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的渗透
摘要:中华民族走过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徜徉于优秀的历史文化背景,沉淀了数不尽的优秀传统文化,直到如今仍然对人们的思想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独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也是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古诗词鉴赏学习活动,引领学生鉴赏、体验与领悟,获得审美熏陶与情感共鸣,深刻地把握传统文化内涵,领悟传统文化精神,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学素养,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不可小觑,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渗透意义与渗透策略,期望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品格修养,推动语文素质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传统文化; 语文素质
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特征来看,古诗词教学内容所占比例较高,尤其我国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越来越多教师开始关注古诗词教学改革与优化策略,期望以此为突破口,引领小学生学习与鉴赏古诗词,同时展开联想与想象,把握古诗词的主题内容与内涵思想。但是从小学生的学习反馈来看,大家普遍对古诗词不感兴趣,认为古诗词读起来晦涩难懂,难以理解作者所处年代背景,也无法找到情感的切入点,导致古诗词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核心素养教育倡导下,我们尝试从传统文化视角出发,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沉浸生动的情境体验,拉近了小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感,无形中不仅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并且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也被丰富的文化内容所感染,唤醒强烈的文化意识,产生文化认同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因此,立足核心素养教育视角下,探究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渗透,具有积极意义。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素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课程改革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思想就是“以生为本”,遵循因材施教发展理念,让小学生不仅仅掌握语文知识,更要提升应用技能,获得情感、文化与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作出一系列的调整,其教学内容有了变化、教学目标有了创新,如新增经典古文篇目,要求背诵掌握的古诗词也越来越多;在语文试卷上,有关古诗词的考题比例也有了很大变化,足以见得古诗词的重要性。以古诗词为载体学习传统文化、感知民族精神,培育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文化修养,这些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关乎学生的未来学习与成长。通过深入学习古诗词,导入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生平,无论是赞颂祖国大好山河、表达思念亲朋、热爱家乡,还是肩负国家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些都是文人墨客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堪称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爱国情怀以及人生哲理,对于小学生极具教育意义。
(二)有利于强化文化认同意识
在我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唐诗宋词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其教育价值不可小觑。古诗词内容精炼、情感丰富、画面感强,对于小学生而言极具感染力量,能够引导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发展。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社会阅历不足,而且具有好奇心与模仿能力,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可塑性较强。把握语文学科的教育契机,以经典古诗词为载体,挖掘有意义的传统文化要素,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肩负的重大责任。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从不同层面切入,挖掘古诗词的深刻内涵,可能是深厚的爱国情感,可能是人生的愤懑抑郁,也可能是对理想抱负的憧憬期望,每一篇古诗词都有独特的意蕴和感染力,抓住文化要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发自内心地热爱传统文化,感知文人墨客传递的积极情感,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潜移默化地促进语文综合素养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语文综合素质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从小学语文开始就要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能够理解浅显的文言文内容,加强语言积累,提升鉴赏能力与审
[1]
美素养。虽然一直以来,小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学习难度较大,古人无论生活习惯还是语言表达,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很陌生。但实际上,古诗词鉴赏的魅力是无穷的,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带领学生沉浸于古诗词的意境中,被古人智慧深深吸引,真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因此可以说,开展古诗词教学非常必要,并且由浅入深地挖掘传统文化要素,对于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积极意义。首先,促进审美情趣发展。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尚未成熟,明辨是非能力薄弱,通过古诗词鉴赏,挖掘传统文化要素,体会诗人的情感与远大志向,进而拓宽视野,获得审美体验,在“美”的驱动下建立正确价值观;其次,古诗词的题材多样、情感丰富,学生不仅能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还能获得道德品质教育,潜移默化地提升德育素养,获得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素的有效策略
从传统文化要素视角出发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培养小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与鉴赏能力,在提升语文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也能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古诗词,体验传统文化底蕴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更是如此。教材中收录的每一篇古诗词都堪称经典,而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古人撰写每一篇诗词,都不是简单的字词叠加,而是讲究韵律与节拍,其中隐藏着独特的美感与意蕴。通过反复诵读体验,能让学生产生更直观、更深刻的认知,理解传统文化要素,读出古诗词的内涵,读出作者的真情实感。例如,学习清代郑燮的七言绝句《竹石》, 这是一首咏物诗,表达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与坚忍不拔的品格。经过反复的诵读体验,围绕经典的语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展开讨论,如:“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咬’字?表达了竹子什么样的性格?”这一句不仅体现了竹子的坚韧刚毅,也说明它对生活条件没有过多的要求;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朴素的两句诗词,表达的却是竹子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展现了豁达自信的精神风貌。经过有感情的朗读,反复体验与揣摩,再加上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体会古诗词传递的文化底蕴,也为获得更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奠定基础。
