仁、炮姜、苍术、炒神曲、生姜、大枣)或《沈氏尊生》中的清热解郁汤(桅子、炒黄连、枳壳、香附、川芎、陈皮、苍术、干姜炭、炙甘草、生姜)。若痛胀连及两胁,脉象弦数者,用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若痛止复作,再服前方无效者,为郁热虽解,秽浊未除,可温水化服元明粉3-6g;若热极反出现假寒症状,如四肢发凉,胃部怕冷,不敢饮食生冷,此时则须反佐一味生姜,这样有辛热药配伍的寒凉药,才不会与郁热相格拒,才能正常发挥清热宣泄的作用。在清热解郁汤与清中蠲痛汤巾用炮姜,也是此意。在此基础上,李氏总结出了运用反佐的经验:对胃热疼痛,不敢食凉饮冷者,一般配用干姜;对胃热疼痛又胃脘怕凉风者,配人白芷。

5、沮中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胃脘痛者,常用方是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常用药有干姜、高良姜、肉桂、吴茱萸、草豆蔻等。

6.养胃法

适用于胃阴不足各证,尤注意要在胃肠道不存在痰、血、食等病理产物或这些病理产物不占主要地位时使用。凡胃痛,喜温喜按,舌红苔少或中心光剥无苔,脉象沉弦者,宜用当归建中汤(当归、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胃中觉热,舌质红者,宜丹

参饮(丹参、檀香、砂仁),兼有口干咽燥者,宜叶氏养胃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