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
中医病名
1.伤风鼻塞:是指因风邪侵袭所致的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要症状的鼻病。
2.鼻窒: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
3.鼻鼽:以发作性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4.鼻渊: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5.鼻槁:以鼻内干燥、鼻塞、鼻痂多、鼻气腥臭,鼻黏膜萎缩,鼻腔宽大为表现的疾病。
6.喉痹: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7.乳蛾:以发热,咽痛,喉核红肿胀大,形如蚕蛾,或表面呈黄白色脓血,或喉核肿大、质硬、暗红等为主要表现的喉核疾病。发于一侧者为单乳蛾,发于两侧者为双乳蛾。
8.喉痈:发生于咽喉间及其邻近部位的痈肿。
9.喉瘖: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10.急喉风: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咽喉疾病。
11.耳胀: 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胀且痛、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声增强,并见鼓膜充血内陷,或鼓室有积液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12.耳闭: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耳聋,鼓膜内陷、混浊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13.脓耳: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14.耳眩晕:由耳窍病变引起的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15.耳面瘫:因耳部脉络痹阻所致的以口眼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中医方剂
1.苍耳子散:苍耳子、辛夷、薄荷、白芷;
2.温肺止流丹:诃子、甘草、桔梗、鱼脑石、荆芥、细辛、人参;
3.六味汤:荆芥、薄荷、僵蚕、桔梗、防风、甘草
4.通气散:柴胡、香附、川芎
5.牵正散:白附子、全蝎、僵蚕
6.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7.耳聋左慈丸:磁石、五味子、石菖蒲、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
泻;
耳鼻喉的解剖与生理
1.鼻腔的主要功能:呼吸、过滤、清洁、加温、加湿、嗅觉、共鸣和反射。
2.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吞咽、语言形成、防御保护、调节中耳气压、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3.喉的软骨:甲状、环状、会厌、杓状、小角、楔状。
4.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发音、保护下呼吸道、屏气。
5.中耳:鼓室、乳突、鼓窦、咽鼓管。
6.内耳:又称迷路,外层为骨迷路,内为膜迷路。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骨迷路分为:耳蜗、前庭、骨半规管。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
7.耳的功能:主管听觉和平衡。
听力功能检查
1.林纳试验:又称气骨导比较试验,借比较空气传导和骨传导时间的长短,区别耳聋的类型。
2.韦伯试验:又称骨导偏向试验,借比较两耳的骨传导时间来区别耳聋的类型。
3.施瓦巴赫试验:又称骨导比较试验,借比较受检者和正常人骨导时间的长短来区别耳聋的类型。
音叉试验比较结果:
传导性耳聋:林纳(-)(±);韦伯→病耳;施瓦(+);
感音神经性耳聋:林纳(+);韦伯→健耳;施瓦(-);
一、鼻部疾病
(一)急性鼻炎(伤风鼻塞)
定义: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黏膜急性炎症性疾病。
检查见鼻黏膜肿胀,鼻腔内有较多鼻涕,初期为水样,后渐转为黏性。
西医诊断:受凉疲劳史,典型鼻部症状,全身外感不适症。
辩证分型:1.风寒犯鼻;2.风热犯鼻;
(二)慢性鼻炎(鼻窒)
定义:指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
