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搞笑文言文语句

2020-12-09 来源:易榕旅网


篇一:幽默语言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

浅谈幽默语言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教育是人生的启蒙,而语文教学更是教育天地中的土壤和空气。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语言艺术似春似梦,总在人间绽放,又似诗似葩华美只在那一瞥之间。文学随时代变更,古汉语给了新世纪新一代的孩子们更多发挥的空间,也给了他们探索的疑惑。网络时代的学生把玩文字叫人啧啧称奇,又叫人哭笑不得。如何运用好新时代的幽默语言活跃语文课堂,这又是否会影响文言文的学习呢?我认为这二者辩证统一,非但不可偏废,综合利用更有相得益彰之妙。

文言文在整个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基于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指导学生能翻译文言文中重要语句的意思,简要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所以,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中教学的极为重要的内容,但教师如果认为仅此一个目标就错了。我们还得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现形式等。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意蕴与宗旨以及先贤的内在寄托和感悟,这就不得不运用更为现代化的语言工具。在这里我简单谈谈把幽默语言运用于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反客为主”,激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教学实践证明,第一堂文言文课对学生来说是陌生

篇二:文言文语句翻译

文言文语句翻译练习 解释加

点词语含义

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 .

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 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

3.高祖遣使就拜

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 7.尧民之病.

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 .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

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

(邀请)。 12.存.

诸故人,请谢宾

客。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

贡部,多柬拔寒俊。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

。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

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 21.阿.

有罪,废国法,不

可。 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22.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 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

,止乎一己而已。 译文: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25.致知在格.物。 译文:丰富知识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规律。 26.欲通使,道必更 .

匈奴中。

1

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

其去不早耳。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

晷刻。 译文:

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

之。 译文: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超过自己,妒忌他。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 译文: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 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 译文: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译文: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 38.明法审令,捐.

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译文:(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 3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

章讨捕。 译文:(朱并)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为朋党,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搜

捕张俭等人。

40.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文:好好开始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实在很少。 41.时虽

老,暇日犹课.

诸儿以学。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42.上令朝臣厘.

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译文: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43.然百姓离.

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 译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45.民不胜掠.

,自诬服。

译文:那个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优罪了。 46.未及劳问,逆.

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 译文:没有问候(袁闳),迎着便说:“你们地方有位颜子,你认识吗?”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

,虏以全制其敝。 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

以公主。 译文: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

49.属与贼期.,义不可欺。 译文:我刚才已经跟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 50.亲.

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 译文: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 51.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

前议。 译文:已

经退水的田地还不能耕种,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议。 52.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译文:因为我当时处境困厄,只有贞甫相信我。 53.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

翰林修撰。 译文:(天会)十年,考中状元,被授官右拾遗,暂时代理翰林修撰。 54.勉顺时政,劝.督农桑。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 55.议者皆然.固奏 译文:议事的人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 56.至朝时,惠帝让.参曰。 译文:到了上朝的时候,惠帝便责备曹参说。 57.彦章武人不知书.。 译文:王彦章是一个军人,不识字。 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

怨于民多矣。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60.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 译文:受到张仪的欺骗,大王一定会悔恨的。 61.绛侯望.

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尔廷毁我!” 译文:绛侯埋怨袁盎说:“我与你兄长友好,如今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 62.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 译文: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 63.见周昌,为跪谢曰:“微.

君,太子几废。”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64.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

耳。 译文:从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骗(我们)的。 65.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译文:如果我真能到那里,返归汉朝后,汉王赠送给大王的财物,会多得无法说尽。 66.性刚嫉恶,与物.多忤。 译文:生性刚烈,嫉恶如仇,与别人多有抵触。 67.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 译文: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

2

68.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

吏务。 译文: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69.彧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

之。 译文:柳彧手按几案站立,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

70.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节俭而犯错的人少啊。 71.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 译文:大家都叩头谢罪,到期没有敢违约的。 72.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

至,咸自矜持。 译文:王家子弟都很好,但是听到信使到来,都显得拘谨。

73.乾宁三年,充武宁军留后,行.颍州刺史。 译文:乾宁三年,充任武宁军留后,代理颍州刺史。74.变不形.于方言,真台辅之器也。 译文:内心变化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有做高官的气量。75.阶疾病,帝自临省.。 译文:桓阶患病,曹丕亲自前往问候。 76.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

三军。 译文:已经派人前去报告景公,还没来得及回来,穰苴就斩了庄贾来向三军示众。 77.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 译文:不久赐给他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 78.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 译文:文长既然向来不与时风调和。 79.公与语,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 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两人长谈几天还不满足。 80.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

之,杀千余人。 译文:赵方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领一百骑兵去半路拦截敌军,杀敌一千多人。 81.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译文: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 82.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 译文: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 83.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译文:田叔为人苛刻廉洁,并以此自得,喜欢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8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

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译文:看的人见到情况这样,就来指责那个地方,那也太不通晓事理了。

85.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 译文:(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事业布满边疆。86.国家无虞.

