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091 0906112023 陈菲
阅读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我的内心被什么东西牵动了,大概这就是李老师笔下的“情”吧。仅仅是读了文章的我就有如此感受,那环绕在她身边的学生又该有多么深刻的情感体验呢?
文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情”是教育的“魂”,是情境教育的命脉。在黑格尔的《美学》中,他指出:“美的要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所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李老师的情境教育,这种教育中的“美”:情感是内容、意蕴,而课堂就是表现这些的外在形式,通过课堂让学生心中情感的种子萌芽、成长。情感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如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他们彼此的距离感就缩短很多,教育教学也变得简单很多,但是牵引这些的“情”该如何被激发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为这,李老师苦苦探索了18年,18年的时间成就了今天的“情境教育”。同时,李老师这句话显然告诉我们,在教育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情就是一根线,穿起了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我不禁想起小学的一堂作文课,老师想让我们写一篇有关秋天的文章,可是整日被禁锢在课堂的我们所见所闻有限,很难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于是,学校的语文老师们就带着我们去了附近的一个公园。在公园里,我们三五结伴到处走着、跑着,累了就坐在草地上说说话,大家玩得很开兴。偶尔老师会把大家聚到一起观察某个植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看两眼。回到学校后,我们把在公园看到的有关秋天的信息写下来。因为有了亲身经历,所以这次作文我写得得心应手。这个例子再结合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我就倍感其中的内涵丰富。情感让李老师迈出了情境教育的第一步。
我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明晰——按李老师思想的发展轨迹来写的,置身其中仿佛看到了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是如何从萌芽到茁壮成长,最后欣欣向荣的景象的。李老师提出,情感教育与认知活动相结合。在课堂上,她通过富有美感的艺术的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实验后,事实无可辩驳地表明,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美”优化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情感。她将其过程进一步概括为“激起探究——引起满足——产生乐趣——形成内发性动机”,这样的理论就为教学提供了方法与依据。我们现在需要思考如何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用什么样的活动,用什么样的形式,还有儿童的认知又是怎样的。“激起探究”这简短的几个字让我们产生很多的思考,其他的也同样如此,经过不断地思考从而越来越明晰情境教育的真正本质或者真正内涵。
这篇文章很吸引我眼球的还有一处就是:李老师在情景课程网络构建中提出“野外课程”。她认为儿童是大自然的骄子,而大自然也是儿童学习中无可替代的资源。现在很多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就将学生整日的关闭在学校中,农村的孩子还好一点,可以在田野中奔跑,而城市的孩子们只有每日面对课本、补习班,没有时间去接触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我们的一位任课老师曾担任过某所小学的校长,他有一次很大胆地带着一至六年级的十几个学生一起去北京游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很尽兴,回去的路上个个兴致盎然。而车上的另外一个小朋友是由父母带去的,一路上嘟着小嘴,很不高兴,家长责备孩子太烦人了。其实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硬要像种盆栽一样将他们圈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受到束缚,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我觉得我的读书时光还是挺有趣的,在小学时老师会组织很多活动、初中时去过江阴的华西村、高中时去过宜兴,这些都是枯燥的读书生活的一丝光彩。所以,学校、老师都应该积极考虑到“野外课程”的开发,不能畏首畏尾,“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应该让他们多去亲近大自然,就像小学课本上说的那样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由于才疏学浅,对李老师文章中的很多理论还是不甚理解,然而我在其中体会到了一
个教师对孩子的真挚的喜爱和关切之情。“情境教育”这座瑰丽的殿堂中有太多值得我们仰望、学习的东西,情感这块敲门砖我们得时刻紧握手中,准备随时打开这座美丽的城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