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南京历史与文化》——8明代(上)

2020-04-09 来源:易榕旅网


八、明代的南京城(上)

元朝后期,皇位争夺激烈,国家政治日趋黑暗,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1351年,韩山童和刘福通率领白莲教教徒起义。在这历史大变动时期,朱元璋南征北战,终于在1368年建立了明王朝。

在明太祖朱元璋处心积虑的经营下,南京城继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南唐之后第八次成为都城。朱元璋以前所未有的气魄,一扫千百年来金陵偏安政权营造城池的旧规,将南京城扩张成为具有一统大江南北、显示封建帝王气势的都城。

(一)朱元璋定都应天府

据历史记载,朱元璋祖籍为江苏句容大族,其祖父在元朝末年迁到泗州(今江苏盱眙境内),现盱眙县城对岸的洪泽湖滨还遗留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明祖陵”,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明祖陵与明皇陵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境内的古泗州城,紧靠中国的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东岸。清康熙十九年(1680),黄河夺淮,明祖陵与古泗州城一起沉入洪泽湖底,从此成了“水下皇陵”。

朱元璋生于1328年,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和伯父已经再度迁居到了临濠(今安徽凤阳县)。1345年,朱元璋17岁时,淮河流域连年发生旱灾、蝗灾和瘟疫,他的兄嫂和父母相继去世,朱元璋就成了孤儿。

1

太祖朱元璋即帝位以后,建都南京,而以临濠(今凤阳)为中都。中都始建于洪武二年(1369),至洪武八年(1375)停建。由于兴建和使用的时间短暂,没有形成政治中心,但它在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思想,包括它城内的宫殿布局,却影响了明南京城和北京城的规划。

(2)从小和尚到农民起义领袖

1345年,朱元璋成为孤儿,到附近的皇觉寺去当和尚。1352年,投靠郭子兴,由于作战勇敢,且有计谋,所以逐渐得到了郭子兴的信任,把自己的义女马氏嫁给他为妻。

朱元璋先后打下了定远、滁州与和州,并为自己扩弃了实力,网罗到诸如徐达、汤和、常遇春、胡大海、冯国用和李善长等将领和谋士。

1355年,刘福通迎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建都亳州(今安徽亳县),国号大宋,年号龙凤。是年,郭子兴病亡,小明王命朱元璋任元帅。朱元璋成为独当一面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计划进军江南,夺取集庆路(今南京)作为根据地。

1356年3月,朱元璋攻占集庆路,将集庆路改为“应天府”(意为上应天命)。从此,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号令东南,势力急剧发展。

(3)定都应天府

朱元璋放手向元军势力较弱的皖南和浙东发展,还注意罗致一批浙东和皖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如刘基(刘伯温)、宋濂、朱升等,连同原来的李善长等人,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谋士集团。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就是1356年朱元

2

璋攻占南京以后,由朱升提出来的。

1360~1367年,先后平定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各路起义军,初步统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1367年,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陈纲纪,救济斯民”为号,发动北伐。

1368年正月,朱元璋将应天府定为都城,称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八月,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元顺帝北逃。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元朝灭亡。

(二)兴建南京城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接受谋士刘基等人的建议,将宫城定在钟山的南麓。从此,大规模的南京城墙的修建工程拉开了帷幕,南京也成为统治全国的中心。

明代南京城的修建自1366年开始,到1386年建成各主要城门,前后历时21年。整个修建过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钟山的西南麓新筑皇城和改筑南唐以来的金陵旧城;第二阶段是自旧城的西北端沿外秦淮河向北筑新城墙直到龙江关;第三阶段是建造聚宝、三山、通济各主要城门,以及玄武湖旁城墙和各主要街道;第四阶段是建造外郭城。

(1)兴建皇城和宫城

明都城由宫城、皇城、都城(京城)、外廓城四层墙垣由内而外迭套组成。

南京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蓝本,由皇城和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开有六道

3

门:南面的正门为洪武门,正对着都城的正阳门;东南为长安左门,西南为长安右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宫城又称大内,俗称“紫禁城”,约1公里见方,周长4公里,也开有六道门:南面的正门叫午门,东南为左掖门,西南为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

(2)改建都城

历代建都,概取方形。明城却违背古制,呈不规则形,依山形地势而成。它利用南唐都城南面和西面的城墙拓宽加高,并向东、西延伸,依山据水,转而合拢,正所谓“东尽钟山之南岗,北据山控湖,西阻石头,面临聚宝,贯秦淮于内”。城周长度号称96里,实际全长33.676公里。

(3)建造外郭城

1390年,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外郭城周长120华里左右,城门18座。

(三)都城城门

南京都城设有城门13座,每座城门均有相当规模的敌楼,并有数道木城门和千斤闸。门址位置依据城垣形制不求对称,依门而设的瓮城有内、外之分,瓮城的大小、形状也不一样。

(1)十三座城门

南京都城13座城门,所有城门位置不求对称,都依据城防和城市整体布局需要而设置。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将其按逆时针方向编成顺口溜:“三山聚宝临通济,

4

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

(2)城门的典范——中华门

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明初都城正南门,13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1931年改称中华门,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明城墙建筑特点

历代建都,概取方形,棋盘格局,而明城却打破古制,绕山覆水,因地制宜。

(1)城垣形状因地制宜,呈不规则图形

南京明城墙的高度和厚度因地制宜,尺寸不一。城顶外侧建“雉堞”(也叫垛口,指城墙顶部靠外一侧的锯齿状矮墙)13616个,城顶还建有窝铺(堡垒)200座,以作御敌堡垒之用。

南京明城墙在砌筑中,对不同地段采取了不同质地墙体的处理方法和特殊的粘合材料。

(2)都城平面布局体现“南斗星”与“北斗星”聚合思想

刘基等人为了体现朱元璋“皇权神授”的统治地位,在规划南京城墙时,设计思想主要是仿效宇宙天象的投射,并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南京的丘陵、河湖特殊的地理条件,利用南京旧有的城垣,以及军事防御的需要等,设计出的京城城垣营建平面图呈“南斗星”与“北斗星”聚合形。

5

(3)周密的防排水系统

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

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通心水坝”(即武庙闸)、前湖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琵琶闸等多处涵闸。

(4)城砖多样,工程管理严格

南京明城墙,据初步估算共耗费了数亿块城砖。城砖用糯米汁、桐油和蓼草灰拌合的夹浆粘合而成,一般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少则一字,多则69个字。刻字手法有阴刻、阳刻、空心刻、双线刻。字体有楷、行、草、隶、篆等,五行均可见到。

为了保证城砖的质量,采取了严密的检验制度,每块砖上都在侧面印有制砖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

(5)城、河、桥组合景观壮观

环绕南京明城墙的护城河,是南京明城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城河的水源,来自秦淮河、清溪、金川河以及玄武湖、前湖和琵琶湖等,经对城垣外侧河道疏浚、开挖,引导河水入濠而成。宽阔的护城河水面,衬映高大坚固的南京城墙,使进犯之敌望而生畏。

明南京城门外护城河的桥梁,是人流车马往来的要道口,故大多以坚硬的石质材料为

6

主要构件,有石城桥、三山桥、聚宝桥、九龙桥、夔角桥、平桥等。

明初建造在相关河道上的著名桥梁中,最大的石拱桥是上方桥(即七桥瓮),由于这座桥是拱卫京城的门户,以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南京明城墙的建造,历经洪武一朝。在城墙的结构、瓮城的创新、护城河水源的利用、水关涵闸及桥梁的设计建造等诸多方面,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是元末明初劳动人民用心血筑成的一座丰碑。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