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徐州市_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2023-11-02 来源:易榕旅网


徐州市直及郊县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基本理论

历年真题汇编

(内含徐州市直 邳州市 新沂市 铜山县 睢宁县 沛县 丰县 云龙区 鼓楼区 九里区 汪贾

区 泉山区2005-2009年历次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第一套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D)

A.孟子B.荀子C.墨子D.孔子

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C )

A.道德品质B.健壮体魄C.实践能力D.创造能力

3.《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C )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

A.备课B.上课C.练习复习D.考试

5.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B )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实验法

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A)

A.研究能力B.学习能力C.管理能力D.交往能力

7.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D )

A.程序性课程B.练习性课程C.地方性课程D.实践性课程

8.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C )

A.专政型B.指导型C.民主型D.溺爱型

9.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几次飞跃提供了平台?(C )

A.一B.二C.三D.四

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B)

A.社会文化B.精神文化C.人文文化D.地方文化

11.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点或价值作出(A )

A.判断B.诊断C.评定D.评分

1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D )

A.人生观教育B.价值观教育C.素质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

1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C)

A.有差异性的认识B.有个性的认识C.有领导的认识D.有基本的认识

1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 B)

A.个性化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C.个别化D.教育权利的平等化

15.教育目的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A )

A.评价作用B.选拔作用C.决定作用D.主导作用

16.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B )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 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C )

A.保证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B.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教好与管好学生

C.估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9.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B )

A.名誉权B.人身自由权C.受教育权D.人格尊严权

20.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D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阶段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

2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_政治经济制度。

22.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队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_个体身心发展。

23.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_教师人格特征_。

24.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和_行_。

26.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

27.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权、班级授课权、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28.在德育的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作道德两难_。

29.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常规管理 、平等管理_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30.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 孔子 。

31.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_ 高中 _阶段。

32. 古希腊提出问答法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_苏格拉伦_。

33.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组组织的领导者,又是班组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34.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__本质_和真谛。

35.教学过程中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__感知教材和__理解_教材。

3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相互促进__的关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7.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

.【要点】(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8.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要点】(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9.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要点】(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40.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要点】(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

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41.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要点】(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42.联系实例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点】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定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

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确良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D 2.C 3.C 4..B 5..B 6.A 7.D 8.C 9.C 10.B

11.A 12.D 13.C 14..B 15.A 16..B 17.C 18..A 19.B 20.D

二、填空题

21.政治经济制度 22..个体身心发展 23.教师人格特征 24.基础

25.行 26.马克思主义 27.个别教学权、班级授课权 28.道德两难

29.常规管理、民主管理 30.孔子 31..高中 32..苏格拉伦

33..艺术家34.本质 35..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36..民主平等、相互促进

三、简答题

37.【要点】(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8.【要点】(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9.【要点】(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40.【要点】(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

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41.【要点】(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论述题

42.【要点】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定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确良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第二套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中国所提出的教育导向思想是( D)。

A.应试教育 B.科举考试 C.英才教育 D.素质教育

2.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D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3.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大致是在( B )。

A.原始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初期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这就是说教学是学校唯一的工作

B.课外活动就是活动课程,两者没有质的区别

C.《学记》中就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居学”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D.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根本的任务

5.平常所说的三结合教育,这三结合是指( A )。

A.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的一体化

B.教师、学生、教室的三结合

C.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结合

D.教科书、实验室、网络的三结合

6.20世纪20年代,抱着教育救国思想,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实践生活教育理论,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的教育家是(C )。

A.鲁迅 B.徐特立 C.陶行知 D.梁启超

7.中小学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这是因为(C )。

A.教师都要评职称 B.写写论文,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C.教育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D.没事找事做

8.提出“师者,人之模范”的教育家是( C)。

A.孟子 B.荀子 C.扬雄 D.老子

9.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 C )。

A.坚持教师为中心 B.坚持教材为中心

C.实施因材施教 D.实施标准化考试

10.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 )。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二、名词解释

1、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2、学制

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

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力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它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及国家、学校、公民教育权力的分配关系。

