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人故事

2022-10-18 来源:易榕旅网
毕加索——这是你们的杰作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毕生反对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有一天,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格尔尼卡”的复制品。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后的惨状。一个德军军官指着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一句话使这个德军官瞠目结舌。

保罗·盖蒂——那是你的油田

曾是美国首富的石油大亨保罗·盖蒂,年轻时家境并不富裕,只有一片收成很差的旱田。 后来,在田里挖水井的时候,田里冒出一些黑浓浓的石油。于是水井变成了油井,旱田变成了油田,保罗·盖蒂看到了致富之路。他开始雇工开采起石油来。

保罗·盖蒂很用心地经营自己的事业,没事便到各油田去巡视。可是,他每次都能发现有人浪费原料,而且有闲人游逛。他把工头找来,要求工头们消除浪费和清除闲人。然而,他下次再去的时候,一切依然如故。保罗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我一去就能看得出浪费和闲人,而那些工头天天在此,却视而不见?后来,一位管理学家一句话点醒了保罗,他说:“那是你的油田。”保罗立即召来各工头,向他们宣布:“从今天起油田交给各位负责经营,效益的25%由各位全权支配。”从此,保罗再巡视油田时,发现不仅浪费现象消失,闲人也绝迹,而且产量大幅增加。 毕升——活字印刷术发明者

毕升,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者。中国北宋人,生卒年、籍贯、经历均无考。北宋中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毕升是世界上用活字印书的第一人,比德国J.谷登堡用铅活字印书早400年左右。

毕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读书人。那时盛行雕版印刷,就是在坚硬的木板或铜板上雕出凸起的反体文字,经刷墨、铺纸、加压后得到正写文字的方法。

毕升家附近有个书坊。他常常看到书坊里,刻了字的木板堆积如山。书印完后,这些木板就当柴火烧了。他觉得十分可惜,于是心中萌发了改进雕版印刷的念头。从此,毕升经常到书坊向工人学习印刷技术,还找来许多资料,进行比较、探索。

有一天,毕升正在刻一部书稿。他边刻边想:有很多字在文章中是经常出现的,可每次都要刻,太麻烦了,要是刻一次就能反复使用就好了。对!如果刻出来的字可以拆开,再自由组合,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想到这里,毕升很兴奋。他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行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再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毕升创造发

明的胶泥活字,是我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是对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伟大贡献。 赏析:

毕升勤思苦想,开动智慧,终于发明了理想的印刷方法,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到达胜利的终点。

彼特拉克——个人介绍

彼特拉克(1304~1374) Petrarca,Francesco 意大利诗人。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尔夸。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 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古典文化的最早代表。他广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并且敢于突破中世纪的神学观念,用新时代的眼光,把人和现实生活放在中心位置,诠释古典著作。他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本人的创作,都发生了影响。 彼特拉克用拉丁语写了许多诗歌、散文。这些作品歌颂人的高贵和智慧,宣传人可以追求尘世幸福,享受荣誉的权利,并向中世纪宣扬的神权说和禁欲主义提出挑战。他还认为,人的高贵并不决定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行为。著名的叙事诗《阿非利加》(写作始于1338年或1339年,但未完成)描写古罗马统帅西皮奥战胜汉尼拔的英雄事迹,歌颂罗马的伟大,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这部作品使他在1341年4月8日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 彼特拉克知识广博,思想上最早突破中世纪神学观念的束缚和具有人文主义的观点,曾写诗支持反封建暴政的武装起义。他用拉丁文和意大利文写了许多诗歌、散文、书信。最优秀的是叙事诗《阿非利加》(1338~1342)和抒情诗集《歌集》(1330 - 1374)。《阿非利加》描写古罗马统帅斯齐皮奥战胜汉尼拔的英雄事迹,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使他获得桂冠诗人荣誉。《歌集》收集他逝世前40多年间所写的300多首14行诗,抒发其对少女劳拉的爱情。诗歌冲破中世纪禁欲主义和神学思想的樊篱,大胆歌颂爱情和幸福,表现了以人和现世为中心的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风格上他承袭了“温柔的新体”诗派传统,但又扬弃其神秘、象征成分,使爱情诗更接近于生活真实,并使14行诗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彼特拉克700周年诞辰,为此人们在不久以前打开了他的坟墓,希望用他的头骨复原出他真实的相貌。但是,科学家经分析发现墓中的头骨并不属于彼特拉克,头骨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女性。科学家们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希望能找出彼特拉克头骨的下落。但彼特拉克的遗骨此前曾多次受到侵扰,调查何时能有结论还是未知之数。

比尔·盖茨——比尔·盖茨的故事

比尔·盖茨被人们称为“电脑大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是,你知道他曾经退学的故事吗?

