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作用:结合陆地环境的枢纽、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
(2)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肥力概念: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
(3)土壤的形成 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
成腐殖质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温带灰化土 草原 棕壤
相态 成分 矿 固 物 相 质 理想 体积比 组成及 来源 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5% 成土母质风①是土壤的物质基础,组成整个土体的“骨骼”; 化形成的土②经风化分解释放钾、磷、钙、镁等营养元素,壤固体颗粒 是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1
有 机 质 相态 液相 成分 水分 5% ①经微生物分解,释放以氮素为主的养分,供植由生物残体物吸收; 经土壤微生②释放二氧化碳,加强光合作 物作用形成用; 的腐殖质 ③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理想 体积比 20%~ 30% 组成及来源 主要来自 地表水 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气 相 空气 20%~ 30% 供应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和气体此消彼长,共同影响土壤一部分来自大气,另热量状 一部分来自土壤内部况。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透 水,又能蓄水保温 汽 二、盐碱
盐碱:1、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 2、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洼地排水不畅 3、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 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水利措施:发展喷灌滴管、引淡淋盐、井排井灌、深挖排水沟 农业措施:增施有机肥,使用地膜覆盖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种植耐盐耐碱作物
三、黑土,(冻土)
我国黑土地处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为其气候特征。土壤母质粘重,并有季节冻土层。夏秋多雨,土壤常形成上层滞水,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漫长的冬季,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
黑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原因:过度开垦黑土,破坏自然环境;降水集中,多暴雨 问题:黑土冲刷(水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措施:a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草肥;种植绿肥化物、牧草;秸秆还田(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培肥的最有效措施)
b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沟壑整治、植树造林
四、紫色盆地
四川盆地温暖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底,它们所含的铁、铝等矿物质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久而久之,形成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经过风化而成的土壤为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非地带性土壤。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籽、甘蔗等。
五、红壤
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红壤分布广泛。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环境下发育而成的一种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
改良措施①需要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②补充熟石灰(生石灰)中和土壤酸度,③增施矿质肥料,主要是使用氮、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④在土壤中掺入沙子,
2
改善土壤结构。⑤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
利用:种植茶树、油茶、杉树和马尾松等经济林木,防止水土流失。
跟踪练习 (2016·全国乙卷·T10~1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
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 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 地表径流量较小
夜雨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其多少常用夜雨率表示。夜雨率是夜间降雨量占日降雨
量的百分率。图4示意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夏季平均夜雨率(%)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题。 3.图示城市中,夏季夜雨率最高的是 A.拉萨 B.昌都 C.林芝 D.那曲 4.夜雨率高
A.不利于植物光合作用 B.增大地面蒸发消耗
C.降低地质灾害发生频次 D.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 5、试分析昼晴夜雨对农业的有利影响。 (8分)
3
6、(1)图中沿海地区气候有何特点?这种气候对当地土壤肥力有何影响?