3、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4、激情

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如狂欢、暴怒、痛哭等

5、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如心情舒畅或闷闷不乐等。在心境产生的全部时间里,它能影响人的整个行动表现,保持它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使一切都感染着某种情绪的色彩。

6、热情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如对党、对祖国的深厚而强烈的热爱。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避免遗忘

(1)组织有效的复习:及时与经常复习相结合: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时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复习方式多样化

(2)适当的超额学习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2、根据中小学生记忆特点,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答: (1)启发学生学习的自学性

(2)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把看、听、说、练结合起来

(4)把概念讲深讲透

(5)重视课堂练习的作用

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育学生合理地满足和调节需要

(3)丰富多样的情境教育

(4)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DDBCA 6-10 CCCCB

二、名词解释

1.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2.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力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它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及国家、学校、公民教育权力的分配

关系。

3.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4.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如狂欢、暴怒、痛哭等。

5.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如心情舒畅或闷闷不乐等。在心境产生的全部时间里,它能影响人的整个行动表现,保持它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使一切都感染着某种情绪的色彩。

6.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如对党、对祖国的深厚而强烈的热爱。

三、论述题

1、答:(1)组织有效的复习:及时与经常复习相结合: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时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复习方式多样化

(2)适当的超额学习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2、答:(1)启发学生学习的自学性

(2)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把看、听、说、练结合起来

(4)把概念讲深讲透

(5)重视课堂练习的作用。

3、答:(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育学生合理地满足和调节需要

(3)丰富多样的情境教育

(4)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教师资格证书 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 职业 老师资格

第三套

一、填空题

1、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

2、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设立的____。

3、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4、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和____。

5、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包括____、____和____三种形式。

6、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辅助形式有____、____等。

7、教师备课最后要落实到写好三种教学计划上,这三种计划是____、____和____。

二、名词解释

1、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

3、课程

三、单项选择题

1.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途径 C.德育方法 D.德育模式

2.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 )是基础,( )。是关键。

A.知 情 B.知 行 C.意 行 D.知 意

3.下述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教育者“教”的客体不是双客体,而是一种复合客体

B.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如何教”和“教什么”的过程

C.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因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教”的主

D.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4.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这本书里,提出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这一观点深刻地说明着( )。

A.教育的经济功能 B.教育的文化功能

C.教育的自然功能 D.教育的道德功能

5.我国现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目标是( )。

A.10年 B.6年 C.9年 D.12年

6.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 )。

A.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B.英国哲学家培根

C.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D.英国哲学家洛克

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8.“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把“教育”作此解释的是(A.许慎 B.孔子 C.朱熹 D.韩愈

9.《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布时间是(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 )

10.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这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 )。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政治本位论 D.宗教本位论

四、简答题

1、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2、简述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可以遵循。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班级授课制

2、京师同文馆

3、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4、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5、讲述、讲解和讲演

6、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制、分组教学制等

7、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二、名词解释

1、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3、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三、单项选择题

1-5 CBBAC 6-10 BCAAB

四、简答题

1、答:(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2、答:(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四套

一、填空题

1、德育是____、____、____的总称。

2、德育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

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即____、____、____。

4、德育过程通常由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_____。

6、德育过程的基础是________。

7、我国班主任老师总结出的德育经验是\"晓之以理,____,____,____\"。

8、我国德育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名词解释

1、学校德育

2、陶冶法

3、说服法

三、选择题

1、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 )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2、教育者利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 )

A、说理教育 B、榜样示范 C、陶冶教育 D、指导自我教育

3、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政治课和其他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劳动 D、班主任工作

4、教学是( )

A、教师教的活动 B、学生学的活动

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5、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最初是由教育家( )提出的。

A、杜威B、赫尔巴特C、孔子 D、夸美纽斯

6、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

A、引起学习动机 B、巩固知识 C、领会知识 D、运用知识

7、教师通过展示实物、进行示范性实验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A、演示法 B、实验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8、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孔子 D、夸美纽斯

四、简答题

1、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是什么?

2、简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3、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2、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

4、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

5、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组织活动和交往

7、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8、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

二、名词解释

1、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三、选择题

1、C 2、B 3、A 4、D 5、B 6、C 7、A 8、D

四、简答题

1、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是什么?

