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
【背景】
背景探寻本诗选自〈〈文选》卷二十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奇树,佳美珍贵的树。这首诗
(501 -531)主编选的〈〈文选》,是一
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 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
【主旨】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由树及叶 由送及思,委婉含蓄,感人至深。
【诗词赏析】
,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
此花若能寄到,也是一种安慰;然而天长地远,相思何处可达?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任花香盈袖,愁 绪百结,终无可奈何,心生感慨:此花虽美,不能相赠,有何可贵?不过更增思念之苦罢了。全诗因人感物 ,
由物写是文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古诗 十九首》是文人诗,又有着民歌的质朴自然,辞浅思深,语短情长,值得仔细品味,反复诵读。
庭中有奇树
【作者】佚名 【朝代】汉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
庭院裹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 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 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
这花有什么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前两句诗“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 在满树
-1
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 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于是,思妇就出场了: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 折下
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一一对远行人的思念。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 的圈子
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 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 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诗的开头四句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 场面和
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发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 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 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 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 不禁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 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 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 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更令人难以忍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 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 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 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蕴含着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
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 一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 句,同时描绘出
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 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的。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 一个“盈”字,却暗示着: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 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 信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 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两句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描绘了一幅清晰生动的画面;并引发读者进- 步想象:这位妇女
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 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 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 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 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 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是经不住几番风雨的。
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 人物,写出人物
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 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在《古诗十九首》 的另一篇《冉冉孤生竹》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 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 红颜易老。这
-2
是中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 但是在《庭 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是明白说出,而是留给读者去体会。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 全诗的主题。人
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这样的情感意绪, 也许就如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 洲。” 一个个希望,一个个失望,到头来也许“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 也许“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葬花吟》)。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 贵”,未免使人
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 显得格外突出。
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 中得到一点慰
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龟虽寿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pi)国(qdo)县(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精兵法善诗歌。代表 作有〈〈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曹操的诗歌格调慷慨悲凉、气魄雄伟 善用比兴。
【背景】
本诗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建安十
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归途中作了这组诗,描写了河朔一带的景物和风土人情,抒 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富合理,表明宇万物生必有死是自然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 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全诗格调高远、慷慨激昂
【诗词赏析】
诗人告诉我们,不必羡慕神龟的长寿神蛇的通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
为衰老的骏马,还有奔驰千里的志向;年迈的志士,尚有未曾泯灭的雄心。有了这种老当益壮、自强不息 的意志,就可以谱写出人生的华美乐章。而寿命长短 寿延年诗中所体现的乐观向上精神
,历久而弥新。
龟虽寿 两汉:曹操
,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悦就可以益
,而在于奋发有 ,建业,始保持昂扬
;语言古朴刚健,
,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
-3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杨,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滕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赏析】
〈〈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此篇
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
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
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 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 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 样一个积极的主题。
诗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开头,作者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 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
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这就等于告诉人们说,人虽寿夭有别, 但最终都是要死的, 表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的观念,
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既然
人总是要死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对人生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呢?诗人认为这是不可以的。 限正是为了充分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建功树业,有所作为。
承认生命有
接着诗人诗人紧承上意写道“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
笔力遒劲,
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
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 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4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 切温馨之感。盈,是满
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寿;缩,是专职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夭。这就是说,人的 寿命的或长或短,不完全出于夭定,只要调养有方,是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
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曹操所云“养怡之福”, 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
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这里可见诗人 对夭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 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赠从弟(其二)
【作者】
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其诗传世不多 清峻硬朗,语言质朴。
【背景】
本诗选自《建安七子集》卷七 (中华书局1989年版)。《赠从弟》诗有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 从弟,堂弟 【旨点】
诗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于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美好品格,勉励堂弟坚贞自守,不 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运用对比手法
,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松之“盛”衬托“松
接着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
“端
,风格遒劲刚健,
枝”之“劲”,又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正”,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 ,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 望全诗语言质朴刚劲峭拔而又情深意长。
赠从弟 魏晋:刘桢
旱旱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5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
【赏析】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荤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 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 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 姿态,用“瑟瑟”摹拟刺
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 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
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 “盛” 一 “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令听者心惊,观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
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 越发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
“亭亭” “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 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 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
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
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 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 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 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
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梁甫行
-6
【作者】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 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背景】
本诗选自〈〈曹植集校注》卷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梁甫行,一作〈〈泰山梁甫行》。梁甫, 泰山下的一座小山。诗人与曹不同为曹操之子 ,诗人因富于才华,早年曾被曹操宠爱。曹不称帝之后 ,对 诗人严加防范。诗人被贬到贫困的海边 ,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主旨】
本诗描绘了一幅海边贫民困苦生活的画面 【诗词赏析】
好到山野三国乱世,人民有家不能居,只好逃到荒山野岭,与野兽为伍。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 在提醒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 ,施惠于民;中间四句直陈所见所感,几无雕饰,如实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 困境;最后两句,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感慨,深化了主题。
梁甫行 两汉:曹植
,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 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赏析】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 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
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
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他在〈〈泰山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 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 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 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 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
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
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 和野兽争夺生
。所以
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
-7
存空间,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柴门何萧条,狐兔
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 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本文以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