(2)塞内加尔河下游河床缓,河口宽,低水位时期,咸水有可能向上游倒灌,严重影响沿岸农业和居民用水。为此,人们在该河口建起了十几米高的迪亚马水坝。试分析在该河口建高坝的不利影响。
7、(2015·全国卷Ⅰ·T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4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
8、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2)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5
土壤答案 1-4 ACAD
5、①昼晴,白天气温高,日照强,农作物的光 合作用强,生产的有机质多(2分;
• ②夜雨,使夜间温度降低,农作物的呼吸作 用减弱,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从而提高作 物的产量和品质(3分);
• ③夜间气温低,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弱。大 量从雨水可渗人土壤深层. 增加土壤含水量, 有利于作物生长((3分)。 6、【答案】 (1)气候特点:纬度低,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对
土壤肥力的影响:终年高温潮湿,微生物代谢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中保存的有机质少;降水多,地表径流量大,土壤淋溶作用强,被流水带走的有机质多,土壤肥力较低。
(2)水坝蓄水,使河流水质恶化;河道泥沙淤积加剧;生态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渔业资源减少;上游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盐碱化加剧等。
7、【答案】 (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 ℃,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 ℃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 ℃,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3)冬季。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8、(1)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2)“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潭—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
6
盐碱化知识梳理
一、盐碱化形成的条件
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1、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2、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3、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4、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5、耕作管理的不当: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二、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
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施客土等)
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 植树造林等);
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 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7
小结:影响气候的因素
自然:1、 纬度; 2、大气环流; 3、洋流; 4、地形、地势; 5、海陆分布; 人为: 6、人类活动
二、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总结北半球气候的分布模式
三、各大洲的气候分布
8
9
10
四:气候类型的判读
(一)根据气温和降水方面的特征,总结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气候类型的判读:第一步,确定南北半球——最冷、最热月
第二步,确定热量带——最冷、最热月气温 第三步,确定类型——降水情况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步骤 ① 判断南半半球 ② 判断所属温度带(以温定带) 最冷月均温在15℃~0℃ 最热月<5℃ ③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以水定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夏雨型 亚热带 温带 热带 温带 热带 依据 最高气温月份 最冷月均温 因素变化 6、7、8三月气温最高 12、1、2三月气温最高 最冷月均温>15℃ 最冷月均温在0℃~15℃ 结论 北半球 南半球 热带气候(四种) 亚热带气候(两种)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2000mm 海洋性气候 >700mm 热带草原气候 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 >1500mm 亚热带季风气候 >1000mm 温带季风气候 500mm~600mm 温带大陆性气候 <300mm 冬雨型 少雨型 亚热带 热带 寒带 地中海气候 300mm~1000mm 热带沙漠气候 <125mm 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250mm 例题: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1—3题。 1.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0~10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0~200盛行东南风 C.200~300盛行西北风 D.300~400盛行西南风 2.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11
3.下列各图与上图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甲 乙 丙 丁
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 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5.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仅分布在北半球 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
友情提示:
1、气温和降水资料的呈现方式多样,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降水、年降水量,看清气候资料信息。
2、避免坐标信息的思维定式,看清图例、细致分析。 3、看清坐标轴上的数值大小、不能只看图中线条的变化趋势。
12
(二)、依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
1.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北)半球以及所处的温度带(0度----23.5度属于热带 23.5到40度是亚热带 温带40---66.5度 66.5到90度是寒带) 2.看其海陆位置位于大陆的东(西)两岸 3.最后落实在全球气候类型图上 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有:
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 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
题: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判断,甲、乙、丙三地的气候类型:
甲地是 气候;乙地是 气候;丙地是 气候。
(2)甲地气候的形成原因是 ;分布规律
是 ;世界上以 地区最为典型。
(3)乙地气候的特征是 ;主要分布规律是 ;主要分布在 等国家。
(4)丙地气候分布的规律是 。
(三)、依据气候的形成因素判断气候
1、受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 2、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3.季风环流
4.受单一的大陆气团控制
(四)、依据该地的典型的地理事物的判断气候:
13
1、植被类型: 2、民居特点: 3、动物景观:
五、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气温、光照:气温高,热量充足;光照充足;日较差(昼夜温差)大等
降水:降水丰富
不利条件:热量不足;光照不足;冬半年多低温冻害;降水变率大,多旱涝灾害;雨热不同期;
注意要考虑本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如:
台风、干旱、洪涝、寒潮、风沙等气象灾害 季风气候:
利:(亚热带和温带):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热带季风:全年高温,降水丰富。 不利: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冬半年多低温冻害;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多风沙。 大陆性气候:
利: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降水少;冬半年多低温冻害; 海洋性气候:
利:降水较充足,气温适宜;
不利:夏季热量不足,全年光照不足。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地中海气候:
利:光照、热量充足(光热充足) 弊:雨热不同期,发展灌溉农业(水源)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