答:(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2、简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答:(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3、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 的主要特点。

答:(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

第五套

一、填空题

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____。

2、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____。

3、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____。

4、提出目标管理的学者是美国管理学家____。

5、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____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6、____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名词解释

1、班级2、班级管理3、平行管理4、目标管理

三、选择题

1、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 )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A、赫尔巴特 B、马可连柯 C、巴班斯基 D、乌申斯基

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

4、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5、提出德育的认知模式的学者是( )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6、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 )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四、简答题

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如何形成和培养班集体?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基本单位2、埃拉斯莫斯3、班级常规管理

4、德鲁克5、学生6、班主任

二、名词解释

1、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2、班级管理: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4、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三、选择题

1、B 2、B 3、D 4、D 5、A 6、B

四、简答题

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答:(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如何形成和培养班集体。

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什么作用?

答:(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组织者;

(2)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第六套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

A.《教学与发展》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育论点》

3.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4.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

5.在现代生产中,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策略是( )。

A.增大劳动力数量 B.延长劳动时间

C.增加劳动强度 D.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7.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8.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

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9.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10.前苏联( )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 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 D.申比寥夫

。 )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 )。

A.教育的自身状况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C.家庭环境 D.社会发展的状况

E.气候条件

2.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其中这“三个结合”是指( )。

A.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B.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C.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相结合

D.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E.政府办学与民间办学相结合

3.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4.教师必须要培养的基本教育能力素养有( )。

A.语言表达能力

B.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C.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

E.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5.学校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它的意义在于( A.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时间

B.有利于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

D.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

E.可以让学生有赚钱的机会

6.我国社区教育主要类型是( )。

A.以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B.以教师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C.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D.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教育

E.以家庭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7.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最为主要的内容是指( )。

A.教育观 B.人才观 C.应试升学观D.教育质量观 E.精英教育观

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 )。

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B.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C.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D.卢梭的《爱弥儿》

E.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9.学校的产生一般需要具备下列哪些条件?(A.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B.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达到一定程度

C.脑、体劳动的分离

D.教育经验的积累

E.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

10.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教育的价值取向

B.教育的内容

C.学校课程的结构

D.教育的方法

E.教材的编排

三、填空题

1.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活动是个体的( )活动,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

2.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划分为( )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3.( )是指一个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

4.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 )教育。

5.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法。

6.一般来说,学校组织的报告、讲座、集会、比赛、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都属于课外活动形式的( )性。

四、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教育合力

3.个人本位

五、简答题

1.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3.社会实践有什么功能?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A 5.D 6.C 7.C 8.A 二、多项选择题

9.D 10.C

1.ABCD 2.ABD 3.ABCDE 4.ABCDE 5.BCD

6.AD 7.ABD 8.ACE 9.ABC 10.ABC

三、填空题

1.心理2.基础3.效度4.思想5.榜样6.群众

四、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合力是指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沦相反,其观点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个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人的本性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的发展,所以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往往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这一个本性办事。

五.简答题

1.答: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2.答: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价值取向相比,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更具有基础和决定的性质。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要是指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受历史发展进程的制约。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3. 答:(1)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

(3)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

第七套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A.惟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3.《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4.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

5.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 )。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 观念 D.道德行为

6.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

A.导向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建立学生档案

C.了解学生 D.操行评定

8.1632年英国哲学家( )。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

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9.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雄辩术原理》

10.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是( )。

A.卢梭 B.洛克 C.杜威 二、多项选择题

1.家庭环境的效应表现在( )。

A.家长的职业类别

B.家长的期望水平

C.家长的文化程度

D.家庭的自然结构

E.家庭的气氛

2.我国的教育结构确定了以下几种类型( )。

D.赫尔巴特

A.基础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E.成人教育

3.教育目的具有( )作用。

A.导向 B.评价 C.激励 D.规范 E.选择

4.课程计划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

A.学科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5.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力包括( )。

A.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D.组织管理能力

E.教育科研能力

6.教育的本体功能是( )。

.学年编制 E.学周安排 D

A.人的培养

B.经验和人才的选择

C.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

D.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E.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7.“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

