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脾虚湿盛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2024-04-26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脾虚湿盛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栾彦鹤 王荣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第04期

摘要:目的;观察温中止泻贴治疗脾虚湿盛型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湿盛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统计临床症状积分后,基础治疗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组患者予针刺治疗联合穴位贴敷(温中止泻贴)辅以TDP神灯照射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单纯针刺治疗,疗程结束后,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中止泻贴联合针刺治疗脾虚湿盛型IBS-D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温中止泻贴;穴位贴敷

中图分类号:R245.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4-0061-0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反复腹痛,并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的功能性肠病[1]。在我国,临床上以腹泻型(IBS-D)最为多见[2]。对于本病西医多采用抗炎药物、益生菌药物及改善肠道动力类药物治疗,但临床效果欠佳,且容易产生依赖性。近年来现代医家通过对本病的辨证论治,并结合种类丰富的中医治法,在治疗本病、改善患者腹痛及腹泻症状上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且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在治疗本病上也取得广泛的应用及认可。本科自拟温中止泻贴对脾虚湿盛型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在本次治疗过程中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及脾虚湿盛证全身症状的改善情况,对不同患者分别使用针刺联合温中止泻加TDP神灯照射治疗与单纯针刺治疗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7年9月—2018年3月期间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且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77±13.50)岁;平均病程(5.8±4.5)a;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63±11.86)岁;平均病程(5.6±4.8)a。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采用IBS-D的罗马III诊断标准[3];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诊断标准[1]:主症:①大便时溏时泻;②腹痛隐隐。次症:①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②神疲倦怠;③食少纳呆;④少气懒言。舌脉: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证候确定:主症两项加次症一项以上或主症一项加次症两项以上且舌脉基本符合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3;纳入标准;(1)年龄介于18~70岁之间;(2)符合上述诊断标准;(3)患者自愿接受本次研究。

1.4;排除标准;(1)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其他系统原发性疾病,如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变者,或患有精神类疾病者;(2)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3)因为药物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中断治疗者。

1.5;治疗方法;(1)基础治疗:所有研究对象予以中药汤剂100 mL内服(参苓白术散随症加减)早、中、晚各一次,水煎服;参芪扶正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液,日1次;(2)针刺组(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采用平补平泻法,直刺进针1~1.5寸,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取穴:关元、天枢、三阴交、足三里;(3)针刺加贴敷组(治疗组):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将温中止泻贴(方药组成:黄芪30 g,白术20 g,白芍30 g,艾叶30 g,吴茱萸10 g,肉桂 20 g,黄连20 g,三七10 g)敷于患者腹部并覆盖相应穴位,同时辅以TDP神灯照射腹部,照射时间30 min,每日1次。取穴:天枢、大横、腹结、气海、关元。

上述治疗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饮酒及刺激性食物,疗程结束后观察并统计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并与治疗前作比较。

1.6;观察指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采用症状积分法,主症及次症各分为4个等级。症状计分标准:主症:腹泻、腹痛程度、大便性状、按正常、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次症:神疲倦怠、食少纳呆、少气懒言,按正常、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有记1分,无记0分。

1.7;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4]。

1.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本次治疗2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前,2组患者症状评分接近(P>0.05);治疗后,2组患者在本次症状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根据IBS-D的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于“泄泻”“腹痛”等范畴[1]。患者常常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及腹泻症状所困扰,进一步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而中医特色疗法,既通过不同治法有效治疗本病,又在辨证论治指导下对症治疗。《理瀹骈文》载: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无牵掣,无黏滞[5]。本次研究采用传统穴位贴敷疗法,在治法上采用健脾止泻,温中止痛之法。脾胃之病,病位在中焦,故贴敷部位位于腹部,温中止泻贴的药物中黄芪补中益气,白术健脾利湿,白芍缓急止痛,三七活血止血,黄连清热利湿止泻,艾叶、吴茱萸、肉桂温阳化气,诸药合用,既可补脾益气,燥湿止泻,又能温阳止痛,在穴位刺激与外用药物双重作用下,达到温中止泻之功效。而在选穴方面:天枢为大肠之募穴,可有效调节肠道功能,且有缓急止痛之功效,是中医治疗腹痛、腹泻症状最为常用且有效的穴位;大横、腹结两穴均位于足太阴脾经,能有效缓解脾胃失司所致的消化类症状;气海、关元为任脉经穴,可补益中气不足所致的气虚症状,还能沟通上下气机,进一步调节脾的升清降浊功能,且关元为小肠募穴,亦能调节肠道、疏中焦之沤。足三里是足阳明经合穴,有健脾化湿、调节肠道功能和治疗泄泻的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常用于治疗腹痛、腹泻诸证。 经过本次研究,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温中止泻贴)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而在缓解患者症状方面,通过本次症状积分可知,穴位贴敷与针刺均具有缓解脾虚湿阻型IBS-D患者腹痛、腹泻、脾虚湿盛方面症状的功效,而且穴位贴敷联合针刺治疗在缓解症状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声生,李乾构,魏玮.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7):105-108.

[2]姚欣,杨云生,赵卡冰,等.罗马III标准研究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特点及亚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5):563-566.

[3]Grundmann O,Yoon S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epidem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an update for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J].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5(4):691. [4]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39-143. [5]吴尚先.理瀹骈文[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