比尔·盖茨考上了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大学。但他读的专业是法律,因此他对于自己的专业不是很用心,也不是老师所认为的好学生,一直以来,他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计算机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一台个人电脑诞生了,而此前的电脑多是大公司的,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神秘不可测的。这个消息极大的震动了盖茨和他的朋友保罗。

在对电脑的进一步的了解中,盖茨开始考虑自己的道路了。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还是去工作,从事自己最热爱的计算机?最终他痛下决心,决定退学。

在当时,这引起了轩然大波,父母都是当地的名人,哈佛又是名校,前途可以想见是灿烂的,可是盖茨却选择做计算机--当时是没有多少人了解的东西,可是盖茨是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想法。

经过不懈的努力,盖茨和保罗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这时他们已经今非昔比了,首先他们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其次他们拥有了实力和经验,盖茨将公司命名为微软,就是微型计算机和软件公司的缩写。其后不久,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也决定使用BASIC,微软从此名声大噪。

就这样,微软软件像一阵旋风,刮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盖茨也成为了世人皆知的最年轻的百万富翁。 赏析:

盖茨的果断和对自己的信心,为他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虽然他中途退学,但是千万不能认为知识是不重要的,我们应该知道盖茨的成功是他对计算机方面的了解和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得来的。知识是力量的源泉。我们应该在学校认真读书,好好掌握各门学问和本领。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像比尔·盖茨那样,做一个成功的人。

贝聿铭——建筑设计大师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中国广东,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被誉为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泰斗,他的许多作品被授予最高荣誉奖。

苏州著名的园林狮子林曾是贝聿铭家的私家花园。贝聿铭小时候,常到狮子林里面玩。狮子林以假山、石头闻名。这些观赏石的形状都很奇特,上面有很多洞,凹凸有致,有的似人形,有的似兽形,真是千姿百态,光怪陆离。

贝聿铭看到有些园艺工人在石头上雕刻,雕好后就放进湖里不管它了。他很奇怪,就问他们:“好好的石头,为什么要在上面打洞呢?”园艺工人对他说:“你看,这块石头本身有几处凹陷,我顺着它天然的形态和长势,再凿些新的窟窿在上面,然后将石头放进湖岸,由水波的拍打来完成这些作品。多年后,水把石头磨得圆润了,我们就把石头搬到园子里。通常是父辈们将石头放入水中,由下一代将石头捞起来,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行。”听完这些话,贝聿铭若有所思,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是要经历时间考验的。

中学时,贝聿铭来到上海读书。上海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面是迅速崛起的高楼大厦,一面是破旧不堪的棚户区。那时候,南京路正在建一座新高楼,就是国际饭店,据说要建26层。这怎么可能呢?贝聿铭不相信可以盖那么高的楼,每个星期六都跑过去看。看着它越长越高,真的盖到了26层,成为了当时亚洲的最高楼。贝聿铭心想,我要是能建造这么高的大楼有多好。

贝聿铭中学毕业了,在香港当中国银行经理的父亲,希望他学金融或者学医。但是,上海国际饭店这所高楼却让他念念不忘,他心中已经有一个当建筑师的梦想。贝聿铭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只身来到美国,到波士顿报考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工程学专业。系主任问他:“你的绘画基础怎么样?”“绘画?”贝聿铭有些茫然,“我没专门学过绘画。”“噢,那你还是重新考虑一下吧。”贝聿铭没有进建筑系。他的绘画基础虽然比较薄弱,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选择。一年后,系主任见他这样执著,就鼓励他再试一试。他这一试就没有回头。 1958年,贝聿铭成立了个人的建筑师事务所,开业以来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

筑界的瞩目。他个人获得了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普利兹建筑奖。其中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最高荣誉。

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他设计的建筑物总是以奇制胜。蜚声世界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厦、肯尼迪纪念图书馆、纽约国际航空站、香港中银大厦等等,都是他的杰作。这些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的建筑作品在世界引起了轰动。

正是小时候眼看着那座26层的大楼拔地而起,才让贝聿铭拥有了这样的雄心壮志,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 赏析:

童年,在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兴趣、爱好、理想、愿望往往都是在童年时期产生的。贝聿铭从小就是一个有理想的孩子,他的一生都在为童年的梦想而奋斗,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贝罗尼——谦逊的贝罗尼

十九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有一次到瑞士去度假,但是每天仍然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正用心画画,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在车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妇女,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议论些什么。过一会儿,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

贝多芬——音乐巨人

贝多芬(1770—1827年),德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和工作,毕生不懈,为人们留下大量不朽的作品。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主要作品有《庄严弥撒曲》、《合唱交响曲》、《欢乐颂》等。

18世纪末,贝多芬由德国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定居,在那里,他以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的身份闻名欧洲。后来他创作的《命运交响曲》等名曲,更成为世界音乐的经典,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贝多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么崇高,还因为他为人正气凛然,因为他始终坚定地追求着自由、平等和博爱,因为他时时处处都把正义与非正义分辨得泾渭分明。

奥地利有一位公爵,叫李赫诺夫斯基,他很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才能。他常慷慨地资助贝多芬出版作品,为他举行各种音乐会,把他请到自己的别墅里来居住,给他提供宁静、幽雅的创作环境。

贝多芬当时非常感激公爵对他的帮助。但是,法国的拿破仑入侵奥地利以后,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贝多芬本来是很佩服拿破仑的,但是一听说他当了皇帝,还频频出兵去攻打这个国家那个国家,许多国家都被他搅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贝多芬就马上改变了对拿破仑的态度。

有一天,几个法国高级军官到李赫诺夫斯基的别墅里来做客。在交谈中,那几个法国军官听说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也住在他的别墅里,就让公爵快把音乐大师请来,为他们弹奏几曲。却不料,贝多芬根本不买公爵的账,说:“对不起,公爵,我不能答应你的要求。他们是入侵者,给千万人带来了灾难。我不能为他们弹琴。请你就这样去告诉他们好了,就说我不能!”

“难道你不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吗?”公爵的口气变硬了。贝多芬也恼怒地说:“这一点也不假,但是我可不能因此就出卖我的尊严。我要早知道你今天会说出这番话,我根本就不会接受你的恩赐。”贝多芬说完,就冲出门去。

很快,公爵的仆役追了上来,要接贝多芬回去。决定不再回去的贝多芬便写了一张纸条,让他带给公爵。纸条是这样写的:“你之所以成为公爵,是靠你的出身;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是靠我自己的努力。公爵有千万个,而贝多芬,只有我一个!” 人心惶惶、鸡犬不宁,贝多芬就马上改变了对拿破仑的态度。

有一天,几个法国高级军官到李赫诺夫斯基的别墅里来做客。在交谈中,那几个法国军官听说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也住在他的别墅里,就让公爵快把音乐大师请来,为他们弹奏几曲。却不料,贝多芬根本不买公爵的账,说:“对不起,公爵,我不能答应你的要求。他们是入侵者,给千万人带来了灾难。我不能为他们弹琴。请你就这样去告诉他们好了,就说我不能!”

“难道你不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吗?”公爵的口气变硬了。贝多芬也恼怒地说:“这一点也不假,但是我可不能因此就出卖我的尊严。我要早知道你今天会说出这番话,我根本就不会接受你的恩赐。”贝多芬说完,就冲出门去。

很快,公爵的仆役追了上来,要接贝多芬回去。决定不再回去的贝多芬便写了一张纸条,让他带给公爵。纸条是这样写的:“你之所以成为公爵,是靠你的出身;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是靠我自己的努力。公爵有千万个,而贝多芬,只有我一个!” 赏析:

正义的贝多芬拒绝为入侵者演奏。坚持正义和反对邪恶,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但是,当我们需要为坚持正义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时,我们是否能像贝多芬那样义无反顾呢?