A.遗传的作用

B.教育的价值

C.家庭的影响

D.文化的功能

E.人的能动性

8.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的学校教育的类型有(。 )

A.官学 B.私学 C.骑士学校 D.书院 E.社区学院

9.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群众性活动

B.以教师为核心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E.班级授课制

10.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在(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B.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

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D.强化教育的国家控制

)。

E.教育精英化的实现

三、填空题

1.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学者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 )。

2.(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任务的多少,我们把课分为( )课和综合课。

4.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自我教育能力由( )、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因素构成。

5.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 )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6.集中体现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 )。

7.《义务教育法》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设,根据( )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这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8.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 )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四、名词解释

1.义务教育

2.潜在课程

3.教学

五、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2.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和动物的信息遗传方式相比有哪些优越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C 5.B 6.B 7.A 8.A 9.B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CDE 3.ABCE 4.ABCDE 5.ABCDE

6.ABC 7.AE 8.ABD 9.ACD 10.ABC

三、填空题

1.孔子2.教学组织形式3.单一4.自我评价5.宫廷6.《理想国》7.宪法8.智力

四、名词解释

1.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潜在课程,又称潜课程.隐蔽性课程或隐性课程。潜在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课程更为重要,尤其对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等方面发展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潜在课程结构具有松散性.开放性,它不像正规课程那样联系紧密,组织严格。但它直接反映社会对教育和人们以及文化对教育和人的影响,其中,人的因素作用很大。潜在课程又具有潜在性、非预期性、不易察觉性、多样性等特点,往往使人们不容易察觉或忽视掉。

3.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再次,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五.简答题

1.答:(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质量与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划;教育目标又称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引导教育行为向预期教育目的前进的标志。

(2)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人的具体规格标准。

2.答:制约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需要;文化传统;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

第一,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人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超越现实的局限,认识个体经验范围以外的种种现实。第二,教育可以大大加速个体或全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教育把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呈现在个体面前作为认识的基础,从而保证了人类社会认识能力的加速度发展。第三,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存在引起教育的生理基础.特别是大脑有了更快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人类自身不断得到完善和改造。

第八套

一、单项选择题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霍尔 B.华生 C.高尔登 D.格塞尔

3.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

4.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A.名誉权和荣誉权 B.公正评价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6.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特点。

A.示范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7.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 )

A.学科设置 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C.学科顺序 D.课时分配

8.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 )。

A.实践性 B.可行性 C.衔接性 9.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10.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 )。中。A.班级教育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班会和校会

二、多项选择题

1.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

A.学校教育

D.发展性

.教学指导书D

B.社会教育

C.闲暇教育

D.家庭教育

E.业余教育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 )。

A.儿童对成人模仿的需要

B.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社会需要

C.人类生存的需要

D.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E.社会安宁的需要

3.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A.社会性

。 )

B.生产性

C.实践性

D.意识性

E.科学性

4.政治有( )几种表现形态。

A.管理

B.制度

C.活动

D.观念

E.组织

5.我国的教育结构确定了以下几种类型(A.基础教育

。 )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E.成人教育

6.教育目的的确定要符合( )的需要。

A.社会舆论

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

C.个人意志

D.社会政治经济

E.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7.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

B.怀特海

C.瓦•根舍因

D.赞科夫

E.克伯屈

8.我国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 )。

A.教科书

B.参考书

C.练习册

D.课程计划

E.教学大纲

9.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原则有(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尊重儿童意见原则

D.提早自立原则

E.无歧视原则

10.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

A.组织上的自愿性

B.内容上的广泛性

C.活动上的自主性

D.形式上的多样性

E.方法上的趣味性

三、填空题

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 .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2.教育 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3.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 。

4.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 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5.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 权和公正评价权。

6. 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四、名词解释

1.人的身心发展

2.学校教育制度

3.教育内容

4.个体身心发展

5.最近发展区

五、简答题

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2.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3.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4.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BCBC 6-10 AADC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BCD 3.AD 4.ACD 5.ADCE

6.BDE 7.ACD 8.ADE 9.ABCE 10.ABCD

三、填空题

1.职业化

2.民主化

3.康德

4.能动的

5.学习

6.教科书

四、名词解释

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3.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从广义上讲,

