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本文简要回顾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内涵,比较了国内外创新思维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立体式教育理论及实践体系构建。
标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立体式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作为社会人才输出的重要窗口,在“双创”时代肩负着落实创新创业教育過程与成效的重任。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十三五”规划指导方针,把握现阶段国家创新创业资源,站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充分渗透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手段,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推动高质量、高科技创业教育成效。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内涵
高职教育一直担负着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创业”因其对就业率的显性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起,“创业教育”就受到了关注。起初定义的高校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即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高等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为主,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得以后毕业就业更加便捷。毕业生不仅要成为求职者,而且要逐步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从此开始,创业教育在全球范围被列入政府的高等教育行动计划。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研能力等综合实力的提升,创新教育也受到了关注。我国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提出始于1998年12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而最早的创业教育实践是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明确提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性的人才,其不仅是培养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更是要面对全社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创业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
二、国内外创新思维教育比较
创新思维培养是我国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但发展水平较低的环节,在高校进行创新思维培养需要不断借鉴、学习、总结、提升。
(一)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思维培养现状
创新思维培养基础建设方面,包括美国在内的多数西方国家在小学至大学入学前都有相关培养环境及课程体系。我国的基础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发达城市,素质教育已基本推行,其余地区,素质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内容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受到教育考核方式及体制限制。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部分的补充作用在我国发展极为迅速,社会培训体系也关注到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思维培养需求。因此,近年来,创新思维类社会培训项目数量及质量有大幅提升,也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培训项目,如乐高机器人、早教等项目。
(二)国外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方法
创新思维培养以欧美、日本、俄罗斯为三大代表,其将无形的思维以有形的方法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形成了创新方法教育,其课程本质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欧美流派的特点是注重思维的自由活动,将创新视为联想、想象、直觉、灵感等的结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有美国的智力激励法和类比启发法;日本的创新方法流派特点是倾向于思维的实际操作,方法侧重于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创新方法代表有川喜田的KJ法、中山正和的NM法;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流派所用的创新方法特点是注重思维结果的必然性,方法建立在客观规律和有组织的思维活动基础上的,按照一定的程序达到必然结果,代表方法是TRIZ理论。
(三)国内创新思维教育发展现状
国内创新思维教育发展起步较晚,解决创新思维教育的创业方法的研究起步于19世纪80年代。1983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发起的全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和全国第一期创造学研究班在广西南宁开幕。研究班的开幕标志着创造学正式引进中国,这期研究班也是我国创新方法发展的里程碑。到了21世纪,我国进一步深入对创新方法的研究,国内创新方法研究的焦点转到创新方法分类研究方面。如今,随着科技创新战略的提出,创新教育研究受到重视,国内陆续成立了一批创新方法研究机构。国内高职院校相继开设创新教育课程,相关论文和专著也成倍增加。高职院校根据教育实际需求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系统研究。
三、高职院校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面向不同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水平的学生,单一、统一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式不能提高教育的受益面及有效性。要真正实现教育意义,提升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建立系统性的分层教育体系即立体式理论、实践体系有助于不同层次、能力水平的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能力培养机会和平台,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起到效率最大化及按需所取的“因材施教”。
立体式理论、实践体系将所有教育内容分为通识及专项两阶段,通识阶段理论教育兼顾创业基础知识及创新方法教育,主要讲授“创业实务”及“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相对应的实践教育是进行创业模拟实训及创新方法应用实践作业。专项培训阶段,在前期教育培训基础上,通过理论测试、实践评价,选拔学员参与,进入专项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组队、选择创新主攻方向及创业中的主要角色,根据学员需求及特点,以企业工程师、高校专业教师、创业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以企业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分组教育,学生在组队完成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导师组(可交叉选择、中途调整),团队成员在企业项目基础上开发自己团队的新项目并在导师指导下实际创业。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跨组请教导师团导师。在此教育体系中,团队成员可根据自身能力及特长选择完成不同任务获取不同指导。比如,产品研发、产品包装、产品销售等可以由不同专长的学生完成。完成过程根据大学生需要,可菜单式选择指导老师获取针对性指导。
在立体式理论、实践体系中,既有指导创新及创业方法的通识阶段,又有结合学生特点,自选的专项教育阶段。学生在必须完成团队创业的任务驱动下,结合多方资源,可全面提升创业能力,激发创新动力。在整个体系中结合创业知识设置退出、转让机制。不同能力水平、知识层次的学生可以获取对应程度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成适合自身的创业意识,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纪英.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17(80):196.
[2]吕莲,王靓.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内江科技,2017,38(03):98~99,1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