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茶叶产业化经营及发展研究
2020-02-21
来源:易榕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5):145 ̄148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陕西茶叶产业化经营及发展研究 肖 瑶 , 肖 斌 ,余有本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2.园艺学院,陕西杨陵712100) 摘要:茶叶产业是陕南山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门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 的新形势下,陕西茶产业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从陕西茶业产业化经营 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分析,陕西茶业产业化经营从策略上必须积极推进茶园良种化和无公害化; 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整合茶叶品牌资源创建名优品牌产品;进一步优化茶产业组织 结构。 关键词:陕西;茶叶;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75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461(2007)05—0145—04 A Study of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Shaanxi Tea Industry ⅪAo Yao . ⅪAo Bin , YU You—ben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Northwest A&F University;2.College of Horticulture,Yangling,Shaanzi 712100,China) Abstract:Tea industry is the important sector of increasing the farmers income and a pillar industry of ru— ral economiCS in mountaineous areas in southern of Shaanxi Province.In the situation of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industrialized management should be adopte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Shaanxi.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positive factors and confinement factors of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 ment of Shaanxi tea industry,and gave four suggestions to exvend imporoved variety and organic cuhiva— tion;to fastor leading corporations to integvate brand resources and to create famous brand;to optimize organizations of tea industry. Key words:Shaanxi;tea;industriahzation 茶叶是陕西省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特别是在陕 南山区,茶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 农民增收的重要门路。但茶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 新形势下,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推进产业 化经营。茶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叶为龙 头,以客户为基础,以公司或者合作经济组织、科技 协会、专业市场等适合当地的多种形式,把分散的个 的大潮中搏击,共创双赢或者多赢的局面[1-3]。本文 拟从陕西茶叶经营现状分析入手,研究陕西茶叶产 业化经营问题,以期为陕西茶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 论依据。 1 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有利因素 1.1环境优势 体茶农组织为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经营模式。茶 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的实现分散的茶农与大市场 的顺利对接。也就是说在不触动茶农经营承包权和 继续在茶农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的 茶树在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生长,应当说是我国 茶树自然生长的最北界,境内青山叠翠,常年云雾缠 绕,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气候,肥沃的且 富含硒、锌的微酸性土壤,长达1 700" ̄2 000 h的年 日照时数,高达78%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年平均相 合理流转与配置以及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将 各经济主体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转化市场风险,以 产业链或者产业体系的“有机整体”面貌在市场经济 收稿日期:2007一O1—31修回日期:2007—03—07 对湿度7o ---80 ,年均1 200 mm的降雨量都为 茶树创造了优越的生长环境条件,陕西南部生产的 基金项目:茶叶科技示范基地(YLTG2006--4)、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C129) 作者简介:肖瑶(1983一),女,陕西周至人,助教,主要从事农村区域经济。 *通讯作者:肖斌(1957一),男,陕西周至人,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6 西北林学院学报 22卷 绿茶从其内在品质上可以说是上乘绿茶。 1.2历史优势 市场之间的矛盾,既制约了生产,也影响了流通。缺 陕西南部生产茶叶起源公元前21世纪至11世 纪的夏、商两代巴蜀茶时期。据陈椽教授的《农业通 史)中记载,当时“茶树移入四川后,首先向北迁移”, “随交通的方便而移入陕西”。在唐代“山南茶”就已 进入长安市场,宋代中国西部地区饮茶更为普遍, 少中介服务的茶农面对集市贸易形式的初级市场或 不同经济形式的茶叶收购站,不仅不可能参与国内 市场大流通,也无法与国际市场接轨。 2.4产业化滞后 目前,茶叶生产主要以家庭小规模加工名优茶 为主,产品品牌多、杂,据统计,陕西现已经有300多 “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产茶遍 个茶叶品牌,形成千家万户创市场,未形成拳头品 及秦岭以南各地,“人户以种茶为生,,[引,可见茶叶已 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茶叶产业则已成为陕 南人民谋生的重要产业。 1.3丰富的资源和品牌优势 陕南是传统的名优绿茶生产地,茶叶已经在陕 南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整个陕南现有茶园 53 000 hm。,年产干茶10 000 t,产值40 000多万 元。古老的“紫阳毛尖”在唐代叫“茶芽”,曾是贡品, “紫阳富硒茶”现在仍然受到中央领导的青睐,西乡 产的“午子仙毫”被确认为陕西省政府招待用茶。另 外还有勉县的“定军茗眉”,南郑的“汉水银梭”,宁强 的“宁强雀舌”,平利的“三里垭毛尖”等[5]。 2 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制约因素 2.1无性系良种覆盖率低 陕西茶树大多数为陕西当地有性群体种,主要 是紫阳群体种,由于多年的近亲繁殖,其品质不稳 定,且发芽迟早不一,生长不整齐,茶园总体素质较 差,也不利于机械化管理。虽然说也开展了茶树无性 系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但无性系良种普及率太低, 在采摘茶园面积中不足1O ,这严重影响了陕西茶 叶产量和质量。 2.2产业生产力水平低,茶叶生产成本高 其一是以茶农为主体的传统制作方式与加工方 式占据茶叶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其基本特点是:高档 茶、名优茶还是以手工制作为主,中低档茶、大宗茶 以机械制作为主。 其二是田间管理落后,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 水平不高,科技对茶叶生产的贡献率不足2o 。 其三是由于茶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目 前陕西大多数名优茶的采摘和加工主要靠手工操 作,且设备简陋落后,再加上在采摘季节劳动力需求 集中,劳动力缺乏,导致茶叶生产成本加大。 2.3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 在陕南山区,大部分是茶农承包经营,茶园规模 小,大则数十亩,小则一二亩,生产经营分散,经营技 术粗放,从而造成名优茶生产点多、面广,品种多,加 工技术不规范。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 牌,赝品多,假冒伪劣多。各品牌之间互相残杀,低价 竞销,由于没有真正的龙头,各经营企业无法站在整 个产业的高度进行预测和筹划,实现自身战略。同时 各主体又都不能握成拳头,不得不在低层次水平上 恶性竞争。由于没有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产业资源 利用就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就稀少,茶叶制品基本上 都是初级产品或者是原料性产品,严重的制约了产 业升级和利润的提高E2,4]。 2.5体制不合理,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茶业服务体系的主体来看,没有专门部门和 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产业服务工作,导致产业的科技 支持和科研人才的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 下形成的生产、经营管理分割造成产、供、销严重脱 节。茶农的生产缺乏计划,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缺 乏明确的方向,盲目经营,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由于 各企业规模小,实力差,粗放经营,各自为营,互不隶 属,信息反馈不灵,市场导向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3茶叶产业化经营发展策略 纵观陕西茶叶生产及产业运行基本特征,可以 看出问题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水平低”。主要 表现在良种化程度低、茶园产量低、茶园管理、产品 加工科技含量低。二是“分散”。主要表现在生产场 地分散,经营主体分散,规格多而规模小,产业组织 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与经营脱节现象严 重。三是“混乱”。茶园管理技术、生产经营的品种、 加工工艺、产品包装、产品质量混乱,品名、品牌、经 营秩序、商品价格混乱等。因此,从产业经济学观点 出发,促进产业化组织,优选经营行为,进而改善主 体市场绩效的基本要求在于实现整个产业组织结构 的合理化,即一方面建立活跃的有效竞争秩序,把茶 叶产业经济搞活,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利用规模经 济,产业化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产业化经营和 发展是通过构建新的产业组织结构,整体提高茶产 业运行效果和茶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力,是一种扩张 性的组织重组,主要表现为茶产业经营主体在纵向 和横向上的重新整合。横向整合是通过产业化经营、 规模经济等方式来提高整个茶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肖瑶等陕西茶叶产业化经营及发展研究 147 纵向整合是通过“非市场安排”如良种化等方式来实 现产业组织内部的一体化经营[6]。 3.1积极推进茶园良种化和无公害化 茶园良种化和茶叶生产无公害化是陕西茶叶产 业化经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无性系良种具有品 质优良、产量高、发芽整齐、芽叶均匀一致、便于机械 化采摘和加工等优点。