凡是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都可以作为教育内容。

4.身,指人的自然的、有机体的构成;心,指人的全部心理构成。发展,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5.维果茨基认为,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五.简答题

1.(1)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全面发

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2.(1)教育思想素养。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2)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

(3)知识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具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4)能力素养。一定的能力素养是进行和完成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5)身心素养。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兼有一定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做保证。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

3.(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忽视学生身心的整体性。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既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教育所要实现的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而不是被割裂开的、片面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如果不从人的整体性上来理解和对待学生,那么,教育措施就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教育活动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作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青少年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形,而是具有身心不稳定特点的可塑性极强的个体和群体。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并不是已经达到发展的顶峰和终极,而是还都处在不断变化和趋向

于成熟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学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很强的可塑性。也正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各方面发展都不够成熟,因此获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们发展中的必然需要。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而不应求全责备,要求他们做到十完十美。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消极对待,而要从中发现积极的进步的东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在以学习为主的各种活动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从中得到发展的。而且这种学习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不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规范化学习。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都发生着重要影响。

4.(1)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其中生理成熟以性机能的成熟为标志,而心理成熟以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这两方面的成熟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说、生理成熟要早于心理成熟。另外,学生发展的速度在整个发展进程中也不是匀速前进的,而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发展状态,体现出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发展的顺序性: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展开的。如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周、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发展则按照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顺序发展。

(3)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顺序性必然导致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阶段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跨入到另一阶段。而在不同发展阶段,尽管学生都表现出个体差异,但还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某一年龄阶段学生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年龄特征。

(4)发展的个别差异:学生的发展除了共同的年龄特征外,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

第九套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封建社会末期

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3.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5.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7.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

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8.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综合论的观点

10.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二、多项选择题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应当包括(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态度领域

几个主要部分。 )

D.意志领域

E.动作技能领域

2.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具体的类型有( )。

A.四门学 B.官学 C.太学 D.私学 E3.教育的特质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

A.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活动

B.教育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

C.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

D.教育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E.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

A.遗传的作用

.书院

B.教育的价值

C.家庭的影响

D.文化的功能

E.人的能动性

5.义务教育中,以下各方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 A.儿童 B.国家 C.家庭 D.社会 E6.课程的基本类型有( )。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

D.潜在课程

E.核心课程

.企业)

7.德育从内容上看包括( )几方面。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世界观教育

D.爱国主义教育

E.道德品质教育

8.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群众性活动

B.竞赛活动

C.游戏活动

D.小组活动

E.个人活动

9.三结合教育合力的基本形式是( )。

A.互相访问

B.通讯联系

C.家长会

D.教育讲座

E.家长学校

10.教师的进修提高以(A.业余为主 B.自学为主

C.短训为主

D.在职为主

E.学历提高为主

三、填空题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 )的科学。

2.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 )。

3.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 )。

4.教育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 )的社会活动。

5.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

6.《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的管理体制。

四、名词解释

1.社区教育

2.社会本位

3.“分支型学制”

4.古代社会的教育

5.美育

五、简答题

1.筒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3.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4.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CDAD 6-10 BCAAB

二、多项选择题

1.ABE 2.BDE 3.ADE 4.AE 5.ABCD

6.ACD 7.ABE 8.ADE 9.ABCDE 10.ABC

三、填空题

1.教育规律

2.“癸卯学制”

3.四书五经

4.培养人

5.劳动教育

6.“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四、名词解释

1.社区教育是为贯彻全民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宗旨,满足社区成员学习科学知识.技能,提高法律意识的需要,在社区内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社区教育包括文化基础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科学普及教育、生活情趣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市民文明教育等。按年龄层次又分为未成年人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人教育。社区教育是社区居委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的质量规格只能以其社会的需要来规定,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其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3.“分支型”学制,是前苏联创造的—种学制形式。在十月革命前帝俄时代实施的是传统的欧洲双轨学制。十月革命后,建立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学校系统,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又部分恢复了帝俄时代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由此形成了既有单轨学制特点,又有双轨学制的某些因素的分支型学制。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互连,有其优点。

