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巧设参数解决解析几何问题三例

2020-04-20 来源:易榕旅网
2012年第2期 中学数学月刊 ・ 57 ・ 巧设参数解决解析几何问题三例 徐剑 (江苏省泰州中学225300) 平面解析几何中的许多问题,若解题方法不 当,就会使解题过程繁杂而冗长,从而影响到解题 速度和结果的准确性.有些解析几何问题,通过引 入参数,设而不求,整体处理,就可避免不必要的 运算,从而简化解题过程.兹举三例说明如下: 例1 AB为抛物线Y。一2px( >O)的焦点 1 { -—-o2 /,= f zy 1+zy z一一6,4・①② 又因为B,C在椭圆 。 弦,AB的中垂线交z轴子R,求证:f脉I一÷・ 厶 上一故 霪 由③一④,得4( + 7  lAB I(F为抛物线的焦点). 分析 题中没有给 图,为帮助思考,应该先作 出图形,这是处理解析几 何问题的第一步. 解 如图1,设A,B, R的坐标分别为(z ,y ), ( 2,y2),(z,0),由中垂 y C ●●- 、 X2)( 1一 2)+5( 1+ A/ yz)(Yl—y2)一0. 由题意,知 1一X2≠ D 0 /1 ●_●●_ 图2 0.将①②整体代人,得 二丝一 6即kBc一 6,. = 一2  \ 图1 而Bc的中点坐标Mf牮、 线的性质,f AR I—I BR I, 两边平方,整理得 一‘. , 厶 1,即 / 所以 ̄/(z—x1) +y}一J(x— 2) +y;. 2z( l— 2)十 i—X;+y}一yi=0. 因为 1一 2≠0且Y 一2pxl,Y;:==2px 2, 所以一2z+X1+X 2+2p一0, M(3,一2),故直线 的方程为 +2一 ( --3). 评注 若由①②③④求出B,C两点的坐 标,再求直线BC的方程,解题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通过四个方程直接求出点的坐标,运算量大.但 若设而不求,整体处理,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例3 已知圆0的方程为 。+y。一1,直线z 故 一 妻 +P. 于是I FR I=x一等一半一一+等 过点A(3,0),且与圆O相切. (1)求直线Z 的方程; (2)设圆O与z轴交于 P,Q两点,M是圆。上异 于P,Q的任意一点,过点 A且与z轴垂直的直线为 z ,直线PM交直线Z。于点 J ’ P 号『( +号)+( z+号)] 寺(I AC I+I BD I):÷f AB I. 评注 若直接求出I FR I和I AB』后证明 P /\ ,Q2 图3  于点 I FR I一去I AB I,则要设直线AB的方程Y: P ,直线QM交直线z志( 一号),再用是表示I FR l和l AB l,解题过 程稍繁. Q .求证:以P Q 为直径的 圆C总经过定点,并求定点坐标. 解 (1)略. (2)方法1 对于圆方程 。+y 一1,令y一 0,得z:±1,即P(一1,0),Q(1,O). 例2 已知AABC的三个顶点都在椭圆4 +5y。一80上,若A(0,4),AABC的重心是椭圆 的右焦点,求直线BC的方程. 解 因A(0,4)为椭圆的短轴的顶点,右焦 点F(2,0)为AABC重心,所以F的坐标与三顶 点A,B,C的坐标有关,故设B(x ,Y ),C(x z, 又直线z 过点A且与 轴垂直,所以直线Zz 的方程为 一3. j ̄M(s,£),则直线PM的方程为 — 己(z +1). ・ 58 ・ 中学数学月刊 2012年第2期 数学文化走进课堂的三维实施路径初探 王摘芳(浙江省义乌中学322000) 要:以数学教育理论、现代课程论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教材、教室、教师这三个维度探讨了数学 文化走进课堂的实践过程:对数学文本采取以数学应用为链、以教学语言为渠等方式,通过教师的“传”,扩大 学生的文化感知面;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等方面,通过学生“做”数学,创设一个具有文化特色并符合学生认 知规律的动态的“场”;总结并反思了文化视野下教师应具有的数学教学观.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学习;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文化”于2003年以单独的版块同时出 现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全日制义务教 育数学课程标准》后,激起了中学一线数学教师的 共同关注.目前正以较快速度在我国中学数学教 学实践中展开.然而,相对于其它模块,数学文化 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不少教师对数学文化抱着 观望的态度.在一些公开课上,‘数学文化’仅仅是 教案的装饰、教学的点缀”[1].阻碍数学文化走进 课堂的主要障碍,一是没有在数学课程与数学文 化之间建立有效的文本对接,渗透途径狭隘;二是 没有认识到数学文化在培养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阈限了数学文化与数学解题、数学探究等的联系; 三是固守于惯有的“纯理科”教学方式,缺乏行为 经典数学应用题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增设的“函 数应用”、“算法”、“框图”等章节,开发与学生生 活、实践关系密切的应用案例. 基于学校学习这一特殊条件,我们还必须特 别关注“友邻学科”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数学是 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数学课程向‘友邻’课程提 供知识和智能方面的储备工具,又从‘友邻’课程 那里获得需求信息、实证材料、强化运用数学智能 的场所.”l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彼此的关 系已经从知识层面上升到能力层面,并继续衍生 至思想与方法.“每年的高考都很重视对学生运用 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试题涉 及到了数学中的一次线性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三 角函数、圆周的集合知识、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函 上的同化与顺应.在此,将从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 的教材、教室与教师三个方面出发,探讨数学文化 走进课堂的实施过程. 数的极值问题等等”[3],《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要学会“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 据”_4],在生物实验数据分析中,大量使用了比较 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数学模型分析法等 ].此外, 数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在中学阶段也目益明显, 如诗词语言的对仗与函数图象的对称,矛盾对立 统一观与数形结合思想,乃至英语的句式结构与 1教材维度——数学文本的文化诠释 1.1 以数学应用为链,延伸数学触角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数学的 触角几乎伸向了一切领域.尽管如此,很多学生并 不苟同——也许他们正在运用数学,但不认为这 属于数学的范畴.针对这种情形,我们可以在传承 集合表示方法等.一旦教师以“大学科观”俯视高 解法2 设P (3,口),Q (3,6),M(x, ), ,・足∞,一一1,得ab一一8.由M在以P Q 为 解方程组{1一Y一. .. (z+1十 ’), 得P (、 3, 1 ). 由 PP直径的圆C上,得MP ・MQ'一O,所以(z一3) + 同理可得Q f、 5一l,3, 1.  以P Q 为直径的圆C 的方程为(z一3)(z一 (a— )(6一 )一O,即(z一3) +Y 一(口+6)Y一 8.令Y一0,得z一3±2√2.因此,圆C 总经过的 定点坐标为(3±2√2,0). 3 +( ~ )( 一 )一o.y.s2 理得(z + z一6x+1)+ ; 一0. 整 评注 比较两种方法,方法1引参不当,过 若圆C 经过定点,只需令Y—O,从而有z 一 程较繁,得到圆的方程后容易迷失解题方向,因为 方程较复杂,而且其中含有两个参数,要消参的话 还要去寻找这两个参数间的关系.而方法2通过 6 +1=0,解得z:3±2√ .因此,圆C 总经过 的定点坐标为(3±2√ ,0). 设而不求,整体处理,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