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如何不断改进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在课堂教学和研究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这些探索对于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以“生”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这句话恐怕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而激发兴趣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要调动学生的习性积极性,就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引子。研究发现,学生对娱乐消息、体坛消息等“课外”的东西往往了如指掌,说来头头是道,即使一目十行也是过目不忘,而对上课内容常常很难“下咽”。为此,我们教师要艺术化课堂继教学,把教学内容设计得让学生乐于接受,想办法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以此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有效性。
首先,找到教学目标和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切合点。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每节课都让学生有快乐的回味。令人回味的可以是你的轻松幽默或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可以是你的平等和蔼或一回有情景设置的朗读表演;可以是你的声情并茂或一次针锋相对的交流和辩论。
其次是刻意求新。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授、读书、讨论和比赛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例如,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对于戏剧章节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遇到韵味无穷的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等等。
再次,要让课堂更开放些,更互动些。学生往往比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问题所在,所以有些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来,听取他们的建议,就更能切合学生所需,从而达到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的境界。
二、以“本”为“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受到了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跳出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认真地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根据教学资源、根据自身特点处理教材,让学生广泛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1、根据教学资源处理教材。
教学资源有硬件和软件之分,多数教师教学中往往更关注的是硬件,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后导致沦为了多媒体课件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奴隶”。有经验的教师就懂得多方位地利用教学资源来处理教材,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互通有无。图书馆、阅览室资源,社区、家庭资源;网络、媒体资源,等等;都力求依据教学资源灵活创造教材,从而创造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课堂。
2、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处理教材。
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教学风格,每一个教师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处理教材,不要盲目跟风。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教材的内涵,用自身形象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才能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如:在执教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古典诗词时,就对其中的篇目进行了集中和重组,如咏史怀古诗有《石头城》《念奴娇o赤壁怀古》《永遇乐o京口北固亭怀古》《桂枝香o金陵怀古》等。写相思爱情的有《锦瑟》《雨霖铃》《鹊桥仙》等。通过这些并联组合,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构成与常用表现手法。如此,举一隅而以三反,让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内化成学习能力。
3、让学生广泛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广泛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有效策略。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此,教师要跳出文本教语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阅读实践,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和知识体系,使其在课堂上学到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能纳入从各种书籍中吸收来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呈现在一个多彩的背景之上。让学生广泛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性阅读、拓展性阅读,也可以进行研究性阅读。
三、以“己”为“桥”,激活学生思维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课堂的组织者,为学生营造一个接纳的、自主的、宽松却又有序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一堂课是否有效,关键也不在于知识 容量、形式多样,而在于学生思维是否被激活,有所思、有所悟。现就教师应如何激活学生思维 这一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1、孕育学生思维的种子。努力营造和呵护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智慧之园是激活思维、培养学生 创造力的前提。首先,创设乐思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选用材料力求新颖且蕴意丰富;设问力求巧妙、新奇且清楚明 了;口头 作答、书面练习、活动竞赛等交替进行,时刻给学生予新鲜感,吸引其注意力。 其次,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就需要改变由教师主宰课堂,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大胆精简教学内容;大胆尝试研究性学习,放手让学生以教材为平台,注意思维“布白”。 第三,思维评价须全面。不能用现成的答案去圈定学生的思维,而应让学生敞开心胸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并耐心听其解释,吸收合理成分修正、完善原有答案。对其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及积极思 考的态度应给予充分地表扬。这对培养学生不怕犯错、敢于自主思维大有裨益。
2、搭建学生思维的桥梁。 为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并拓展和深化认识,教师须发挥好引路人作用,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搭好思维的桥梁。学生思维的运用是复杂的过程,如能综合运用,效果将会更好。其具体方法因特定情况各异,通常有如下几种:第一,由此及彼法。引导学生由一观点到另一观点或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方法。如,在学完李清照《声声慢》,可举一反三,向学生指出其另一首词《一剪梅》,去分析两首词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二,化整为零法。将复杂的思维对象分解成一个个要素分别加以思考以降低难度的方法。譬如:学习完《兵车行》和《将进酒》,可以让学生对歌行体这一体裁做出归纳。在两手风格迥异的诗歌的对比下,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歌行体的性质特点。第三,由表及里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鲁迅的《祝福》一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祥林嫂三次变化的表象中,去探讨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表达。
总之,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要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性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当代教育的功能,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