4.古代社会的教育是以使用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手工工具为标志的教育。人的发展从使用石器工具到使用金属工具是—个大的飞跃。古代文字产生,人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出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也有了最初的科学艺术。社会从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的原始形态,进入到古代阶级社会,包括奴隶制和封建制。古代社会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是专制和人治、人身依附的社会。

5.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五、简答题

1.(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

(2)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2.(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与国际交流。

3.(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教育的民主化。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

4.(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①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②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

(2)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①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②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③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第十套

一、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__________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_________在________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个体实践活动等。

5、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___________的时期。

7、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___________。

8、学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人的身心发展 2、内发论 3、外铄论 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三、选择题

1、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2、\"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的重要影响。

A、教育B、环境C、遗传D、家庭教育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4、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B、必然性C、可能性D、方向性

5、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6、对正常发育的学生来说,遗传素质对他的身心发展( )。

A、不起决定作用B、起导向作用C、起决定作用D、起一般作用

7、儿童身心发展的( )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8、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素质B、教育C、环境D、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9、心理断乳期是指( )。

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

10、危险期主要指( )。

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

四、简述题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2、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社会实践2、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3、外部环境 个体活动4、遗传素质、成熟、环境

5、\"危险期\"、\"心理断乳期\"6、成熟

7、多种可能8、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二、名词解释

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选择题

1-5:BBACD 6-10:AABCC

四、简答题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第十一套

一、填空题

1、决定教育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___________。

2、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是___________。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人力资本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___________。

5、教育与文化之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6、学校文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其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___________。

8、学校文化主要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制度文化等。

9、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二、选择题

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

A、六艺 B、三科 C、四学 D、七艺

5、决定教育目的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D DDD

6、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 )表现出来的。

A、培养人 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 D、参与经济活动

7、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而编写《教育学》的是教育家( )。

A、夸美纽斯B、杜威C、凯洛夫D、赫尔巴特

8、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的标志是( )。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民主主义与教育》D、《普通教育学》

9、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

A、文化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C、读写算的教育D、军事体操教育

10、在我国第一个已经实施的近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 壬戌学制D、子癸丑学制

三、简述题

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生产力

2、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舒尔茨

5、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8、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9、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10、校风

二、选择题

1-5:BABAB 6-10:ACDDB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答:(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第十二套

一、填空题

1、_________,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_____教育的过程。

3、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_________教育。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是六艺教育,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等六门课程。

5、中国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大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________教育,也就是_________的教育制度。

7、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_________,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_________。

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_________》。

9、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者是_________,现代教育学流派的代言人是_________。

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_________》中。

二、选择题

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3、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A、四书 B、五经 C、六艺 D、八股文

4、义务教育的实施在( )之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第四次工业革命

5、\"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6、\"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我国的( )。

A、中庸B、大学C、论语D、学记

7、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著作是( )

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

8、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 )。

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

9、主张\"有教无类\"的观点的人是( )。

A、孔予B、孟子C、荀子D、朱熹

10、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著作是( )。

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

1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A、夸美纽斯B、洛克C、卢梭D、赫尔巴特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A、中庸B、大学C、盂子D、学记

13、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大、《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大、《教育学》

14、重视启发教学,提出\"助产术\"的人是( )。

A、亚里斯多德B、苏格拉底C、柏拉图D、昆体良

15、第一个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洛克C、杜威 D、赫尔巴特

三、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 )

1、近代学校系统

2、非制度化

3、学校教育

4、礼、乐、射、御、书、数

5、《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6、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

7、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8、大教学论

9、赫尔巴特,杜威

10、理想国

二、选择题

1-5:DCAAC 6-10:DDAAD 11-15:BDBBD

三、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答:(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十三套

一、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1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二、多项选择题

1.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2.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3.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

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4.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5.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

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三、名词解释

1.教育

2.教育方针

3.教育科学

四、简答题

1.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2.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3.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五、论述题

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D 5.A 6.B 7.C 8.B 9.B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ABD 3.ACDE 4.BCDE 5.ABE

