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统编版教材文言文教学的“三善导”

2021-09-22 来源:易榕旅网
小学统编版教材文言文教学的“三善导”

作者:张莹莹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22期

【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教材改版后,文言文学习篇目增多,文言文学习更加重要等现状,阐述了在课堂上文言文教学的“三善导”,通过“善导发现,发现学习特点;善导读悟,品读文本作品;善导延展,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落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提高学生品读文言文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发现学习特点;品读文本;激发兴趣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中提到,要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章的载体,文言文学习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方式。统编版教材更是注重了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从文言文的篇目安排来看,原来五年级才安排文言文学习,但是统编版教材从中年段三年级就开始有文言文教学的编排了,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一共安排了14篇文言文。由此可见,其主要用意是希望学生更早地接触与认识优秀文化。《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中提到,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就提到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那么,如何在小学课堂落实文言文教学,充分在文言文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得文言文教学生动而有实效,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指导。 一、善导发现,发现学习特点 (一)发现文体特点

文言文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方式,与白话文不同,它短小精悍,微言大义,文质兼美,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种文体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刚接触文言文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第一次学文言文,需要对文言文这一文体进行初步的了解,他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司马光》,这一个故事不少学生在学习这篇文言文之前都已经耳熟能详了,那就引导学生将这篇文言文与之前看过的故事进行对比,发现文言文的特点,《司马光》这篇文言文仅用了30个字,就将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引导学生去发现这篇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发现字词句特点

文言文里有些字词与我们现在接触的白话文的意思不同,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会产生疑问,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到难以理解的字词句,通过联系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如若不能理解,在旁边做记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或者与教师交流学习突破学习难点。

例如,六年级的《书戴嵩画年》一课,课文的理解比较有难度,因为文言文的句子中有很多省略的地方,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将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 (三)发现学习方法

文言文的语言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讲,是比较晦涩难懂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很多种,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每一篇文言文下面都有注释,学生可以根据注释去理解字词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阅读经验来学习,从教科书的选材上来看,所选的故事多数是情节生动、浅显易懂的,而且部分学生都已经是耳熟能详的故事,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内容。 二、善导读悟,品读文本作品 (一)导读——准音、读通、诵读文言

要学好文言文,首要的就是要讀好文言文。从三年级的《司马光》一课到六年级的《伯牙鼓琴》《书戴嵩画年》,学习的基本要求都是要正确朗读课文。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 首先,读准字音是基础,文言文中有一些生僻字、多音字和通假字,学生对字音比较难把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将字音读准是学习的基础。其次,读通文段是必要,文言文的篇幅短小,句式比较简单,读起来并不难,但文言文有“句读”,需要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将句子的停顿、节奏读准确。再次就是读出韵律,文言文的句式较短,而且朗朗上口,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文段,尝试做到字正腔圆、节奏和谐地诵读文段。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去引导学生“读”文。例如,范读是很好的导读方式,特别是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三年级的《司马光》一课,课后习题要求“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小学生擅长模仿,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学会句子的停顿,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特有的语调和意境。 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教师应该在每个读的环节中提示明确的要求。如,初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再读的要求是读通或者读出节奏,每一次不同的要求指令,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读文。

(二)导解——解义、理文、通译

理解文言,是文言文教学中比较难的一个环节,学生熟悉了白话文直白的意思表达,初接触者会感到晦涩难懂,再加上文言文中有些通假字、多义字,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出短文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稍有难度的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注释、借助插图、调动自己的阅读储备、联系生活来理解。联系课文中的注释来学习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如,《司马光》是统编教材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的学习目标和课后的习题都要求学生要“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对于这个故事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比较熟悉,通过让学生联系注释,再联系自己之前的知识储备,共同来理解这个短文的意思,这难度就降低了。同时,学生还掌握了学习文言文,要联系注释这样的学习方法。

从三年级到了六年级的文言文学习要求,也都有“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这个学习要求,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去解释词语意思、理清短文的内容到最后,学生才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三)导悟——明意、领悟、体会

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之后,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需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体会短文的深层寓意,带领学生去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等等,这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重要意义。就如同学习《精卫填海》中精卫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囊萤夜读》中车胤夜以继日刻苦求学的精神;感受《伯牙鼓琴》中钟子期和伯牙之间那种“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不能学习《守株待兔》的农夫那种“整天妄想不劳而获”的心思等等。

那么,如何去引导呢?抓关键词展开想象。文言文的问题特点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常常可以从一个词中探究其中深含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精卫填海》时,紧抓“常衔西山之木石”中的“常”一字,让学生展开想象,会看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就会想到,精卫不管刮风下雨、烈日曝晒,都衔着木石往返于西山和东海之间,可见她的坚持不懈;再如《守株待兔》中的“冀”字,意为“希望”,我们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个字,展开想象,“这位农夫是如何“冀”的?”学生联系上文就知道“这位农夫放下了自己的农具”,可以推测、想象“他可能是坐在旁边,对着天空祈祷”“可能偷偷地躲在草堆边,一直盯着树桩”……学生就会在脑海中勾画出这个“不劳而获”的农夫的形象,再联系下文的“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他们很容易就能领悟到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了。 三、善导延展,激发阅读兴趣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既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这,并不仅仅依靠教材中的13篇选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在使用教材的同时,还需要跳出教材教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不断的阅读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培育阅读素养。

我们在使用教材,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课堂上可以进行知识的横向迁移,让学生运用方法去理解难度、题材、主题相近的文言文,从课内到课外,运用“1+X”的方法,帮助学生拓展阅读面,增加课外知识学习。作为任教老师,我们要慎重给学生选择课外文言文,首要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要充分考虑年级的教学目标,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低年级可从中选择一些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的作品,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体验。例如,学习《精卫填海》,可以拓展教材选文的前半部分,介绍精卫的内容,一来可以让学生了解精卫的来历;二来,也能让学生更加完整地了解这一片文章,与此同时,还可以拓展同类型主题的文言文《夸父逐日》,作为更深层次的拓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推荐个别有兴趣的学生翻阅《山海经》这本书。再例如,学习《守株待兔》一文,可以加入同类型主题的《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等寓言故事的文言文阅读,给学生提供字词的注释,让学生运用已学到的“联系注释、联系插图、调动自己的阅读储备、联系生活”等学习方法来学习,难度不大,而且有学起来会有较大的成就感。

作为教师,教学不仅只看到面前的教材,应有更长远的目光,为学生长远的学习能力着想。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四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到,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比第三学段的标准有所提高,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需要为长远做打算,“善导发现,发现学习特点;善导读悟,品读文本作品;善导延展,激发阅读兴趣”,正是从學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兴趣上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曾强.提高小学文言文教学效率策略探究[J].教改·教研,2017. [2]黄少卿.小学文言文教学可以做什么[J].教学与管理,20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