其所制作的茶叶质量与效益 远远高于有性群体品种。必须花大力气组织茶叶科 技人员对陕西当地群体种里符合良种标准的茶树单 株进行选育、繁殖、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国内外适合 当地环境条件的优良品种对现有有}生群体种进行更 新换代或嫁接改造,积极推进茶园良种化,迅速提高 陕西茶园整体素质。 无公害茶是市场准入最基本的要求。近几年来, 世界上茶叶进口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由于自身 不产茶,对进口茶叶制订了非常苛刻的农药残留限 量标准,形成明显的绿色壁垒,对我茶叶出口产生很 大的威胁。我们必须应对国际市场要求,从源头抓 起,按规范化、标准化精细管理推广综合防治、生物 防治、生态防治,优化防治措施,推广使用植物源农 药建立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无公害生态茶园。积极 改善茶叶加工厂的环境条件,完善质量控制和检测 体系,避免有害微生物和重金属的污染。 3.2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是要通过股份制或民营机制将现有的国营集 体茶厂改造,将分散的、小规模的经营单位培植成为 具有竞争力强和带动力强的茶叶加工、贸易企业和 集团,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采用兼并、联营、租 赁或买断经营权等形式理顺产权关系,实现资本和 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壮大企业实力。 二是要在每个重点产茶市(县)重点扶持3~5 家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抓好加工龙头企 业的同时,还要加强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茶 农的组织化程度。 三是加大引进国内外大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把国外、省外知名茶叶企业引进到我省茶叶产区,以 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3.3整合茶叶品牌资源,创建名优品牌产品 目前我省名茶牌号过多过滥,茶叶注册商标 300多个,不利于形成名茶品牌的规模和社会知名 度以及社会认可度,也不利于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因 此,必须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大 力整合现有茶叶品牌,树立大品牌意识。组织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陕西绿茶研究所、汉中市、 安康市、商洛市、陕西师范大学以及民营茶叶研究所 等单位的专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陕西 名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迅速构建“生产有标准、产 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 标准化格局,塑造鲜明独特的“陕西茶”市场形象,并 深入茶叶产区进行现场指导,帮助群众建立高标准、 高质量、无公害的有机茶园,改进茶叶加工生产工 艺,提高产品质量,重点打造1~2个在全国叫得响 的、有影响的知名茶叶品牌。 3.4进一步优化茶产业组织结构 分析陕西茶产业组织结构特点以及整个产业生 产链形式和市场主体交易关系,可以发现以鲜叶为 原料形成的初级产品的茶叶初制加工,是茶产业组 织及其主题经营的基础环节。这个环节应以茶叶初 制加工为核心,将目标市场定位于国内传统消费市 场,把茶园经营主体——茶场和茶农紧密的联系在 一起;以批量形成具有一定规格高级产品的精致加 工生产,是茶叶产品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 以茶叶精致加工为核心,将目标市场锁定为国外统 一大市场,把茶叶出口公司、加工企业及其商品生产 基地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以综合利用茶叶中有效成 分,以形成供应新兴市场的升级产品而进行茶叶深 度加工,是实现茶叶产业升级、市场主体经营多元化 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以茶叶深度加工为核心,将茶 叶科技开发组织、从事食品和饮料生产经营的工商 企业以及提供茶叶有效成分原料的传统茶叶产品生 产者之间的利益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上这些环节 及其所联系的因素相互叠加和对应,作为连接纽带 或者载体为茶叶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提供了思考的脉 络和途径L7]。 鉴此,可以认为现阶段陕西茶产业可从以下几 个方面推进结构优化。 —是将茶产业中关联程度强的经营主体的交易 关系和平行的横向小规模经营主体间的竞争关系内 部化,变成为同一产业主体内部不同管理部门间的 组织关系。将原料供应商、商品生产者与出口经营者 之间的市场交易关系,通过引入具有明确利益分配 特征的“非市场性安排”,培育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垄 断}生竞争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副。 二是联合具备相应资源禀赋的茶产业经营主 体,以科技开发、茶叶产品创新为核心,提供茶叶升 级产品。要建立专业化的茶饮品或科技开发公司等 形式的企业组织,实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突 破传统茶叶消费理念,推进茶叶深层消费。 三是以大型茶场或茶叶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 联合区域性茶叶生产农户实施产业化经营。按照目 标市场定位准确,资源禀赋特征显著,立足地缘性比 较优势,提供差别化产品,实旋名优品牌战略的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8 西北林学院学报 22卷 点,立足产业内农户小生产方式和企业规模化经营、 手工小作坊经验性加工技术和现代化加工、传统消 费习惯和现代消费方式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主要 提供大批量经过初制加工的茶叶初级产品,根据不 同县区的市场发育特征、不同茶类产品的生产工艺 标”即原产地保护使用权的品牌,将特征明显的“陕 西名优茶”产品发展为工艺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经 营品牌化、市场专业化的名牌茶叶商品。