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百家争鸣的意义
顾名思义,百家争鸣,就是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种阶层,各类人物的争鸣。他们各抒己见,不屑为苟同,相互争辩,使当时的学术界呈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般的景观。他们中间的代表人物如老子、孔子、孙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大多精思著文,连结篇章,个个都是后世所推崇备至的鸿儒。他们的作品或记载其言行的作品,均成为中华文化经典,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思想,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百家争鸣”的兴起原因据《汉书·艺文志》中所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涌现了许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总之,这是个礼崩乐坏大变革的时代。
“百家争鸣”持续的时间是春秋末期和战国时代,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那么,持续时间不短,留下很多宝贵思想,奠定中国传统思想的“百家争鸣”究竟给当时的社会和以后的历史带来怎样的影响,给今天中国的道德重建带来多少帮助。
首先,“百家争鸣”对于当时来说,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特征之一是著述自由。西周的典章史书均由史官记录,宝藏于盟府,一般人难于得见。到春秋后期,礼乐制度崩坏,
太史乐官流散,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家自立说,犹如决河溃堤,一泻千里,终至酿成自由著述的新局面。进入战国,儒墨渐成显学,阴阳、道、法、名、农蜂起,学者“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不可胜道。由于可以不受局限而独立创作,从而使战国的学术园地充满了勃勃生机。而另一学术特征是讲学自由。西周也有教育。施教的场所就是礼经所说的辟雍、泮宫,同于《孟子》所说
的庠序学校。能够入学受教育的人,文献称为国子、国之俊选等,实为王、侯、公、卿、大夫之子弟。很显然,这种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贵族养成教育。到了春秋后期,由孔子发其端,自由讲学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不仅儒墨显学有弟子追随,就连惠施这样的辩者,外出时也有追随他的门徒。在齐国,更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
再者,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和道德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中的法家思想后来成为秦国的治国思想,指导秦国的发展强盛和六国统一。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指导思想和道德思想。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已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在政治方面,儒家和法家相结合,行成外儒内法的治国方针,甚至吸收道家思想的黄老之学也曾统治过中国。而在民间,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而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先秦诸子百家虽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往后的思想并不是纯粹的先秦诸子思想,而是经过战国末期的百家合流
以及历史演进中后人对各家的补充。但总得来说,诸子百家是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源泉,“百家争鸣”是后世中国文人向往的精神自由原地,其影响之大非魏晋时期的思想碰撞和近代思想解放可比的。
最后,“百家争鸣”对现代中国产生了借鉴作用和重要影响。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了“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就是希望中国的文化思想界能像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一样呈现出繁荣自由的局面。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借鉴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借鉴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借鉴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借鉴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思想。常言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往哲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
思想,重塑道德体系。
百家争鸣作为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的巨大,不仅对中国两年多年的历史影响深远,奠定思想基础,而且各家所宣扬的各种观点有的时至今日都不会过时,对现在人们理想追求、人格养成都能提供巨大帮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