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师体态语探析

2024-02-20 来源:易榕旅网
教师体态语探析

摘 要:教师体态语是辅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运用教师体态语可以在传递教学信息、沟通师生情感、体现教师以身示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师体态语的运用策略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体态语;教师体态语;运用策略

教师体态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在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心理学家布鲁克斯经研究认为,占很大比例的课堂交流是非言语性的。因此,研究教师体态语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师体态语及分类

系统地对体态语言进行观察和解释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体态语在信息传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强调教师的言语表达的同时,也应注意研究和提高教师体态语的能力。

体态语指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明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姿势这种特定的身体姿态,既有约定俗成的一面,又有灵活变化的一面。广义上,体态语是由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姿、体距、服饰等所组成的一种无声语言符号系统。

教师体态语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身体部分的变化,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非语言形式,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除口

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外的一种特殊语言。教师体态语具有辅助性、有意性、情境性、选择性的特点,它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教师体态语的分类及其内涵

对教师体态语的分类是借鉴人类学、心理学对体态语分类,结合教师的工作特点而提出来的,目前看法不一。国外学者巴克把体态语分为动态的、静态的和有声的三类;艾克曼和弗里森按照体态语的起因、用法和代码情况将体态语分为象征性动作、说明性动作、情绪表露性动作、调节性动作和适应性动作。库珀则增加了近体距离、装束打扮、身体接触等类型。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结论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也有着不同的分类。本文根据体态语的表情部位,主要把教师体态语分为表情语、手势语、身姿语三大部分。 1.表情语

表情一般指人的面部表情。在70万种人体语言中,表情语占35.7%,而表情语的核心是目光语和微笑语。其中,目光语即眼神,是面部表情传递信息量最大的器官。泰戈尔指出:“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向学生施加心理影响并产生积极作用的手段。 2.手势语

手势是运用手和臂的协调动作的一种体态语言,被称为人的“第二眼睛”。在社会生活中,手势语的重要性早就为人们所认识。正如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在《手势新探》中提及:“语言固然可以用来说明事实和表达思想,但若没有手势,人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变得

像机械一样冷漠而死板。 3.身姿语

身姿是指人的身体姿态,由头部、躯干和双腿的动作构成。人的身姿除点头、摇头等头部动作外,还可以分为站姿、坐姿、行姿等。不同的姿势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体现不同的个性,表达不同的感情。布鲁克斯认为,由于身高常与姿势联系在一起,笔直地站立的教师往往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李振村、庄锦英(1993)从教学交往的角度来分析师生的身体指向。教师调整自己的身体指向,可传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 二、教师体态语的教学意蕴

研究表明,教师的体态语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师体态语进行教学,有时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语表达离不开体态语的支持。如果教师在讲课中不会巧用体态语,表情呆滞,语调平淡,即使发音正确,口齿清楚,也难以使学生听得明白,从而影响到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难以获得教学的成功。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做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优秀教师不仅口头语言表达突出,而且体态语的运用也很自如,这是他们获得教学成功,达到高水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体态语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学生;另一方面,许多难以表达的诸如情感或态度等信息也可以借助教师的动作、表情暗示学生,进

而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工作的成败。如果教师的讲述充满激情,那么学生就会呈现出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而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反过来又会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这样,师生之间在心灵上得以沟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师的这种情感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手势、身姿等非言语手段体现出来的,布鲁克斯说:“教师对本学科的酷爱所表现出来的富于感染力的激情,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体态语言显示出来,专心致志,津津乐道的教师的体态总是微微向前倾,面部表情神采飞扬,语气热烈而富于激情。”因此努力提高教师体态语的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其交流感情的作用,对沟通师生情感、融洽师生关系有着积极意义。 教师在培育新人,塑造未来一代方面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正是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体态语来体现的。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时不在向学生发送着信息,并无一不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教师体态语可以为学生仪态修养做出直观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非言语表达的能力的形成及水平的提高。

教师和谐的表情、亲切的眼神、恰当的手势等都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应该说,教师体态语的这种以身示范的直观性,正是教师创造性运用体态语的体现,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非言语表达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教师体态语的运用策略

教师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正确掌握与运用教师体态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体态语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运用教师体态语时,要配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表达出教师的真情实感,应自然真实,而不应矫揉造作。准确恰当的教师体态语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但是过多或过于夸张的体态语则显得多余与滑稽。因此,教师体态语应紧密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和展开,在有需要的时候设计相应的体态语,会给学生以美的感觉,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艺术魅力。

另外,教师体态语的表达要与教师的语言表达紧密配合,相互补充,相互照应,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表达要与语言表达协调一致,要符合语言表达的特定环境,否则不但不能确切表达含义,而且会给人以滑稽可笑的感觉。例如,在讲《美丽的公鸡》一课,当讲到“油亮脖子金黄脚”的骄傲的大公鸡时,教师可以模拟大公鸡昂首挺胸得意洋洋的走路姿势。当讲到吃害虫的“大肚子青蛙”时,可以模仿青蛙捉害虫时的专注神态,边讲课边配合体态语,学生的注意力被老师深深吸引,所学内容便会牢记于心,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体态语要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与接受,防止学生产生迷惑或误解。因此,教师体态语要以师生双方相互理解,配合默契为前提,坚持共意性原则,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在特级教师魏书生所教的班里,有些手势由于使用率高,便成了习惯性的暗号。有一次百余名教师在他们教室听课,一位发言的女同学声音特别小,只见魏书生向她做了个手势,她的声音一下子大了许多,课后老师们问起魏书生,他笑着说:“我刚才打的是扭动电视机音量开关那样的手势,而这是我们班规定的提高音量的暗号。”魏书生的这一做法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节约了课堂时间。师生之间的这种有效交流,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还要保持和谐统一,防止脱节。眼神、表情、手势等各种体态语的和谐统一的运用,既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主题,让学生易于把握教材,又能构成教师独特的教态美,使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美的熏陶。如讲授董存瑞炸碉堡一节时,教师应昂首挺胸表现出一种刚毅;在讲述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应融入悲伤、催人泪下的感受,眼神应自然流露出一种怜悯之情;在讲述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应流露出自豪的眼神,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发出我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体态语应该有一个稳定性的特点,从容而有度、稳重而大方,一举一动透露出教师的气质,一颦一笑富有教育意义,因为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有意或无意的体态语看到教师的气质、性格和品行涵养,形成学生对教师的种种评价。一个年轻老师不能整天嬉皮笑脸,更不可整天愁眉苦脸,没有年轻人的朝气。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表露给学生的应是自然、稳重、大方、谦和的精神状态,真正做到以身作则,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

同时,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情感、有个性的学生,教学内容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体语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灵活的对策,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机智。如《长江三峡》一课,作者描绘了雄奇、秀丽、险恶的三峡风光。课文中时有雷霆万钧的赫赫之势,时有色彩纷呈的绚丽画面;时有思索哲理之沉静,时有高峡急转之飞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面对瞿塘峡的秀美而有满面含春之雅,面对深沉的哲理思索而有寒塘映月之静,面对高峡急转而有拔地突起之动。在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巧妙地有机统一,能给人以丰富而不呆板,变化而又和谐的审美感受。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始终在与学生的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的:“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修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举止和礼貌。”教师在运用体态语时,要保持各部分和谐统一。同时,还要与言语教学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趋向更加科学化,从而达到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培养出具有全面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苏]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刘长松,杨慕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杨丽娜.论教学体态语的特点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技巧[J].学理

论,20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