鼻炎,临床表现以鼻塞、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为特征。
临床分型:
1.慢性单纯性鼻炎:以间歇性、交替性鼻塞为特点,检查见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探针轻压凹陷,移开后立即复原,对减充血收缩剂敏感。
2.慢性肥厚性鼻炎:以单侧或双侧持续性鼻塞为主要症状,无交替性。检查见下鼻甲黏膜肥厚,鼻甲骨肥大,黏膜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状肥厚。探针压之为实质感,无凹陷,或虽有凹陷,但不立即复原,对减充血收缩剂不敏感。
中医辨证:
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补益肺脾,散邪通窍(温肺止流丹)
3.邪毒久留,血瘀鼻窍;
(三)萎缩性鼻炎(鼻槁)
定义:是一种以鼻腔黏膜萎缩性或退行性病变为其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特点:鼻腔黏膜、鼻甲萎缩,鼻腔宽大,鼻腔内积结黄绿色分泌物和痂皮、恶臭、嗅觉减退。
中医分型:1.燥邪犯肺;2.肺肾阴虚;3.脾气虚弱;
(四)变应性鼻炎(鼻鼽)
定义: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流清涕、鼻黏膜肿胀为其主要特征。
诊断:
1.病史: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2.症状:突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起病快,消失快,反复发作,病程长。
3.检查:鼻黏膜多见苍白水肿,亦可见黏膜充血,鼻腔内有水样清涕。特异性检查阳性。
鉴别:鼻鼽与急性鼻炎
1.病史:反复发作史;无反复发作史;
2.症状:无恶寒发热,有肺脾肾阳虚症状;有恶寒发热,无肺脾肾阳虚症状;
3.检查:鼻黏膜苍白;鼻黏膜淡红;
4.病程:长;短;
中医分型:
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温肺益气,祛风散寒(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五)鼻出血(鼻衄)
西医诊断:有鼻部出血症状即可诊断。
1.明确出血部位:儿童、青少年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即利特尔动脉丛或克氏静脉丛);中老年的鼻出血则易发生在鼻腔后部的鼻咽静脉丛或鼻中隔后部动脉。
2.估计出血量。
3.查找出血原因:
(1)局部病因:外伤、炎症、鼻中隔疾病、肿瘤;
(2)全身病因: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内分泌功能紊乱、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其它疾病。
中医分型:1.肺经风热;2.胃热炽盛;3.肝火上逆;4.心火亢盛;5.肝肾阴虚;6.脾不统血;
二、咽部疾病
(一)急性咽炎(喉痹)
定义:是咽部粘膜、黏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咽部淋巴组织常受累及。
西医诊断:1.急性发病史;2.咽痛为主;3.检查见口咽部黏膜急性弥漫性充血、肿胀,咽后壁淋巴滤泡隆起,表面见黄白色点状渗出物,悬雍垂及软腭水肿,下颌角淋巴结肿大、压痛。
中医分型:1.外邪侵袭,上犯咽腔;2.肺胃热盛,上攻咽腔;
(二)慢性咽炎(喉痹)
定义:是发生于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以咽部异物感、痒痛不适、灼热感、干燥感为特征。
病理分型:1.慢性单纯性咽炎;2慢性肥厚性咽炎;3.萎缩性咽炎和干燥性咽炎;
临床表现:
1.症状:咽部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微痛不适。常觉咽后壁有黏稠分泌物附着,晨起可见频繁刺激性咳嗽、伴恶心。萎缩性咽炎患者可咳出带臭味的痂皮;干燥性咽炎无痰,
或有颗粒状藕粉样分泌物咳出。
2.检查:咽黏膜充血、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或咽黏膜干燥萎缩或附有黏液。慢性单纯性咽炎与慢性肥厚性咽炎的区别在于黏膜的肥厚与淋巴滤泡增生的程度不同,干燥性咽炎与萎缩性咽炎则为慢性咽炎的不同阶段。
3.实验室:内镜检查可发现咽部表面各种病变。
中医分型: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2.脾胃虚弱,咽部失养;3.脾肾阳虚,咽失温煦;4.痰凝血瘀,结聚咽部;
(三)急性扁桃体炎(乳蛾)
定义: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咽痛剧烈、腭扁桃体红肿、表面见黄白色脓点为主要特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黏膜和淋巴组织炎症。