[2]
(二)鉴赏古诗词,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古诗词的内容非常广泛,有人记录壮阔的山河之美,有人表达远大的理想抱负,也有人记录平淡却又美好的生活景象,描写节日风俗等等,由浅入深的情感渗透,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鉴赏古诗词,关联生活经验,这样既能帮助理解,也能感知传统生活,体验传统文化。如三年级学习的《元日》记录了春节,《清明》记录了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录了重阳节,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小学生也很熟悉;但是经过年代的发展,传统节日有些风俗习惯保存至今,有些寓意内涵也略有变化,从传统文化要素角度深入,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学习兴致十足。如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以重阳节为背景,古人在重阳节之日登高、插茱萸、赏菊花;而在现代社会,又赋予了重阳节“尊老、敬老”之意;再如,学习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时,作者描述了接地气的田园生活,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以动画视频的方式再现田园生活,感受质朴的乡村生活,在生动画面之下体会诗人的情怀。
(三)解读古诗词,感知传统文化精神
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传统文化要素体会深厚的中华民族精神,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的同时也能获得有意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完美人格。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深入解读思想内涵,实现精神层面的教育与引导,教师要认真准备每一节课的教学材料,拓展课内外资源,让学生获得深刻启发。例如,学习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时,结合当时黑暗专制的封建社会背景,体会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期盼,对人才辈出的愿望以及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国情怀。通过解读社会背景资料,渗透传统文化精神,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与情感,与作者的爱国精神产生共鸣;再如,学习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作者寓情于景,描写清新的自然环境,又掺杂了一丝离别之情,唤醒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领悟古诗词,彰显传统文化价值
[4]
[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不能只停留于口头,还要付诸行动。从鉴赏古诗词延伸到生活实践,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最大特色。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深刻的传统文化要素,鼓励学生在理解与接受的同时更要积极践行。例如,学习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时,“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关心与爱护,而孝敬父母也是当下时代教育的重要主题,以此为契机传扬中华传统的孝道美德,践行“孝”文化,如鼓励学生回家之后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者以小作文的形式写一写自己与父母的故事;分享交流古代孝文化等等。从“古”至“今”,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紧紧结合起来,浸润学生的心灵。
(五)拓展古诗词,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为了让学生能接触不同风格的古诗词,体会不同年代的传统文化,教师要转化教学思路,树立大语文观教育思想,拓展更丰富的古诗词鉴赏内容,并逐一导入时代背景、作者、诗词等知识点,唤醒小学生的鉴赏灵感,促进文化素养提升,推动积极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例如,学完唐代杜牧的《山行》,再延伸阅读同一作者的其它诗歌《题乌江亭》、《泊秦淮》、《江南春》、《赤壁》等,通过群文阅读鉴赏的方式,体会古人杜牧的诗词风格;再有,对比诵读田园诗歌《乡村四月》、《归园田居》;边塞诗《从军行》、《使至塞上》、《凉州词》等等,也能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诗词流派,从中梳理文化发展的脉络。从教师指导阅读,再到学生自行鉴赏,也可上网查找资料,学习更多感兴趣的古诗词,培养良好的鉴赏能力与审美素养,将诗歌的文化内涵与诗人的品格修养相结合,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蕴,为保留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打好基础。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主题内容的古诗词,极具鉴赏品读与审美价值,而且凸显了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教师要把握学科特色,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水平与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语文教育中感知传统文化的精髓,体验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移情移景,抓住人文内涵,散发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小学生逐渐爱上古诗词,获得深刻的文化教育与情感教育,促进身心素养全面发展,这也正是当下语文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根本落脚点。
[8]
[7]
[6]
[5]
参考文献:
[1]任雄.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学周刊,2021,(9):101-102.
[2]程翠萍.传承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读与写,2021,18(4):106.
[3]孙玉兰.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语文课内外,2021,(3):289.
[4]杨媛媛.例谈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播[J].语文课内外,2020,(9):316.
[5]薛敏婕.小学高段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3):248-249.
[6]赵中浦.浸润文化探寻意象——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0,(16):9-10.
[7]许群.诗境高远,文脉流长——小学语文之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探究[J].华夏教师,2020,(14):78-79.
[8]马喜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2020,(8):2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