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语写作教学研究综述
作者:宋 蕾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9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过程化写作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对写作过程的研究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研究发现一语和二语写作过程大体相似,然而学生用一语写作时更加流畅、准确和有效。研究还发现学生一语和二语间的切换会影响到二语的写作质量,指出第一语言倾向于形成抽象思维。
一、影响二语写作的因素 1.母语思维方式与二语写作
(1)揭示了母语思维与二语水平之间的关系。通常认为二语水平越高,母语思维量越少。但实证表明,虽然母语思维会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减少,但不同思维活动中的母语参与量下降幅度不等。
(2)对母语对二语写作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和母语思维在二语写作中的作用及对作文质量的影响。如:文秋芳和郭纯洁(1998)分析了6名中国学生的英文写作过程及过程中的母语思维,将母语的功能归为五类:转换中介、内容生成中介、形成检索中介、内容检验中介、程序管理中介。通过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的母语思维量,发现前者三类功能(内容形成、形式检索、程序管理)的母语参与量都少于后者。 2.写作策略、写作任务与二语写作
(1)对母语在二语写作中所占比重进行了量化分析。例如,郭纯洁和刘芳(1997)用有声思维法对10名高中生和2名大学生的看图作文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在图画理解阶段92%的学生通过母语进行分析、判断等认知加工;在形成表述内容阶段,60%的内容由母语生成。
(2)揭示了母语与二语间的复杂关系。例如,任素贞(2002)根据语言内教学策略和跨语言教学策略的主要特征,相应的应用范围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揭示一语与二语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外语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及策略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等。杨淑娴(2002)鉴于对学生写作过程了解越多,对学生的帮助越大,其采用问卷、有声写作和访问的方法,先通过SAS软件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过程中策略使用与写作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再通过个案研究着重比较英语写作成功者和不成功者在策略使用上的差异。 二、二语作文的语篇特征
国内对二语写作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从在宏观(如整体结构、段落发展、写作策略、逻辑推理、思维模式)与微观(衔接的运用)两个层面进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上主要通过分析二语写作整体结构、段落发展、写作策略,分析二语写作者是否受到母语思维的禁锢或影响。如杨玉晨(2005)依据一位美籍教师对中国学生习作的批改,其就修辞理念、话题逻辑推理和思维模式等问题探讨了中国学生不同于西方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写作习惯。作者认为,中国学生的英文写作实际上使用的是汉语写作思维方式。李松涛(2005)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出发,具体从两方面分析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中语篇组织的影响。作者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分析学生输出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进而从理论高度来指导对象英语写作。 2.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上主要讨论了衔接的运用。例如,宋美华、夏维荣(2002)基于Halliday & 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采用语言学中的统计方法,对364名非英语专业大一本科生所写作文中的好作文与次作文,就语篇衔接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张育红(2004)通过对英语专业部分本科生作文分析,发现主位的安排比较混乱,影响文章深层的连贯。笔者认为,可以用主述位理论及主位推进模式进行调整,并强调主位推进模式与英语写作连贯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英语写作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际的英语写作教学,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成功必将涉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中国外语写作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中国外语研究在二十年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可以发现,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学法上。母语写作过程和外语写作过程最要的不同在于,外语写作者在写作中可以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然而外语习得研究者却没有对母语在外语写作中的作用给予太多关注。仍有许多领域等待开拓,如第一语言思维在外语写作所占的比重,及其是否与作文题目和作者的外语水平有关。随着二语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第一语言思维在英语写作所占的比重是否有所变化,当今学者应立足实际,将这些研究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