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道路设计技术指标

2020-04-14 来源:易榕旅网


一、道路设计技术指标 (一)设计简图 1、道路剖面

2、安全岛/中央隔离带

(二)采用的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 (2)设计速度:40km/h; (3)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4)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年; (5)路面设计荷载标准:BZZ-100;

(6)路拱横坡:车行道1.5%(双向),人行道1%(坡向车行道); (7)抗震设计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 (8)平面线形技术指标:

项 目 设计速度 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一般值 设超高最小半径 极限值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一般值 平曲线最小长度 极限值 停车视距 最大超高横坡度 超高渐变率 m m 70 40 2% 1/150(绕中线旋转) - - - - m m m 70 35 110 - - 427.296 单位 km/h m m 技术指标 40 300 150 采用指标 40 500 - (9)纵断面线形技术指标:

项 目 设计速度 最大纵坡 最小坡长 竖曲线 最小半径 凸形一般值 凸形极限值 单位 km/h % m m m 技术指标 40 6(一般值) 7(极限值) 110 600 400 采用指标 40 2.5 110 - -

凹形一般值 凹形极限值 一般值 竖曲线长度 极限值 m m m m 700 450 90 35 4700 - 70.14 - (三)纵断面设计 1.设计原则

(1)纵断面设计根据规划高程进行设计,并与两侧地坪标高相适应,同时兼顾道路排水的顺畅性。

(2)新建路段的纵断面设计综合考虑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的要求,来控制设计高程,合理控制路基高度,确保路基、路面强度满足规范要求。

(3)纵断面线形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4)竖曲线半径的选用,以满足驾驶人员视觉要求和路容美观为宜,在增加工程量不大的情况下尽量选用较大竖曲线半径。同向竖曲线间,避免出现断背曲线;反向竖曲线间插入直线坡段,最小长度大于3秒行程。

(5)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平缓舒顺,起伏不宜频繁。 2.纵断面设计

(1)纵断面设计控制因素 主要控制因素为: 1)交口规划高程为; 3)小区出入口高程为;

4)幼儿园出入口高程。

(2)道路纵断面高程:设计高程为道路中心线处路面高程。 (3)纵断面设计

由于本工程属于片区道路工程,为了避免道路在区域内道路高程起伏太大进而造成与地坪标高相差太多,本工程按最小纵坡不小于0.1%进行设计。同时采用加密收水井的设置,保证道路排水顺畅。

项 目 最大纵坡(%) 最小纵坡(%)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 竖曲线最小长度(m) 纵坡坡段最小长度(m) 采用的指标 2.5 0.1 - 4700 70.14 110 (四)横断面设计 1.设计原则

(1)满足道路使用功能及远期车流增长的需求。

(2)道路横断面设计应注重景观设计,必须提高道路景观的宜人氛围,与区域的整体景观相协调。

(3)应能够适应交通流构成的转变,满足交通长远可持续发展要求。既有系统性又有连续性。

(4)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合理确定机动车道宽度及条数,节约道路用地资源,降低工程造价。

2.横断面布置

规划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为40km/h。

红线宽度为25m,两侧各有10米绿化带,即绿线总宽度为45m,考虑到红绿结合,合理优化横断面的布设,具体布置为7m(绿化带)+2.5m(人行道)+2.5m(非机动车道)+3m(侧分带)+7.25(机动车道)+0.5m(双黄线)+7.25(机动车道)+3m(侧分带)+2.5m(非机动车道)+2.5m(人行道)+7m(绿化带)。

(五)路基设计

路基填筑应稳定密实,填筑前先清除垃圾、草皮、树根、淤泥等,清表按30cm考虑。路基应达到压实度标准,路基顶面回弹模量应不小于30Mpa,对应弯沉值应不大于 310.5(0.01mm)。土基回弹模量应达到设计要求,以保证土基不出现弹软现象,路基压实度达到压实度标准要求,土质路基压实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本工程路基基本处于潮湿、中湿、干燥状态。依据道路纵断面设计,本道路为低填浅挖路基及填方路基,拟定相应的路基处理措施如下:

低填浅挖路基:根据地勘报告,低填浅挖路基基本属于潮湿、中湿状态,故原地面清表30cm后(道路起点处大约有1240m2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需要破除,破除深度为50cm),挖方至路床顶面以下40cm处,进行20cm原槽掺灰处理,压实度不小于93%;整平压实后填筑40cm石灰土(8%)至路面结构底面,压实度不小于94%,然后按序施做路面结构。

填方路基:根据地勘报告,填方路基基本属于干燥状态,地面清表30cm后分层填筑压实素土至路面结构底以下40cm处,压实合格后分层填筑压实40cm石灰土

(8%)至路面结构底,压实合格后按序施做路面结构。

(六)路面工程设计 1.机动车道路面结构:

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18cm石灰粉煤灰碎石(6:14:80)+18cm石灰粉煤灰碎石(6:14:80)+15cm石灰土(12%),路面结构总厚度为61cm。土基回弹模量E0≥30MPa。

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 第 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6.6 (0.01mm) 第 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9.5 (0.01mm) 第 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34.1 (0.01mm) 第 4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67.5 (0.01mm) 第 5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215.2 (0.01mm)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310.5 (0.01mm) 2. 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

3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0C)+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0.6CM下封层+18cm石灰粉煤灰碎石(6:14:80)+18cm石灰土(12%),路面结构总厚度为44cm。土基回弹模量E0≥25MPa。

第 1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48.5 (0.01mm) 第 2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54.3 (0.01mm)

第 3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64.8 (0.01mm) 第 4 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196.9 (0.01mm)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LS= 372.6 (0.01mm) 3.人行道路面结构

6cm彩色透水花砖+3cm中粗砂垫层+15cmC25透水混凝土+15cm级配碎石,结构总厚度为39cm。碎石层底设置纵向盲沟,铺设纵向有孔φ10cmPVC排水管,横向采用无孔φ10cmPVC排水管接雨水收水井。

4.路面接茬及搭茬处理

道路施工完成后,为保证后续道路的施工,需设置预留路面接茬,详见《路面结构图》。

道路施工时,为了与施工完的道路进行搭接,需设置路面搭茬,详见《路面结构图》。

5.侧石、缘石设计

车行道两侧侧石统一采用花岗岩侧石,其规格为12×32×100cm,侧石外露高度为15cm,背后用C15现浇混凝土做后戗,下卧2cm水泥砂浆(1:3);花岗岩要求石材饱和抗压强度不得小于120MPa,饱和抗折强度不得小于10MPa,体积密度不得小于2.5g/cm3。吸水率不大于0.6%。

人行道外侧采用缘石,材质为预制混凝土,其规格为10×25×50cm;缘石应满足抗压强度≥30Mpa,抗折强度≥3.5Mpa。

(七)无障碍设计

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应全面推行城市的无障碍环境。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无障碍设计作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本工程的人行道设置盲道及无障碍坡道,方便残疾人行走。

本工程的无障碍设计需在道路路段人行道、沿线单位出入口、道路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桥梁、公交车站等设施处满足视力残疾者与肢体残疾者以及体弱老人、儿童等利用道路交通设施出行的需要。

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缘石坡道;

2.缘石坡道应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并应与人行横道相对应;

3.缘石坡道可分为单面坡缘石坡道和三面坡缘石坡道,坡度控制在1.5%左右;有条件处采用单面坡型式的坡道,变坡段10米长,坡度为1.3%;

4.缘石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

5.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10m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