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苗寨,拥有1200多
户人家,被称为“中国仅有、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 整个苗寨依山傍水,吊脚楼层层叠叠,迷人的自然生态和古朴的苗族文化交相辉映。西江的“原始生态”文化保留得相当好,这里保存的建筑、农耕文化、服饰文化以及语言,都很古朴很完整。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后来规划、布局好业态,合理引导村民直接参与旅游业
关键词:发展历程、旅游模式、旅游业、经济收入、布局、
政府主导
正文: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
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
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据统计, 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88户,人口近600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
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 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这也是我们黔东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以他们为荣。
在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
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西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发展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旅游开发模式。政府在旅游规划、产业定位、市场宣传、社区参与、人员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并构成了其特有的运行模式。但政府不是万能的,也存在\"政府失灵\"现象。鉴于西江旅游资源优势及市场
发展的潜力,旅游企业、社区主体及第三方力量的加入成为必然。如何协调好它们的利益和关系将成为制约西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西江千户苗寨的这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构建其发展的理想模式极具意义。
对此发展模式的看法:
1.合理定性、科学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西江乡村旅游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但因交通基础设施滞后、规划空白、投入较少,西江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仅一万人左右。2008年全省第三届旅发大会确定在西江召开后,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要上什么项目,确定哪些开工建设,都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选择和决择。从旅发大会实施的26个项目来看,没有形成建设性破坏,没有形成原生文化的遗失,关键在于西江是按城镇来建设,按古村落来打造,按乡村旅游来设计、规划、建设和改造,得到了专家、游客和老百姓的认同。 2.完善设施、优化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借第三届旅发大会举办契机,实施了朗西旅游公路、西江旅游环线公路、观景台、风雨桥等项目建设。特别是朗西公路建成后,凯里至西江路程比原来缩短近50公里,西江距沪昆高速缩短至23公里,直接解决了西江景区快捷通达问题。优化环境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线。原来的西江,老百姓到处晒粪,臭气熏天。曾有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外国游客到西江旅游,问那些粪是怎么回事,陪同人员灵机一动说那是老百姓在晒“中草药”,这说明了西江村寨环境的糟糕。为解决西江当时脏乱差现状,我们开展了“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县领导牵头长驻西江开
展整治,抽调120多名机关干部采取“一帮一”方式培训西江村民,进行手把手地传帮教;组织村民代表分批到浙江乌镇、安微宏村、江西婺源、云南丽江、山西平遥等地考察学习。实施 “三线下埋”工程,开展植树造林223.7亩。
3.保护原生、全民参与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命力。文化的原生性是西江旅游生存之本。我们在致力保护西江厚重的民风民俗、苗族歌舞、农耕文化和古老吊脚建筑群等原生文化的同时,对为完善配套而新建的工程项目,都追求其原生性与景区的协调,例如近两年才修的步道建设,我们不能说它是原生的,但修出来是体现原生态的,与苗寨融为一体。老百姓是西江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一方面,农民积极参与旅游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发展方案实施。另一方面,农民参与不仅仅局限在谋求经济收入,而要更加重视环境与社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如我们在开发西江旅游过程中,做到有景点就有农家接待、有接待就有农民参与、有建设就有农民参加、有岗位就优先安排当地村民。农民原先一直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开始意识到青山绿水就是“真金白银”,如今自愿退耕还林还草,自愿在房前屋后栽种花草,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的景象。 4.强化推介、提升品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活力。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西江旅游品牌的推介,开设了西江千户苗寨网站,先后42批次到上海、重庆等主要客源地促销,在央视等重要媒体及国际旅游营销知名网站加大宣传,先后举办中国雷山苗年旅游节、上海世博西江公众论坛等活动,西江千户苗寨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高,先后获
得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飞燕奖‟最佳民俗文化奖”及“最佳景观村落”等荣誉称号,获得了“多彩贵州”十大品牌和百强品牌殊荣。随着西江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西江客源市场不断增大。
5.强化标准、规范管理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着力抓好规划编制,《西江千户苗寨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暨外延重点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西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性规划》编制已进入最后评审。启动了5A级景区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申报;强化标准化建设,出台《西江农家乐规范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进一步规范景区管理,抽调专人对违章乱搭乱建、影响景区的房屋进行重点整治,对景区卫生秩序、消防安全等严格有效监管。
