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
《惠崇春江晚景》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是一首诗,是苏轼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北宋名僧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古诗的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诵情趣,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感觉、视觉(颜色)、嗅觉(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在交流中深化自己的认识。大自然的美是多方面的,赞美大自然美景的诗歌也是层出不穷的,学习这类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多重感官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由此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诗情。
讲完《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我有以下两点感悟。
首先,正在讲课时,有个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不说春江水暖鱼先知?怎么说鸭先知呢?”我当时一怔,有点措手不及,不过表扬了她之后,我解释道:鱼在深水中,水里的温度变化不大,鱼不太敏感,所以,还是鸭先知。如果在表扬这位提问的同学时,也提出:对啊,同学们想想春江水暖,到底是鱼先知还是鸭先知呢?诗人苏东坡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一时一地一节课引入了广阔的生活时空及网络天地,从而实现综合性学习。学生的探索意识与质疑精神也会倍加鼓励,且在年长日久间获得超升。可见只有开阔视野,才会让师生都生成新的发现,生成新的行动。
其次,《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意境幽远,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地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风,如临其境。因此
我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读,以读解义、以读悟情。结合注释理解了“三两枝”“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意思。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会了诗的情感,进入了诗的意境。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每堂课只要精心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