保罗·克利——意象派画家保罗·克利

1940年6月29日,保罗·克利由于心脏病发作,在洛迦诺逝世,时年61岁。 克利早年致力于音乐和视觉艺术。1900年他考入慕尼黑美术学院,从师弗兰兹·冯斯塔克学习绘画。 1912年克利认识了俄国印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之后,克利参加了在慕尼黑举行的先锋派“蓝色骑士”画展。1920年到1931年期间,克利在包豪斯设计学校教授绘画,后来在杜塞尔多夫学院任教。

1933年希特勒出任国家元首之后,克利受到纳粹的无端攻击。他们把克利当作堕落的外国人来对待,他离开了德国,前往意大利,后来到了法国,最后在瑞士定居。

克利在对色彩、形式和空间方面创立了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位伟大的幻想家创造了一门抽象艺术,他的北非和欧洲之行,以及他对梵高、保罗·塞尚和亨利·马蒂斯的崇拜,对他的作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白求恩——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

著名的胸外科医师诺尔曼·白求恩在河北省完县黄石村逝世。

1939年11月12日,诺尔曼·白求恩因医治伤员中毒,逝世于河北的唐县。

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1943年8月改为加拿大劳工进步党)党员,著名的医生。1936年德意法西斯匪徒侵犯西班牙时,他曾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4月经延安转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两年,他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责任心均称模范,直至以身殉职。

白求恩到达延安的第二天,毛泽东主席就接见了他。白求恩当面向毛主席提出到晋察翼边区的最前线,并组织医疗队在战地附近进行初步疗伤,以大量减少伤亡。毛主席对他这种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切合实际的医疗设想,大加赞扬,并同意了他的行动计划。但他未能立刻成行,因为他的医疗器械和大批药品还没有从西安运来。他在延安足足等了3个星期,此期间他在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医院里为病人施行了来华后的第一例手术。

白求恩病逝后的11月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和驻地群众为白求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1月21日,晋察冀边区又举行了追悼白求恩的大会。中共中央致电大会表示哀悼。并在得知白求恩牺牲的信讯后,立即成立由延安各界以滕代远、饶正锡、马海德等8人组成追悼白求恩大夫筹备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十八集团军正、副总司令朱德、彭德怀都于11月23日向白求恩在加拿大的家属发了慰问电。

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了追悼白求恩大夫群众大会。并以大会名义向白求恩大夫的家属发了慰问电,王稼祥和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特地到会并讲了话。毛泽东给大会题了挽词,亲笔写了“学习白求恩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并于12月21日又写了那篇人人知晓,并“流传千古”的名篇《学习白求恩》。 其实,我们对白求恩了解的并不多。

关于白求恩的家族,据首都渥太华国家档案馆及白求恩出生地格雷文赫斯特的白求恩纪念馆的资料记载,白求恩是“法国裔的苏格兰血统的加拿大人”。根据与白求恩同太曾祖父的一个堂妹1976年写的一本小册子记载,白求恩家族在北美洲的先辈,是来自英国苏格兰附近的斯开宇岛的约翰·白求恩牧师。他移居美国后,正值美国独立战争,他作为“高原皇家移民军团”的牧师,战败后被监禁。获释后,他便移居加拿大蒙特利尔市。

这个牧师的六男三女之中,最大的是儿子安葛斯·白求恩,便是白求恩的曾祖父。安葛斯是皮料商,曾两次到中国经商。安葛斯的妻子露伊莎·麦肯西是苏格兰和北美印地安族的混血儿,因此白求恩的血统中含有北美印第安土著的成分。麦克劳医生认为,白求恩似乎不知道自己血统的这种成分,因为蒙特利尔的朋友,从没听他提起过此事。否则,白求恩一定会以自己是“经过改良的苏格兰品种”而自豪。

毛泽东写的《纪念白求恩》只是他的姓“白求恩”,后来编者在注释时加上了他的名“诺尔曼”。但实际上他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亨利”,是从外祖父的姓名中选取的,因此他的整个姓名是亨利·诺尔曼·白求恩。“诺尔曼”这个名则是从祖父的姓名中选取的。据传,诺尔曼小时候曾请求父母别再叫他亨利,他要求被称为诺尔曼,因为他的祖父原是个出名的外科大夫,而诺尔曼自小就以出身于医生世家而自豪。

在移居不列颠岛之前,白求恩的祖先居住在欧洲大陆法国与比利时边界的一个名叫“白求恩”的小城。这个城市建于12世纪,原是一个独立小国,13世纪中叶后曾先后由德意志和法兰西统治,至1678年才割让给法国。白求恩大夫的祖先可能就是以当地地名为姓的。 1890年出生的白求恩,是在安大略省北部的一个可以利用河流和湖泊运输木材的伐木小镇长大的。他的童年非常快乐,常常与弟弟一起在森林里抓蝴蝶,玩在湖上骑圆木的冒险

游戏。他20多岁时当过伐木工,还兼工人的文化老师。之后他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学了4年。30岁前,他到欧洲参加了一次世界大战,并在战役中负伤。