,利及后世。 译文: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 87.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译文:多次判决疑难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称。 88.城谦恭简素,遇.

人长幼如一。 译文: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年长年幼,都一样对待。

篇三:文言文句读知识梳理

文言文句读知识梳理

今天我们讲的标点、断句,古人称句读(dòu)。“读”指句子中间的合理停顿,“句”指一句话终结的停顿。明辨句读,是对古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断句标点的题型,高考基本考查有两种:一是要求用“/”给一段没有标点的文字断句;二是要求给一段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加标点。

一、断句标点的原则、步骤

断句标点古书要遵循三个原则:①符合原文文意。②符合文言文的语言实际。③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断句标点可分三步走:

1.通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了什么内容;第一遍没读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切忌匆匆下笔,一错到底。

2.由粗到细,根据文意,结合句子结构、语气与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进行断句,在断句的基础上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反复咏诵,仔细推敲,在咏读中检查修正。

二、断句标点的常见误区

1.不懂词义。

不懂句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

例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左传》)

此断句错误是因不明“与”的意义。一个词除有本义之外,还有语法意义。例句中的“与肉”的“与”是连词。“以与之”中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因此,应该这样标点: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

2.不明语法。

(1)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将前一句的宾语或补语误认为后一句的主语。 例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日再食”是一个省略句,其主语应该是“余、吾”之类当作代词,“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描述作者求学过程中的艰辛。“寓逆旅主人”即“寓(于)逆旅主人”。因此,应该这样标点: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2)给含有介词结构的语句断句,割裂介词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

例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

褒禅山记》)“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是动词“观”的状语,这样断句,语意就被割裂了。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不晓句式。

文言文句子成分组合方式、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理解不透、掌握不牢。

例4.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柳河东集》)

文中的“绝湘水”“中济”是两个具有顺承关系的短句,由于不明句式,标成“绝湘水中”,语意大有不同。“不应”“摇其首”也是两个顺承关系的短句,“不应摇其首”,则标成了一个否定句。

4.不知名物制度。

例5.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此例断句显然不对。这句话是说,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于十六日那天。东汉前古人用干支记日,数字和“日”连用,并非说某某日。正确标点如下: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正确断句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等典章制度和行文习惯。

三、断句标点的实用技法

1.根据文言虚词断句标点。句首语气助词“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在朗读时稍加停顿即可,后边不加标点。句末语气助词“者、也、矣、哉、乎、耳、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后用感叹号,“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后用问号。“矣、耳”多表陈述,后边一般用句号。“也、者”多表停顿,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

2.根据对话标志断句标点。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问”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对话的内容加引号,引号内句子的标点,则视内容和语气酌情而定。

3.根据对称、排比句式断句标点。文言文比较讲究凝练和语势,对称、排比是文言文的常见句式。这类句子要在对称、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

4.根据专用名词断句标点。人名、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等专用词,经常用于句子的开头或结尾,可以作为断句标点的依据。

5.根据语法关系

断句标点。文言文中的句法,往往有一定的特征,如判断句用“……者……也”式,被动句用“……见……”式,疑问句用“奈……何”式。复句中,“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然”“顾”表示转折关系。一般在关联句之间用逗号或分号,关联句末用句号。

(是问句则用问号)

掌握以上五种方法,结合文意综合考虑,断句标点就很容易进行了。

篇四:文言文句子理解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子理解汇总材料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句是讲述学习态度的,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而不思考

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这句是讲述学习方法的,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样的短处就要改正。(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是讲述学习态度的,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句体现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即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这里作者讽喻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也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打哆嗦,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听众的反应,烘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流露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8、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表达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现了古仁人的旷达胸襟。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表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11、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慰勉和规劝,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与远大抱负。

1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宁静来提高自己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这是诸葛亮静与俭相结合的道德修养论,表明了他以俭养德、以静求学的主张,说明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1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安静贪图功名利禄就不能来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安静不集中精神就不能来实现远大目标。“澹泊”与“宁静”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

14、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毒者乎!