临床分型:1.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2.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滤泡性、急性隐蜗性)
肿大分度:
Ⅰ度:肿大不超过咽腭弓;
Ⅱ度:超过咽腭弓,未到达咽后壁中线;
Ⅲ度:肿大达或超过咽后壁中线;
临床表现:
1.症状:咽痛剧烈,吞咽困难,常有发热、恶寒头痛等;
2.体征:喉核红肿,或有黄白色脓点或腐脓成片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痛。
中医分型:1.风热袭表,肺经有热;2.热毒传里,肺胃热盛;
(四)慢性扁桃体炎(乳蛾)
定义: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反作或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转变为慢性炎症。
病理分型:1.增生型;2.纤维型;3.隐窝型;
临床表现:症状:咽异物感、咽干微痛、咽痒、刺激性咳嗽、可有口臭;小儿扁桃体肥大可见打鼾,吞咽呼吸不畅,全身可见头痛乏力,低热,消化不良等症。检查:扁桃体及咽峡潮红、暗红,扁桃体有脓点、脓栓或瘢痕,大小不定。
中医分型: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
(五)鼻咽癌(失荣)
定义:指发生在鼻咽部的恶性肿瘤,以血涕、鼻塞、耳鸣耳聋、头痛、颈部恶核为主要症状。
临床表现:症状:1.回吸性痰中带血或擤鼻是鼻涕带血,晚期表现为大出血;2.耳鸣、耳闷阻塞及听力障碍;3.以颈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约占1/2;4.鼻塞,始为单侧,继而双侧。检查:1.间接鼻咽镜检查;2.颈部触诊;3.CT或MRI检查;4.EB病毒血清学检查;
TNM分类:
T:原发肿瘤;N:区域淋巴结;M:远处转移;
中医分型:1.气血凝结;2.痰浊拮据;3.火毒困结;4.正虚毒滞;
治疗:放射治疗是治疗鼻咽癌的首选方法,常采用钴60或直线加速器高能放疗,可配合化疗、中医中药及免疫疗法。
三、喉部疾病
(一)喉阻塞(急喉风)
定义:也称喉梗阻,为喉及邻近组织病变导致喉气道狭窄,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症状:1.吸气性呼吸困难;2.吸气性喉喘鸣;3.声音嘶哑;4.缺氧症状。体征:1.吸气期四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肋间隙、剑突下窝;2.心力衰竭征
呼吸困难的分度:
Ⅰ度:安静时无症状,活动时出现;
Ⅱ度:安静时有,无明显缺氧症状;
Ⅲ度:缺氧,四凹征明显;
Ⅳ度:严重缺氧,心衰、昏迷;
治疗原则:Ⅰ度应积极进行病因治疗;Ⅱ度首先考虑病因治疗,做好气管切开准备;Ⅲ度在积极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可行气管切开;Ⅳ度立即行气管切开。
中医分型:1.风热外袭,热度内困;2.热毒熏蒸,痰热壅结;3.风寒痰浊,凝聚咽喉:疏风散寒,化痰消肿(六味汤加减)
四、耳部疾病
(一)外耳道疖与外耳道炎(耳疖、耳疮)
定义:外耳道的局限性红肿,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疖。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简称外耳道炎。
中医分型:1.风热湿邪,上犯耳窍;2.肝胆湿热,上攻耳窍;3.血虚化燥,耳窍失养;
临床表现:
1.外耳道疖:症状:耳痛较剧,张口或咀嚼时加重;体征:外耳道软骨部局限性红肿,或有脓头,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
2.急性外耳道炎:症状:耳痛及灼热感;体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甚则闭塞,表皮糜烂,可减少量渗液,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
3.慢性外耳道炎:症状:耳痒及不适;体查:外耳道皮肤充血、增厚。结痂,脱屑。
(二)分泌性中耳炎(耳胀、耳闭)
定义:中耳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
中医分型: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2.肝胆湿热,上蒸耳窍;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行气活血,通窍开闭(通气散);
临床表现:症状: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体征:鼓膜内陷,呈橘红或淡黄色,可见液平面或气泡(中耳积液征),鼓膜活动受限。
