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筹资风险原因及对策
2024-04-04
来源:易榕旅网
第2009年第6期 (总第328期) 商 业 经 济 SHANGYE JINCJI No.6,2009 Total No.328 【文章编号】1009-6043(2009)06-0060-02 论企业筹资风险原因及对策 冯 莉 (沈阳第四橡胶厂有限公司,辽宁【摘沈阳l10000) 要】 目前,企业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资金组织运用与筹资结构不合理、决策失 误等。企业通过对筹资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可使风险最小化,实现财务成果的最大化和财务状况的最优化。企业对筹资应加强 事前、事中、事后控制,选择合适的筹资组合,因地制宜地确定资本结构,强化收账管理。同时,应完善风险预测体系与风险转 移措施,提高企业的竞争与盈利能力,以达到防范筹资风险的目的。 【关键词】筹资风险;负债筹资;筹资结构 冲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筹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资金来源渠道有财政资金、银行资金、非银行金 融资金,其他企业资金、居民个人资金、企业内部资金、国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筹集资金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 力或无法保持对企业控制权的危险,即企业借入资金可 能使企业发生资不抵债的危险。筹资在企业中具有其不 可替代的地位,尤其是在当前企业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 下,如何筹集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资金,是企业财务管理 的重要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筹资方式由依赖过去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逐步转 向通过市场融资,要求企业独立承担起筹资风险。因此,如 何控制企业筹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已成为现代企业管 理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 外资金等,这些资金有的取得成本较低,有的能较长时间 地使用,而有的则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归还。企业在筹集资 金时要全面考虑,使筹资结构合理,其要求企业的自有资 金与借贷资金,长、短期资金有一个协调比例,这个比例 协调能使企业的筹资成本相对低,风险相对于收益来讲 也会最低,并且能使企业保持最佳的资本结构(从该企业 自身角度来讲),对企业的经营十分有利;反之,筹资结构 础上,探讨了对这种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策。 一不合理,就会增大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或造成资金浪 费,短缺(期限不相符)会增大企业的风险。 (四)决策失误 、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f.一)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 企业筹集资金的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在筹 集资金时事先对使用这笔资金有一个预期值,而投资效 益的不确定性,使这个预期值的实现也随之出现不确定 投资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决策失误项目 失败或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快建成并形成生产能力,无 法尽快地收回资金来偿还本息,会使企业承受巨大的财 务危机。 性。当企业投资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企业使用 一部分借入资金,可以因财务杠杆的作用提高自有资金 二、控制筹资风险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风险作为企业的一种客观 利润率;当企业投资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企业 使用借入资金将使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甚至发生亏损, 存在的经济风险,人们既不可能消灭它,也不可能完全逃 避它。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对筹资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可使风险最小化,进而实现财务成果的最大化和财务状 况的最优化。企业无法改变和影响国家宏观行为,但可以 严重的则因资产负债率过高或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导 致资不抵债而破产。 (二)资金组织运用不合理 正常的企业经营活动要求资金的组织运用合理,如 果资金运用不合理,则会使筹集的资金在某个环节或某 种状态中使用时间过长,会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增加资金 使用成本,有时会满足不了生产经营需要,不得不再一次 控制微观和主观行为,对于影响筹资风险的客观因素,企 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防范的目的。 (一)加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为该生产项目筹资,增加筹资成本,影响投资效益。由于 种种原因,当企业的购货付货款与归还债务的时间集中 时,可能会发生不能及时归还借款本息的临时筹资风险。 响企业形象、信誉,甚至影响企业今后的筹资来源。 【收稿日期】2009—04—09 —加强事前控制,企业应做好财务预测与计划,做好各 种预算工作。在对外部资金的选择上应从具体的投资项 目出发,一是运用销售增长百分比法确定外部筹资需求; 二是从以往的经验出发,确定外部资金需求规模;三是可 额。准确的财务预算对于防范和规避企业的筹资风险具 』临时筹资风险虽然不构成总体风险,但频繁出现也会影 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使各项数据直观准确,量化资金数 60一 冯莉:论企业筹资风险原因及对策 有重要作用。 时,调高负债比率,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充分发挥财务杠 加强事中控制。企业应重点强调资金的使用效率,增 强企业使用资金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 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时调低负债比率,以防 范财务风险。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调 筹资风险,提高收益,这是彻底摆脱债务负担的关键。