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这句话揭示文章的主旨,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15、书非借不能读也。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这是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借此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

1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主要说的就是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气呵成,

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造成负面影响。

1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这是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体现出当局者的目光短浅,为曹刿下文进谏做铺垫,同时衬托出他的远见卓识。

1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这句话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目的是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地基础,显示了他的远谋。

篇五:文言文语句中表示

文言文语句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

一、解释下列例句中表“授官、做官”的加点词语

1.辟。如①《晋

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征。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中“表调动、补任”的加点词语。

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10.仕。如《论11.仕宦。如《孔12.仕进。如《晋13.任。如《史二、解释下列例句1.改。如《宋史·范2.调、徙、转。

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3.迁。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4.累迁。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5.放。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6.出。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补。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8.荫补。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三、解释下列例句中“表升官、加封”的加点词语。

1.拜。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2.晋、进。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4.超迁。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史记·张释之

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5.擢。如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②《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6.超擢。如梁启

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7.陟。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升。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

9.拔。如①《汉书·赵充国传》:拔之为后将军。②《文选·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四、解释下列例句中“表贬官、免官”的加点词语。

1.贬。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3.放。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4.谪。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张)滂等官。

7.出。如①《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②《晋书·向雄传》:迁侍中,又出为征虏将军。

8.出宰。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9.黜、绌。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10.免。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

11.夺。如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五、解释下列例句中“表辞官”的加点词语。

1.告老。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2.解官。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3.请老。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4.乞身。如《后汉书·李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5.乞骸骨。如①《后汉书·王龚传》: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6.移病。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

7.谢病。如《战国策·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

8.致仕。如《新

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

六、解释下列例句中“表兼职、代理”的加点词语。

1.假。如①《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②《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2.兼。如①《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②《旧五代史·甘荷余传》: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

3.领。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②《南史·虞愿传》: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4.判。如《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5.权。如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韩愈吏部权京兆。②《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③《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6.摄。如《新唐书·杜如晦传》: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7.署。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9.行。如①《三国志·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②《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七、解释下列例句中“与官员任职相关”的加点词语。

1.知。如①《宋史·黄庭坚传》:知舒州。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2.典。如《书·尧典》:命汝典乐。《三国志·吴仪传》:专典机密。

3.主。如①《世说新语·政事》: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②方苞《狱中杂记》: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

4.视事。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

5.下车。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下车。

6.坐。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7.封。如《新唐书·魏微传》: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以推荐、选举。

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参考答案

一、表授官、做官

1.辟:由中央官2.除:任命,授3.察:考察后予4.荐:由地方政5.举:由地方政6.授:授予官职。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任官职。

为官。

担任。

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9.征:由朝廷征10.仕:做官。

11.仕宦:做官,12.仕进:进身13.任:担负、二、表调动、补任

1.改:改任官职。

2.调、徙、转:

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地方官。

与“放”意思相近。

官职。

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5.放:京官调任6.出:京官外放,7.补:补任空缺8.荫补:靠先人三、表升官、加封

1.拜:按一定礼2.晋、进:晋升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4.超迁:越级升迁。

上提拔官职。

6.超擢:破格提拔。

官职的人。

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

5.擢:在原官职 7.陟:提升官职。

8.升:提升。

9.拔:提升没有10.提:提拔。

四、表贬官、免官

1.贬:①降低官

2.窜:放逐、贬官。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9.黜、绌:废掉官职。

10.免:罢免官职。

11.夺:削去,罢免。

五、表辞官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职。

吏请求退休养老。

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退或谢绝宾客。

2.解官:辞去官3.请老:古代官4.乞身:古时认5.乞骸骨:古代6.移病:上书称7.谢病:托病引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六、表兼职、代理

1.假:临时的、代理的。

时监管。

低级的官职)。

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官职。

理官职。

2.兼:兼任,同3.领:兼任(较为4.判:高位兼任5.权:暂时代理6.摄:暂代官职。

7.署:暂任、代8.守:代理官职。

9.行:代理官职。

七、与官员任职相关

1.知。主持。

管。

管。

任的。

到任。

罪或错误。

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2.典。主持;主3.主。主持,掌4.视事。表示在5.下车。官吏初6.坐。因犯……7.封。指帝王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