在同时代人的印象中,白求恩是个实干家,做得多,说得少。他富有情感与同情心,尤其是对贫民与被压迫者,不论本国的或外国的,都尽力去帮助。1936年,当时已46岁的他获悉,他为帮助蒙特利尔市贫民而组织的团体不被当局所接受,便毅然到西班牙去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战斗。

1938年,48岁的他从西班牙回国后,参加了加美两国人民援华医疗队,年初从温哥华海港起程,途经香港,最后经过从汉口到西安的长途跋涉才抵达延安。他被派到晋察冀边区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但正当他大有可为的时候,却不幸在为伤员做手术时感染败血症,以身殉职。

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 (今西南)。世称白,白文公。在文学上新乐陕渭傅积极倡导府运动,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长恨歌》、《琵琶行》等。

唐宪宗即位以后,对政治进行了一些改革,任用了一些像李绛那样正直的大臣当宰相,但是他仍旧宠信宦官,打算用一个宦官头子做自己的军事统帅。这件事引起一些大臣的反对,反对得最激烈的是左拾遗白居易。

白居易是以写诗出名的,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白居易可不是那种争名求利、向上级阿谀奉承的官僚。他一面不断地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听说皇帝打算任用宦官做军事统帅,白居易立即向皇帝上书,明确地说:“您的做法很不对,不能只是因为宠信某些人,就随随便便地把这么重要的权力交给他们。您应该任用那些正直勇敢的大臣来统率军队,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军队战无不胜。否则,军队一定打败仗。到时候,您不就成了无道之君了吗?那些一味奉承您的官,不也成了糊涂官了吗?” 这些尖锐的话,惹得唐宪宗很气恼。他跟宰相李绛说:“是我把他提拔上来的,他却对我这样不敬,我实在受不了他的所作所为啦!我要罢他的官、治他的罪!”

李绛听完皇上的话,劝阻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如果治他的罪,只怕以后没有敢说真话的大臣了。再说,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您就是杀了他,也不会改变他的想法的。”

唐宪宗勉强接受了李绛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有多少天,终于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别的官职。再后来,白居易被贬出长安,但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坚持原则、有话就说的性格。

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在这些诗篇中,他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讽刺了官僚们穷奢极欲的豪华生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 赏析:

白居易忠于国家,勇敢正直。他看到唐宪宗的错误,直言不讳,并不因为皇帝宠信宦官而退缩。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直的人总是时刻以国家安危作为出发点的。

巴赫——音乐之父

暑假快要到了,巴赫脑海里又翻涌起老师的话:“学习就如蜜蜂采蜜,要广泛而深入地汲取管中窥豹精华,再消化、提炼,化为已有。你最好抽时间到汉堡,请管风琴大量赖因肯指点一下。”

然而,这里到汉堡有三十多里路,巴赫穷得边吃饭都要靠学校资助,又哪里得出车费呢?但是他心里就像有无数只虫子噬一样。最后,他一咬牙,背上干粮,蹬着一双破鞋,迈开大步,就踏上了通往汉堡的求学之路。

一路上,巴赫累了就在路边歇息一会儿;渴了就俯身到田间的泉眼喝两口水;困了就到附近农家的草堆里睡一觉。刮风下雨、烈日曝晒都不能减弱他赶路的决心。到了汉堡,当他聆听到大师超凡的音乐时,浑身的劳累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巴赫就这样徒步去了几次汉堡。有一次,在返回途中,他走得两腿发软,眼中冒金星,只好到路边一家小饭馆的屋檐下歇一会儿。此时,身后飘来阵阵饭菜的香味,引得巴赫的肚子咕咕直叫,他摸摸那个瘪得只剩下空气的干粮袋,绝望地叹了口气。

就在这时,窗口飞出了一团黑影,“啪”的一声落在了巴赫的脚下。巴赫睁大眼睛望去,原来是两个贵重的鲱鱼头。“也许这是饭馆的客人不喜欢吃鱼头吧。”他想着,不禁欣喜若狂地捡起来,翻来翻去地端详着,随后又放在鼻子底下闻个不停,然而他最终还是没舍得吃。 别看巴赫饿得看不清东西,但头脑可精明着呢。他提起劲儿,把两个鲱鱼头拿到附近的市场卖了,换回了几个小钱,心花怒放地想:“这下好了,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连去好几次汉堡的„车费‟都够了!” 赏析:

巴赫这种求知的毅力在可敬可佩。如今的我们也许不必为没有钱,不必为上学读书而发愁,但在求学的路上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需要我们拿出勇气和毅力去克服。记住,要想采来百花酿成蜜,就得耐得住艰难和困苦。

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的一小时

巴尔扎克(1799—1850年),法小说家,生于巴黎以南的图尔城。他是19世纪法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0多部长篇、中篇、短篇小说,总名为《人间喜剧》。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一生都勤奋写作。一把咖啡壶,支撑着他一天写十几个小时的文章。

一次,他写一部小说已经连续写了一个通宵,可他还没有停笔的念头,快到中午时,巴尔扎克累得实在支持不住了。碰巧,有位朋友来拜访他,巴尔扎克就对他说:“我睡一会儿,请你过一小时后叫醒我。记住啊,就一小时!”朋友点头答应了他。

一小时很快就到了,朋友看见巴尔扎克睡得那么香,心想:“他为了挤时间写作,一点儿也不顾及身体,就让他这一次好好睡一觉吧!”于是,这位朋友没忍心把巴尔扎克叫醒。过了一会儿,巴尔扎克自己醒了,他一看表,自己竟然睡了近两个小时。他马上生气了,对着朋友吼起来:“你,你,你为什么不叫醒我!你可知道我已经耽误了多少时间吗?”巴尔扎克没等朋友解释,便径直走到书桌前,头也不抬地又飞快地写起来。

一脸尴尬的朋友,望着巴尔扎克奋笔疾书的背影,无奈地摇着头说:“你呀,你!真是惜时如命啊!”

赏析:

朋友让他多睡了一小时,惜时如命的巴尔扎克便生气了。与巴尔扎克相比,我们是不是觉得自己每天都浪费了许多时间呢?如果是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珍惜时间吧!

巴顿——美国虎将巴顿将军

美国著名将领巴顿以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成为美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885年11月11日,乔治·史密斯·巴顿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高贵家庭。自幼喜欢骑马,在牧场中度过了愉快的童年。18岁时进入私立维吉尼亚军事学院,一年后又进入西点军校学习,毕业后被调往美国第一集团军任骑兵少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巴顿随约翰·潘兴将军深入墨西哥镇压农民起义军,1917年初以中尉的身份凯旋归来。当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被派往法国,在圣米歇尔会战中表现非凡,被提升为上校,同时因为作战英勇和训练坦克部队有功获得嘉奖。

经过4年鏖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参战国人民同庆和平的降临,而将自己与战争融为一体的巴顿却感到生活失去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年过半百的巴顿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代,他那好战的心被欧洲的炮火激荡起来,密切注视着战局。1940年他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奉命到本宁堡组建一个坦克旅,不久晋升为准将,并很快成为美军的战车专家,后又升为少将。

1942年11月,在突尼斯境内的美军被德军打得节节败退,士气低落。为鼓舞士气,艾森豪威尔把巴顿调去接管军队。巴顿在短短十几天时间里,就使美军的精神面貌振奋起来。在他的指挥下,美军开始收复失地,而且每战必捷。使巴顿名声大震的是攻占西西里的战役,他指挥部队沿西西里北岸向麦西纳前进,以惊人的速度先于英国人进入麦西纳并赢得了这一战役。这一战役使同盟国和德军都对美军刮目相看。

正当巴顿在事业上如日中天之际,因两次殴打士兵引起美国军内和国内的舆论反对,在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等人的保护下才幸免撤职。1944年1月,巴顿前往英国参加诺曼底登陆。盟军登陆后,为了结束缓慢迟滞的推进情况,决定开始发动“眼镜蛇”行动。巴顿又以其惊人的进军速度和勇气把局部性的突破变成了全面的运动战,使盟军终于冲出诺曼底,迫使德军全面撤退。接着,巴顿又率领部队转战欧洲大陆,于1945年3月22日到达莱茵河畔,他当夜就强行渡河,直捣希特勒老巢。巴顿外表豪迈直爽,看似作决定不加思索,实际上他决断前都经过深思熟虑,甚至精确的计算。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他无往而不胜。

对德战争结束后,巴顿被委任为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因执行战后的欧洲政策与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的意见有分歧被解职。1945年12月21日,巴顿驱车出外打猎,遇车祸身亡,享年60岁,他在功成名就之时逝去,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也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