同时政府可 通过制定和实旖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和客观调控,作 为外部刺激因素影响和促进“名优茶”开发。 参考文献: [1]刘志彪,王国生,安国 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南京:南京农 业大学出版社,2001. 特征等,采取不同的运行机制,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之路,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比较效益,尽力克服小规 模经营和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四是按照生产成本与组织成本高度内部化,组 织生产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产品 经营的资源优势显著,茶农可以自产自销、也可以委 托代销,价格随行就市的特点,以地方专业陛茶叶销 售市场为依托、以当地茶叶生产大户为核心优化结 构,推进“名优茶”开发。这就必须强化茶叶专业市场 的龙头作用,将产区茶叶市场逐步培育成茶叶销售 商的商品采集基地,并努力提高市场整合度和生产 者入市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不同形式的区域性茶叶 [2]苏祝成.茶叶产业组织制度创新研究[J].中国茶叶,2000(2): 23—26. [3]王建强,论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理念[J].经济师,2003,(1); 185—186. [4]韩冰,傅新红,关于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 2003(6):22—24. [5]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第一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0. [6]路易斯.卡布罗(美).产业组织导论(第一版)[M].北京:人民 邮电出版社,2002. 『=1 开发,2003,17(3):65—67. 幻 幻 阳 [7]何钢,何方,王义强.中国茶叶如何真正走向世界[J].林业科技 合作营销组织,尽量降低茶叶产业组织运行的信息 成本。打造具有市场竞争的拥有“产地注册证明商 (上接第123页) [2o]刘军侠,杜建玲,王海英,等.关于天敌昆虫利用保护的几个问 题[J].河北林果研究,2001,16(1):52—56. [21]袁玉龙,孙景花.关于森林病虫害调查监测工作的思考[J].森 王正军,程家安,蒋明星.专家系统及其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 应用D].江西农业学报,2000,12(1):52—57. 王庆雷,沈佐锐,高灵旺,等.林果病虫害防治技术专家系统的 建立和应用[J].世界农业,2003(7):47—48. 林病虫通讯,2000(4):43—44. [22]罗贤坤.论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要素[J].中国森林病虫, 2oo2,21(5):42—43. 王庆雷,沈佐锐,刘春琴,等.林果病虫害防治技术专家系统的 建立与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5(3):13—15. 张春雨,刘盂军,周桂红,等.枣病虫害诊断咨询专家系统[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3):97—101. [23]占建国,杨定安.鄱阳县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初探[J].江 西植保,2004(4):163—164. 孙林,韩长锐,陈勇民,等.一种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J]. 河南科学,2005,23(1):127—129. [24]郑文武,王冰.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森林虫害预测预报方面的应 用[J].防护林科技,2006,5(3):75 77. [25]孙红敏,李玉清,李晓明.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系统设计[J]. 崔光照,张勋才,王玲,等.基于的枣树病虫害防治系统设计 [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22(2):65.68. 农机化研究,2004,3(2):226—227. 谢联辉,林奇英,徐学荣.植病经济与病害生态治理[J].中国 农业大学学报,2005,10(4):39—42. 赵杰,王瑞红,沈艳霞,等.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其 展望[J].中国森林病虫,2003,22(4):31.34. 王子迎,檀根甲,付红梅.有害生物综合治理OPM)的几点探 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1):54—55. [26]李志清,郭利民,陈汉杰,等.豫北地区枣树主要病虫害发生动 态及综合防治D].中国果树,2006(3):45—49. [27]李凡,邓毓华.江西枣树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江 西园艺,2004(6):41—43. [28]周琳,盛恒斌,杨明国,等.河南省枣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 术[J].中国果树,2003(2):42—50. [29]韩会智,张秀红,王金红,等.沧州市金丝小枣主要病虫害发生 缪勇,陈述仁,卞红正,等.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几点探讨 [J].安微农业通报,2001,7(3):8-10. 现状及无公害防治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06,1(2):15— 18. 张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森林有害生物生态管理[J].世界 林业研究,2000,13(5):13—18. [3o]温亮宝,吴保国.基于规则推理的林木病害诊断专家系统 [J].农业网络信息,2006(8):19—32. 骆有庆,沈瑞祥.试论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SPMF)策略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