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答题技巧详解
有关杜威的知识点总结
1教育史上三个里程碑式的著作
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教育史上三个里程碑式的著作。 2杜威的教育理论 (1)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此外,杜威还提出了“学校即社会”,这是对“教育即生活”的进一步引申。“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教育的目的
杜威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3)从做中学
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从做中学”既是杜威提出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经验的、思维的和探究的方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4)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教育适应生活学说
(1)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明确提出,教育目的就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说话,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做到“对己对人最为有益”。
(2)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反对将教育视为未来生活的准备。他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主要内容,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即培养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 5课程定义:课程即经验
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认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什么。这一课程定义把学生的个人经验也包括进来,显得过于宽泛。 6课程理论: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基本观点:①反对分科教学,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②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③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课程的核心是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组织应心理学化,主张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材内容;④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及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7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来由他的学生克伯屈加以改进并大力推广。
它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学生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关于阿特金森的知识点总结
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
默里、阿特金森、麦克利兰
wx搜索“上岸者题库”,历年真题等你来做 成就动机理论
也称为期望-价值理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任务是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成就动机理论的研究表明,成功概率约为50%的学习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达到最佳动机水平,即个体的动机强度最大。 力求成功者
对于力求成功者: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增强他们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愿望;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而会降低其动机;对于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动机水平会下降。 个人的成就动机强度
个人的成就动机强度TS=MS×PS×IS=(需要×期望×诱因)(MS是对成功的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PS是成功的期望,是获得成功的可能性,IS是诱因值,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P和I存在着互补关系,I=1-P)。 关于艾森伯格的相关知识点
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观,发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01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安慰、分享、合作等。个体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他们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丰富的表现。 艾森伯格及其同事利用两难故事情境,探讨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提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经历五种水平。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认知能力、移情、社会环境因素、受助者和助人者的特征 亲社会行为的习得途径
①移情反应的条件化。这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
②直接训练。利用一切学习和游戏活动,引导训练儿童在实践中表现出合作、谦让、共享等良好行为。
③观察学习。根据班杜拉的观点,对亲社会行为影响最大的是社会榜样,因此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学生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可以有效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02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
攻击行为是一种经常有意地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 攻击行为的分类
按照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 按照攻击行为的起因: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 按照攻击行为的目的,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改变攻击行为的方法
消退法、暂时隔离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 03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同伴关系是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之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塞尔曼提出了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尚不稳定的友谊(3-7岁)
儿童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 单向帮助关系(4-9岁)
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双向帮助的关系(6-12岁)
儿童能相互帮助,但是不能共患难,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亲密的共享(9-15岁)
儿童对朋友的要求从行为方面转向品质方面。 友谊发展成熟(12岁之后)
选择朋友更加严格,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比较长。
促进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①开设相关课程,进行交往技能训练;②丰富课堂教学交往活动;③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④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能力。 04社会化
个体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化有不同的类型: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
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它主要是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儿童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与观点,以使儿童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预期社会化
各级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组织的活动以及开展的教育。 发展社会化
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等,在比较顺利的社会过程中,新近学到的东西对原来已经学到的东西加以补充、改造并融为一体。职业培训、成人教育都是发展社会化的一种形式。 再社会化
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再社会化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前者是如移民,后者如囚犯。 反社会化
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反向社会化在移民家庭里十分明显,家庭中年轻成员在学校里很快学会了新的语言,并向他们的父母解释周围的文化,达到当地社会的要求。
常见考点之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1)语言说服法
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2)事实说服法
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了,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青少年学生又富有模仿性,爱效法父母、师长,学习有威望的同学,尤其崇拜伟人、英雄、学者。在良好环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