三、名词解释

1.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四、简答题

1.(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2.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3.(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五、论述题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第十四套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3.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4.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5.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6.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7.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8.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0.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2.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

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3.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

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区教育

4.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 )。

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5.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

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

三、名词解释:

1.德育

2.课外活动

3.课程

4.潜在课程

四、简答题:

1.筒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2.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论述题:

1.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A 5.A

6.C 7.C 8.B 9.B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D 3.ADE 4.BCDE 5.ACD

三、名词解释

1.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2.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3.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4.潜在课程,又称潜课程.隐蔽性课程或隐性课程。潜在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课程更为重要,尤其对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等方面发展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潜在课程结构具有松散性.开放性,它不像正规课程那样联系紧密,组织严格。但它直接反映社会对教育和人们以及文化对教育和人的影响,其中,人的因素作用很大。潜在课程又具有潜在性、非预期性、不易察觉性、多样性等特点,往往使人们不容易察觉或忽视掉。四、简答题

1.答:(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

(2)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2.答:(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五、论述题

1.答:学校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课程发展史和当代各国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来看,最主要的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

(1)社会需求

这里所谓社会是社会结构,它包括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它们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课程是这些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共同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但社会因素对课程的需求往往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

(2)科学知识的进步

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课程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学校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本是同步的;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有类似情况;科学知识的分类对学校的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有着重大的影响。

(3)儿童身心的发展

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等,都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其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制约。不同学段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其课程目标也各异;对课程设置的制约。学者们的长期研究认为,个体发展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在:认识活动的需要、价值定向活动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体力活动的需要。课程设置不仅反映社会需求和科学知识发展情况,也要反映个体的这种共同需求。因此,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所设计的课程体系中几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包含了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对教材编制的制约。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制约着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只有把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材才能受学生欢迎。

综上所述,社会需求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知识的更新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及组织形式

的改变;学生身心发展强烈影响各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组织。

2.答: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3、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十五套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整合能力的发展方式主要包括( A )。

A、讲演,观摩,案例分析,合作讨论,自我反思,参与科研课题

B、准备,听讲,总结

C、创设情景,实验探索,意义建构,应用与迁移,效果评价

D、备课,案例分析,应用与迁移。自我反思,参与科研课题

2.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该学习( B ) ,同时,学习、实践并反思自己的整合工作。

A、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课程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B、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C、多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信息技术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D、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课程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3.PowerPoint所提供的( B )功能,可对幻灯片文件中的所有幻灯片进行超文本链接,从而可使幻灯片由顺序放映的线性结构变为人为控制放映顺序的超文本网状结构。

A、自定义动画 B、动作设置 C、预设动画D、自定义动画

4.( C )理论认为:学习时,学习者不是在接受客观的知识,而是在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建构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D、人本主义

5.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设定恰当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常用的策略主要是( B )。

A、 形象的语言输入和保证足够的重复率

B、 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和保证足够的重复率

C、 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和恰当的语言输入

D、提供适宜的支持方式和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

6.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内容安排中,在用计算机画画方面要求学生掌握 ( D )。

A、 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制作;图形修改、组合等处理;动画制作

B、 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制作;图形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动画制作

C、 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着色;图形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几何画板

D、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制作;图形着色;图形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7.在直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性的练习的教学活动属于( B )教学流程。

A、讲解 B、有组合的练习 C、有指导的练习 D、独立练习

8.下面的( C )是真实性任务学习的典型代表。

A、 网上合作学习B、 模仿学习C、 抛锚式教学D、直接教学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ABCDE )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考试大收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CD )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CDE )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BCDE )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BC )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CE )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7.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BDE )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8.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BDE )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9.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ABD )方面。

A.认知 B.情感 C.人格 D.社会性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 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流体智力: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四、简答题:

1.在学习时间管理中怎样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答: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此外,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2.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答: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3.简述弗落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不是以成人的方式表达而已。人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他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并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人生全程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其中前三阶段(从出生到6岁)的发展状况对以后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称为早期经验决定论。在前三阶段,如果力比多的满足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这种现象叫做固着,即人的生理年龄虽然在增长,人格却没有相应地成长,即使到了成年,心理还处在儿童的水平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