实验室检查:听力学检查:音叉试验、纯音测听;声阻抗测试:鼓室导抗图B型或C型。
(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脓耳)
定义:化脓性细菌侵入中耳导致的中耳黏膜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常同时侵及粘膜下层及骨膜,范围主要在鼓室,亦可涉及咽鼓管、鼓窦及乳突
中医分型:1.风热外侵;2.肝胆火盛;
临床表现:
1.症状:耳痛、耳鸣及听力减退、耳内流脓、全身症状;体征:鼓膜充血、肿胀、膨出、紧张部穿孔、流脓;实验室检查:1.传导性耳聋;2.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增加。
2.症状:反复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体征:鼓膜穿孔、或见肉芽、胆脂瘤、硬化灶;实验室检查:1.传导性、混合性耳聋;2.颞骨CT:中耳乳突可见软组织阴影及骨质破坏。
西医诊断:根据急性起病的耳痛,鼓膜充血及穿孔、流脓,即可确立诊断。
(四)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耳)
定义: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中医分型:1.脾虚是困;2.肾元亏损;
临床表现:(1单纯型、2骨疡型、3胆脂瘤型)
1、流脓特征:1.间歇性流脓,粘脓性,不臭;2.持续性流脓,脓液粘稠,可有臭味;3.长期持续流脓,有恶臭,听力明显减退;
2、鼓膜穿孔体征:1.紧张部,中央性;2.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3.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边缘性;
3、鼓室情况:1.黏膜光滑轻度水肿;2.有肉芽或息肉;3.灰白色鳞屑状或豆腐渣样;
西医诊断:长期间歇或持续性耳内流脓史及鼓膜穿孔。
(五)耳聋
定义:指听觉传导通路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导致的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分类:1.传导性耳聋;2.感音性耳聋;3.混合性耳聋;
西医诊断:根据病人主观听力下降的感觉,结合纯音测听,作出耳聋的诊断。还须根据听力检查结果作出耳聋程度、性质(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的诊断。对感音性耳聋,需进一步进行详细的听力学检查以区别耳蜗性耳聋与蜗后性耳聋。
中医辨证论治:
1.风热侵袭;2.肝火上扰;3.痰火郁结;4.气滞血瘀;5.气血亏虚;6.肾精亏损:补肾填精,滋阴潜阳(耳聋左慈丸加减)
西医治疗:感音性耳聋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恢复或部分恢复已丧失的听力,尽量保存并利用残余的听力,适时进行听觉言语训练,适当应用人工听觉。
(六)梅尼埃病(耳眩晕)
定义: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改变,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感音性耳聋、耳鸣和耳内胀满感为临床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
诊断:
1.反复发作性特点;
2.四大症状:眩晕、耳聋、耳鸣、耳内胀满感。
3.眩晕的特点:突然发作;旋转性:睁眼时感觉周围物体在旋转,闭眼时感觉自身在旋转;持续时间:数十分钟到数小时;伴随症状: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意识清楚。
4.体征:自发性眼震(水平性)
5.甘油试验阳性是诊断本病的有力依据,但阴性亦不能排除本病
中医辨证:
1.痰浊中阻:燥湿健脾,涤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肝阳上扰;3.寒水上泛;4.髓海不足;5.上气不足;
(七)周围性面瘫(耳面瘫)
定义:是面神经核或其下的面神经各段损害所致的面肌麻痹,非独立的疾病,是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
临床表现:患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与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讲话、哭笑或露齿动作时更加明显,鼓腮漏气,发爆破音困难,进食可有口角漏气现象。双侧完全瘫痪者面部呆板无表情。
鉴别诊断:中枢性面瘫特点是病侧皱眉正常,额纹不消失,多伴有偏瘫症状。
中医辨证:
1.风邪阻络:祛风通络(牵正散);
2.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