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1)典范。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导师,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各方面的杰出人物,他们是民族的代表、人类的精英,当然是青少年学习的典范。 (2)示范。教师、家长和其他长者给青少年学生所做的示范,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榜样。
(3)榜样。学生中的榜样产生于学生,为学生亲近与熟悉,容易引起学生的关心与学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就是这个道理。
wx搜索“上岸者题库”,更多理论,更多真题,等你来做。
3实际锻炼法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实际锻炼法包括两种形式:常规训练,实践锻炼。 (1)常规训练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经常性的行为练习,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常规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学生守则训练、课堂常规训练、卫生常规训练、礼貌常规训练等。
(2)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通过实际锻炼,可以加深道德认识,锻炼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使优良的思想品德日益巩固起来。
4情感陶冶法
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1)人格感化。这是教育者以自身的品德和情感为“情境”,对学生进行陶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是通过说理和要求来教育学生,而是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进学生思想转变和积极进取。
(2)环境陶冶。良好的环境总是养成人的良好品德,不良境遇则往往导致人的不良习性。
(3)艺术陶冶。艺术包括音乐、美术、舞蹈、雕塑、诗歌、文学、影视,我们应组织学生阅读文学诗歌、聆听音乐、欣赏画展,从中获得启示,受到陶冶。 必备“名人名言”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2.“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夸美纽斯
3.“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夸美纽斯
4.“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加里宁
5.“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加里宁
6.“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 ——马卡连柯 7.“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乞丐和盗贼。” ——华生 8.“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
9.“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洛克 10.“除了教育工作计划和课时工作计划之外,教师不作任何别的计划。” ——苏霍姆林斯基
11. “植物的形式由于栽培,人的行成由于教育。” ——卢梭
12.“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赫尔巴特
13.“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14.“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 15.“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
16.“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17.“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 ——亚里士多德
18.“幸福就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
19.“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柏拉图 20.“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杜威
21. “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无目的;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杜威 22.“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境的机会。” —— 布鲁纳
23.“如果我们要展望对学校来说什么是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就得问怎样训练几代儿童去发现问题,去寻找问题。” —— 布鲁纳 24.“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 夸美纽斯
25.“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法)爱尔维修
26.“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马卡连柯 27.“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28.“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布鲁姆
29.“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3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赞科夫
附:答题技巧详解
一、出题结构 命题
因教师招考各地区自行命题,各地笔试大致分为三类: 1.行测+教育理论知识”。 2.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 3.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基础知识)。 二、考试题型 主观题+客观题
全国80%以上的地区都是这种题型:包括填空、单选、多选(或不定向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含案例分析)这几种题型中全部或部分组合。这种考试题型有两个难点:
1、内容繁杂,知识点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 2、主客观易混淆,耗费精力大。 全部客观题
10%左右的地方开始采用这种命题方式:一般有单选、多选(或不定项选择)、判断这三种题型。这种题型复习难度相对较小。 全部主观题
一般只针对特招教师,不是主流。 三、答题技巧
1、填空题
主要考重要概念和知识点。答案文字极少但重视细节,主要考记忆能力。 有许多概念虽遗忘了定义,但只要你原先学习时对它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还是可以根据理解对它进行推断和回忆的。填空题都会给出一些前提、范围或文字说明。大多数题会给出一些同类项。这些文字提示是你进行推断的依据。 2、选择题
单选常是四选一,主要考査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明确程度。正确答案在四个备选中。备选答案相似度、迷惑性很大,区分和选择的关键仍是对已给出的文字的理解程度。可据此进行逻辑推演。多选题更难些。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选择题答题技巧:可采用比较、推理、排除的方法。 3、判断题
判断题有两种答题要求:1. 辨别命题的正误;2.分析命题在何种条件下才是正确的。考生可据要求作答。
(1)辨别命题的正误(打×或√)此类题无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判断它是对或错。如: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斗争是双趋冲突(×)。命题大部分正确但含部分错误也应判错,如: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程度的依据(×)。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2)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列出判断题的前提条件或附加条件並阐明理由。如“环境及实践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分析:必须加上“在具备正常遗传素质的前提下”,因为无遗传因素在任何环境中均不能发展。 4、简答题
简答题多是较大的问题,但只要求列出主要观点及内容层次,无需过多论述解释。
回答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题目类型分以下几类: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5、论述题
题型分析:论述题要求要根据相关的原理进行阐述。应当有一定深度。但答案并不强调标准化,允许自由发挥,鼓励要有个人见解。 四、解题技巧:
1.答题时要开阔视野,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2.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逻辑展开论述;也可按“教育原理——事实——总结”的逻辑展开论述。 6、案例分析题
案例都是教育教学生活中实况描述。每个案例都隐含一个或多个与理论相关的主题。
案例分析题解题技巧:案例表面上茫无边际,其实解开并不难。要经过审题、析题、答题、再查题四步。
(一)审题:1.案例一般都有错综复杂的亊实和人物关系。审题要先了解事件的经过及结果,不忽略题中每一条信息;2.找出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是什么; (二)析题:1. 将问题分类(主要是老师错或是学生错、是思想品德类还是教育教学类);2.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3.回忆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的正面理论;
(三)答题:1.先用一句话概括问题的实质。一定要开门见山,简单明了。2.谈问题原因时要开阔视野,从多角度根据相关的原理进行阐述。简要地说明原理的大意即可。3.分析说理,列出题中的亊实与原理对照,衬托前面的结论。4.最后通过总结再次强调观点。
(四)再査题:重新审题看自已的论述及结论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其它注意事项:普通人谁都能滔滔不绝谈一番道理。考生答题一定要用教育理论的专业语言。这样阅卷人才能将你和不懂理论的人区别开。有理论为论述核心,自然会有一定深度。但一件事可以从教学理论角度来分析,也可从思想品德来观察。答案并不强调标准化。 7、教育与写作
题型分析:卷面给出材料和问题,要求考生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题并写出系统的表达个人见解的小论文。(千字左右)此题常涉及宏观教育中涌现出的热点难点问题,或是教育理论改革中的讨论问题。 解题技巧:
1. 分析命题的出发点;
2. 找出现象中合理之处及不合理之处; 3. 寻找与教育理论的结合点;
4. 紧扣材料进行分析,结合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教育思想、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论述相应的教育现象;
5. 叙述个人看法与结论,展现文笔与胸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