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研究

2021-05-04 来源:易榕旅网


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宗教在高校校园里的渗透,不少大学生也逐渐产生了双重信仰或者纯粹的宗教信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信教将影响其自身的发展,也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后果。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加以认真地对待和深刻地反思。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中图分类号]F713.5[ 在现实社会里有一部分人是信教者,另一部分是不信教者。他们的主要差别并不在于政治态度和经济行为,而在于具有不同的信仰和由此而产生的部分不同的社会行为。宗教作为一种有别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殊信仰体系与组织制度,依然将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中长期存在。当前,宗教在我国高校学生中的渗透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不同地区、不同高校有关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人数占到了相当可观的比例,并呈现出上升趋势。据统计,2010年“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机制研究课题组”对湖北省13所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2009年对湖南湘潭地区3所高校就大学生接触或信仰宗教情况的调查,都明显表现出宗教在大学校园内有逐渐升温的态势。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现象促使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加以认真地对待和深刻地反思。

1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状

首先,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提供一份较精确的信教者或者不信教者的统计数字。宗教团体或教会组织的教徒统计数,往往出于扩大自身的影响或者某种原因有所夸大或缩小。另外,由于对信教者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理解,依据不同,结果就出入很大。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信教徒数量的统计并没有一个准确数字。

其次,信教不信神是宗教发展历程中日益突出的一个社会现象,在青少年中尤为明显。随着科学理论的广泛传播,大学生长期接受社会主义无神论教育和现代科学教育,文化素养不断得到提高,对于宗教所宣扬的有神观点能够进行分辨与判断。信教的大学生并不真正相信神灵存在。这些大学生之所以仍然信奉宗教,主要是把宗教作为了心灵寄托的场所,希望用宗教的武器改变社会道德混乱的现状。

再次,大学生信仰宗教,常常与地域性或民族性带有宗教色彩的风俗习惯、祭祀活动等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党员,由于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长期处于宗教氛围浓厚的社会生活环境当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宗教思想和宗教观念的熏陶与感染。

最后,与一般社会宗教信徒对宗教的虔诚相比,信教的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虔诚度和依赖性明显是有偏差的,他们皈依宗教更多的是以此来寻求心理平衡和精

神慰藉。大学生信仰宗教、参与宗教活动是出于利己的动机较为明显,表现在当发生了问题或产生了需求时才投向宗教的,以期实现精神突围或事态逆转,呈现出一种世俗的要求与功利目的。

2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信仰宗教是内在和外在的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

(1)心理困惑,精神迷失。大学生时常需要面对来自个人和家庭生存的压力,承担着较多的社会责任,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所以自然会产生心理调节的需求。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够强。宗教可以通过特定的信念,把人们原来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得到适度的抚慰与支持。宗教的这种心理调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大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于是他们为求得心理的平衡与和谐以及取得心灵的慰藉与解脱而皈依了宗教。

(2)认识偏差,曲解政策。大学生的个体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大学生对于党的宗教政策存在认识偏差。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相当多的大学生眼里被曲解为宗教信仰的无限自由。殊不知,中国共产党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是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为指导。这一认识的偏差助长了宗教在高校里的升温。

(3)家庭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调查都显示,信教的大学生中很多都是来自有信教传统的家庭,或者来自具有宗教信仰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受到家庭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至深。来自具有宗教信仰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由于其所处的整个民族都信仰某种宗教,所以不断受到家人、族人关于宗教思想的熏陶和感染,长大后自然而然地信了教。还有些大学生的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宗教思想的灌输,最终也信了教。

(4)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缺失。虽然现在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德育工作,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不可否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实效性差、针对性不强、引导力不足等问题,教学内容枯燥,教育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同时,学校管理上的缺失也常常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给了宗教以可趁之机。一些大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需要帮助、产生心理困惑、精神需要寄托和抚慰时,学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及时开导、提供服务、给予帮助。这就致使一部分学生的信仰发生偏斜。

(5)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境外敌对势力提供了可趁之机,分裂破坏活动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反革命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仍披着宗教外衣,利用宗教从事反对新的社会制度与干涉中国内政的种种活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境外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首选目标。一些民族分

裂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打着宗教的旗号,将大学校园作为突破口,通过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方式宣扬宗教思想,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3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大学生信仰宗教的途径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曾指出,“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将会长期存在并发生作用”。宗教问题作为民族关系中的敏感因素,处理不当会给党的事业和祖国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对于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我们应当始终把加强教育放在首位,对信教大学生的管理严格掌握在政策界限之内,“疏堵结合”才能标本兼治。

(1)加强对大学生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大学生肩负着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任,必须保证他们在方向和原则问题上能够坚定立场、绝不含糊。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经常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育,经常关心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和引导,时刻提防宗教在大学生中升温的势头;制定出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科学化再教育方案,帮助已经信教的大学生重新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彻底摆脱唯心主义宗教观念的束缚,正确领悟党的宗教政策。

(2)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引导力与社会对其的期望值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需要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努力消除宗教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净化大学生党员队伍。首先,作为大学生与学校之间桥梁和纽带的辅导员需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高度重视、审慎处理大学生信教问题,切实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对学生在思想上的疏导。其次,高校基层党、团组织要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关心大学生的发展,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最后,发挥高校统战部门的协调优势,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处理好民族宗教事宜。通过教育的合力,让广大学生明晰宗教与邪教的区别、宗教与民族风俗的区别、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区别等,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施予积极影响。

(3)谨慎对待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党员信教问题。在处理大学生信教问题上,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必须根据有关规定谨慎对待、妥善处理。在一些基本全民信仰某种宗教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要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宗教的特点,把信教与参加某些纯粹的民族风俗活动区别开来。在尊重学生的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明确宗教和民族的界限。

(4)普及宗教文化知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信教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宗教文化知识的匮乏,不了解宗教的历史和本质,不了解党的相关宗教政策。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宗教文化类的选修课程,普及宗教文化知识,从正面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主动化解宗教在大学生眼中的神秘色彩。同时,高校应当把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营造一种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塑造起大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使各种有神论、宿命论等唯心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校园里没有市场,减少大学生向宗教靠拢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汪士华,陈真亮.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浙江省几所在杭高校的调查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9(8).

[3]孟兆怀.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4]闵娟,吴敬东.当代大学生党员信教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0(6).

[5]傅厚春.对新时期高校宗教工作的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