6.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动力。一是成立西江景区管委会。景区管理局和千户苗寨旅游公司实现了对景区游客即时统计,以准确权威的统计为开发管理、市场促销等提供决策参考,促进景区各项工作有效运行。二是敢于打破常规。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放手民营、多元投资举措为西江旅游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三是强化民族文化保护。出台《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对保护好自家祖传吊脚楼等原生文化户主进行奖励,较好实现了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互动双赢与和谐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
势地位。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后来规划、布局好业态,合理引导村民直接参与旅游业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后来又确定了旅游发展中村民的利益保障机制: 1.规划、布局好业态,合理引导村民直接参与旅游业。 民族村寨的旅游业态很重要,它引导着游客在村寨中的消费行为以及村民直接参与旅游业的方式。西江的业态主要布局在山下,且主要解决游客在吃饭、住宿和购物方面的需求,而山上属于旅游业的空白地带,基本不具备什么业态,只有股藏头和活路头少量几家具有旅游住宿接待功能。其实,山上的地势相对较高,环境幽静,观景效果十分好,且山下作为苗寨主要的观光区域,山上则更加适合游客深入体验苗族的人文气息,因此,可以在山上适当布局一些业态和项目,引导游客上山,并将山上作为游客可以比较深入体验并融入苗族生活
的区域,这样就盘活了山上的旅游业,从而可以让更多山上的村民直接受益。
2.一、三产业相互融合,延伸产业链
二者同等重要。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对乡村景观环境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可为游客及城市地区供应生态、特色的农产品,特别是在农业实现集约化发展后,农业的规模效应、农民的身份转换优势将表现的更加突出,农民将不再是单纯的“自给自足”,借助旅游业,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将直接反馈在农民的利益上。同时,由农产品生产而引起的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将使农业的产业链得到更好的延伸,农民也将从中获取更高的回报。
3.建立有效的农业补偿机制,鼓励村民积极从事第一产业 民族村寨除了要有绚丽的民族文化以外,乡村生态和景观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吸引力,它构成了民族村寨的景观大背景和村民的生活环境,因此,民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非但不能放弃第一产业,而且要鼓励村民积极的从事第一产业,对于他们的利益,也必须予以保障。为了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和参与旅游业的热情,必须建立有效的农业补偿机制,即对仍然从事第一产业的村民给予一定的农业补偿,这样,他们的收入一部分来源于农业生产,另一部分则来源于为旅游业发展而获得的农业补偿,这样一方面保证了乡村景观的维持,同时也保障了村民的经济收益。
4.保护、开发有效结合,实现开发商、政府和村民的利益最大化。
西江苗寨进行旅游开发的目的之一在于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就目前的观光市场而言,西江每年接待的游客量已近百万,面对旅游者日趋成熟的度假需求,西江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给西江一个正确的定位。目前,西江可开发的空间已经很有限,且过多的开发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也将严重干扰村民的正常生活和影响其长远利益,因此,西江的产品定位为观光旅游是比较合理的。在未来的发展中,西江可凭借其品牌效应继续做民族文化观光旅游,而在临近的营上片区做休闲度假和较高端的深度旅游,通过引进投资商,布局较高端的休闲度假产业,并形成完整的休闲度假产业链。这样,一方面适应了市场对度假及高端化产品的需求,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大西江片区;同时,借助西江的品牌效应,构成大本营式的度假地旅游发展格局,也将使西江苗寨得到较好的保护。而且,这种模式的发展更有利于实现多方利益的最大化,投资商、政府都将通过旅游业发展从中获益,而村民也将通过直接参与旅游业或者配合构建度假地氛围间接的参与旅游业,从而获得相应的利益或者相应的补偿。
社会经济概况: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
的雷山片。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
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
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59.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 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43.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
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59.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1.2kg。 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3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
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6.5kg。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西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不仅让久居城市的人们感受了大自然、原生态的魅力,也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尝到了实惠和甜头,西江加入乡村旅游的农户和返乡创业人员越来越多,通过旅游脱贫致富的村民不断增加,并涌现出一批成功创业的典型。李珍早年外出打工,西江旅游的发展使他看到了商机,回到家乡贷款30多万元投资开办了“阿浓苗家”农家乐,至2009年底,农家乐经营纯收入达100余万元,日最高收入达到1.1万元,成为农民致富带头人。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2000年至2005年0.75万人、1.2万人、2.4万人、2.15(非典)、3.5万人,2006年猛增至7.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
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据统计,2009年雷山县西江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4亿元,财政税收达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上年的1600元上升到去年的3800元。
总结: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苗寨,拥有1200多
户人家,被称为“中国仅有、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变多。西江的旅游模式是典型的政府主导旅游开发模式。政府在旅游规划、产业定位、市场宣传、社区参与、人员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并构成了特有的运行模式。2009年雷山县西江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4亿元,财政税收达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上年的1600元上提升去年的3800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