我 国大部分企业长期以来缺乏资金使用效率的意识,缺少 高企业的价值;运用不当,则会给企业造成损失,降低企 业的价值。 (五)建立风险预测体系 资金靠借贷,资金投入较少考虑投资回报、投资风险以及 投资回收期的长短,以至于企业越借越多,自身造血功能 企业应建立风险自动预警体系,对事态的发展形式、 越来越差。要加强对流动资金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保 状态进行监测,定量测算财务风险临界点,及时对可能发 持合理的现金储备,确保企业的正常支付和意外所需,加 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利用财务 杠杆控制负债比率,采用总资本成本比较法选择总资本 成本最小的融资组合,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保证偿还债务 资金的充足。 (六)风险的转移 企业的筹资费用总和可能会超过企业的财务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就是转移风险。最常见的做 强存货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 加强事后控制,企业主要在本次筹资过程分析上,企 业筹资目的是为了投资需要,而投资又是为了获得利润。 企业要对本次筹资运作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 主要是分析企业各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各种财务比率, 重点应放在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上。 )因地制宜地确定资本结构,选择合适的筹资组合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根据所处的行业特定和企业 法:一是开展专业化协作,将一些风险较大的项目承包给 能力较强的企业去完成。二是通过保险分散风险,可以稳 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在实际工作中,如 定企业的资金结构,避免过多的债务输入和过高的资金 何选择最优的资产负债结构,合理确定自有资金和借人 支出,缓解企业资金紧张、风险恶化的局势。加入WTO 资金的比例,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对一些生产经营好、 后,国际性的保险公司在我国开展业务后会带来新的经 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 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快的企业,其负 营理念,能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 总之,风险与机遇并存,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企业 只有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盈利能力,才 能降低筹资风险。 【参考文献】 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经营风险的 基础上,又增加过多的筹资风险。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快货币资金回笼 通过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 估企业的偿债能力、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建立销售 责任等措施,积极组织催收,减少在应收账款方面的资金 占用,加快货币资金回笼。在还款期限和额度上,应尽可 能地将还款期限推迟到最后,同时,必须保持企业良好的 [1】梁青.企业筹资风险及其对策f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 【2】李微.企业筹资决策和筹资方案的选择【J】.财经月刊,2000, (9):10-14. [3】江涛.筹资风险与规避法cJ】.财经月刊,2001,(5):7—10. 【4]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4,(3):110—114. 信誉。 (四)巧用“双刃剑” 企业要强化财务杠杆的约束机制,自觉地调节结构 中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在资产利润率上升 ・—●一-+-+・+一+--4--+-+・+-+-+-+- 【5】郭双来.浅析财务风险的表现、防范和控制[J].施工企业管 理杂志,2003,(5):12—15. 【责任编辑:刘玉梅】 【参考文献】 (上接第18页) 就是说对被解释变量现期总投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用 前面的原理进行Wald约束检验得: 8 一351 [1】朱劲松.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资本形成的效应叨.亚太经 济,2001,(3). 【2]杨柳勇,沈国良.夕 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挤入挤出效 应分析【J].统计研究,2002,(3). [3】陆建军.FDI对中国国内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 研究,2003,f9). 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产生了挤入效应,即 每一单位FDI的增加,使总投资占GDP的比例增加了 3.51个单位。 五、结论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FDI在 [4】程惠芳,张声洲.国际产业流人对中国储蓄与投资转化的 影响.世界经济[J】.2003,(6). [5131志鹏,李子奈.夕 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挤入挤出效应 的重新检验【J]统计研究,2004,(7). [6]王韧,曾国平.内生性制度变迁传导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挤 出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6). f7】王滨.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挤进和挤 出效应的实证分析m.国际贸易问题,2006,(1). 【责任编辑:潘洪志] 一安徽省对国内投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体说就是产生 了挤入效应,有利地促进了安徽省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 在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安徽省应该将招商引资做为 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采取各种措施吸收和利用外 资特别是FDI,以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繁荣。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